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火的洗禮,鳳凰涅槃

2020-12-27 愛熊貓婭婭

1938年9月28日,昆明上空迎來第一次空襲。據統計,戰爭期間,日軍戰機先後281次空襲雲南,最多的一天,出動27架飛機轟炸昆明。

右眼失明、左眼視力惡化的陳寅恪,在空襲警報拉響時,常常帶著小板凳躲到坑裡去,昆明多雨,有時他要在深幾尺的水坑中等待警報解除。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一家,習慣了每天要跑警報。有時候他會帶上一本書,躲在防空洞裡看……

這一年他還不到30歲,他的妻子剛剛懷上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每當空襲警報響起時,他都要買些麵包攙扶著行動不便的妻子往北邊山坡上去躲避。

因為經常有空襲警報,學校把課安排成早課,晚課。費孝通這樣寫到:我在這些日子把翻譯《人文類型》排成早課,因為翻譯不需要系統的思索,斷續隨意。很適合警報頻繁時期的工作。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聯大遭遇了最嚴重的一次空襲,整個師範學院被夷為平地。而費孝通的家被炸毀。好好的一個院子,成了一片廢墟。前後房子都倒了,滿院頹垣斷壁,破爛的書報、玻璃……埋在一寸厚的灰塵下。費太太哭了,費孝通卻笑了,因為他在廢墟裡,找到了正在翻譯的《人文類型》手稿。

而在12月,費孝通的家再一次被空襲摧毀,在混亂中費孝通抱著即將臨盆的妻子四處奔走,最終在呈貢縣城外一家廣東牙醫診所裡,費孝通的妻子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就是在山河破碎又充滿希望的年代,費孝通寫成了《土地裡長出來的文化》:中國人的生活是靠土地,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土地裡長出來的。

哲學教授金嶽霖在《論道》這樣寫到:我雖可以忘記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記,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我深知道我這本書,有舊瓶裝新酒的毛病,其所以明知故犯之者,就是因為我要把一部分,對於這些名詞的感情,轉移到這本書一部分的概念上去。

金嶽霖為了保護自己寫的手稿,每次撤離時都把手稿放到公文包內,然後帶著公文包撤離,一邊躲避空襲一邊修改書稿。有一次70萬字手稿不小心失落,他只好憑藉記憶重寫。

錢穆創作《國史新論》的目的與背景,是尋求民族凝聚、振奮國家,從歷史中尋找救國力量與方案:一國家當動蕩變進之時,其以往歷史,在冥冥之中必會發生無限力量,誘導著它的前程,規範著它的旁趨此乃人類歷史本身無可避免之大例。我們一定要和平,一定要和平,別的算不了什麼。

同時的費孝通和和金嶽霖也是如此,許多著作都是如此。

隨著戰局逐漸惡化,東南亞漸次淪陷,日軍打到緬甸,那時候日本人想要切斷雲南和越南之間的交通線,佔領了緬甸首都仰光,中軍聯合美軍去緬甸支援。聯大許多師生是借道緬甸才到的雲南,緬甸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對外接囗,西南聯大的學生們開始紛紛報名參軍,投身到抗日戰爭中。有些學生隨軍在越南參戰,把生命留在了越南的急流邊和叢林裡。

許淵衝等30多名外語系學生,報名參加戰地服務團譯訓班。查良錚主動要求參加中國遠徵軍,成為第5軍參謀長羅友倫的隨身翻譯。

在緬甸戰場,中國遠徵軍打得異常艱苦。我曾經連續兩天造訪陸軍講武堂,只為看中國遠徵軍展覽,內心震撼和悲憤無以復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抗戰八年間,從軍學生前後一共達到1100多人,其中鐫刻在西南聯大紀念碑背面的即達834人……西南聯大成為抗戰時期從軍人數最多的一所大學。

朱自清在《論轟炸》這樣寫到:轟炸使每一個中國人,憑他在哪一個角落裡,都認識了咱們的敵人。這是第一回,每一個中國人都覺得自己擁有了一個民族,有了一個國家。轟炸是火的洗禮,咱們的民族,咱們的國家,像涅槃的鳳凰一般,已經從火裡再生了。

不管是教授還是學生,西南聯大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陰暗的樹下

在急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

在無人的山間

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相關焦點

  • 與汪曾祺先生一起,夢想回到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一直是我心中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印記,每次我提到他,我都覺得像朝聖,儘管我離那個年代很遠。也許是因為我對西南聯大的故事看得太多了,從的電視劇《我親愛的祖國》到的電影《無問西東》,從中央電視臺8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到《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西南聯大先生汪曾祺,大學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形象從模糊到清晰,變得更加深刻。在中國西南邊城昆明,西南聯大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1]同樣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西南聯大擁有一個較大的知識分子群體,其獨立性精神包含全體師生對民主的渴望, 對獨裁和思想控制的抵制,以及對自由與民主追求構成了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的內涵。這種獨立性精神是圍繞西南的知識分子群體在與國民政府、國民黨思想控制等一系列抗爭中表現出來的。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例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提出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講述了西南聯大能夠從歷史中跳出,成為一個在各方面彰顯價值的I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20年1月,習主席走訪了西南聯大舊址,並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對西南聯大精神作出了非常全面的概括。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尋找「西南聯大」
    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鳳凰涅槃是什麼意思?考研也是一種浴火涅槃
    鳳凰涅槃一說出自於郭沫若先生的同名作品,原型出自我國元代文人楊維楨的《鳳皇石》一詩。 天方國的傳說中也提及鳳凰涅槃。相傳鳳凰每500年自焚為灰燼,再從灰燼中浴火重生,循環不已,成為永生。這則傳說後來被人們引申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堅強的個人意志。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書:西南聯大英文課,58元
    隨書附西南聯大英文系畢業生、翻譯泰鬥許淵衝老先生的大二日記十則,十分珍貴。你會發現,今天我們眼裡高山仰止的大師,在西南聯大時代,都是可愛的年輕人。《西南聯大英文課》大一&大二教本,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何澤慧、朱光亞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