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我國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國也一直非常重視我國教育質量的發展,不斷改善教育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
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高校有很多,有的經過歷史發展和變遷,已經不復存在。比如清末在上海建立的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73年的歷程中培養出了許許多多的國際人才,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中華民國時期建立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不僅師資實力強,而且科系設置完整,但後來經過科系的調整,主要繼承下來的是南京大學,但其有的學科院系調出建立了十多所別的學校。
其實,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還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學,那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的存在時間只有8年多,但培養出的優秀人才數不勝數,遍布各行各業。西南聯大的建立是由於戰火的蔓延,導致北大、清華、南開大學不得不遷移至昆明辦學,三所大學共同組建為一所,所以才有了後世鼎鼎有名的西南聯大。
2020年雲南省「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周昌新認為,西南聯大雖然只有8年多的存在時間,但是其取得的成就和當時的師資條件都是後來沒有學校能夠比擬的。因此周昌新提議:由中國42所世界一流大學重建新的「西南聯合大學」。
這個提議一經提出,有很多網友就提出了質疑:西南聯大當年的輝煌可以複製嗎?
作為當年聚集我國頂尖人才的院校,西南聯大雖地理位置偏僻,但受到當時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西南聯大的選拔方式非常嚴格,日常生活由軍訓隊管理,成績不及格沒有補考機會,直接算成0分。而且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校舍簡陋,實驗室的條件也非常差,還要避免戰火的侵襲。但是老師和學生們都在那個時期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有174人被評為了兩院院士。
1946年,國內局勢相對穩定,北大、清華、南開大學的師生決定復學北上,西南聯大也就此畫上了句號。目前西南聯大的舊址還存在於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師範學院留在了昆明,發展為現在的雲南師範大學。
西南聯大不僅聚集了當時國內外優秀的專家學者,還培養出了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優秀人才。當時艱苦的條件沒有阻擋師生的求知熱情,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將個人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繫起來,不僅培養出了優秀的學者,更有不少人參軍報國。西南聯大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在經濟發展飛速,科技創新成為國家主要競爭力的今天,我國其實也有很多的大學隊伍,比如985、211、「雙一流」、C9聯盟等,不過這些工程的學校都是各自獨立辦學,沒有進行合併組建。周昌新在提案中建議,組建後的新「西南聯大」採用董事會制,以國有為主,吸引民間資本,聘請一流教育家擔任校長。大家認為這樣的建議和措施是否可行呢?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