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追尋先人的足跡,回顧那個崢嶸歲月。
說起西南聯大,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西南聯大全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當時的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在雲南昆明組建的戰時大學。在抗戰的剛開始是在長沙成立,,起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前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曆時8年,畢業學生2000餘人。從學校中走出來2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8位兩彈一星元勳、171位中科院和中工院院士以及一位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西南聯大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校務委員會共管,後由於職務調動原因,實際管理者是清華校長梅貽琦。
當時因為西南聯大的到來,昆明一時學者聚集,與雲南大學一起,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的學術中心。
西南聯大舊址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記載:
自「瀋陽之變」以來,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唯以三校(北平: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天津:私立南開大學)的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平(北平)津失守,便奉命遷往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梅、張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11月1日開始上課。
等到了京(南京)滬失守、武漢震動的時候,臨時大學又奉命遷往雲南。
師生們徒步經貴州於1938年4月26日抵昆,自此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5月4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也遷入昆明。1938年增設師範學院,1940年於四川敘永設分校,一年後又並於本校。
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越南)陷緬甸乃成後方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兩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1945年5月4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
2017年,西南聯合大學建校八十周年在北京舉行。參與這次紀念活動的除了西南聯合大學校友,我們所熟知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師生外,還有一個大家不是很熟悉的高校,也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雲南師範大學。
我們知道,自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解散,北大、清華、南開大學回到原校址辦學。但在所有學院中,西南聯大建校新設的師範學院整建制留下來,並在西南聯大原校址上成立了國立昆明師範學院。
昆明師範學院秉承著聯大的遺志,在那個戰時留下來的廣廈中繼續發展。西南聯大遺留下來的資源和文化傳承是這個學校的立校之本。
國立昆明師範大學現今已改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作為西南聯大的的東道主高校,雲南師範大學至今仍有校區位於西南聯大老校址辦學,是雲南省的省屬重點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是全國免費師範生試點改革的三個地方高等師範院校之一。受到西南聯大的影響,雲師大圖書館資料豐富,現圖書館藏書340餘萬冊,有很多當時遺留下來珍貴的文獻資料,這在中國大學中是十分珍貴的資源。
目前學校擁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是師資力量雄厚的全國著名的師範類高校。
對山東考生來說,雲師大的教學科研實力與其在山東招生的分數是不成正比的。下面附上2019年——2020年雲師大山東招生專業錄取分數線:
2019
2020
由於地理位置離山東較遠,導致雲師大在山東的分數一直不是太高,遠低於在本省的知名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但近兩年該校分數有所回升,山東的同學們,沒把握進山師大就讀的,可以考慮下這個老牌師範大學。
昆明是春城,環境也相當好,人文素養濃厚,是個讀書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