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是一部優質紀錄片,記錄了我國戰時綜合公立大學的歷史,其中講述了我國文人的愛國故事,各大名人早期成長的故事。但作為一個大學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學術,培養人才。因此,我今天想從西南聯大這部紀錄片中分析名人們的學習方法與態度,掌握大師的學習技巧。
為躲避戰亂,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臨時合併,在長沙組建臨時大學,後遷至雲南。雲南環境艱苦,最開始也沒有合適的校舍,即使校舍建成後,也需一直躲避日軍轟炸,生活條件十分困難。但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培養出一大批傑出人才比如兩彈元勳,眾多科學院院士。他們不僅精通自身專業,更擁有高尚道德品格。
下面我將從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兩個方面來分析西南聯大是如何培養出眾多人才。
1.環境艱苦仍然堅持學習
最初資金緊張,選用墳地旁邊建造校舍,鐵皮房一下雨就會叮噹亂響。小擠髒亂是學生們對教室的評價,教室內只有椅子沒有桌子,椅子的扶手多出來一小塊放書寫字用。茅草房的學生宿舍要擠四十多人,借著窗戶的月光看書更是常事,蚊蟲叮咬也是一大騷擾,米飯裡還有老鼠屎和石子。
西南聯大椅子
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同學們也沒有放棄學習,一邊啃胡蘿蔔一邊討論古代名著。文學院與其他學院分別在雲南城兩邊。其他學院的學生為了聽文學院聞一多先生的課,寧可穿過一座昆明城,在那個交通不便利的時代,這種學習精神令人欽佩。
2.多讀書
學生時代汪曾祺的經常會帶著筆和書去茶館,邊喝茶邊看書,很多西南聯大的同學也會去,更有甚者一坐一天,他們在茶館讀書並討論書中的內容。
3.有偉大的目標
他們學習都有一個偉大的目標——讓祖國更強大。西南聯大本科生鄧稼先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國,努力學習就是為了回報祖國,保證祖國不被外敵侵犯。在祖國需要聯大學生時,他們義不容辭的站了出來,投身抗日戰爭,充當戰地翻譯,保證滇緬公路物資運輸順利。
4.認真的態度
不論是聯大的老師或學生,都有一個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文學巨匠朱自清有自己的助教,但學生們的作文,朱自清總是親自批改,不讓助教批改。
朱自清雕像
如此認真負責的教師,帶頭示範,認真教學,學生們又怎會放鬆偷懶,應付作業?現在的很多老師對學生的作文只是寫了一個閱,學生們看到一個字的批註,又會有多認真的對待下一次作文?
1.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在長沙遷至雲南時,學校組織過一次步行至雲南的活動,全程三千多裡。希望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習,這是最佳的學習方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只有經歷過很多真實的事件,才能學以致用,而非紙上談兵。
在這次實踐中,學生們不光認識了中國的大好河山,還發現了底層人民的疾苦,這些書本上學不來的東西,教會了他們成長。一個寫愛情詩的學生,經歷了這次遠遊後,詩風發生了轉變。
2.以不管替代面面俱到
聯大希望學生們自由發展,只要完成課業,空閒時間想學什麼都是隨意的。這種自由的管理模式使得學生可以全面發展,而不受到環境的約束。
聯大老照片
學生們在課下進行非常多的活動,包括討論時事的壁報,劇藝社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得聯大裡充滿了民主,開放,活躍,向上的氛圍。聯大培養出的是全方面的人才,有專業的技能,而且關心國家大事,並非學習的機器!
大師們的成長道路上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和態度。絕不是像機器人一樣是機械學習,或是把書讀成孔乙己的程度。除了知識的學習以外,課外的實踐活動必不可少,兩者結合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我們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青年,而不是帶著眼鏡的文弱書生。
希望大家有空可以觀看《西南聯大》這部優質紀錄片,讓我們浮躁的心靈沉澱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