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梅貽琦先生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
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期間,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梅貽琦受到清華師生校友很高的評價:「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一心教育
奠定清華校格
梅貽琦先生的一生僅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出掌清華並奠定了清華的校格。
據陳岱孫的說法,這主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資人才的嚴格遴選和延聘,這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具體表現。這句話也常為時賢所徵引;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具體的體現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制。不過,歷史自有其可玩味之處,「諸君子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獨有梅貽琦在身後贏得「翕然稱之」、「胥無異詞」。
陳岱蓀:梅貽琦一直是清華的教授,從感情上和對教育的基本觀點上說,他和廣大教師們是一致的。他平易近人,作風民主,學校大事率多徵求教師意見,這也和的謙遜的性格有關。……保留清華這塊淨土這是他和全體教師的共同願望。
強調「德行」
梅貽琦先生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31-1948)。他的教育思想體現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體、美、群。這是對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和蔡元培先生一樣,梅貽琦也是把德育作為五育之首的。
在德育中,梅貽琦非常重視教師的師德。許多人對「大師」有片面的理解,僅看到學問的一面,而梅貽琦講的「大師」則是學問道德都好的楷模。
他說:老師不但要「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鍊和情緒裁節」樹立榜樣。為此,他提出了「從遊」這一生動的比喻,以老師為大魚,學生為小魚。認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以教師的高尚品行來自然地引導學生,達到「不為而成」,是很高明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中,梅貽琦強調人格與愛國。他對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說:「諸君在國外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國;在新奇的社會裡,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學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候,務要保持科學態度,研求真理。」
謹言慎行,言語風趣
梅貽琦個性沉靜,寡言、慎言,他的學生曾作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仿佛不見得。」葉公超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他。
陳寅恪: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張靜愚:凡是和梅校長接觸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他都不肯輕易發言,甚至與友好或知己相處,也是慎於發言。但當某種場合,勢非有他發言不可,則又能款款而談,暢達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風趣橫生。
說到梅貽琦先生說話風趣,有一個故事。
梅貽琦從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他任校長之前,清華師生趕校長、趕教授是家常便飯,校長在任時間都不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梅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
梅貽琦將自己比喻成京戲裡叫「王帽」的角色,「他每出場總是王冠齊整,儀仗森嚴,文武將官,前呼後擁,『像煞有介事』。其實會看戲的絕不注意這正中端坐的『王帽』,他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那麼人家對這臺戲叫好時,他亦覺得『與有榮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