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2020-12-13 藝乙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鄭哲敏五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兩彈一星」的功勳獎獲得者達到八位包括趙九章、屠守鍔、朱光亞、鄧稼先等。其次還有對新中國各項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名人,吳晗、金嶽霖、湯用彤、馮友蘭、華羅庚、錢偉長、陳省身、林家翹、梁思成、陳寅恪等。西南聯大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取得的成就如此之高不得不令人驚詫。

西南聯大

然而與「西南聯大」在同時期建立的還有一所高校稱之為「西北聯大」,1937年為躲避戰火,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北平研究院西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也即是後來的西北聯大,然而西北聯大卻沒有西南聯大一樣鑄造出自己在中國教育史上的輝煌奇蹟,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西北聯大沒有產生與西南聯大一樣的輝煌呢?

西北聯大

首先,西北聯大辦學時間過於短暫,沒有形成自己穩定的教學環境。與西南聯大有著八年的教學歷史不同的是,西北聯大從成立到解散前後不足一年的時間,1937年抗戰爆發後地處平津地區的高校分別尋求外遷,清華北大等遷往雲南組成西南聯大,而北平大學,北平師大等也於9月份西遷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不久之後新成立的西安臨時大學由於太原的陷落又前往陝南城固,1938年4月3日西安臨時大學在陝南城固地區開始辦學,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5月在山西城固舉辦了開學典禮。然而1938年7月西北聯大就教育部就指令西北聯大進行改組,將西北聯大重新進行了拆分。這樣的辦學時間不足以支撐西北聯大取得與西南聯大相同成績的結果。

西北聯大學生

其次,就是西北聯大的校舍建設比較分散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的狀態,不能形成合力。西南聯大的建校主要就是分為昆明和蒙自以及敘永校區而後都合併在昆明小區,有一個統一的教學區域,容易集中力量。而西北聯合大學的校區設置比較分散,共有城固本部、南鄭縣黃家坡、勉縣、古壩路、小西關等地區,基本是以各個學院為主而區分,沒有自己一個穩定的辦學區域。

西北聯大舊照

最後就是辦學條件不穩定。由於時局的原因,西北聯大的辦學地域接近抗戰的最前方,日寇經常有轟炸幹擾辦學,因此對於西北聯大的辦學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西南聯大畢竟地處祖國的大後方,在辦學條件上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作保障。

西北聯大辦學校舍

然而西北聯合大學雖然存在時間之短但是給西北地區留下了眾多的有著一定實力的大學,例如:由文理學院與法商學院組建為國立西北大學,辦學地點依舊在城固,後來遷到西安即是現在的西北大學;而教育學院則改組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0年教育部指令其前往蘭州辦學,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遷回北京,留在蘭州的現在為西北師範大學,遷回北京的為北京師範大學;工學院和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及東北大學工學院組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返回天津辦學現為天津大學,留在陝西辦學的現為西北工業大學。醫學院改組後國立西北醫學院,後又併入西北大學,解放後又獨立為西北醫學院現為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農學院與與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改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後為西北農業大學,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北聯大校歌

而西北聯大在1937年底共有14多名學生在讀,教職工316人,大多數是從北平遷來的師生為主組成。即使如此艱難的條件下西北聯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張騫墓地實施了考古發掘,向教育部提交西北教育發展方案,設計監修了西安機場擴充工程,監修了商洛、鹹榆、漢白公路等。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西北聯大做了不少對西北地區有所貢獻的事情,他存在的意義也是值得人們銘記的。

西北聯大xiaoxun

相關焦點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聽過西南聯大,那你聽過西北聯合大學嗎?
    我們所熟知的西南聯合大學就是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而成的, 1937年11月1日,由在長沙組建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1938年2月學校開始西遷昆明,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而另一支中國高等教育的種子則遷向了西北地區,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原名北洋大學)三所院校於9月10日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太原失陷以後,西安臨時大學又遷往陝南,不久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 你可能只知道南渡北歸的西南聯大,不知道還有一個西北聯大
    如果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西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同時誕生的同胞兄弟,都是中國抗戰期間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然而,西南聯大聲名赫赫,而西北聯大至今仍湮沒無聞……長安居,大不易盧溝橋事變後,隨著平津淪陷,中國的一批高等學府到底何去何從呢?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顯然,西南聯大的史料也是中國抗戰史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澎湃新聞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組成「記錄中國」報導團隊,奔赴雲南蒙自、昆明,湖南長沙,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和尋訪抗戰遺蹟和人物。澎湃新聞今天刊發的文章重點探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三所歷史完全不同的大學能夠合作無間,並長達八年之久。
  • 西北聯大的文化傳統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國民政府同時決策組建的兩個大學共同體。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
  • 西北聯大與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聯大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曾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在抗戰時期所孕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傳統,對我國高等教育當時的走向和布局,以及今天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輝煌業績,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作為與西北聯大以及從西北聯大分立出來的西北工學院有著直接源流的西北工業大學,如今已是「211」、「985」高校,從國內這所名校身上,還印證著西北聯大的這種影響力。
  • 【西北聯大研究專欄】張豈之:西北聯大與開發西北:中國高教史上的重要篇章
    【核心提示】西南聯大的「南渡北返」與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都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西北聯大師生所展現出的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對祖國西北開發使命的崇高自覺,十分寶貴。今天我們應當發揚這種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將中國大學列為破壞目標,大學損失慘重。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與中國抗戰共始終的一所著名大學,系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簡稱西南聯大。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北聯大」因何名聲甚微 存在時間僅一年
    本文所描述的是與「西南聯大」同時誕生的「西北聯大」!  如今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東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院校,都與「西北聯合大學」有直接或間接的傳承聯繫……  與「西南聯合大學」相比,「西北聯合大學」的名聲不為多數人所知。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西南聯合大學是清華、北大、南開三所 大學在抗日戰爭初期臨時組合的高等院校。  從1938 年到 1946 年,西南聯合大學在滇共八年, 一直處於國民政府的管轄下。它關心時局,為全國抗戰鼓呼,並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它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三所高校合併、南遷,教授們齊心 協力,為教學和科研孜孜不倦且成效卓著。
  •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
    「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這兩「兄弟」,一個向南,一個向西。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長沙臨時大學繼續遷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西安臨時大學也繼續南遷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
  • 尋找「西南聯大」
    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僅存在一年,但意義同樣重大
    文/行走的大學 圖/網際網路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戰亂,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校至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大師雲集,成為我國當時的學術高地,不少後來為共和國做出卓越貢獻的專家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陝西省政協常委: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組織力量挖掘西北聯大歷史
    是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召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設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隨著抗戰形勢更加嚴峻,西安臨時大學全部遷往漢中,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與此同時,另一所內遷的大學,在昆明由長沙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關於這個話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所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37年8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建立。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