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僅存在一年,但意義同樣重大

2020-12-13 行走的大學

文/行走的大學 圖/網際網路

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戰亂,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校至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一時間大師雲集,成為我國當時的學術高地,不少後來為共和國做出卓越貢獻的專家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這段歷史成為中國高校史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到現在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實際上,當時學校避難除了向西南遷移之外還有另一條途徑,那就是向西北,到西安。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為保留中國高教火種,民國政府打算選擇合適的地方建立臨時學校。不久,設立臨時大學的教育部令正式頒布:「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現西北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天津大學)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9月8日,中英庚款委員會應教育部之請,決定撥款50萬元作為兩所臨時大學的開辦費用。

1938年正式稱為西北聯合大學。不久正式開學,同時進行了軍訓。

當年的畢業證書

不過,西北聯合大學只存在了一年。因為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南開在當時都是綜合類院校,辦學理念相近,所以存在了很長時間。但是西北聯大中學校分歧卻不小,比如北師大和北洋工學院,師範和工科,沒有什麼交集。再加上當時日軍的轟炸,不久學校就開始解體。

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國立西北聯大改組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五所獨立的國立大學,1940年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奉命西遷蘭州辦學。

歷史這麼短的一所學校為什麼說它意義重大呢?其實最大的貢獻是對我國西北教育事業的發展。西南聯合大學在抗戰勝利後便遷回京津,現在在昆明看不到西南聯大的影子。但是西北聯大中很大一部分留在了當地。這點意義重大。

今天的陝西高校,有不少和當年的西北聯大有關,西北工業大學(原國立西北工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交通大學西遷,但是醫學院是當年的國立西北醫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立西北農學院),西北大學(原國立西北大學)等等。可以說西北聯大為我國西北地區的高等教育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間接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時至今日,當年的西北聯大仍偶爾聚在一起共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所以說,西北聯大的意義重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雖然當時由於遷走元氣大傷,但不久在52年院系調整時獲得極大地補充,這也為它們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或許,這就是歷史的獎勵吧。

行走的大學,優質內容,不負關注!

相關焦點

  • 「西北聯大」因何名聲甚微 存在時間僅一年
    本文所描述的是與「西南聯大」同時誕生的「西北聯大」!  如今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東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院校,都與「西北聯合大學」有直接或間接的傳承聯繫……  與「西南聯合大學」相比,「西北聯合大學」的名聲不為多數人所知。
  • 西北聯大與西北工業大學
    挖掘發揚西北聯大的歷史功績  西北聯大和西南聯大,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在祖國的南北兩地同時組建的兩個大學共同體。當時,兩大共同體都分別集中了中國北方大學的精華,薈萃了中國大學的精英,一南一北,比肩齊名。然而,歷史的車輪滾過了75年,西北聯大卻「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如大西北的博大與厚重一樣,不肆張揚,以致於幾近淡出人們的視野。
  • 你可能只知道南渡北歸的西南聯大,不知道還有一個西北聯大
    由於學校是臨時聯合性質的大學,西遷各校無論在名義或實質上均存在。在開學之初,既發給西安臨大校徽,又發給三校各自的校徽。校常委陳劍翛在講話中指出更改校名的意義:「本校現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其意義一方面是要負起開發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所院校合組而成。」後來西北聯大被拆解後,分立的五校仍秉持這一辦學宗旨。西北聯大仍按西安臨大舊制,為臨時性的聯合大學,「聯而不合」。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其次還有對新中國各項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名人,吳晗、金嶽霖、湯用彤、馮友蘭、華羅庚、錢偉長、陳省身、林家翹、梁思成、陳寅恪等。西南聯大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取得的成就如此之高不得不令人驚詫。與西南聯大有著八年的教學歷史不同的是,西北聯大從成立到解散前後不足一年的時間,1937年抗戰爆發後地處平津地區的高校分別尋求外遷,清華北大等遷往雲南組成西南聯大,而北平大學,北平師大等也於9月份西遷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不久之後新成立的西安臨時大學由於太原的陷落又前往陝南城固,1938年4月3日西安臨時大學在陝南城固地區開始辦學,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5月在山西城固舉辦了開學典禮。
  • 【西北聯大研究專欄】張豈之:西北聯大與開發西北:中國高教史上的重要篇章
    西安臨時大學不設校長,而以常委會代行校長職務,徐誦明(北平大學校長)、李蒸(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書田(北洋工學院院長)、陳劍翛(教育部特派員)4人為常務委員,商決學校重大事宜。1937年10月18日西安臨時大學正式開學,11月15日開始上課。當時全校有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等6大學院24個系,學生共1472人(含借讀生151人),以文理學院、工學院、法商學院學生居多。
  • 告訴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的故事
    吳世昌一家隨著逃難人群到了西安,受許壽裳、黎錦熙之邀,任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講師。1938年5月,西北聯大發掘絲路開鑿者張騫墓及墓前石刻後,吳世昌撰寫了極具民族情懷的《增修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碑記》,對張騫「跋涉萬裡的鑿空之功」極盡褒揚,對「國黌播遷,西暨漢中」,「禦侮圖強」盡書悲壯,成為西北聯大這所戰時流亡大學最重要的遺存文獻之一。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科學網—西北聯大:矗國之偏隅 立世之英才
    ……然而,有些名字卻並不如前者這樣令人矚目,但卻用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書寫著同樣足以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勳。這其中的代表,便是與西南聯大同時建立的西北聯合大學。 自1938年建校,至1939年改組為「國立西北五校」,西北聯大在中國高教史中存續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正是這段不長的歲月,連同其前後的發展演變,卻對我國西北高等教育,乃至於當代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產生了足夠重要的歷史意義。這份歷史意義,只有當我們回溯它的歷史時,才能得到最真切的感受。
  • 西北聯大的文化傳統
    1938年4月2日,長沙臨大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4月3日,西安臨大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雖然西北聯大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只存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但人們習慣上仍然視1946年以前的國立西北五校為西北聯大。     在民族獨立解放戰爭中,西北聯大及國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貫之精神」,形成了獨具光彩的文化傳統。
  • 中國科學報:回歸高等教育的使命——從西北聯大看「雙一流」建設
    事實上,只存在了一年零幾個月的西北聯大,與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作鑄成西南聯大的輝煌歷史不同。西北聯大後分立成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大學5校,但並未因分立而縮小,反而得以擴大發展,為西北地區的文、理、工、農、醫、師範等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
    校訓最原始的解釋出自黎錦熙教授1944年5月在城固撰成的《國立西北大學校史》,其中有:「『公誠勤樸』校風養成,蓋與西北固有優良之民性風習相應。夫『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此足以去貧,非僅治學修業宜爾。勤以開源,樸以節流。然樸之意又不至此,乃巧詐之反。『今之愚也,詐而已矣』,此足以去愚,凡詐皆愚也。公以去私,用絕黨爭。『誠者天之道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足以去弱。
  • 西北聯大:文化抗戰 燈火不滅
    人民網記者 姜 峰攝   作為抗戰時期高教界的明星之一,西北聯大奏響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文化弦歌。然而與西南聯大的聲名顯赫相比,西北聯大卻鮮為人知。西北聯大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當年又是如何演繹「教育救國」的歷史傳奇的?
  • 陝西省政協常委: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組織力量挖掘西北聯大歷史
    城固縣副縣長周利華介紹說:「西北聯大在城固辦學,雖然只有短短8年時間,但是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日後成為新中國建設中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和佼佼者。」上述人民政協網文章透露,「這是一筆不可拷貝、不可複製的財富。」與西南聯大「南渡北歸」的理想不同,西北聯大更希望「紮根西北」「生根開花」,目前根植於西北聯大的大學多達37所。
  • 西北聯大與漢中龍崗遺址早期考古調查述略
    西北聯大的學者們在非常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仍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堅持學術研究,對漢中地區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進行調查,特別是對梁山和龍崗遺址早期的考古調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著重講述四個方面內容:一是西北聯大遷入漢中始末;二是西北聯大考古研究學科的建立;三是西北聯大對漢中歷史文化、文物古蹟的調查研究概況;四是西北聯大時期對梁山和龍崗遺址早期的考古調查。
  • 格局之變——西北聯大觸發的中國高等教育歷史變遷
    對西北聯大就不一樣了,當初剛一組建西安臨時大學時,恐怕就已經打定了主意,要把這批高校永久地留在西北。 從組建兩所聯合大學的成份上可以看出其中的玄機。西南聯大的三個成員,清華、北大和南開都是綜合性大學,同質性很強,將這三所學校平鋪在任何一個廣大的區域,是不足以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的。
  • 西北聯大在漢中「圖」
    醫學院不分系。工學院設6個系:土木工程學系、礦冶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電訊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紡織工程學系。  成立初期,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不設校長,校內一切重大事項由校常務委員會議決,校常務委員會下設秘書、教務、總務3處。後來,根據教育部命令,撤裁總務處,新增訓導處。
  •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分合及其歷史意義
    1943年7月結束,收容學生400餘人,並資助許多其他學校師生投奔各自母校,從籌辦至結束存在一年零九個月時間[2]。    西南聯大以合而有分的形式在西南大後方、西北聯大以分而有合的形式在西北大後方各自從1937年至1946年發展9年,分別為西南地域文化或西北地域文化,保存國族文脈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西北聯大教育報國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從此,漢中城固這座小鎮成了戰時西北文化教育的中心,西北聯大也正式在西北紮根,開枝散葉,成就了後來的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培養出大批的工、農、法、商、醫和教育人才,為抗日救國開闢了新陣地,為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興學強國」的典範。第二,艱苦卓絕,開啟教育報國的徵程。
  • 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
    大家一致認為,經過本次論壇的交流與分享,更加深入了解西北聯大辦學歷史,賦予了西北聯大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對推動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繁榮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希望論壇加強現實關注、傳承紅色基因、錘鍊精品故事,將「興學強國」「公誠勤樸」的西北聯大精神更好地體現在立德樹人具體實踐中。
  • 聽過西南聯大,那你聽過西北聯合大學嗎?
    我們知道在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東部的大學遷至西部地區。我們所熟知的西南聯合大學就是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而成的, 1937年11月1日,由在長沙組建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