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舊址。人民網記者 姜 峰攝 |
作為抗戰時期高教界的明星之一,西北聯大奏響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文化弦歌。然而與西南聯大的聲名顯赫相比,西北聯大卻鮮為人知。西北聯大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當年又是如何演繹「教育救國」的歷史傳奇的? 7月21日,記者從西安出發,驅車3個多小時抵達漢中城固縣,最後輾轉來到了群山間的董家營鎮古路壩村,抗戰時期西北聯大舊址所在地。1938年,同樣是西安至漢中的線路,西安臨時大學全員翻山越嶺遷址陝南漢中,改校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與國讎家恨相比,條件苦算不得什麼
重返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正值盛夏時節。古路壩被群山環抱,熱氣散不走、涼氣進不來,地處山腰的西北聯大舊址更熱得如蒸籠一般。
「這根本不算啥。」固城縣博物館館長苟保平告訴記者,當年西北聯大流傳一句俗語——「神仙難逃漢中疥」,學生整宿睡不著,但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把學生通鋪的床板用開水燙一下……
「條件雖苦,與國讎家恨相比,就算不得什麼。」董家營鎮黨委書記黃小康介紹說,「九一八」和「七七」事變相繼爆發後,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最根本的文脈所系,也面臨著國破校亡、根基淪喪的浩劫。為從文化上反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保留中國高等教育火種,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第16696號令:「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由此,形成抗戰時期中國最大的兩個大學聯合體,成為南北呼應的高教界兩顆璀璨明珠。
1938年3月6日,陝西門戶潼關告急,剛落腳的西安臨時大學不得不復遷漢中,4月3日,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國破家亡,難擋師生對科學的探索
記者佇立在「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紀念碑前,周圍松柏鬱鬱蔥蔥。國破家亡、篳路藍縷,並未阻擋學校師生對科學的探索,「『教育救國』『文化抗戰』始終是西北聯大師生心中『不滅的燈火』。」苟保平向記者深情地講述。
西北工學院七星寺分校課程緊、圖書館座位有限,為將時間岔開,許多人挑燈夜讀,一部分人前半夜看書,一部分人後半夜看書,七星寺整夜都燈火通明,獨有景致被稱為「七星燈火」。
有則軼事多年來為人津津樂道:曾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師昌緒和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高景德,是七星寺分校的同班同學,還是上下鋪,但是讀書期間二人卻很少打過招呼:因為二人作息時間不一致,常常是半夜高景德從圖書館回來看到師昌緒在熟睡,而兩三點鐘他睡覺的時候師昌緒已經起床去了圖書館……正是憑藉著這樣的精神與情懷,古路壩村誕生了師昌緒、高景德等15位兩院院士。
辦學短暫,卻在高教史上留下光輝一頁
「在抗戰期間,學生不一定非拿槍到前線去才是救國,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增強抗戰的力量,也一樣是救國。」在西北聯大開學典禮上校常委徐誦明曾說。
1938年1月,學校成立陝西省各界抗敵後援會西安臨時大學生支會,後改組為「西北聯大抗戰後援支會」,成立宣傳隊、救護隊等,通過義賣、義演等支持抗戰。1938年7月,西北聯大工學院、農學院獨立設校。1939年8月再次改組,由文、理、法商三學院組建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師範學院獨立設置,分別稱國立西北醫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但是,這些學校並未因分立而縮小,反而得到擴大和發展。抗戰勝利後,除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一部分遷回平津復校外,所有分出院校皆留在西北,為西北地區構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雖辦學時間短暫,西北聯大卻在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教育救國,文化抗戰」,始終是學校師生不滅的信念,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他們艱苦奮鬥、為國奉獻的赤子之情,今天依然是我們前行的坐標!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9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