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教育報國的實踐路徑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1937年,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西北聯大師生秉承「興學強國」精神,在西遷播撒教育火種的同時,利用科學知識積極支持抗戰,開展抗日宣傳,甚至投筆從戎、請纓報國,用實際行動展示了知識青年身系家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紮根西北,播撒教育的種子。九一八事變後,西北作為戰時的大後方,其戰略地位得以凸顯,很多仁人志士和愛國知識分子提出開發西北的戰略。「西北為中華民族之搖籃,又是中國大陸之屏蔽。從國防考慮,從經濟考慮,從文化考慮,都需要開發。」開發西北需要人才,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而當時的西北地區長期受政治紛亂的影響,經濟發展落後,教育文化水平低下,高等教育發展基本處於萌芽狀態。七七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將戰火燃到了北平城。在國土連片淪陷的緊急情況下,國民政府出臺了《教育部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出第16696號令,正式宣布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選址陝西西安。四所學校的師生心懷保留教育火種、保存中國文化命脈的偉大志向,開始了西遷之路,並於10月18日在西安正式成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西安也陷入戰爭,在此情況下,國民政府又下令「西安臨時大學」南遷至陝南漢中,並更名「西北聯合大學」,下設文理學院、法商學院、工學院、農學院、教育學院和醫學院。從此,漢中城固這座小鎮成了戰時西北文化教育的中心,西北聯大也正式在西北紮根,開枝散葉,成就了後來的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培養出大批的工、農、法、商、醫和教育人才,為抗日救國開闢了新陣地,為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興學強國」的典範。

第二,艱苦卓絕,開啟教育報國的徵程。西北聯大地處西北偏隅,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教學科研設施與生活資源缺乏,學習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但面對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人民遭受的無盡苦難,西北聯大的師生同仇敵愾,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紛紛探尋抗日救國的道路。時任學校常委、原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在學校開學典禮上就明確提出,「在抗戰期間,最高學府學生應如何救國,不一定非拿槍桿到前線去才是救國,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增強抗戰的力量,也一樣是救國」。

這一時期,學校教育教學按照戰時準備,課程設置中增加軍事訓練課,對學生實行軍事化管理,增強學生軍事參與意識,提升學生軍事能力。同時,學校也將抗戰精神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和實踐之中,如組織師生先後對漢博望侯張騫墓進行祭掃,舉行紀念林則徐虎門銷煙大會,激勵學生鼓起抗日的勇氣和信心;邀請教授進行愛國主義演講,內容涉及學業知識、國防科學、當下時政、抗戰精神等,在增強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大大增強了教育報國的理想和情懷。另外,各學院也積極組織開展科學研究,以實際行動參與抗日救亡活動,如農學院結合專業知識進行抗戰後方傷病員和難民營養概況研究;工學院積極開展戰爭防禦工程研究,組織師生開展野外考察,為更好地開發西北做準備;醫學院學生發揮其醫學專長,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開展醫護救助;師範學院成立師範研究所,研究高深學問,培養教育專才。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歲月,西北聯大師生為日後在艱苦的西北地區紮根,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投筆從戎,勇擔時代賦予的使命。西北聯大誕生於硝煙瀰漫的抗日烽火之中,廣大師生高度關注前線的抗日救亡運動,積極組織起來開展抗日宣傳。在西北聯大尚稱「西安臨大」之時,學校即提出「訓練民眾,組織民眾,為動員全國軍民最重要之工作。本校為西北最高學府,喚起民眾,責無旁貸。爰組織宣傳隊下鄉宣傳,以盡戰時青年應負之責任」。1937年12月,學校制定宣傳計劃,組織師生成立宣傳隊,重點分赴陝南各縣及集市鄉鎮等人員較為集中的地區進行抗日動員宣傳,宣傳內容涉及時局報告、服兵役、國家觀念、公民常識、防空常識及愛國故事等,不斷增進抗敵之力量。

隨著抗日戰局的不斷變化和救亡運動的不斷深入,戰事迫切需要一批知識分子參軍以改變兵員結構,增強戰鬥的士氣。為此,1942年,知識青年入伍的號召,對於久已有志於此的師生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廣大師生無不踴躍報名。在愛國心、報國志的強烈感召之下,一批青年學子應徵入伍,走上前線,以馬革裹屍、以身殉國的決心殺敵報國,生動地詮釋了西北聯大師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西北聯大誕生於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急時刻,學校師生挺起脊梁、奮起抗爭,在抗日救亡運動的烽火中淬鍊了「興國強國」的偉大精神,在保留和播撒教育火種的同時,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傑出人才,以實際行動續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教育報國歷史。進入新時代,我們需要訴說這段歷史,讓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永放光芒;更要秉承這種精神,使其激勵我們肩負起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牛成春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孫雷應邀參加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
    11月20日,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論壇以「傳承▪探索▪創新」為主題,分開幕式、校長論壇、專家論壇、閉幕式四個環節。我校副校長孫雷應邀出席論壇,主持校長論壇第一階段,並做校長論壇第二階段的主題發言。
  • 西北聯大與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聯大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曾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在抗戰時期所孕育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傳統,對我國高等教育當時的走向和布局,以及今天我國高等教育取得的輝煌業績,都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作為與西北聯大以及從西北聯大分立出來的西北工學院有著直接源流的西北工業大學,如今已是「211」、「985」高校,從國內這所名校身上,還印證著西北聯大的這種影響力。
  • 西北聯大的文化傳統
    1938年4月2日,長沙臨大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4月3日,西安臨大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雖然西北聯大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只存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但人們習慣上仍然視1946年以前的國立西北五校為西北聯大。     在民族獨立解放戰爭中,西北聯大及國立西北五校孕育出了「一貫之精神」,形成了獨具光彩的文化傳統。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西北聯大研究專欄】張豈之:西北聯大與開發西北:中國高教史上的重要篇章
    西北聯大開學典禮時,常委的報告說:「本校現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其意義一方面是要負起開發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院合組而成。」聯大常委李書田指出:我們內遷來陝,「更宜熟察地方情形,準備協助地方政府,開發資源,興建西北」。西北聯大分置的各校也認為西北「不特為支持抗戰之根據地,且為爭取勝利復興國族之原動力」,形成了「匯集專家意見以全力促進西北建設」的共識。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同時卻不同命的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簡稱為「西南聯大」被譽為抗戰時期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所屹立在西南邊陲的聯合大學從1937年開始辦學到1946年停止辦學歷時8年零11個月,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一共培養出了174位兩院院士,其中中科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獎的獲得者,黃昆、劉東生
  • 中國科學報:回歸高等教育的使命——從西北聯大看「雙一流」建設
    事實上,只存在了一年零幾個月的西北聯大,與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作鑄成西南聯大的輝煌歷史不同。西北聯大後分立成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大學5校,但並未因分立而縮小,反而得以擴大發展,為西北地區的文、理、工、農、醫、師範等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
    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長沙臨時大學繼續遷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西安臨時大學也繼續南遷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同時誕生的同胞兄弟,是一株藤上的兩顆瓜,如果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西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
  • 西北聯大與漢中龍崗遺址早期考古調查述略
    在國破家亡的民族生死關頭,為了保存中國教育的精髓,讓中國教育文脈得以延續, 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長李煜瀛、 同濟大學校長翁之龍、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等102人聯合發表聲明,揭露日本侵略軍破壞我國教育機關的罪行,提出了「教育為民族復興之本」的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將一些高校遷往內地辦學。
  • 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
    與會專家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度梳理西北聯大的歷史脈絡、教育思想、精神價值、學術貢獻、辦學成就;重點圍繞中國高等教育文化傳承和創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高質量人才培養、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步伐等話題展開討論。
  • 陝西省政協常委:建議由省政府牽頭組織力量挖掘西北聯大歷史
    文章寫道:10月22日至25日,為深入挖掘和研究西北聯大在漢中辦學的歷史文化,弘揚教育興國精神,促進全省教育事業進步,陝西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學者赴漢中,與市、縣政協「三級聯動」,就「挖掘西北聯大歷史,傳承優秀教育文化」進行調研。公開資料顯示,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為保存中華文化血脈,平津地區文教機構紛紛內遷。
  • 西北聯大:文化抗戰 燈火不滅
    人民網記者 姜 峰攝   作為抗戰時期高教界的明星之一,西北聯大奏響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文化弦歌。然而與西南聯大的聲名顯赫相比,西北聯大卻鮮為人知。西北聯大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的?當年又是如何演繹「教育救國」的歷史傳奇的?
  • 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舉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以璇)11月20日,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傳承 探索 創新」為主題,分開幕式、校長論壇、專家論壇和閉幕式四個環節。
  • 「西北聯大」因何名聲甚微 存在時間僅一年
    1938年4月3日,國民政府教育部發布訓令:「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逐漸向西北陝甘一代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大」初設了六個學院: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教育學院、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學院下設二十三系。
  • 你可能只知道南渡北歸的西南聯大,不知道還有一個西北聯大
    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長沙臨時大學繼續遷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西安臨時大學繼續南遷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如果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西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同時誕生的同胞兄弟,都是中國抗戰期間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
  • 西北聯大在漢中「圖」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設有國文系、英語系、史地系、公民訓育系、數學系、理化系、博物系、教育系、體育系、家政系、勞作專修科等十一科系。根據教育部劃分的師範教育服務區,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負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等五省的師範教育。
  • 西北聯大與中國高教發展論壇在中國礦大舉行
    本報訊(見習記者 湯文清 通訊員 李雨嘉 李秀)日前,第九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徐州,圍繞「傳承·探索·創新」主題,梳理西北聯大歷史脈絡,弘揚西北聯大精神,探討新時代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之路。1937年,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學院等高校遷往西安,組建西安臨時大學。
  • 科學網—西北聯大:矗國之偏隅 立世之英才
    這兩所「臨時大學」也成為了日後彪炳中國教育史冊的西南聯大以及西北聯大的前身。 西北聯大作為西北地區高等教育的「母機」,共哺育了30餘所高校,開創了我國西北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也催生了我國西北的現代學制,徹底結束了封建教育的歷史。 西北聯大在承載中華民族文脈薪火相傳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參與了一個完整高教體系在祖國大西北展布的偉大歷史進程。
  • 你不知道的西北聯大,僅存在一年,但意義同樣重大
    當年的畢業證書不過,西北聯合大學只存在了一年。因為西南聯大,北大清華南開在當時都是綜合類院校,辦學理念相近,所以存在了很長時間。但是西北聯大中學校分歧卻不小,比如北師大和北洋工學院,師範和工科,沒有什麼交集。再加上當時日軍的轟炸,不久學校就開始解體。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國立西北聯大改組為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五所獨立的國立大學,1940年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奉命西遷蘭州辦學。
  • 格局之變——西北聯大觸發的中國高等教育歷史變遷
    城固時期的國立西北大學校門 1 現在看來,當年國民政府組建西北聯大和西南聯大的出發點就不同:對於西南聯大西北聯大則不然,它是以當時中國最好的師範大學——北平師範大學,中國最好的工科大學——北洋工學院,以及規模最為龐大的綜合大學——北平大學為主體,又加上了當時最有特色的河北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河南焦作工學院,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以及專業的科研機構——北平研究院共同組成的,涵蓋了作為基礎的師範教育(包括附中和附小),作為應用的工程技術教育,以及作為教育、科研發展動力的綜合大學各個方面,是一個具有持久的自我發展能力的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