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文化抗戰 燈火不滅

2020-12-13 黨史頻道

  西北聯大舊址。人民網記者 姜 峰攝

  作為抗戰時期高教界的明星之一,西北聯大奏響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文化弦歌。然而與西南聯大的聲名顯赫相比,西北聯大卻鮮為人知。西北聯大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當年又是如何演繹「教育救國」的歷史傳奇的?  7月21日,記者從西安出發,驅車3個多小時抵達漢中城固縣,最後輾轉來到了群山間的董家營鎮古路壩村,抗戰時期西北聯大舊址所在地。1938年,同樣是西安至漢中的線路,西安臨時大學全員翻山越嶺遷址陝南漢中,改校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與國讎家恨相比,條件苦算不得什麼

  重返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正值盛夏時節。古路壩被群山環抱,熱氣散不走、涼氣進不來,地處山腰的西北聯大舊址更熱得如蒸籠一般。

  「這根本不算啥。」固城縣博物館館長苟保平告訴記者,當年西北聯大流傳一句俗語——「神仙難逃漢中疥」,學生整宿睡不著,但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把學生通鋪的床板用開水燙一下……

  「條件雖苦,與國讎家恨相比,就算不得什麼。」董家營鎮黨委書記黃小康介紹說,「九一八」和「七七」事變相繼爆發後,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最根本的文脈所系,也面臨著國破校亡、根基淪喪的浩劫。為從文化上反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保留中國高等教育火種,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第16696號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由此,形成抗戰時期中國最大的兩個大學聯合體,成為南北呼應的高教界兩顆璀璨明珠。

  1938年3月6日,陝西門戶潼關告急,剛落腳的西安臨時大學不得不復遷漢中,4月3日,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國破家亡,難擋師生對科學的探索

  記者佇立在「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紀念碑前,周圍松柏鬱鬱蔥蔥。國破家亡、篳路藍縷,並未阻擋學校師生對科學的探索,「『教育救國』『文化抗戰』始終是西北聯大師生心中『不滅的燈火』。」苟保平向記者深情地講述。

  西北工學院七星寺分校課程緊、圖書館座位有限,為將時間岔開,許多人挑燈夜讀,一部分人前半夜看書,一部分人後半夜看書,七星寺整夜都燈火通明,獨有景致被稱為「七星燈火」。

  有則軼事多年來為人津津樂道:曾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師昌緒和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高景德,是七星寺分校的同班同學,還是上下鋪,但是讀書期間二人卻很少打過招呼:因為二人作息時間不一致,常常是半夜高景德從圖書館回來看到師昌緒在熟睡,而兩三點鐘他睡覺的時候師昌緒已經起床去了圖書館……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精神與情懷,古路壩村誕生了師昌緒、高景德等15位兩院院士。

  辦學短暫,卻在高教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在抗戰期間,學生不一定非拿槍到前線去才是救國,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增強抗戰的力量,也一樣是救國。」在西北聯大開學典禮上校常委徐誦明曾說。

  1938年1月,學校成立陝西省各界抗敵後援會西安臨時大學生支會,後改組為「西北聯大抗戰後援支會」,成立宣傳隊、救護隊等,通過義賣、義演等支持抗戰。1938年7月,西北聯大工學院、農學院獨立設校。1939年8月再次改組,由文、理、法商三學院組建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師範學院獨立設置,分別稱國立西北醫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但是,這些學校並未因分立而縮小,反而得到擴大和發展。抗戰勝利後,除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一部分遷回平津復校外,所有分出院校皆留在西北,為西北地區構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雖辦學時間短暫,西北聯大卻在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教育救國,文化抗戰」,始終是學校師生不滅的信念,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他們艱苦奮鬥、為國奉獻的赤子之情,今天依然是我們前行的坐標!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9日 11 版)

相關焦點

  • 西北聯大的文化傳統
    1938年4月2日,長沙臨大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4月3日,西安臨大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雖然西北聯大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只存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但人們習慣上仍然視1946年以前的國立西北五校為西北聯大。     在民族獨立解放戰爭中,西北聯大及國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貫之精神」,形成了獨具光彩的文化傳統。
  •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
    7月16日,李書華、李蒸、潘光旦等21位教授又密電在廬山參加座談會的各校負責人:「盧溝橋抗戰以來,全國振奮,士氣激昂。幾日來忽有天津談判之舉,敵人重兵深入腹地,城下之盟——求不喪權辱國,豈能倖免。務請一致主張貫徹守土抗戰之決心,在日軍未退出以前絕對停止折衝,以維國權。」7月17日,梅貽琦密電潘光旦,是日早晨,當局召開重要會議,表示堅決抗日,並已開始布置。
  • 【西北聯大研究專欄】張豈之:西北聯大與開發西北:中國高教史上的重要篇章
    1938年10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第45次常委會通過決議,以「公誠勤樸」為校訓。國文系教授黎錦熙撰文對校訓加以解釋,指出「公」是以天下為公;「誠」是不誠無物,誠心誠意;「勤」是勤奮敬業;「樸」是質樸務實。黎先生又撰寫了西北聯大校歌,其詞曰:「並序連黌,卅載燕都逈;聯輝合耀,文化開秦隴。
  • 西北聯大教育報國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1937年,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西北聯大師生秉承「興學強國」精神,在西遷播撒教育火種的同時,利用科學知識積極支持抗戰,開展抗日宣傳,甚至投筆從戎、請纓報國,用實際行動展示了知識青年身系家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第一,紮根西北,播撒教育的種子。九一八事變後,西北作為戰時的大後方,其戰略地位得以凸顯,很多仁人志士和愛國知識分子提出開發西北的戰略。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相較而言,西南聯大的組建更多表現出戰時臨時性舉措的特徵,也就是說組成西南聯大各高校在民族慘遭侵略之際不得不「南渡」,抗戰勝利「復神京,還燕碣」即「北歸」是必然的;而西北聯大的組建則更多體現出戰時過渡性的特徵,因為經營西北、提升西北高等教育水平、優化中國高等教育的分布格局早已成為國民政府的戰略構想之一。
  • 西北聯大與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聯大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曾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在抗戰時期所孕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傳統,對我國高等教育當時的走向和布局,以及今天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輝煌業績,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作為與西北聯大以及從西北聯大分立出來的西北工學院有著直接源流的西北工業大學,如今已是「211」、「985」高校,從國內這所名校身上,還印證著西北聯大的這種影響力。
  • 西北聯大在漢中「圖」
    漢中時期的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和國立西北大學雖分立,但與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一脈相承,且在師資聘用、教學設備使用、社會服務等方面多有合作,共同奠定了抗戰期間乃至戰後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礎,因此,學術界一般將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漢中時期的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範學院一起籠統地稱為「西北聯大」。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與西南聯大有著八年的教學歷史不同的是,西北聯大從成立到解散前後不足一年的時間,1937年抗戰爆發後地處平津地區的高校分別尋求外遷,清華北大等遷往雲南組成西南聯大,而北平大學,北平師大等也於9月份西遷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不久之後新成立的西安臨時大學由於太原的陷落又前往陝南城固,1938年4月3日西安臨時大學在陝南城固地區開始辦學,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5月在山西城固舉辦了開學典禮。
  • 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僅存在一年,但意義同樣重大
    實際上,當時學校避難除了向西南遷移之外還有另一條途徑,那就是向西北,到西安。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為保留中國高教火種,民國政府打算選擇合適的地方建立臨時學校。不久,設立臨時大學的教育部令正式頒布:「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
  • 西北聯大與漢中龍崗遺址早期考古調查述略
    西北聯大的學者們在非常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仍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堅持學術研究,對漢中地區歷史文化、文物古蹟進行調查,特別是對梁山和龍崗遺址早期的考古調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著重講述四個方面內容:一是西北聯大遷入漢中始末;二是西北聯大考古研究學科的建立;三是西北聯大對漢中歷史文化、文物古蹟的調查研究概況;四是西北聯大時期對梁山和龍崗遺址早期的考古調查。
  • 「西北聯大」因何名聲甚微 存在時間僅一年
    本文所描述的是與「西南聯大」同時誕生的「西北聯大」!  如今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北師範大學、東北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院校,都與「西北聯合大學」有直接或間接的傳承聯繫……  與「西南聯合大學」相比,「西北聯合大學」的名聲不為多數人所知。
  • 陝西省政協常委: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組織力量挖掘西北聯大歷史
    文章寫道:10月22日至25日,為深入挖掘和研究西北聯大在漢中辦學的歷史文化,弘揚教育興國精神,促進全省教育事業進步,陝西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學者赴漢中,與市、縣政協「三級聯動」,就「挖掘西北聯大歷史,傳承優秀教育文化」進行調研。公開資料顯示,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為保存中華文化血脈,平津地區文教機構紛紛內遷。
  • 你可能只知道南渡北歸的西南聯大,不知道還有一個西北聯大
    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長沙臨時大學繼續遷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西安臨時大學繼續南遷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如果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西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同時誕生的同胞兄弟,都是中國抗戰期間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
  • 中國科學報:回歸高等教育的使命——從西北聯大看「雙一流」建設
    事實上,只存在了一年零幾個月的西北聯大,與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作鑄成西南聯大的輝煌歷史不同。西北聯大後分立成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大學5校,但並未因分立而縮小,反而得以擴大發展,為西北地區的文、理、工、農、醫、師範等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 西北聯大與中國高教發展論壇在中國礦大舉行
    本報訊(見習記者 湯文清 通訊員 李雨嘉 李秀)日前,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徐州,圍繞「傳承·探索·創新」主題,梳理西北聯大歷史脈絡,弘揚西北聯大精神,探討新時代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之路。1937年,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學院等高校遷往西安,組建西安臨時大學。
  • 科學網—西北聯大:矗國之偏隅 立世之英才
    這其中的代表,便是與西南聯大同時建立的西北聯合大學。 自1938年建校,至1939年改組為「國立西北五校」,西北聯大在中國高教史中存續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正是這段不長的歲月,連同其前後的發展演變,卻對我國西北高等教育,乃至於當代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產生了足夠重要的歷史意義。這份歷史意義,只有當我們回溯它的歷史時,才能得到最真切的感受。
  • 告訴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的故事
    吳世昌一家隨著逃難人群到了西安,受許壽裳、黎錦熙之邀,任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講師。1938年5月,西北聯大發掘絲路開鑿者張騫墓及墓前石刻後,吳世昌撰寫了極具民族情懷的《增修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碑記》,對張騫「跋涉萬裡的鑿空之功」極盡褒揚,對「國黌播遷,西暨漢中」,「禦侮圖強」盡書悲壯,成為西北聯大這所戰時流亡大學最重要的遺存文獻之一。
  •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入選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1938年5月2日,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簡稱「西北聯大」。雖然學校從合到分還不到一年,但有許多西北聯大畢業生奔赴疆場,還為我國培養出師昌旭等十幾位院士。2015年6月,陝西抗戰遺蹟尋訪團來到城固,尋訪了西北聯大在此辦學時的眾多遺蹟。
  • 漢中市城固縣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上榜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1938年5月2日,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簡稱「西北聯大」。雖然學校從合到分還不到一年,但有許多西北聯大畢業生奔赴疆場,還為我國培養出師昌旭等十幾位院士。2015年6月,陝西抗戰遺蹟尋訪團來到城固,尋訪了西北聯大在此辦學時的眾多遺蹟。
  • 格局之變——西北聯大觸發的中國高等教育歷史變遷
    對西北聯大就不一樣了,當初剛一組建西安臨時大學時,恐怕就已經打定了主意,要把這批高校永久地留在西北。 從組建兩所聯合大學的成份上可以看出其中的玄機。西南聯大的三個成員,清華、北大和南開都是綜合性大學,同質性很強,將這三所學校平鋪在任何一個廣大的區域,是不足以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