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環境一樣造就人才——從《西南聯大》中分析學習方法與態度

2020-08-26 七弦煮詩

西南聯大是一部優質紀錄片,記錄了我國戰時綜合公立大學的歷史,其中講述了我國文人的愛國故事,各大名人早期成長的故事。但作為一個大學最主要的就是研究學術,培養人才。因此,我今天想從西南聯大這部紀錄片中分析名人們的學習方法與態度,掌握大師的學習技巧。


為躲避戰亂,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臨時合併,在長沙組建臨時大學,後遷至雲南。雲南環境艱苦,最開始也沒有合適的校舍,即使校舍建成後,也需一直躲避日軍轟炸,生活條件十分困難。但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仍然培養出一大批傑出人才比如兩彈元勳眾多科學院院士。他們不僅精通自身專業,更擁有高尚道德品格。

下面我將從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兩個方面來分析西南聯大是如何培養出眾多人才。

學習態度

1.環境艱苦仍然堅持學習

最初資金緊張,選用墳地旁邊建造校舍,鐵皮房一下雨就會叮噹亂響。小擠髒亂是學生們對教室的評價,教室內只有椅子沒有桌子,椅子的扶手多出來一小塊放書寫字用。茅草房的學生宿舍要擠四十多人,借著窗戶的月光看書更是常事,蚊蟲叮咬也是一大騷擾,米飯裡還有老鼠屎和石子。

西南聯大椅子

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同學們也沒有放棄學習,一邊啃胡蘿蔔一邊討論古代名著。文學院與其他學院分別在雲南城兩邊。其他學院的學生為了聽文學院聞一多先生的課,寧可穿過一座昆明城,在那個交通不便利的時代,這種學習精神令人欽佩。

2.多讀書

學生時代汪曾祺的經常會帶著筆和書去茶館,邊喝茶邊看書,很多西南聯大的同學也會去,更有甚者一坐一天,他們在茶館讀書並討論書中的內容。


3.有偉大的目標

他們學習都有一個偉大的目標——讓祖國更強大。西南聯大本科生鄧稼先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國,努力學習就是為了回報祖國,保證祖國不被外敵侵犯。在祖國需要聯大學生時,他們義不容辭的站了出來,投身抗日戰爭,充當戰地翻譯,保證滇緬公路物資運輸順利。


4.認真的態度

不論是聯大的老師或學生,都有一個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文學巨匠朱自清有自己的助教,但學生們的作文,朱自清總是親自批改,不讓助教批改。

朱自清雕像


如此認真負責的教師,帶頭示範,認真教學,學生們又怎會放鬆偷懶,應付作業?現在的很多老師對學生的作文只是寫了一個,學生們看到一個字的批註,又會有多認真的對待下一次作文?

學習方法

1.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在長沙遷至雲南時,學校組織過一次步行至雲南的活動,全程三千多裡。希望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習,這是最佳的學習方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只有經歷過很多真實的事件,才能學以致用,而非紙上談兵。

在這次實踐中,學生們不光認識了中國的大好河山,還發現了底層人民的疾苦,這些書本上學不來的東西,教會了他們成長。一個寫愛情詩的學生,經歷了這次遠遊後,詩風發生了轉變。

2.以不管替代面面俱到

聯大希望學生們自由發展,只要完成課業,空閒時間想學什麼都是隨意的。這種自由的管理模式使得學生可以全面發展,而不受到環境的約束。

聯大老照片

學生們在課下進行非常多的活動,包括討論時事的壁報劇藝社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得聯大裡充滿了民主,開放,活躍,向上的氛圍。聯大培養出的是全方面的人才,有專業的技能,而且關心國家大事,並非學習的機器

總結

大師們的成長道路上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和態度。絕不是像機器人一樣是機械學習,或是把書讀成孔乙己的程度。除了知識的學習以外,課外的實踐活動必不可少,兩者結合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我們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青年,而不是帶著眼鏡的文弱書生。

希望大家有空可以觀看《西南聯大》這部優質紀錄片,讓我們浮躁的心靈沉澱下來。

相關焦點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摘要: 西南聯大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大學獨立性精神的一種示範。在特殊環境中它維護國家大局,遵行潛心治學的大學特性,並在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許多成果。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它擁有獨立性精神,並通過聯大與當時政府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現出來。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如今,西南聯大舊址保留了西南聯大原教室、「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碑、聞一多先生衣冠冢等歷史遺存。在西南聯大博物館入口能夠看到四個大字「剛毅堅卓」。這既是西南聯大的校訓,又是師生八年日常學習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昆明不是世外桃源。加之物資匱乏,通貨膨脹,貨幣一再貶值,師生們生活極其艱苦。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九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鬥、頂級專家。並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四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六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近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想以梅貽琦作為自己的「代表」來處理這個難題,並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1938年西南聯大的教授、副教授共161人,其中清華的就83人,佔51%。清華師生佔整個西南聯大的師生總數一半左右,蔣夢麟是那樣的態度,張伯苓是梅貽琦的老師,西南聯大辦學體制卻不可能與此前清華完全一致。
  • 媒體:與其建一所貌合神離的西南聯大,還不如不建
    昨日,昆明市政協委員報到時,民盟昆明市委建議:重建西南聯大,並將「西南聯大故裡」打造為昆明的文化標識性符號。(3月18日澎湃新聞)說到西南聯大,在國人心中,尤其是在知識分子心中,那是驕傲的記憶,也是溫暖的記憶,更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嚮往。民盟昆明市委藉助國人的這份情感,想重建西南聯大,拉動昆明科技文化發展,進而拉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應該說,這種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南聯大辦學
    幾十年之後,也看了不少中外人士記敘、評述聯大的文章、專著,把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糅合起來,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因此想試著做些分析,以就教於諸同學和專家、學者。一、聯大師生的素質 一個大學的教學水平、科研業績和人才培養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學校師生的素質。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因素的作用,比如領導思想、政治環境等等。就聯大來說,首先看教師的素質。
  • 書:西南聯大英文課,58元
    培養的人才超過抗日戰爭前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30年培養的人才的總和。當年步行至昆明的11位帶隊老師,聞一多、曾昭倫在列西南聯大是一所在戰火中誕生的大學。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平津淪陷。南開大學被炸為廢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被迫停止辦學。即便這樣,也沒能擋住師生們教學求學的熱情,三所大學決定合併,南遷去昆明。
  • 站在西南聯大肩膀上,艱苦歲月中誕生的雲南師範大學
    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當時的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在雲南昆明組建的戰時大學。在抗戰的剛開始是在長沙成立,,起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前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曆時8年,畢業學生2000餘人。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全書共三冊:《先生之風:西南聯大群英譜》《風流絕代:西南聯大生活錄》《大師之大:西南聯大生活記》
  • 西南聯大教授對聯擷珍
    孟祥海1938年4月,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遷往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群賢畢至,名流雲集。在8年的艱苦歲月裡,聯大的教授們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比如聯大教授們的對聯,就頗耐人尋味。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在聯大教授《明清史》,同時兼任文科研究所副所長,正所長有傅斯年兼任。
  • 戰火紛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是怎樣堅持教學的
    這讓我想起了西南聯大,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那段艱苦歲月。01那時,中華大地戰火紛飛。一個19歲的小夥,從家鄉高郵到了上海,又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達了昆明。千裡跋涉,只為了心中的偶像。他要跟著沈從文學習,得知沈從文在西南聯大當教授,他就像飛蛾一般,朝著沈從文這團光亮飛去。
  • 楊振寧的母校,培養出八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西南聯大,為何這麼牛?
    中國有這麼一所大學,它只存在了八年,幾乎與全面抗戰的八年同步,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烽火歲月裡,這所大學為中國甚至世界在學術的各個領域貢獻了一大批頂級人才:二十三位兩彈一星功臣中三分之一,一百七十多位兩院院士都來出自西南聯大;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曾求學於此;後來成為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會長的何炳棣,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首屆證明自動化獎得主王浩都受過聯大的影響,進而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 西南聯大在昆建校七十周年
    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慶典今天在昆明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等,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的代表出席慶典。  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保存中國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原設北方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被迫南遷湖南,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 紀念梅貽琦58周年忌辰: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想以梅貽琦作為自己的「代表」來處理這個難題,並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1938年西南聯大的教授、副教授共161人,其中清華的就83人,佔51%。清華師生佔整個西南聯大的師生總數一半左右,蔣夢麟是那樣的態度,張伯苓是梅貽琦的老師,西南聯大辦學體制卻不可能與此前清華完全一致。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立言立德,無問東西
    一群真真正正的讀書人,孑然一身但昂首挺胸地在時代的洪流中前進。西南聯大的教師,大師們滿懷對知識的渴求無止盡,博學審問篤行,包容大度審思,內心純粹唯有學問,只為不斷解惑,領悟,解惑。純粹的學術探討,且毫無保留。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 從種種記載裡,我們知道當時的西南聯大條件的艱苦,可是無論是那裡的老師還是學生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