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裡,竟藏著「最」好的教育

2020-08-30 三聯生活周刊

在中國的教育史上,一直有個很神奇的存在:它屋舍簡陋,卻大師雲集;顛沛流離,卻人才輩出,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它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僅存在八年,就讀學生不過四千,卻在艱苦的條件下人才輩出,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

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

汪曾祺先生就曾說:「我要不是讀了西南聯大,也許不會成為一個作家。至少不會成為一個像現在這樣的作家。」

而「大一國文課本」正是推動他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書。

他曾評價到:這本教材不僅是訓練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這種重個性,輕利祿,瀟灑自如的人生態度,對於聯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讀者可能對這本國文課本不太熟悉,可它背後的故事卻不容小覷。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

為了給大一新生最好的國文課本,朱自清、羅庸等大師,親自編選了四年之久,才敲定這卷薄薄的課本

課本裡的選篇令人稱道,從《詩經》《楚辭》《論語》到魯迅、徐志摩的作品,聯大國文課從不同時代、文體和觀點中汲取材料,不僅鼓勵批判性思維,也為學生提供了個人身份與人格形成的種種嚴肅選擇。

舉個例子:

開篇的《論語》,選的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體現傳統儒家思想的段落;

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彰顯不同個人志向、偏向於道家瀟灑精神的內容;

李清照的作品,選的不是「紅藕香殘玉簟秋」的傷春悲秋,而是講述她和趙明誠往事的《金石錄後序》,行文真誠坦率,讓人唏噓。

而彼時,各路文學大家也加入到授課的「教授團」行列。

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對聯大的國文課難以忘懷,他說:「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空前絕後的精彩;……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家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魏建功講《狂人日記》等等。」

這堪稱大師雲集,群星璀璨。

國寶級翻譯家許淵衝(右一)

或許有同學會好奇,一本優秀的國文教材,和傑出的教育成果之間,究竟能有什麼關係

前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劉東曾這樣說:「越是大師級的學者,他本科所接受的通識教育就要越紮實。這就好比建一個金字塔,做學問不是建摩天大樓,而是建金字塔,摩天大樓是地基和上層一樣寬,金字塔底下鋪了一大圈,上面只多一塊磚。」

圖源: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網站

楊振寧和鄧稼先合照

通識是什麼意思呢?英文是「common sense」或者「liberal art education,它代表的是知識的廣度

在當年的西南聯大,本科生進去是不分文理科的,上的都是一樣的課,這樣才能把通識教育做到極致,讓學生在職業生涯的後半段厚積薄發,觸類旁通。

而西南聯大的這個國文課本,正好扮演著「通識教育」的基礎角色,而且還是建立在母語基礎上的「通識教育」,而不是單純的照搬西方模式。

《論語》體現的自省與自治、《金石錄後序》裡的家國情懷、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學作品、曾國藩的《聖哲畫像記》等,恰好都構成了西南聯大國文課的基礎,做到了真正的通識教育。

紀錄片《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不復存在,幸運的是,國文課本得以保留

由於條件不好,那時候的聯大連課本都印不起,國文課本數量極其有限。

學生們只能共用同一個課本,上屆學生用完了,傳遞給下屆學生,課本的空白間隙處,往往留有不同學生的各種筆記。

數量本來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顛簸,現在的我們,差點就看不到這個國文課本了。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數年前,劉東教授的學生張耀宗博士做研究時,偶然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看到塵封了70年的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這本書十分不起眼,紙張也很粗糙,但初翻下來,張耀宗博士感到這本書特別講究道義,注重自我修養,傳播的是對於人格的培養

當得知張耀宗的發現之後,劉東教授就想一直想要重出這本書,他說:「這本書可以對現在的人做一種提醒:西南聯大是如何成功的,我們曾經有這麼好的歷史經驗,這些經驗在今天依然適用。」

於是在2015年的時候,久違七十載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得以完整地重見天日。

劉東教授與譯林出版社共同重新整理出版的《西南聯大國文課》

這是汪曾祺、許淵衝、楊振寧、鄧稼先、何兆武的課本,今天也希望成為你的課本。

在西南聯大的成長環境中,表現為「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大一國文課,切切實實培養了聯大學子紮實的基本功和視野廣闊的知識面。

隨著這本教材所流傳下來的,不僅是那些傳世名著,更有國文教育所塑造的情懷和趣味,以及情縱古今、智周萬物的大學精神。

然而,這本書雖然在讀者中廣受好評,但也有不足,很多讀者反映沒有註解,讀不懂;

抑或是為了情懷而買,可是只能看選篇,看不到西南聯大背後的故事,實在不夠過癮。

普通人直接讀這本教材,往往抱著崇敬、期待的心情,卻苦於沒有人答疑解惑,最終掃興而歸。

這一次,三聯中讀與譯林出版社共同推出專欄「西南聯大國文課」,由劉東教授領銜,以紙書《西南聯大國文課》為藍本,甄選了10篇經典課文,邀請了5位曾在清華國學院工作的學者解讀其中的經典篇目,力圖再現博雅、通識、自由的聯大國文課堂。

掃描圖中二維碼訂閱課程👇

限時折扣時間:8.30-9.15

參與課程解讀的,是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及其在清華國學院培養出的優秀弟子。

雖然無法復原當年聯大教授們的講授,但這些老師也都是清華國學院的弟子,如今也是國內各知名高校的教師,換句話說,他們也是王國維們的再傳弟子,也是西南聯大學風的傳承者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聲音,一起重回那個大師雲集、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跟隨老師們進入西南聯大的課堂,開啟一場人文通識之旅吧。

課程亮點

01 承襲西南聯大學術傳統

劉東教授統領總序和課程脈絡,集結5位師承清華國學院的學者首次深度精講《西南聯大國文課》名篇,了解彼時文學大師們編寫國文教材的背後深意,力圖再現西南聯大國文課堂。

02 理解民國國文課本的魅力

精選十篇代表性課本內容,帶你看《論語》瀟灑、隨性的一面,品讀李清照回憶與趙明誠舊事的散文,聽魯迅講述自己寫小說的緣起……把學國文變成一件聽風賞雨、別開生面的樂事。

03 750+分鐘大體量,貫通文史哲

老師們手把手帶你仔細研讀國文,從文本內容深入到思想層面,聯繫西南聯大的背景與眼下的生活體驗,傳遞古今碰撞的價值觀念,讓你收穫持續學習的核心素質。

課程設置

課程大綱

限時特價:88

原價:128元

折扣時間:8.30-9.15

作者:水晶

排版:陳士荘

《西南聯大國文課》

相關焦點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教育!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就是經過歷史檢驗的好書。它們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國文教材,是無數名教授教過的國文課本,也是許多名人學習過的國文教材。西南聯大,這所僅存八年時間的大學,卻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汪曾祺、楊振寧等眾多學者名家饒有滋味地回憶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大一國文》課程,對其讚賞有加。汪曾祺曾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這樣評價道:「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從悠悠五千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經典篇目,努力保留和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它們是「灰暗年代的一縷閃光」,敢於承擔保存中華文脈的歷史使命。今天編者推薦的這套「民國大學國文課」系列,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國文教材,是無數名教授教過的國文課本,也是許多名人學習過的國文教材。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薦課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學生們只能共用同一個課本,上屆學生用完了,傳遞給下屆學生,課本的空白間隙處,往往留有不同學生的各種筆記。數量本來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顛簸,現在的我們,差點就看不到這個國文課本了。好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在2015年的時候,與譯林出版社共同重新整理出版了《西南聯大國文課》。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它的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學生們只能共用同一個課本,上屆學生用完了,傳遞給下屆學生,課本的空白間隙處,往往留有不同學生的各種筆記。數量本來就少,再加上多年的戰亂顛簸,現在的我們,差點就看不到這個國文課本了。好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劉東,在2015年的時候,與譯林出版社共同重新整理出版了《西南聯大國文課》。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民國時期清華、北大、復旦等大學的國文課本裡,究竟藏著什麼?
    當時稱為「大一國文」,居於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民國時期思想活躍,大學可以自編教材。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自編大學語文教材,今天展讀,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團結出版社出版的這套「民國大學國文課」系列,正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國文教材,是無數名教授教過的國文課本,也是許多名人學習過的國文教材。
  • 楊振寧、汪曾祺等大師曾深受影響,現代教育的精華,都來自民國的國文課本裡
    汪曾祺、楊振寧等眾多學者名家饒有滋味地回憶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大一國文》課程,對其讚賞有加。汪曾祺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念念不忘:「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是從悠悠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了經典篇目。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為什麼讓人難以忘懷?
    汪曾祺曾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這樣評價道:「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既而他又說:「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更是對此念念不忘。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從悠悠五千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經典篇目,努力保留和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它們是「灰暗年代的一縷閃光」,敢於承擔保存中華文脈的歷史使命。
  • (煮酒君專用)楊振寧、汪曾祺等大師曾深受影響,現代教育的精華,都來自民國的國文課本裡
    汪曾祺、楊振寧等眾多學者名家饒有滋味地回憶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大一國文》課程,對其讚賞有加。汪曾祺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念念不忘:「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 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復旦所選編的國文課本,是從悠悠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中選錄了經典篇目。
  • 久違七十載,這本來之不易的課本,藏著教育的奧秘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從各種角度來講,西南聯大都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生群體,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選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他還直言,「聯大的『大一國文』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 汪曾祺和楊振寧用過的大學國文課本,時隔70餘年重現江湖
    他們當時所用教材為《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近日,譯林出版社根據國家圖書館所藏,校訂整理重新出版了《西南聯大國文課》一書。
  • 好聽 | 這是汪曾祺、許淵衝、楊振寧的課本,也希望成為你的課本
    為什麼我們現在設備如此好,經費如此充裕的大學,反而不如幾十年前那些又簡陋、又落後,經常發不出工資的學校,能培養出更具創造性的大師?一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西南聯大。這所學校的校舍和宿舍極其簡陋,基本都是土牆、茅草屋頂,窗戶是在牆上留出方洞,直插著幾根帶皮的樹棍。
  • 西南聯大學生曾人手一本的英文課本,影響無數人丨種草機
    不同於現在外語教育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當時的英文課本,更加重視對學生品性的塑造、通識教育的普及,培養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家國情懷。學生讀到的,都是毛姆、賽珍珠、林語堂、胡適、蘭姆、梭羅、愛倫·坡等中外名家的文章。涵蓋小說、散文、論說文、傳記等各種文體,不僅是人文社科經典,更是忠實記錄了當時的世界。
  • 【微·思政】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
    這一場曠世的文人長徵,不僅保存了中國文化的精英血脈,更開啟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壯麗探險」。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成立,「西南聯大」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由此誕生。有的每天要步行幾十裡路來上課,但從不遲到。在這樣艱難的8年裡,華羅庚完成了《堆壘素數論》,馮友蘭做了「貞元六書」,金霖寫出了《知識論》《論道》。物理學者吳大猷,乾脆把北大的大型攝譜儀零件都搬來了雲南,在一個破廟裡把儀器裝好,領著團隊繼續做研究,寫出了《多元子質結構及其光譜》,那是一本「世界物理方面的高水平著作」。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為紀念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而作任繼愈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書:西南聯大英文課,58元
    西南聯大外文系畢業生、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的翻譯家許淵衝老先生曾說:「聯大八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人才,沒有一個人不上英文課,沒有一個人不受英文讀本影響,不受潛移默化作用的。」不同於現在外語教育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當時的英文課本,更加重視對學生品性的塑造、通識教育的普及,培養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家國情懷。
  • 汪曾祺:西南聯大中文系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超功利的生活態度,接近莊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對聯大學生有相當深廣的潛在影響。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圖書館裡也只有幾排書架,幾張桌椅和一些長凳,館藏中英文書籍總共只有6000來冊。學生缺少課本,只能依賴上課聽講,而老師也缺乏資料,不得不憑藉記憶開展教學。聯大校友夏世鐸至今仍記得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燈光下,卻是一片鴉雀無聲的自習景象。生活拮据是教授們普遍面臨的問題。1941年12月,西南聯大常委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乃自暑假以來,物價又復飛漲,比於戰前多高至30倍以上。」
  • 西南聯大辦學
    不管怎麼算,都幾乎涵蓋了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或者說聯大從成立到結束,基本與抗日戰爭同步。確認這一點,對於理解聯大為什麼在艱難困苦中竟能弦歌不輟,而且取得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有很大關係。 我是1942年秋季考進聯大歷史系的,到1946年聯大結束,歷時4年。其中1945年休學一年到中學教書,在聯大實際呆了3年。這段時間,正是聯大的中期和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