蔣介石為他親題「勳昭作育」:清華大學今猶在,再無校長梅貽琦

2020-12-15 百家號

蔣介石為他親題「勳昭作育」:清華大學今猶在,再無校長梅貽琦。1930年,國民黨實行軍事化管理,希望學生能為國民黨所用,當時的校長羅家倫可是積極配合政府。於是,有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的學生們不樂意了,他們罷課、遊行,激烈反抗,甚至逼走了羅家倫。然後政府又派來了喬萬選,喬萬選有槍,但學生們還是不怕。

於是喬萬選也被學生們給嚇走了,而且留紙條:將永不任清華校長!於是,清華的校長不斷的更換,但就是沒有人可以壓制住學生們,清華大學成了最讓政府頭疼的地方。但沒有校長是不行的,學生們還和政府談了條件,但還是沒有合適的,校長的位置就這樣空了11個月。

後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又惹怒了學生。於是鎮不住學生的蔣介石叫回來了一個人。他就是梅貽琦。梅貽琦長得斯斯文文,但是他在清華大學的一番演講,卻徵服了這群膽大包天的學生們。梅貽琦說,辦大學就2個目的:研究學術和造就人才。梅貽琦不僅搞定了學生,還搞定了一堆厲害的教授。當時的教授有陳寅恪、金嶽霖、楊振寧、葉企孫、朱自清等。

梅貽琦家境貧寒,當了校長後還是很貧寒,自己還把校長享有的一些待遇給取消了。梅貽琦甚至在晚上的時候,和妻子在路邊賣糕點。於是所有人對梅貽琦另眼相看,以世間最簡單的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生。

梅貽琦在清華網羅了大批優秀的人才,這其中就包括華羅庚。後來還破格提拔了吳晗和錢鍾書,包括陳寅恪也是梅貽琦推薦的。在梅貽琦的領導下,清華大學迎來最黃金的時代,精英薈萃。

1962年5月19日,梅貽琦去世,蔣介石親題「勳昭作育」,人們自發來為梅貽琦送靈。為了紀念梅貽琦,人們將他葬在臺灣清華大學校園裡,取名為梅園。不禁感嘆:清華大學今猶在,再無校長梅貽琦。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吊梅貽琦原作現身保利季拍
    到過臺灣清華大學「梅園」的人們應該都會對一面鐫刻「勳昭作育」四個大字的碑牆記憶猶新。據說,蔣介石一生為同僚、屬下題詞極多,但市場上所見大多為譚延闓等書家代筆之作,其親筆作品比較少見。《楷書「勳昭作育」》  到過臺灣清華大學「梅園」的人們應該都會對一面鐫刻「勳昭作育」四個大字的碑牆記憶猶新。
  • 當年,北大清華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要追隨蔣介石去臺灣?
    在那段時間,影響力比較大的知識分子有胡適、梅貽琦、林微因、梁啓超、陳寅恪。對於這些頂級知識分子來說,新中國的成立就代表他們必須要快速決定自己的去與留。除了胡適和梅貽琦,其他三位都選擇留在共產黨,那麼為何胡適和梅貽琦會選擇離開大陸前往臺灣呢?胡適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校長,而梅貽琦則是清華大學的校長,這兩所學校都是國內最頂尖的學校,而兩位校長卻選擇了離開。
  • 梅貽琦:大學的靈魂
    按規定,考上的學生,先要到當時的遊美學務處(即清華大學前身)學習,也許連梅貽琦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去,就出不來了,從此,梅貽琦這三個字和清華園這三字就再也分不開了,出國,留學,回清華;再出國,再遊美,回來,還是清華。「三十二年間,從未間斷。」後來,留美回來的梅貽琦在清華任教,向當時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抱怨:「我對教書沒什麼興趣,想換個工作。」
  • 人物傳奇丨梅貽琦:執掌清華17年,女兒卻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他死後,哀榮備至。時任總統的蔣介石親自為他題寫「勳昭作育」四個大字;海內外諸多學者親自書寫輓聯沉痛悼念,足以見其影響力。他,就是執掌清華17年,被稱為「永遠的清華校長」的梅貽琦。然而,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在學界地位超然、曾經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的老先生,竟然清貧得家徒四壁。
  • 他是清華最早的學生娃,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斯文…...源本清華,一定得先說說他!
    生前,他沒有敵人,他說因為「清華人不想倒méi」;身後,蔣公中正親題「勳昭作育」, 萬人空巷送靈迎靈,千人執紼、靈柩上覆蓋著他的清華不朽的旗幟,百姓們自發立祭案、燃放鞭炮、敬獻花圈;今天,他長眠在臺灣新竹清華,梅園裡的明眸凝視著北京自己「生斯長斯」的清華園,他是清華「所謂大學者」常青的守護神,母校每一次飛躍,都離不開他慈愛的眷顧…...
  • 梅貽琦:清華永遠的校長
    但他始終虛與委蛇,未採取措施,直到1946年4月還續聘聞一多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倒是聞一多了解梅貽琦的苦衷,寫了長信力辭。實際上,梅貽琦本人並不認同左派教授的觀點。他在日記中對聞一多等人的激進,「開謾罵之端」深感失望。但在大節之處,他仍盡力保護這些教授。
  • 北大清華的校長,胡適、梅貽琦為何跟著蔣介石去臺灣?
    當時的知識分子諸如胡適、梅貽琦、梁思成等都面臨著「去留」的思考。當然林徽因、陳寅恪、梁思成等選擇了留下,而當時北大校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則選擇了跟隨蔣介石到了臺灣。他們到底是處於什麼考慮去臺灣了呢?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梅貽琦: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
    清華第十七任校長梅貽琦,曾被學生們稱為「永遠的校長」。梅貽琦1889年生於天津,自1914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到清華工作,其間任校長17年,把清華從一介藉藉無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變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學。不僅如此,梅貽琦以他看似平平淡淡的生命,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人。
  • 清華校長梅貽琦也擺地攤?
    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辭去司機,自己學開車;辭去廚師,讓夫人下廚,甚至連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也不要。其實當時清華有相當豐厚巨額庚子賠款基金,可梅貽琦卻分文不取。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下)
    梅貽琦與胡適等大學校長為保護學生據理力爭,拒絕軍警入校,甚至向教育部長朱家驊電陳理由,但無法阻止北平軍警的逮捕行動。梅貽琦對警局的傳票敷衍了事,以學生畢業離校、查無此人、放假不在等理由予以推辭。梅貽琦接管了基金,保持了基金的獨立運作,提取基金利息繼續資助在美國研究學術的中國籍學者,而他自己只拿著最低標準的薪水,此時他沒有其他收入,還要維持家用,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又努力恢復了《清華學報》,為海外學人提供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機會,維持清華大學的精神業績。在紐約期間,梅貽琦的兒子梅祖彥也在身邊,父子在分別多年後也難得的在紐約得以重聚,悽風苦雨中這大概是梅貽琦少有的慰藉了。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可能是「擺攤界」學歷最高的存在
    龍雲女兒沒有考上聯大附中,他親自來拜訪梅貽琦,希望破例錄取。梅貽琦卻不卑不亢地說:可以安排教授為他女兒做家教,讓她明年再考。1962年,73歲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因病去世,家中幾無積蓄,沒有私人住宅,住的還是辦公室。家中的寶貝,就是一個舊皮箱,裡面是整齊利落的庚子賠款基金使用帳本。當我們致敬兩岸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一生清華,兩袖清風的時候,同時也應該致敬那個樂觀堅韌的偉大女人——地攤小販、校長夫人韓詠華。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一個擺過地攤的偉大教育家
    龍雲女兒沒有考上聯大附中,他親自來拜訪梅貽琦,希望破例錄取。梅貽琦卻不卑不亢地說:可以安排教授為他女兒做家教,讓她明年再考。 龍雲很生氣,但後來得知梅貽琦自己的女兒也沒考上西南聯大,只能去了燕京大學,才對此釋然。 校長梅貽琦就是這樣不畏強權,堅持原則,一心想辦好他心中的大學。 1948年,梅貽琦迫於無奈離開清華園,離開大陸,因為他有他的苦衷。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梅貽琦身在國外,心在清華,他在紐約設立清華大學在美辦事處,為清華大學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本書雖是梅貽琦傳,但對於梅貽琦的私人生活方面著墨甚少,有涉及的也都是與學校相關的內容,但對於表現梅貽琦的品格,讓我們了解其為人處事之道,則大有幫助。比如他一當校長就廢除原先校領導享有的公寓免費居住政策,帶頭作好示範,杜絕公車私用。
  • 執掌清華17年,女兒卻連附中都進不去:沒有他,就沒有現在的清華
    他死後,哀榮備至。時任總統的蔣介石親自為他題寫「勳昭作育」四個大字;海內外諸多學者親自書寫輓聯沉痛悼念,足以見其影響力。他,就是執掌清華17年,被稱為「永遠的清華校長」的梅貽琦。然而,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在學界地位超然、曾經擔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的老先生,竟然清貧得家徒四壁。
  • 清華校長梅貽琦,一生為國為民,被迫前往臺灣,只為完成這件事
    如今的清華北大並稱為我國高等學府的兩大泰鬥,為無數衿衿學子們所嚮往著,渴望自己能夠在那裡擁有一席之地。可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概率能夠考入!清華大學有如今的繁榮盛景,與一人有著莫大的關係,而他就是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
  • 梅貽琦:一個時代的斯文
    ……」從這天起,清華師生告別久無校長之困局,迎來了一位後來被清華人譽為「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在這篇簡短平實的演講辭中,「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句,即眾所周知的「大師論」,隨後成為清華,乃至中國大學的共同辦學理念。錢學森多次提出的世紀人才之問,他的老師、清華大學故校長梅貽琦先生其實早在八十年前就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 梅貽琦與他的老師張伯苓
    【館主曰】今天是梅貽琦校長誕辰131周年紀念日。館主特發此文,以資紀念。本文系南開大學校史權威梁吉生教授給館主的命題作文,也是館主應張伯苓研究會會刊之約而寫。原計劃5000字內完稿,沒有想到拉拉雜雜寫下了2萬字。當然,即便再多的文字,再好的文筆,也無法表達清楚館主對張伯苓和梅貽琦兩位先賢的敬仰,無法描述完整他們的勳業和德風。
  • 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 「清華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品行好,學問高,一心撲在教育上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不過,歷史自有其可玩味之處,「諸君子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獨有梅貽琦在身後贏得「翕然稱之」、「胥無異詞」。陳岱蓀:梅貽琦一直是清華的教授,從感情上和對教育的基本觀點上說,他和廣大教師們是一致的。他平易近人,作風民主,學校大事率多徵求教師意見,這也和的謙遜的性格有關。……保留清華這塊淨土這是他和全體教師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