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國民政府同時決策組建的兩個大學共同體。1937年9月10日,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4月2日,長沙臨大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4月3日,西安臨大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雖然西北聯大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只存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但人們習慣上仍然視1946年以前的國立西北五校為西北聯大。
在民族獨立解放戰爭中,西北聯大及國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貫之精神」,形成了獨具光彩的文化傳統。
「發揚民族精神、融會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
西安臨大一經成立,就已認識到所擔負著的「發展整個西北教育之責任」。西北聯大分立為國立西北五校後,仍秉持這一辦學宗旨,力求做到「學成致用,各盡所長,經營西北,固我邊疆」,以此完成「發揚民族精神、融會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
為了這樣的辦學理念,西北聯大致力於培養「高深學術人才」,形成了通專並重的育人特色。在課程設置方面,前兩年主要實行通識教育,後兩年側重專業課程學習及專業實踐。
當時的通識教育注重語言文字和文理基礎知識,約佔總學分的30%—33%。學校先後頒布《文理法三學院共同必修科目》、《農工商三學院第共同必修科目》,作為第一、二學年通識教育的課程指導。文、法學院和教育學院所有專業都必修國文,外國文,中國文化通史,外國文化通史、兩門社會科學、一門自然科學、哲學概論;理學院、商學院的課程要求也都如此。專業課程及專業實踐注重專業基礎、實際應用與學科前沿,約佔總學分67%—70%。很有廣度和深度。
雖然由於戰爭原因,給教學安排和教學管理帶來不少困難,但學校並未降低對學生培養質量的要求。學業考核分為學期考試、學年考試、畢業考試,學生畢業成績以畢業考試成績及各學年總成績合併核計。選修課不及格可補考一次,其成績按80%計算;必修課不及格者不得補考,須重修;缺課達到一定時數,不得參加學業考試。
據潘懋元、張亞群的研究,1940-1945年,教育部先後舉辦六屆學業競試,分為甲乙丙三類,西北聯大分立五校獲獎人次,居全國高校前列。
1937年到1946年間,西北聯大及分立五校共培養學生9257人,成為抗戰期間畢業學生最多的大學聯合體,且培養出一批英才。例如師昌緒,1945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趙洪璋,1940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培育出我國小麥推廣面積第一的「碧螞一號」,毛澤東主席稱他「挽救了新中國」。此外還有葉培大、傅恆志、史紹熙、高景德等一大批傑出人才。
「紮根西北、放眼世界、創新知識、傳承文明」的學術理念
內遷西北後,西北聯大教授們的學術研究發生了一種集體轉向:幾乎各學科都以西北地區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從而對西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物產資源、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公共事業等展開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
例如,赴陝南調查金礦、煤礦等,並代為計劃開採事宜;負責設計、監修西安機場的全部擴充工程;勘探、規劃、監修商洛公路、鹹榆公路、漢白公路;承擔陝南城區測量,市政工程以及地方水利設施的規劃建設;利用西北土產研製戰爭和生活急需的各種化工產品。
西北大學還聯合西北工學院建立西北科學研究室,從事西北開發研究,並組織西北科學考察團,前往甘、寧、青、新、蒙等省進行實地考察。為發展西北教育,以聯大名義向全國第三次教育會議提交議案,設計西北教育發展方案。承擔了西北諸省的師範學校、職業學校和中小學校教育的研究與輔導,選拔畢業生充實邊省學校教員。
學術研究內容的「西北轉向」,並沒有阻礙學者們的「世界眼光」:傅種孫是我國率先介紹幾何基礎理論的數學家,其成果被英國數學界認為是世界一流水平;物理學系教授嶽劼恆把旋光學方法應用於金屬絡合物研究,其成果成為國內外學者普遍採用的方法之一;張貽惠首先在國內開設原子構造課程;生物系教授汪德耀在動植物細胞液泡系的演進規律、細胞質基本成分和動物細胞非有絲分裂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西北聯大及其五校師生除支持本民族的抗戰外,還與世界學生總會取得聯繫,對世界反法西斯的發展形勢、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以及中國的地位作了廣泛研討,發表了《戰後世界集體安全機構之準則》等文章,為世界反法西斯運動和戰後世界和平提出自己的構想。
西北聯大真正做到了「務使國有文化得以發揚,優美立國之精神,得以昌大,進而推廣此精神於世界,使中國文化復結一輝煌燦爛之果」。
「公誠勤樸」的校訓精神
1938年10月19日西北聯大第45次校常委會議決議,以「公誠勤樸」為聯大校訓。根據黎錦熙的解釋,其中「公」是以天下為公,「誠」是不誠無物,「勤」是勤奮堅毅,「樸」即抱樸守真,表達了西北聯大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不懈奮鬥的赤子情懷。
西北聯大是一所視民族獨立與自由高於一切的高校。在日寇入侵、國難當頭的大環境下,師生們不畏艱苦,譜寫出我國戰時高等教育壯美的詩篇。師生們克服重重困難,從平津冀淪陷區輾轉來到西安,太原失守後,又從寶雞徒步130餘公裡,翻越秦嶺到達陝南漢中。甚至從軍抗戰,1944年西北聯大有300餘師生報名從軍抗戰。時年43歲的地質地理系教授鬱士元主動要求到抗日前線,被稱為「抗戰以來教授從軍第一人」。
西北聯大是一所自覺服從國家戰略需要的高校。抗戰爆發後,隨著中東部國土大部淪陷,西北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西北聯大的師生把學校命運與與國家戰略、民族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自覺肩負起開發西北、奠民族復興之基的使命。據《西北聯大校刊》(第3—7期)「畢業同學就業調查表」統計,西北聯大的畢業生大都紮根中西部省份,其中奔赴西北五省者高達一半。
西北聯大同樣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生動體現。它說明大學應當是民族精神的自覺發揚者,應當是國家戰略的自覺實踐者,應當是民族和世界優秀文化的自覺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