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其主要作品為:《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讀書與做人》、《中國哲學史》、《三松堂全集》等。
馮友蘭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馮友蘭早年間北京大學畢業後在中學教書,後來前往美國,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回國之後,馮友蘭在燕京大學教書。後來二戰爆發後,馮友蘭在西南聯合大學當教授,後來長期任職於清華大學,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今天我就為大家從馮友蘭先生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看法。
一、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所謂的「盡人事,聽天命」。但是無論哪種說法,都有盡人事在前。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先傾盡全力。
當事情的結果在無法改變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接受現實。在有的時候,莊子的哲學就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了。所謂的聽天由命,應該放在竭盡全力之後才可以。
二、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有很多人曾經反對,這些人是這樣說的:哲學誕生的時間比宗教誕生的時間要晚的多。但是我想說的是,哲學的定義出現的晚,並不代表哲學出現的晚。
就好像大海是一直存在,只是人類這麼叫它,它才成為了大海。哲學誕生於我們的思考,從我們有自主的意識並進行思考的時候,哲學就已經存在了。認知自我就會產生哲學,無法認識世界就會產生宗教。
三、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於潛默。
魯迅先生曾經說,自己沉默的時候,就感覺到了充實。這句話與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相互呼應。很多哲學家曾經強調過沉默的重要性,但是人們只有在說過很多之後,才知道沉默的價值。
沉默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多地聽取外界的消息,能夠讓自己更加清晰的認識事情本身。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智者說話是因為有話要說,而愚者說話只是因為自己想說話。
四、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
其實馮友蘭先生在這裡講述了他在大學中的執教理念,哲學是讓人能夠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是一個人的根本。這一點和我們日常所認知的知識是有所差距的。
知識本身就是工具,但是哲學卻誕生於我們的思想。哲學素養決定了我們成為一個正常的人,而知識決定了我們將要成為一個做什麼的人。人不是標籤,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才是標籤。
五、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
老舍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界上的真話本來就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就勝過一大段的對白。其實老舍的這句話與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人一直講究留白,所有最有價值的東西都留在沒有色彩的地方。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更多的是看到事物背後的東西,而不是應該僅僅是看到表面。
大家對馮友蘭先生是怎麼看的呢?趕緊將你對馮友蘭先生的看法跟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