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西南聯大」

2020-12-14 鏡像娛樂

作者:龐李潔 / 編輯:於華東

華羅庚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所居房屋不幸被敵機炸毀,無處可去。聞一多得知後,邀請華羅庚一家與其同住,但因為住所狹窄,起居不便。聞一多隻好掛幾條花花綠綠的床單隔開,華羅庚笑道:「聞兄,你在室內掛屏風,我們兩家人好似住進賓館了。」一席調侃,盡顯其幽默與樂觀。

華羅庚一家

來到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大的舊居之前,他與華羅庚兩家的趣事再度浮現在我的眼前。

十一國慶假期還沒到,我便開啟了一段心靈之旅。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

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聚焦西南聯大這個IP,騰訊計劃以新文創思路,前置性探索影視與文旅的融合。

共鳴

西南聯大曾承載著恥辱與榮光。

恥,為國恥。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侵入北京,北大、清華兩座頂級學府也不再安穩,南下已刻不容緩。

國難當頭,焉有完卵。南開大學在日軍轟炸之下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也加入了南下的隊伍。

三所大學原本於長沙建校,奈何日軍窮追,只能再度西遷至昆明,終於在1938年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校址確定之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臨危受命,負責設計新校舍。然而,由於經費有限,梁林夫婦的設計稿只能一改再改,從高樓改到了茅草房。

茅草房舊址

校舍簡陋,難敵風雨。聯大師生、教授往往輾轉於街頭、茶館的「第二課堂」,專於研究。

榮,為奇蹟。

南下,西遷,一路艱難曲折,但西南聯大保存了中國教育的火種。

文以揭民生疾苦、理以研科技萬象、法以順社會秩序、工以建國民之基、師以育國之未來……各行各業的人才得以偏安一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儘管西南聯大僅存在了不足9年時間,卻培育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4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領域的名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集著國內頂尖知識分子的西南聯大,最終助力這點點星火,燒向全國。

國讎、家恨,是最不需要任何傳播介質就能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連接的情感。

儘管已經過了80年,但當我們站在西南聯大舊址之上時,徘徊於聞一多舊居、梁林夫婦舊居時,置身於南湖畔聽風時,歷史的痕跡所引發的情感共鳴依然會油然上心頭。

朱自清舊居

同樣,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旅遊項目,身處其中的體驗總能讓人在共通的情感之上,窺見歷史的遺憾與輝煌。

西南聯大藉助影旅聯動,給了體驗者與歷史對話的機會,所達成的情感連接也是西南聯大IP的開發潛力所在。

沉浸

抗日戰爭的特殊背景,確實使西南聯大更容易觸動用戶的情感,但西南聯大真正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信息並不多。只有讓更多人群深入了解西南聯大背後的一個個人、一個個故事,充分釋放其文化價值的影響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擴展潛在消費群。

尤其是在近幾年,影視文旅項目的產出規模越來越大。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現有主題遊樂園超2500個,文旅特色小鎮計劃創建數量超700個,近5年文旅項目數量複合增長率超7%。

影視文旅項目高速增長,同質化的現象也愈發嚴重。快速湧入市場造成的後果是,80%的影視基地都處在虧損狀態,缺少文化支撐的文旅項目迅速被市場淘汰。

基於此,文化價值的賦能將增強IP的獨創性,抬高複製的門檻,文化對IP的增值作用也將更加凸顯。

可以說,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行屍走肉,沒有文化的旅遊是孤魂野鬼。

西南聯大的開發也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為了進一步釋放IP的文化價值,「我們的西南聯大」在線路設置上一點點加深沉浸式的遊覽體驗。

庭院情景劇《聯大往事》《我的聞先生》等以庭院情景再現的形式,強化觀眾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參觀聯大舊址、蒙自分校以及名人舊居等,與往事隔空對話;身著聯大校服增強代入感等。

《我的聞先生》劇照

沉浸式的旅行調動起遊客的視、聽、觸、嗅等多元感官,以一個更加完整的遊覽體驗,在無形中釋放西南聯大的文化魅力,與身處其中的遊客建立深度綁定。

在旅行線路之外,影旅聯動同步的影視項目《我們的西南聯大》,也將西南聯大的文化元素串聯成更加鮮活的視聽內容,而影視作品本身具備一定的藝術性,一旦走向大眾視野,也將在文化層面為IP賦能。

隨著西南聯大IP持續釋放文化價值,將進一步充實旅行途中除了自然觀光之外的人文價值體驗,給遊客帶來更長久的記憶點和心靈震撼,進而打通IP未來的延伸渠道。

「新文創」

西南聯大的IP開發模式給行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

此前,旅行與影視的關係往往是,旅遊業在被動消耗影視作品的影響力,但這種短暫的旅行高峰會隨著影視作品熱度回落而迅速下滑。

相比之下,影旅聯動、同步開發的思路,實際上是將西南聯大看作一個完整的IP。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一方消耗另一方知名度的問題,兩者聯合起來一起為這個IP做一些建設性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影旅聯動前置,兩者相互賦能,互不割裂。旅行路線隨著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的拍攝進度而及時調整,電視劇在劇本構思、取景地設置、宣發資源的多方面規劃上,都為旅遊開發預留了空間。

隨著電視劇的拍攝進程,旅行路線還將進一步開放電視劇劇組探班、推出劇本殺等活動,以更貼近年輕人的方式去完善西南聯大IP的構建,將前置的影旅聯動滲透到打造西南聯大IP的每一個環節中去。

去年,騰訊將「泛娛樂」的戰略升級為「新文創」,繼續強化以IP構建為核心的文化生產方式,將IP的文化價值放在與產業價值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西南聯大的IP開發即誕生在「新文創」的生態基礎之上。影視只是整個IP的一面,是整個IP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一個IP的放大器。旅遊也只是整個IP的一面,以線下的形式承載觀眾多元的消費需求。

對於整個「新文創」生態而言,在IP開發過程中,影視這一環節帶來的經濟效益未必是最大的,但是影視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將帶給這個IP無法預計的賦能加成,帶給其他業態形式無法估量的增值空間。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西南聯大與臺灣
    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立即向臺灣派出了自己的畢業生,參與收復工作。到1948年國民黨敗退大陸時,北大清華昔日的兩位校長和一批著名學人登島。西南聯大師生在臺灣先後計有300多人。很快中國進入漫長的「兩岸對峙」年代,對他們的情況基本隔絕。     2001年,清華大學90大慶時,我在甲所採訪西南聯大在臺校友會副會長姚秀彥女士。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何澤慧、朱光亞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後人眼中的西南聯大:國之西南有大學泱泱
    向西南然而在往昔、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這昆明市的西北角哪裡是平靜之地?翠湖的漣漪見證過烽火中的西南聯大歲月——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集體出走的一次壯舉。平津淪陷以後,為在抗日戰爭中保存中國教育與思想的精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等校師生南遷長沙、又到昆明,長徵萬裡,在這裡建起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1938年4月2日,當時的教育部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臨時大學西遷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在昆明上課。梅貽琦因特殊的機緣被後人稱為「西南聯大的靈魂」。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例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提出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講述了西南聯大能夠從歷史中跳出,成為一個在各方面彰顯價值的I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20年1月,習主席走訪了西南聯大舊址,並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對西南聯大精神作出了非常全面的概括。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西南聯大》:火的洗禮,鳳凰涅槃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聯大遭遇了最嚴重的一次空襲,整個師範學院被夷為平地。而費孝通的家被炸毀。好好的一個院子,成了一片廢墟。前後房子都倒了,滿院頹垣斷壁,破爛的書報、玻璃……埋在一寸厚的灰塵下。費太太哭了,費孝通卻笑了,因為他在廢墟裡,找到了正在翻譯的《人文類型》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