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知識分子中的例外
四月,北京大學金融系的學生吳一凡將魯迅先生《野草集》中的16首散文詩重新調整,改編成了一首rap,同樣名為《野草》。
魯迅和說唱的混搭引爆了網絡,許多人開始以此為契機,重新審視這位文學巨匠。
魯迅的文字總是冷峻犀利的,字字刺痛人心。他生活在動蕩的民國,眼看種種黑暗,於是便希望文學能夠有社會使命感,能夠用手中的筆為一切不公平、不正義發出吶喊。
在20世紀初的中國,像魯迅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國外留學回來,抱著萬分熱情投身到革命之中,想要用文字去批判並改變當時的中國社會。
但在這樣龐大的文學洪流之下,有一個人是例外。他沒有留過學,不是知識分子出身,早年從軍,曾在軍閥部隊裡當過小兵。
他的名字叫沈從文。
生活在偏僻的湘西,沈從文眼中所見不是新潮人士見到的慷慨激昂的革命,而是一群沒有被啟蒙的愚昧百姓,他們依舊生活在舊時代的夢裡。
然而沈從文卻並不抱著批判的態度寫這些人的故事,在他的筆下,湘西的百姓有著樸拙的生命力,他們雖然生活在痛苦中,卻會自己想辦法求生存,為自己走出一條生路來。
這種與眾不同的文學風格讓沈從文名噪一時,當時的許多大學紛紛向他遞來橄欖枝,邀他去做講師。這卻招來了一些在大學任教的知識分子的不滿。
民國時期,大學教師是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能任此職的都是一肚子墨水的大知識分子。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當然就成了其中的異類,是位於「鄙視鏈」最底端的一個。
0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
給沈從文發聘任書的學校裡,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西南聯大。
這是一所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高等學府。
為躲避戰火,北大、清華、南開師生輾轉南渡,幾經波折,歷時6個月,行程6500公裡,終於在昆明紮下根來,三校合併,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因為處於戰時,各種物資短缺,長途跋涉南下抵達重慶的西南聯大堪稱史上最窮的大學:師生衣食都成困難,一位教授一個月的工資買不了40斤豆腐,學生食堂的飯菜裡摻雜著稻糠,甚至老鼠屎,上課的教室也只有鐵皮屋、茅草房。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西南聯大又是最富有的大學——中國近代各學科的奠基人幾乎全部聚集在這裡。和這些學識淵博、名滿天下的同事比起來,小學文憑的沈從文顯得相當不值一提。
沈從文到西南聯大任教是經著名的現代教育家楊振聲舉薦的。楊振聲舉薦沈從文,一方面是出於擴大新文學的影響考慮,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友情的因素在。與那些留學海外、拿了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海龜」相比,沈從文進入聯大的過程並不順利,當時的校委會和中文系似乎不認可這位作家來當教授。
有意見的不只是聯大校委會。一年暑假,在聯大讀書的楊振聲的兒子楊起到昆明東南部的陽宗海遊泳,休息時,他在湯池邊上的一個茶棚喝茶,就聽到查良錚(即詩人穆旦)說:「沈從文這樣的人到聯大來教書,就是楊振聲這樣沒有眼光的人引薦的。」
查良錚18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23歲從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西南聯大時期,查良錚用「穆旦」為筆名發表眾多新詩,和聞一多、朱自清、冰心、馮至、卞之琳等作家交遊。寫新詩的穆旦看不起寫小說的沈從文,讓人有點意外。
03是誰在瞧不起沈從文?
對沈從文有意見的人不僅僅是在背後議論,有人寫小說影射他,甚至有人公開發表瞧不起他的言論。
寫小說影射沈從文的是錢鍾書。錢鍾書的中篇小說《貓》影射了文化藝術圈的好多名流,據說小說中的作家曹世昌,其原型就是沈從文——「他在本鄉落草做過土匪,後來又吃糧當兵」;「其作品給讀者野蠻的印象」;「他現在名滿天下,總忘不掉小時候沒好好進過學校,還覺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
公開瞧不起沈從文的是劉文典,據說在討論沈從文晉升教授職稱的會議上他勃然大怒,說:「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朱自清該拿四塊錢,可我不給沈從文四毛錢!」
還有一種版本:「沈從文是我的學生,他都要做教授,我豈不成了太上教授?」
劉文典一向狂狷自負,當時聯大的一些教授以古籍、考據和國學為學術生命,對新文學和新文學作家並不接受。當然,劉文典不僅看不起沈從文,也瞧不起巴金,他瞧不起任何用白話文寫作的作家。
劉文典最瞧不起沈從文的證據,當屬跑警報時的一段掌故。
有一次跑警報,沈從文碰巧從劉文典身邊擦肩而過,劉面露不悅之色,說:「我跑是為了保存國粹,學生跑是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該死的,你幹嗎跑?」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中,劉文典對擦肩而過的沈從文面露慍色,向同行的學生說:「我劉某人是替莊子跑警報,他在替誰跑?」
被人看不起的沈從文在西南聯大是如何立足的?倨傲的錢鍾書、劉文典在西南聯大又會經歷怎樣的坎坷經歷?
聞一多、朱自清、陳寅恪、錢穆、馮友蘭、湯用彤、金嶽霖、吳宓、傅斯年、楊振聲、吳晗、趙九章、陳岱孫、曾昭掄……這些大師在課堂上、講臺下的風採究竟如何?
5月5日5下午6點半,中國作協會員、文史學者、媒體人劉宜慶,為你講述更多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師齊聚一堂,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先生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