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看待生死,哲學是人生意義的燈塔

2020-12-13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提起中國的哲學研究,會想起馮友蘭,想起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

01

近來偶然讀到宗璞回憶父親馮友蘭的一篇文章,寫到馮友蘭晚年在病痛中,仍一直從事《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工作,對於把自己的思想醞釀成文字,看得比生死還重。

宗璞提到,一次醫生來給馮友蘭檢查後,馮友蘭忽然對宗璞說:「莊子說過,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張橫渠又說,生吾順事,沒吾寧也。我現在是事情沒有做完,所以還要治病。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

馮有蘭做中國哲學研究,相信中國哲學的價值,他對生死的態度,正說明了他研究的東西對他思想的影響,而這些反覆推敲和琢磨的「思維」也幫助他到達了不一般的思想境界。

圖片源於版權方

02

若說哲學的含義,我認為是對事物看法的歸納、提煉,這個「事物」,大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對人生的期望;小到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被哲學納入其中。粗略地說,哲學是一門影響人思想和認識的學問。

哲學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各種「意義」,或者說是目的。對於人生的意義,歷來是哲學家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馮友蘭說:「人生有意義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他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圖片源於版權方

自然境界與功利境界是普通人都有的,馮友蘭認為的道德境界是「重義輕利」「所作為皆能為社會謀利益」。而所指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則是「精神充塞於天地之間」,是古來大聖大賢所達到的境界。

這四個境界所涉更多是精神上的高低,而並不是比較一個人貢獻的大小,所以馮友蘭解釋說:「聖賢雖和眾人不同,但他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不必做一些標新立異的特別事情。他所做的事其實還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過他的認識比一般人高而深,故任何事對他都能發生特殊意義,此即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圖片源於版權方

03

單從這一句來看,可見馮友蘭是推崇「儒家」的「聖賢思想」的,或者不妨這麼說,他對自己的道德世界是有所追求的。

對夜間出航的船來說,海上的燈塔為它指明了前行方向。人的思想也像一艘獨自航行的小船,在世俗的海洋中漂泊,每個人終將找到自己航行的方向,哲學就是這海洋上的一座座燈塔。

從馮友蘭對宗璞所說的話中,我認為他很明確自己的燈塔是什麼。四個境界中,不敢說他到沒到達第三境界,但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已經超越了功利的境界。

圖片源於版權方

04

對於「功利境界」而言,還有什麼比一個人的生死更為重要的事情呢?因此,如何看待「死亡」,是評價一個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

世上沒有不怕死的人,但對死亡的理解卻有所不同,正如那句話說的「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

論及死亡,其實還是要從「存在」上去說,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內心是否有一種明確的價值取向,以及自己對這種價值的認同感。

普通人很容易陷入到價值的陷阱裡去,把「價值」簡單地同「金錢權利」關聯起來,這種價值取向不能說有什麼問題,但這麼理解人生,實際上是局限了自己的「視野」,把人生放在「名利」的海洋中,任其上下浮沉。

圖片源於版權方

那麼更高境界的「價值」是什麼樣的呢?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能夠獨立於外界而存在的

譬如說,當這個世上只有你自己時,坐擁全世界的財富還有什麼意義嗎?沒有,人人爭搶的鈔票和黃金,變成了沒有價值的破銅爛鐵。所以說,依賴於外物存在的價值,都不是可靠的人生追求。

圖片源於版權方

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說生死,決定了一個人面對死亡態度的,是價值觀。

宗璞說馮友蘭在1990年初,每次住院,總愛自己吟一些古詩,其中有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啊,之於這個世界,人的一生何其短暫,不過是匆匆過客,但對於馮友蘭來說,他認為自己的一生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就是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自己的「思想」。

為何他還要去醫院治療呢,目的就在於他還有未完成的《中國哲學史新編》,這個「未完成」的價值,不是別人給他的,而是他自己定義的「價值」。

05

宗璞說馮友蘭常常和她講解一句話,這就話是:「人與天地參。

馮友蘭的講解讓我很受啟發,把它寫在這篇文章的最後,與你共勉:

(引用)《三字經》說得淺顯,「三才者,天地人」。既與天地同,還屑於去鑽營什麼!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

文:閒時翻書君,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圖:部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部分源於版權方,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使用

相關焦點

  •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馮友蘭論人生》:人生哲學通俗化 發表時間:2012-08-01   來源:  【內容簡介】  哲學是對人生底反思,故而馮友蘭所關切的哲學也就逃不了是人生哲學的範疇了。
  • 那年今日 馮友蘭:哲學大師的智慧人生
    這是多年以前,中學教科書中的一段文章,其中的「人生四境界」是中國哲學界家喻戶曉的學說,它摘自《新原人》,作者是開創「現代新儒學」的哲學大師——馮友蘭。馮友蘭對中國哲學有著非凡建樹,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執著的人生態度和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後代學人常說常新的話題。1990年11月26日晚,在北京友誼醫院的病房中,哲學大師馮友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 樸槿惠: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是我的人生導師
    韓國總統樸槿惠曾在韓國文藝月刊《月刊隨筆》上發表一篇散文,題為《遇見我人生的燈塔——東方哲學》。樸槿惠在該文章中,含蓄地抒發了閱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所得到的感動和人生的教訓,並稱《中國哲學史》成為了其人生的導師,以下是摘編的全文。   我走過的路與眾不同。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人生的四大境界
    馮友蘭認為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人在做某事的時候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因為這種覺解使他的所作所為有了意義,各種事情各種意義,合成了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為分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時間線簡介馮友蘭一生,這才是哲學大師
    如圖1923年,完成博士論文《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在此文中,馮友蘭將世界上的哲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損道,第二類是益,第三類是中道。這三派哲學的分歧導源於對「天然」與「人為」的不同看法。同年秋季回國後,寫成《一種人生觀》。指出人類的相同本性就是相同的問題,中國就是因為沒有適合現代化發展的哲學思想才落後的。1924年寫成《人生哲學》,馮友蘭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
  • 馮友蘭深信中國哲學蘊含珍貴寶藏 定會大放光彩
    這些非馬克思主義哲學,雖非主流,但同樣不可或缺。它們各有其特點和價值,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需要和解決所面臨歷史課題的方案。在諸多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馮友蘭是出類拔萃者。  ■「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這是馮友蘭對自己學術成就的概括和總結,研究馮友蘭哲學,自然要以此為綱  馮友蘭重要的哲學成就是創立了新理學。
  • 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其主要作品為:《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讀書與做人》、《中國哲學史》、《三松堂全集》等。今天我就為大家從馮友蘭先生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看法。一、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近期,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6位「80」後的青年幹部集中閱讀了此書,本報予以刊發。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從時間點上比對,馮友蘭和胡適開始學習哲學的時間點是一致的,只是一個更多學習的是西方哲學方法,一個是中國傳統哲學。1917年8月,胡適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後,馮友蘭恰好是北大的學生。胡適主要講授三門課程:西洋哲學史、英國文學和中國哲學史。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九
    這或者可以解釋,何以有相當一批在華的西方傳教士,用西方語言翻譯中國哲學典籍,或著書介紹中國古典哲學,而很少有傳教士把西方哲學典籍譯為中文,或撰寫關於西方哲學的中文著述,介紹給中國人。對一個哲學家,僅僅說他是個什麼「主義者」、什麼「論者」,所造成對他的誤解,會比對他增添的了解還更多。
  • 《人生的境界》(馮友蘭)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出生,1990年11月26日去世,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縣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出生在一個「詩禮人家」,家境殷富,極重教育。他早期確立了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
  • 南陽名人篇之哲學大師-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13歲喪父,秉承母訓,發奮讀書。曾於北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起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及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馮友蘭一生著述甚豐,中,英文著作近500萬言。20世紀20年代,出版了《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謀求解決中西文化衝突的途徑。20世紀30年代,他編著出《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有英,日,朝文譯本),這是近代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確立了他作為中國哲學史學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古之君子馮友蘭大師「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到如今,它依舊被人們廣泛認同,可見哲學是廣泛存在的。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 酷愛《中國哲學史》盤點韓國女總統樸槿惠愛看的中文書
    作為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的長女,樸槿惠說,父母的遇刺家庭的變故,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在絕望中,她閱讀了大量中國古典書籍,其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幫她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下面,讀書頻道就為您一一介紹這位喜歡中國哲學的韓國女總統最喜的中文書籍。     馮友蘭著作《中國哲學史》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 【京師哲學】許家星丨現代哲學視域下的經學——以馮友蘭為中心
    馮友蘭稱讚該書為「劃時代」之作,認可蔡元培評價該書的四大優點: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態度,系統的研究。他認為該書與傳統經學既缺乏發生學條理清楚的縱向論述,又沒有對具體內容橫向細緻分析形成鮮明對比。馮友蘭將胡適的成功歸結為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這一「金手指」的勝利,認為胡適是這一方法的早期成功運用者,「胡適是在哲學方面用那個指頭比較早的一個成功的人」。
  • 讀書會 推薦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論語》、《中國哲學史》都是無需急迫、慢慢讀、常讀的書。讀論語可參考《中國哲學史》之相關內容,可做一總體之了解。
  • 馮友蘭: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馮友蘭(1895年~1990年),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中國哲學簡史》享譽全國,《人生的境界》、《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被編入中學教材。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中國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