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 看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怎麼上課

2021-01-09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西南聯大在艱難的時代條件下,辦學八年,培養了楊振寧、鄧稼先、汪曾祺等多個領域內的精英人才,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一段傳奇。這樣的一所大學,從創立之初時,東奔西走,輾轉多地,且物資短缺,沒有教室、宿舍、辦公樓,只有核心靈魂一大批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大師雲集,用他們富足的精神、自由的靈魂、獨特的人格魅力以及深厚的學識修養製作出一堂堂精彩內容照亮了莘莘學子求學之路。

西南聯大的教授到底是怎麼上課的?比如陳寅恪是怎麼講歷史的?馮友蘭是怎麼講中國哲學的?朱自強是怎麼講文學的?很多人並不清楚。翻看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名為「西南聯大三部曲」(《西南聯大文學課》《西南聯大國史課》《西南聯大哲學課》)的書系,則有利於幫助你了解不少。該書系收入了在西南聯大任教過的13位名師的講義和優質文章,分文學、歷史、哲學三類。文學類的代表名師是朱自清。歷史類的代表名師是陳寅恪,哲學類的代表名師是馮友蘭。這些文章都是大師們在各自擅長領域寫下的文章,從中不但能看到大師們對於學問的認真,對於教育的堅持,還可以在這些文字後面看到大師們在艱難時世中,屹立不倒的身影。

在《西南聯大國史課》中,以時間為軸,由遠及近,收錄了張蔭麟、陳寅恪、雷海宗、吳晗四位西南聯大教授、歷史學家的代表著作,以多個維度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如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唐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明教與明朝的關係,等等。在哲學課上,他們講述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傳入與玄學的奇妙融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辯論……都在本書中呈現,中國哲學的脈絡源遠流長,直到今天還在深刻地影響國人,理解中國哲學,才能理解當下。

《西南聯大文學課》則收錄了朱自清、遊國恩、蕭滌非、羅庸、聞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文章,並按朝代分為了五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作者及其思想層層羅列、細細分析,通過文學來展現各位先生的思想及西南聯大的學術風採。精編西南聯大教授的學術經典,如張蔭麟講夏至秦漢,陳寅恪講唐代政治制度,雷海宗講宋元,吳晗講明朝,等等。

在《西南聯大文學課》中,收錄馮友蘭、湯用彤、賀麟等先生圍繞中國哲學不同時期和人物流派、歷史事件按照年代從古至今進行排序,以便讀者更好得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共計6個章講述哲學前初期到中國哲學經學時代結束。三位老師的文風風格各不相同,如馮友蘭老師是細膩,將信息揉碎了一點點講給你聽;湯用彤老師是深度,對於歷史背景、人物、流派、作品分析等深度寬泛;賀麟老師是反觀,用現代思維反思過去行為。畫風不同其對角度各有千秋。其中馮友蘭和賀麟老師會聯合中西歷史橫向對比,而湯用彤老師則專注中國哲學和歷史的厚度。

相關焦點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1938年4月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7月31日西南聯大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所以,很多專家都曾這樣稱讚西南聯大: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系後人對西南聯大的高度讚譽,也是西南聯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所在。
  • 西南聯大三部曲:先生之風
    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大門1937年,華北淪陷,北京、天津屢遭轟炸,為躲避戰火,保存教育火種,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開始向南轉移。……林語堂評價西南聯大,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楊振寧說,西南聯大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礎。美國弗尼吉亞大學約翰·伊瑟雷爾教授甚至認為:這所大學的遺產是屬於全人類的。
  • 西南聯大那些最牛教授的講課趣事
    碑文由西南聯大教授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刻、羅庸手書,1178字的碑文,記述了聯大建校始末及歷史意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碑後刻錄了834位聯大參軍同學的名字。在這些同學的名錄上,我甚至還找到了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的女兒的名字。西邊,是西南聯大的紀念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南聯大:學生參加中國遠徵軍和美國空軍多數殉國,也有教授子女
    ,民國最好的教育是在抗戰時期,抗戰最好的教育是在國立西南聯大。其中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則是西南聯大的靈魂。正如北歸時,馮友蘭撰書、聞一多篆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 看完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感動不已
    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校聯合,星光熠熠。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擔任三常委,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等擔任老師,校舍由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學生有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堪稱史上最豪華天團。
  • ——談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0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 給沈從文發聘任書的學校裡,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西南聯大。 因為處於戰時,各種物資短缺,長途跋涉南下抵達重慶的西南聯大堪稱史上最窮的大學:師生衣食都成困難,一位教授一個月的工資買不了40斤豆腐,學生食堂的飯菜裡摻雜著稻糠,甚至老鼠屎,上課的教室也只有鐵皮屋、茅草房。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最終西南聯大的校舍大部分都是茅草頂,只有小部分採用了鐵皮頂。這樣的環境晴天悶熱,一下雨,雨水敲打在屋頂上宛如雷鳴,教授講課完全聽不清。而後來,學校的經費愈加緊張了,只得將鐵皮屋頂拆下賣掉,全部都換成了稻草屋頂。下雨時,教室裡漏雨厲害,學生們只能打著傘上課。
  • 走進西南聯大 讀懂家國情懷
    它,就是在抗日戰爭炮火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8月17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雲南團記者走進西南聯大舊址,追憶那個大學精神閃耀的時代。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陸續南遷。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 80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還在懷念「西南聯大」
    如果說中國大學要編纂一部書,那麼西南聯大必然是要被印在封面上的。著名人類學家克羅伯曾問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天才成群地來?於西南聯大而言,那便是因為這是民族的氣節與國家的需要。最終西南聯大的校舍大部分都是茅草頂,只有小部分採用了鐵皮頂。這樣的環境晴天悶熱,一下雨,雨水敲打在屋頂上宛如雷鳴,教授講課完全聽不清。而後來,學校的經費愈加緊張了,只得將鐵皮屋頂拆下賣掉,全部都換成了稻草屋頂。下雨時,教室裡漏雨厲害,學生們只能打著傘上課。
  • 總有一首詩詞讓你淚流滿面——《滿江紅·國立西南聯大校歌》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楊振寧先生尤其喜歡這首詞。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西南聯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大家想到的是清華北大,其實,新中國成立以前有一所大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最厲害的大學,那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的校舍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設計的,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汪曾祺的《跑警報》,當時的昆明受到日軍的密集空襲,空襲警報一響,大家只能先去郊區,聯大的師生管這個叫做「跑警報」,因為「躲」太消極,「逃」又太狼狽,惟有這個「跑」字,於緊張中透著一股從容,最有風度。
  • 中國歷史上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大學:西南聯大,永遠的豐碑!
    陳寅恪正忙著為父親辦喪事,日本憲兵隊卻送來了請柬,邀請陳寅恪到憲兵司令部做客。陳寅恪知道,若拒絕去日偽大學任教,肯定會遭到日本憲兵的迫害。於是,父親喪事還沒有辦完,他就含著悲憤悄然離開了北平,匯集到「聯大長徵」的南遷隊伍之中。
  • 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在清華大學校園主幹道西側的青草坡上,有一座複製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體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馮友蘭先生撰寫的碑文,背面鐫入抗戰期間參軍學生之姓名,共計834人。
  • 【微·思政】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徵!
    陳省身、馮友蘭等大師名家匯聚於此 80多年過去西南聯大走進了歷史卻留存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據記載:聯大共聘任教授302人,個個都是聲名顯赫的大家,如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羅常培、馮友蘭、王力、羅庸、向達、潘光旦、朱光潛、湯用彤、沈從文、錢穆、金嶽霖、陳貸孫、張奚若、錢鍾書、劉文典、費孝通、吳有訓、葉企孫、陳省身、華羅庚、吳大猷、周培源、趙忠堯等。正如校長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西南聯大如何「把種子播撒出去」
    聯大開校不久,便成立了包括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人在內的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由羅庸、馮友蘭作詞,張清常譜曲的《滿江紅》被確定為校歌。1940年10月13日、1941年8月14日,聯大先後在日軍空襲中遭受重創,校舍及各種資料被毀,部分師生更是不幸遇難。正所謂,苦難礪志,多難興邦。在日軍轟炸中,聯大師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激情。朱自清說:「敵機的轟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嘗不是可喜的。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抱著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梅貽琦在擔任西南聯大校長之後,為學校四處奔走,竟能保障學校師生在戰時能夠順利教學。彼時,國家許多地區已經淪陷,西南聯大師生不遠萬裡來到昆明,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吃住的問題。兵荒馬亂之下,物資極度貧乏,梅貽琦為了解決全校師生的住宿,以及上課所需的教學樓的問題,親自到各級管理部門苦口婆心申請撥款。
  • 何兆武:在西南聯大的日子
    聯大三個學校以前都是北方的,北京、大津不屬於國民黨直接控制的地區,本來就有自由散漫的傳統,到了雲南又有地方勢力的保護,保持了原有的作風,個人行為絕對自由。沒有點名,沒有排隊唱歌,也不用呼口號,早起晚睡沒人管,不上課沒人管,甚至人不見了也沒有人過問。自由有一個好處,可以做你喜歡做的事,比如自己喜歡看的書才看,喜歡聽的課才聽,不喜歡的就不看、不聽。這種作風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何兆武先生書中曾回憶道:後人目之為「狂徒」,曾經飛踹蔣介石下體的劉文典先生在西南聯大中文系任教授,一日防空警報又響,炮彈可不識學問,於是劉先生也不得不逃命要緊,跑到一半想起陳寅恪大師視力欠佳身體又差,便率領學生迴轉身去接應陳先生逃難。正跑得不亦樂乎,突然在喧鬧人群中發現沈從文的身影,勃然大怒,指著沈從文怒斥道:「你跑什麼?我跑是因為我死了沒人能講《莊子》,你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