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記憶,走進西南聯大」主題宣講在昆明拓東一小舉行

2020-12-23 雲南網

  雲南網訊(記者 趙元剛)日前,記者從昆明市盤龍區拓東街道黨辦了解到,由街道主辦的「時間的記憶,走進西南聯大」主題宣講在拓東一小舉行。

活動現場 記者 趙元剛 攝

  此次主題宣講由街道邀請昆明市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洪海波院長授課。

西南聯大奇蹟 主辦方供圖

  「拓東一小作為西南聯大工學院舊址,歷史鑄就其與西南聯大血脈相連,時代所賦予拓東一小得天獨厚的人文條件,厚重的歷史讓我們尋根、溯源、珍惜、挖掘、傳承。」洪院長的授課讓全體老師加深了解昆明、拓東路、西南聯大的歷史脈絡和所蘊含「剛毅堅卓」精神。

西南聯大奇蹟 主辦方供圖

  「主題宣講對學校的文化建設、校本課程開發、教師思想認識打下良好基礎;宣講讓教師從歷史發展的高度,尋找到學校文化精神的根,找到教育工作的初心和魂魄,堅定了理想和信念。」學校負責人如是說。

  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表示,教育事業聯辦,區域資源共享,積極打造美麗拓東、和諧拓東、宜居拓東,促進街道經濟社會雙發展。

相關焦點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在中國,有這樣一所大學,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個月,卻誕生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長沙舉行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在長沙舉行鄧稼先、朱光亞後人講述前輩報國故事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9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劉建華)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今天,湖南省科技館報告廳內座無虛席,近200名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聆聽了特殊的一課:「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的妻侄許進、「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的兒子朱明遠,沿著抗戰期間西南聯大西遷的腳步來到長沙,講述前輩科學報國的赤子故事。 據主辦方中國科協調宣部介紹,這是「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西南聯大線的首站,隨後將前往昆明。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今天到了這裡才感受到震撼,刻在碑上的八百壯士名字令人感動……」「震撼」「衝擊」「記憶深刻」是西南聯大博物館留言本上的高頻詞。而留言中提及的石碑高近五米寬近三米,銘刻了西南聯大投筆從戎的學生姓名,它與復刻民國時期的黑色校門、「一二·一」運動的塑像群,一同構成西南聯大舊址上的「巨型視覺景觀」。可以說,留言本中的「震撼」正來自西南聯大舊址上每一處遺產自身所攜的厚重與滄桑。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與中國抗戰共始終的一所著名大學,系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簡稱西南聯大。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 西南聯大線紀行(二)
    一時間,江城武漢風雨欲來,戰雲密布。為了躲避戰亂,朱光亞等弟兄三人被父親託人送到重慶,繼續上學讀書。第一次遠離父母,第一次在流亡中求學,生活的艱辛讓朱光亞領悟了很多。他先是在重慶合川的崇敬中學讀書,後轉到南開中學。1941年夏天,朱光亞以優異成績從南開中學畢業。但是高考前夕,朱光亞患上了瘧疾,無法參加考試。好在當年暑假快結束的時候,部分高校由於生源不足,又在重慶進行補錄考試。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從北京到長沙再到昆明,歷時6個月,幾經周轉,總行程6500裡,終於在戰火暫時未波及到的西南邊陲昆明,建立了西南聯合大學。短短八年時間,聯大走出的畢業生,都是國家棟梁。在那個雨打風吹的年代,西南聯大務實又浪漫,艱苦而活潑,大師星布,盡顯風流。今天,讓我們隨著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一起走進西南聯大,了解她的前世今生,探索她得以在逆境中創寫輝煌篇章的奧秘。
  • 「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 求實掌故·十中記憶‖西南聯大與求實中學的那些弦歌往事
    如此嚴格、嚴謹、嚴肅的研究生畢業考,敬畏知識的學術質量和精神高度,窺一斑而知全豹,才能解釋為何八年時間裡,西南聯大三校學籍的學生只出了74位研究生,也才能解釋為何西南聯大培養出了那麼多為國家、為民族、為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卓越人才。施子愉,1919年生於昆明。1931-1934年就讀求實中學初中。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
    關山遠電影《無問西東》熱映,4代中國讀書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尤其是西南聯大一段,盡顯國家民族危難時刻,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 1938年4月,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多時間的大學,卻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 媒體:與其建一所貌合神離的西南聯大,還不如不建
    媒體:與其建一所貌合神離的西南聯大,還不如不建 今天(3月18
  • 昆明翠湖博物館群落基本成型 四條線路探尋老街、回望西南聯大
    胡遠航 攝中新網昆明5月1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18日,正值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昆明市推出翠湖博物館群落參觀旅遊線路,以四條經典線路,串聯起基本成型的翠湖博物館群落。位於昆明市區螺峰山下的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春城的會客廳」,周邊文物保護單位達43項。
  • 尋找「西南聯大」
    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為前幾天,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和潤禾傳媒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在清華大學開機。不久之後,騰訊影業與雲南聯手推出的「我們的西南聯大」主題遊學線路在昆明正式發布,這也是雲南省與騰訊公司聯合發起的「雲南新文旅IP戰略合作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西南聯大與臺灣
    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立即向臺灣派出了自己的畢業生,參與收復工作。到1948年國民黨敗退大陸時,北大清華昔日的兩位校長和一批著名學人登島。西南聯大師生在臺灣先後計有300多人。很快中國進入漫長的「兩岸對峙」年代,對他們的情況基本隔絕。     2001年,清華大學90大慶時,我在甲所採訪西南聯大在臺校友會副會長姚秀彥女士。
  •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啟動
    150餘名正在科技館參觀的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一起聆聽兩位報告人分別講述的《憶姑爹鄧稼先》和《我的父親朱光亞》,正式拉開了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的「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的序幕,同時也是中國科技館「百館千場萬人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之一。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在這樣背景下,周培源一家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最後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滇池西畔龍門村一處舊宅「積翠闥」安了家,1938年4月至1942年12月在昆明的三年時間,往返奔波於西南聯大和舊居之間,雖然過著極其清苦的歲月,但課餘時間仍刻苦鑽研業務,取得教學科研的豐碩成果,在這裡見證了一代學者的高尚愛國情懷。
  • 傾聽西南聯大傳奇往事
    7月17日上午,參加2018「七彩雲南民族文化研習營」的臺灣文藻外語大學師生20餘人走進國立西南聯大原址,在雲南師範大學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昆明師範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並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博物館重溫了那段南渡北歸的傳奇往事。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1938年4月2日,當時的教育部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臨時大學西遷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在昆明上課。梅貽琦因特殊的機緣被後人稱為「西南聯大的靈魂」。他在西南聯大所做一切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認定學術研究是立國興邦的命脈所系,不學無術將使國家民族陷於愚昧的深淵。他認為「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
  • 百度教育文庫平臺獨家上線西南聯大珍貴史料
    80周年紀念大會於北京大學舉行。這所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抗戰時期組成的臨時大學,僅僅存在了八年的時間,卻因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恢弘氣象,大師雲集、人才輩出的空前盛況,成為了中國大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在紀念會現場,百度教育文庫平臺的西南聯大史料專題及數字復原項目正式對外發布,共同為西南聯大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
  • 每年的教師節,為什麼我們都會懷念西南聯大
    梅貽琦有一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它仿佛是針對西南聯大講的,其實它是梅貽琦1931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說時講的。在西南聯大時期,有熱血的青春,有感人的師生情誼,聽雨時安靜,戰鬥時激昂,生命有光,這便是光。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竟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