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2020-12-13 五句文學館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其主要作品為:《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讀書與做人》、《中國哲學史》、《三松堂全集》等。

馮友蘭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馮友蘭早年間北京大學畢業後在中學教書,後來前往美國,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回國之後,馮友蘭在燕京大學教書。後來二戰爆發後,馮友蘭在西南聯合大學當教授,後來長期任職於清華大學,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今天我就為大家從馮友蘭先生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看法。

一、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所謂的「盡人事,聽天命」。但是無論哪種說法,都有盡人事在前。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先傾盡全力。

當事情的結果在無法改變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接受現實。在有的時候,莊子的哲學就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了。所謂的聽天由命,應該放在竭盡全力之後才可以。

二、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有很多人曾經反對,這些人是這樣說的:哲學誕生的時間比宗教誕生的時間要晚的多。但是我想說的是,哲學的定義出現的晚,並不代表哲學出現的晚。

就好像大海是一直存在,只是人類這麼叫它,它才成為了大海。哲學誕生於我們的思考,從我們有自主的意識並進行思考的時候,哲學就已經存在了。認知自我就會產生哲學,無法認識世界就會產生宗教。

三、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於潛默。

魯迅先生曾經說,自己沉默的時候,就感覺到了充實。這句話與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相互呼應。很多哲學家曾經強調過沉默的重要性,但是人們只有在說過很多之後,才知道沉默的價值。

沉默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多地聽取外界的消息,能夠讓自己更加清晰的認識事情本身。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智者說話是因為有話要說,而愚者說話只是因為自己想說話。

四、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

其實馮友蘭先生在這裡講述了他在大學中的執教理念,哲學是讓人能夠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是一個人的根本。這一點和我們日常所認知的知識是有所差距的。

知識本身就是工具,但是哲學卻誕生於我們的思想。哲學素養決定了我們成為一個正常的人,而知識決定了我們將要成為一個做什麼的人。人不是標籤,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才是標籤。

五、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

老舍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界上的真話本來就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就勝過一大段的對白。其實老舍的這句話與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人一直講究留白,所有最有價值的東西都留在沒有色彩的地方。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更多的是看到事物背後的東西,而不是應該僅僅是看到表面。

大家對馮友蘭先生是怎麼看的呢?趕緊將你對馮友蘭先生的看法跟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

  • 馮友蘭: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中國哲學簡史》享譽全國,《人生的境界》、《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被編入中學教材。曾長期任教清華大學,歷任清華及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清華校務委員主席,對現代中國哲學研究有重要貢獻。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賦,立功靠機緣,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堅持。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 一個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馮友蘭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他對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看待事情的方式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闡述,他說:「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而不是宗教」。
  •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發表時間:2012-08-01   來源:  【內容簡介】  哲學是對人生底反思,故而馮友蘭所關切的哲學也就逃不了是人生哲學的範疇了。
  • 馮友蘭看待生死,哲學是人生意義的燈塔
    」馮有蘭做中國哲學研究,相信中國哲學的價值,他對生死的態度,正說明了他研究的東西對他思想的影響,而這些反覆推敲和琢磨的「思維」也幫助他到達了不一般的思想境界。粗略地說,哲學是一門影響人思想和認識的學問。哲學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各種「意義」,或者說是目的。對於人生的意義,歷來是哲學家要面對的一個課題。馮友蘭說:「人生有意義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他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在這其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這是多年以前,中學教科書中的一段文章,其中的「人生四境界」是中國哲學界家喻戶曉的學說,它摘自《新原人》,作者是開創「現代新儒學」的哲學大師——馮友蘭。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讀之使人愉悅,使人增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就我看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開始稍有不同,西洋哲學源於泰勒斯等自然哲學家對自然的思考和探究,而中國哲學著重於對人生的思考,對倫理方面的反思。中國地處內陸,自古重農輕商,由此形成了家族制度,演變成實實在在的家天下。所以哲學更重在加強自身的修養,誠意正心,內獨善其身,外兼濟天下,內聖外王之道,清淨無為,中庸之道,苦修頓悟見性成佛之道。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後,對於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2019年11月11日,採薇在當當網上購買了四五本書,其中就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買馮先生這本書的緣由,是因為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大概是說「胡適一向對人寬厚,為何唯獨對學生輩的馮友蘭不睦?」其實,儒家並不是一種宗教。」「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才是宗教。它們的內涵不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並舉例子稱「道家哲學是讓人順乎自然,道教卻教導人逆乎自然,比如老莊思想萬物必有生死,人對於生死完全不必在意,但道教卻教導長生術。」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他特別強調,「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實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馮友蘭著重講述中國哲學這方面內容,強調中國哲學這種功能。  就現實背景來說,馮友蘭對哲學功能的強調與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密不可分。當時美國宗教勢力有抬頭趨勢,馮友蘭在自傳中有過二次生動描寫。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九
    程朱學派,以至道家,都從這句話演繹出他們的全部形上學思想和概念。我相信,人類歷史要用經濟來加以解釋。形上學和數學以及邏輯不同,數學和邏輯不需要以「某個事物存在著」作為它的工作前提。對那既超越於經驗,又超越於智性的,人不可能說多少話。因此哲學,或至少形上學是如此,它的本性決定它必然是非常簡單。否則,它將成為另一種壞科學。正是靠它的單純的思想,哲學得以充分地完成它的任務。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成了我所稱的「人生境界」。
  • 時間線簡介馮友蘭一生,這才是哲學大師
    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天然」與「人為」的不同看法。同年秋季回國後,寫成《一種人生觀》。指出人類的相同本性就是相同的問題,中國就是因為沒有適合現代化發展的哲學思想才落後的。1924年寫成《人生哲學》,馮友蘭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
  • 《中國哲學簡史》精華摘選,不讀此書,莫談人生!
    《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
  • 哲學史家、宗教學家方立天逝世:著述50載,名利淡處之
    方立天   浙江永康人,1933年3月3日生。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馮友蘭、任繼愈等學界泰鬥。   從北大畢業後,方立天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史教研室工作,這被他視為人生旅途最重要的轉折點,「我在學術生涯的漫長道路上開始了艱難跋涉。」   在討論研究方向時,方立天選擇了儒、釋、道三教互動融合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作為重點,將長達700年歷史的佛教哲學和世俗哲學結合起來研究,在中國哲學和中國佛教這兩塊園地進行「雙耕」。
  •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中國哲學簡史今天我在看馮友蘭博士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明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地位相比擬,就這一句話,我突然的領悟到中國為何不信仰什麼宗教了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看來目前的我就是在反思,感激自己喜歡學習,感激自己對哲學有興趣。「關於思索的思索就是反思」,我好喜歡這句話呀!原來我已經在思索的思索了,我已經入了門了。我們的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我們的哲學意識太濃。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不過,它雖然從經驗開始,但是最終卻能夠發展成超脫於經驗的「某個事物」,令人們獲得無法憑邏來感知到的全新體驗。
  • 南陽名人篇之哲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13歲喪父,秉承母訓,發奮讀書。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及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謀求解決中西文化衝突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有英,日,朝文譯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立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 馮友蘭深信中國哲學蘊含珍貴寶藏 定會大放光彩
    還在1987年3月,他就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藍圖已經可約略地看到了,它將是以「和」為中心的中國文化的繼續和發展,這個繼續和發展將是中華民族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人類的大貢獻。儘管筆者一向對「和」的哲學持有保留,但仍不能不佩服馮友蘭確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預感,「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提出似乎證實了他的先知。耄耋之年的馮友蘭對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命」傾注了全部生命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