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沈從文也曾被人瞧不起?——談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2020-12-15 騰訊網

01知識分子中的例外

四月,北京大學金融系的學生吳一凡將魯迅先生《野草集》中的16首散文詩重新調整,改編成了一首rap,同樣名為《野草》。

魯迅和說唱的混搭引爆了網絡,許多人開始以此為契機,重新審視這位文學巨匠。

魯迅的文字總是冷峻犀利的,字字刺痛人心。他生活在動蕩的民國,眼看種種黑暗,於是便希望文學能夠有社會使命感,能夠用手中的筆為一切不公平、不正義發出吶喊。

在20世紀初的中國,像魯迅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國外留學回來,抱著萬分熱情投身到革命之中,想要用文字去批判並改變當時的中國社會。

但在這樣龐大的文學洪流之下,有一個人是例外。他沒有留過學,不是知識分子出身,早年從軍,曾在軍閥部隊裡當過小兵。

他的名字叫沈從文。

生活在偏僻的湘西,沈從文眼中所見不是新潮人士見到的慷慨激昂的革命,而是一群沒有被啟蒙的愚昧百姓,他們依舊生活在舊時代的夢裡。

然而沈從文卻並不抱著批判的態度寫這些人的故事,在他的筆下,湘西的百姓有著樸拙的生命力,他們雖然生活在痛苦中,卻會自己想辦法求生存,為自己走出一條生路來。

這種與眾不同的文學風格讓沈從文名噪一時,當時的許多大學紛紛向他遞來橄欖枝,邀他去做講師。這卻招來了一些在大學任教的知識分子的不滿。

民國時期,大學教師是一份相當體面的工作,能任此職的都是一肚子墨水的大知識分子。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當然就成了其中的異類,是位於「鄙視鏈」最底端的一個。

02沈從文在西南聯大

給沈從文發聘任書的學校裡,最著名的一個當屬西南聯大。

這是一所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高等學府。

為躲避戰火,北大、清華、南開師生輾轉南渡,幾經波折,歷時6個月,行程6500公裡,終於在昆明紮下根來,三校合併,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因為處於戰時,各種物資短缺,長途跋涉南下抵達重慶的西南聯大堪稱史上最窮的大學:師生衣食都成困難,一位教授一個月的工資買不了40斤豆腐,學生食堂的飯菜裡摻雜著稻糠,甚至老鼠屎,上課的教室也只有鐵皮屋、茅草房。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西南聯大又是最富有的大學——中國近代各學科的奠基人幾乎全部聚集在這裡。和這些學識淵博、名滿天下的同事比起來,小學文憑的沈從文顯得相當不值一提。

沈從文到西南聯大任教是經著名的現代教育家楊振聲舉薦的。楊振聲舉薦沈從文,一方面是出於擴大新文學的影響考慮,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友情的因素在。與那些留學海外、拿了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海龜」相比,沈從文進入聯大的過程並不順利,當時的校委會和中文系似乎不認可這位作家來當教授。

有意見的不只是聯大校委會。一年暑假,在聯大讀書的楊振聲的兒子楊起到昆明東南部的陽宗海遊泳,休息時,他在湯池邊上的一個茶棚喝茶,就聽到查良錚(即詩人穆旦)說:「沈從文這樣的人到聯大來教書,就是楊振聲這樣沒有眼光的人引薦的。」

查良錚18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23歲從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西南聯大時期,查良錚用「穆旦」為筆名發表眾多新詩,和聞一多、朱自清、冰心、馮至、卞之琳等作家交遊。寫新詩的穆旦看不起寫小說的沈從文,讓人有點意外。

03是誰在瞧不起沈從文?

對沈從文有意見的人不僅僅是在背後議論,有人寫小說影射他,甚至有人公開發表瞧不起他的言論。

寫小說影射沈從文的是錢鍾書。錢鍾書的中篇小說《貓》影射了文化藝術圈的好多名流,據說小說中的作家曹世昌,其原型就是沈從文——「他在本鄉落草做過土匪,後來又吃糧當兵」;「其作品給讀者野蠻的印象」;「他現在名滿天下,總忘不掉小時候沒好好進過學校,還覺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自己」。

公開瞧不起沈從文的是劉文典,據說在討論沈從文晉升教授職稱的會議上他勃然大怒,說:「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朱自清該拿四塊錢,可我不給沈從文四毛錢!」

還有一種版本:「沈從文是我的學生,他都要做教授,我豈不成了太上教授?」

劉文典一向狂狷自負,當時聯大的一些教授以古籍、考據和國學為學術生命,對新文學和新文學作家並不接受。當然,劉文典不僅看不起沈從文,也瞧不起巴金,他瞧不起任何用白話文寫作的作家。

劉文典最瞧不起沈從文的證據,當屬跑警報時的一段掌故。

有一次跑警報,沈從文碰巧從劉文典身邊擦肩而過,劉面露不悅之色,說:「我跑是為了保存國粹,學生跑是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該死的,你幹嗎跑?」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中,劉文典對擦肩而過的沈從文面露慍色,向同行的學生說:「我劉某人是替莊子跑警報,他在替誰跑?」

被人看不起的沈從文在西南聯大是如何立足的?倨傲的錢鍾書、劉文典在西南聯大又會經歷怎樣的坎坷經歷?

聞一多、朱自清、陳寅恪、錢穆、馮友蘭、湯用彤、金嶽霖、吳宓、傅斯年、楊振聲、吳晗、趙九章、陳岱孫、曾昭掄……這些大師在課堂上、講臺下的風採究竟如何?

5月5日5下午6點半,中國作協會員、文史學者、媒體人劉宜慶,為你講述更多西南聯大的人與事!

二十世紀的中國大師齊聚一堂,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先生之風!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大師們的趣事,聯大為何大師雲出?
    我要是考進西南聯大,第一門課就選聞一多的(楚辭)。 聞一多先生是個詩人,一到晚上就精神煥發,所以,聞一多的課全部安排在晚上。聞一多先生上課前,第一件事總是拿出香菸,對著學生們說:要抽菸,自己上來拿。
  • 預告|建築大師梁思成夫婦設計的西南聯大校舍,為何是茅草屋頂的...
    茅草搭建的人字形屋頂,泥土堆砌的牆壁,再平常不過了。可是,我要跟您說,這排茅草房,雖然曾經只是幾間普通教室,但裡面上課的人可就不尋常了。隨便一堂課,那都是名師,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哲學家湯用彤、經濟學家陳岱孫、社會學家潘光旦、物理學家吳有訓、葉企孫等,這些久負盛名的學者都曾在這裡講課。 聽課的學生呢?
  • 沈從文:從逃學大師到文學大師
    兒時的沈從文喜歡逃學,不願受私塾先生的思想束縛。成年之後,他在徐志摩、胡適等人的幫助下,得以任職於文教界,並最終在文學創作上成為一代大師。來自湘西的「逃學大王」1902年12月,沈從文出生於美麗的湘西鳳凰城,排行老四。
  • 沈從文,一個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鄉下人,他的文學地位到底很低嗎?
    沈從文在他那個時代為什麼被這麼多文人看不起呢?他在西南聯大當教授的時候還是只有一個小學文憑的鄉下人,受到了其他文化地位更高的文人的鄙視。沈從文尤其是當時的國學大師劉文典,他極其看不起當時的沈從文。劉文典有一次對別人說:「在西南聯大,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應該拿四百塊錢,我該拿四十塊錢,朱自清可拿四塊錢。可我不會給沈從文四毛錢。沈從文都要當教授了,那我是什麼?那我豈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嗎?」為什麼劉文典這麼鄙視沈從文呢?
  • 師本課程,從西南聯大說起
    只有8年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大,其辦學成就卻舉世矚目: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何澤慧、朱光亞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九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鬥、頂級專家。並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四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六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近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他當面罵過蔣介石、瞧不起沈從文、狂傲無比,卻極度尊崇陳寅恪
    他學術成就斐然,卻狂傲無比,上至蔣介石,下至沈從文,他都敢張口就懟。他是北京大學教授,安徽大學的創立後的第一任實際上的負責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後入職雲南大學,解放後依然留在雲南大學任教的國學大師,他就是這篇文章的主人翁劉文典。讓他暴得大名的事件是他當著蔣介石的隨從和安徽省主席的面,和蔣介石拍桌子互罵。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頗為知名的劉文典怒懟沈從文故事也是在躲避空襲過程中發生的。何兆武先生書中曾回憶道:後人目之為「狂徒」,曾經飛踹蔣介石下體的劉文典先生在西南聯大中文系任教授,一日防空警報又響,炮彈可不識學問,於是劉先生也不得不逃命要緊,跑到一半想起陳寅恪大師視力欠佳身體又差,便率領學生迴轉身去接應陳先生逃難。
  • 沈從文:這位滿身湖南味的一代文學大師
    所幸,有著文學秉賦且人又聰明的沈從文在跌宕人生裡,憑著自己過人的文學才華,在堅韌的毅力下,順應環境,不懈打拼,終於創出了在多項領域都有一席之地的康莊大道。15歲時,突發其想的沈從文不想念書,便投筆從戎,在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遊擊第一支隊入伍當兵。
  • 戰火紛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是怎樣堅持教學的
    這讓我想起了西南聯大,他們在抗日戰爭中的那段艱苦歲月。01那時,中華大地戰火紛飛。一個19歲的小夥,從家鄉高郵到了上海,又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達了昆明。千裡跋涉,只為了心中的偶像。他要跟著沈從文學習,得知沈從文在西南聯大當教授,他就像飛蛾一般,朝著沈從文這團光亮飛去。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回到西南聯大,你想去聽陳寅恪的課還是去和沈從文吃米線?
    今天是個好日子,綠茸茸的小雨裡,西南聯大第三隊師生終於抵達昆明——這一隊由200名師生組成,帶隊的是聞一多先生和沈從文先生。這一隊也是最艱險的一隊(前兩隊到達的師生或多或少都乘著交通工具,只有這一隊完全是徒步),行程3200多裡,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
  • 汪曾祺: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
    西南聯大有許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當面和背後都稱他為「老金」。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我在《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一文中提到過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裡沒有寫進去,覺得還應該寫一寫。
  • 西南聯大辦學
    其實理學院、法商學院、工學院和師範學院教師的情況,也和文學院一樣,都是國內的一流學者,許多人更是學科帶頭人或奠基人,如算學系的江澤涵、楊武之、陳省身,物理系的饒毓泰、吳有訓、葉企孫,化學系的楊石先、黃子卿、曾昭倫。 學生的素質,總的說也是很好的。雲南僻處西南邊陲,交通十分不便。大後方的重慶、成都、貴陽都不乏名牌大學,但莘莘學子還是不遠千裡,長途跋涉到昆明聯大來求學。這是什麼原因呢?
  • 不朽的西南聯大
    周恩來入黨介紹人張申府曾誇讚說:「抗戰時,國人中最能感覺、關懷國家,忍受的苦難也比較多,不失為固窮的君子的,就有西南聯大的教授。」國民政府曾組建東南、西北、西南三所聯合大學,東南聯大胎死腹中,西北聯大先合後分,唯西南聯大成功堅持下來,何也?只因聯大三位校長的合作與包容。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立言立德,無問東西
    西南聯大,在自由與包容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負起了真真切切的國民責任。誠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說: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永嘉後學,永垂後世!西南聯大的教師,大師們滿懷對知識的渴求無止盡,博學審問篤行,包容大度審思,內心純粹唯有學問,只為不斷解惑,領悟,解惑。純粹的學術探討,且毫無保留。沒有太多世俗雜念 ,沒有現在的評定各種要求的幹擾,沒有任何私慾雜念,只是踏踏實實做學問。
  • 汪曾祺:我很欣賞西南聯大地質系的學生,他們大都是名副其實的...
    但是比較特別的是,他們除了本門科學,對一般文化,包括文學藝術,也有廣泛的興趣。因此地質系的同學大都文質彬彬,氣度瀟灑,毫無鄙俗之氣,是一些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地質系同學在學校時就做出了很大成績。雲南地方曾出了厚厚的一本《雲南礦產調查》,就是西南聯大地質系師生合作搞出來的。
  • 昆明曾擁「教授偶像天團」,教師節來侃侃大師們的七宗「最」
    說到教師、教育,那一定離不開傳奇的西南聯大。作為昆明人,對這所學校最是熟悉不過。你可能在雲南師範大學路過它那黑色字體的古舊牌匾;或者聽說過在「往來無白丁,談笑皆鴻儒」的文化巷裡,老師們泡在茶館裡或談笑風生、埋首寫作的過往。西南聯大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300位性格各異的堪稱偶像天團的老師們,他們陣容之鼎盛,絕無僅有。
  • 西南聯大,那些與你有關,不得不說的事
    ,那些與你有關,不得不說的事04:14來自融睿歷史西南聯合大學,這是一所存在於歷史之中、頗負盛名的大學,關於這所學校,你知道什麼呢?在現存的資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南聯合大學的師資情況,那是非常令人感慨的,朱自清、聞一多、錢鍾書、華羅庚、沈從文、錢穆……無論是文學、經濟、數學、外語、歷史,哪個不是當時該領域中國的頂尖力量呢?當時西南聯大的經濟拮据,不少身懷絕技的老師甚至日間教學,夜間寫文章、刻印章來為學校貼補教育費用。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