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馮友蘭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簡史》中,他對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看待事情的方式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闡述,他說:

「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而不是宗教」。

「中國哲學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實用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

這是不是切中了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的要脈呢?我覺得是,因為縱觀古今,我們國人就是沿著這樣一條路線往前走的。我們中國的哲學並沒有像西方那樣建立在宗教之上,雖然與上層建築有一定關聯,與政治權力有所結合,但總得來說,它摒除了迷信、教條、儀式或各種組織(歷史上西方曾出現過很多宗教組織,當權力達到一定程度變得自我膨脹時,加上宗教的排他性,迫害和鎮壓也就由此產生),依然屬於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學問,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和慶幸的地方。

老子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中為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積極實用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心靈和道德的境界。中國哲學對這個「道」發展的極其詳盡,它含義深刻,蘊意廣博。小到為人處世,大到宇宙原理,都可以包容進去。

馮友蘭告訴我們,儘管中國哲學很淵博,中國人的思維也很超前,但並不是說就一點問題沒有。按照中國哲學的標準,一個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在這裡,問題出現了,一個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得離開社會或者甚至必須否定「生」(即出家或出世,脫離世俗社會),在馮友蘭看來,這是我們每個愛思者都必須要弄清的問題。

從出世哲學的觀點看,所有的入世哲學都太現實,太功利,也太膚淺了,入世哲學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跑的越快錯的越很。對此,我們最好的選擇可能就是:把入世與出世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說白了就是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馮友蘭進一步說,在思想的時候,人們常常受到生活環境及個人狹隘視野的限制。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代,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之初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哲學的特色,個人如此,民族也是如此。

大家知道,中華民族在諸子百家時,出現了很多幾乎能照亮中國歷史星空的眾多思想大家。儒家出文士,墨家出武士,道家出隱者,名家出辯者,陰陽家出方士,法家出法術。佛家因為是外來學說,所以不能完全歸於中華文化。這麼多「家」,比較有代表性和統領性的是儒家和道家。

從義的觀念,儒家推導出「無所為而為」的觀念,即一個人做他應該做的事,純粹是由於這樣做在道德上是對的,而不是出於在這種道德強制以外的任何考慮。還有「知命」的觀念,即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這樣,對於外在的成敗也就無所縈懷。如果我們做到知命,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就永不失敗。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而按照道家的說法,屬於天者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屬於人者是人類痛苦的根源。人要學會向天靠攏,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人本身的局限和痛苦。道家所認識和理解的超道德價值是讓我們拋棄有理智、有情感的人的多而雜的觀念,代之以追求隸屬於「一」的混沌整體,達到一種神秘的、無法言說的合一,這實際上已經徹底遠離了儒家所倡導的人倫日常。所以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不知常,妄作兇」

總結起來,儒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入世作為,建立起人的一套禮儀道德規範;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儘可能的躲開人世的危害和對修為的幹擾。還有墨家、法家、陰陽家……等等,但無論哪家,其所提倡的哲學或哲學思維都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我們從中可以得見和學習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華。相比於宗教,哲學給予我們的更純粹,也更直接,並且不會混雜想像和迷信。

所以,一個人活在世間,不一定非得應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是哲學的。因為,他一旦是哲學的,他就具備了正視自我人生與外在現實的雙重能力和幸福之權利。

相關焦點

  • 馮友蘭: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
  • 馮友蘭:講述人生和哲學的5句話,「人不一定是宗教的」
    今天我就為大家從馮友蘭先生的作品中挑選了五句話,希望這五句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啟示,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看法。一、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後,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 維根斯坦:哲學問題應當完全消失
    但是,維氏的哲學問題應當完全消失又不僅僅是指語言問題,我們知道,語言問題的最後歸結是人類最終人人認可的思想觀念、活動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之和。下面讓我們我們用例子來說明以上觀點,比如說尼採哲學。無疑,我們所說的「尼採哲學」正是一個這樣具體的哲學命題。而對於這個命題,我們可以設問如下:你所說的尼採哲學究竟指什麼?一種可能的回答是悲觀主義哲學。我們進一步設問如下:那麼什麼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呢?一種回答可能是悲觀主義的哲學指的是關於人生痛苦、無聊等的人生觀哲學。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設問:那麼人生痛苦、無聊指什麼?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經驗主義認為通過對現實的歸納更能體現事物的屬性,如蟲魚鳥獸,草木之花能按照呈現出來的形象來認識,知更鳥和杜鵑鳥一定是不一樣的。於是從波普爾提出可證偽的對科學的定義,結合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發展了科學,而後誕生於哲學的科學脫離了哲學範疇而自成一體。科學給我們的是一套針對客觀實在的工具,恰如斧頭刨子,想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工具。當然還有其它工具,事實證明還是科學好用。
  • 《中國哲學簡史》精華摘選,不讀此書,莫談人生!
    至於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於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並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的人就更少。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的反思;這就是說,他必須對於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後有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這種思想,所以謂之反思,因為它以人生為對象。人生論,宇宙論,知識論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產生的。
  • 哲學:即使是正確的意見也應當允許懷疑和公開討論
    對於權威和那些需要無知信徒的教派來說誠然是好事,但若要保持這經典和教派的活力,則必須要不斷地去揣摩、甚至懷疑和批判才是,密爾提到英國的天主教派就願意他的精英教徒去研讀一些反對他們宗教的書籍,甚至研讀禁書。為了了解對手的觀點,從而替自己的教派進行更好的辯護,這也是以討論的自由為前提的。
  • 哲學與宗教都很重要,但哲學更理性,更富有邏輯力量
    從結構上看,哲學更多地表現出的是一種思想或思維模式,在對待人生問題及人在宇宙當中所處的位置方面,它們所起到的這種看不見的開啟力量是巨大的,更確切地說,正是由於哲學的出現才讓我們看到和了解到人生的內部結構。在整體地把握事物和精神依託方面,沒有其他學說比哲學和宗教做的更好了。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有個德國哲學家發現公元前500年左右幾百年是個特殊時代,他給那些年取了個名字叫「軸心時代」軸心時代(德語:Achsenzeit),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他認為,當時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間發展起來,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到前2世紀之間,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在中國,軸心文明的標誌就是孔子(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及其儒家學說,基本上是一些倫理綱常、道德說教。軸心時代中國的聖人是孔子,西方在這個時期則是蘇格拉底,而印度文明則對應的是釋迦摩尼。」
  • 活力充沛,有著哲學的思考力,喜歡一個人一定是真心實意的星座!
    導讀:活力充沛,有著哲學的思考力,喜歡一個人一定是真心實意的星座!當愛情缺席的時候,你要努力些努力工作努力讓自己進步男人有了事業便有女人女人有了事業,即便沒有愛情至少還有錢,愛情就像鬼相信的人多,見到的人少有一個人教會你怎樣去愛了,但是,他卻不愛你了以後我再也不會奮不顧身的去愛一個人了,哪怕是你我終於明白人這一輩子,真愛只有一回而後即便再有如何纏綿的愛情,終究不會再傷筋動骨。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這是最高的智慧,領略到梵我一致的哲學奧義就意味著超越輪迴。獲得這個世界上最高等級的自由,不再強調表象的一些外在聯繫,而追求世間運行規律的核心。這種理論不僅僅是婆羅門教,包括日後在印度興起的多種宗教,都繼承了婆羅門教的這一哲學體系以及思想。梵也就是大我,理解成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
  • 不一定!這三種情況下應當歸還
    對於一些普通的家庭來說,彩禮錢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大部分年輕人的彩禮錢都少不了來自父母的積蓄。雖然,現在已經很多地方取消這些習俗了,部分家庭也不看重這些彩禮嫁妝之類的了,但仍然有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這個習俗的,子女婚姻出現問題後,彩禮能不能要回來往往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因為彩禮往往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
  • 「必須」跟「應當」的用法-中新網
    「必須」跟「應當」的用法 2013年04月17日 16:4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   我在使用漢語的時候,常分不清該用「必須」還是用「應當
  • 哲學與宗教中的那些純思想,多學幾個不枉此生!
    這種生物細胞完成的任務就是他的意義。10,哲學中的直覺主義是人類綜合某些可知與不可知的物質和能量信息而作出的一種判斷。11,不斷改造方法論,擴大世界觀。有一種認知,初期能統一思想,但到後來一定走向宗教。請記住統一代表了極大的約束,換句話,你都不用去思考,也無法讓你去思考。可古今中外,老子的有無,佛陀的色空,儒家的格物致知,西方哲學的否定之否定,哪個不是在肯定與否定之間得到自己的認知呢?而在肯定與否定之間,每個人的認知,怎麼可能相同?讓世界更豐富多彩一些吧,這樣人類在思想進化上才可能有方向,而不是在統一後走入極端。
  • 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孔子說「君子不器」?
    首先,不能把儒家的教誨當做一種道德說教去談,而要當做一種無與倫比的意識形態去談,當成一種對禮治秩序進行辯護和捍衛的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去談。他們不是在迂闊地擺弄觀念,而是在認真回應時代的根本問題。他們對於德、禮、仁的解釋,是我們「同情地理解」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的關鍵。一、 「君子不器」首先講的是君子如何確立自我認同的問題。
  • 史與思的智慧結晶 ——讀《中國哲學簡史》
    哲學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玄學,它就是一個人對萬事萬物的某種看法。像這樣的觀點在中國文化中比比皆是,例如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三綱五常、格物致知、中庸等。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可謂中國哲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 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通過揭示各種思想所依據的很本原理,會使我們弄清過去和當代的倫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經濟思想。同時,這種研究對哲學思辨也是一種有益的準備。它評述民族的哲學經驗,從比較簡單的推向更複雜艱深的思想結構,並訓練人們作抽象思維。 各個體系之間問題的解決與新的問題的提出恰恰是哲學進步的動力,而我們的中國哲學史,大家可以看到,從一開始研究,就已經結束了。
  • 科學、哲學、宗教與中醫(1)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系統知識,與哲學和宗教一樣,科學是人們在認識自然和人類自身過程中形成的知識體系。  從某種意義來說,我認為科學與哲學、宗教扮演的是同一個角色——「逼近真理」的解釋這個世界。科學理論是否成立,也與哲學與宗教一樣——是否能自圓其說?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三章 東方哲學、宗教和教育
    早期的哲學和宗教,可以說很難用科學標準將其區分開來,可以說宗教的誕生應該比哲學要早很多。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自然、自身的認識及對世界的認識,催生出了原始的宗教,以此為基礎向後發展,才在其中慢慢孕育出哲學,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哲學的母體來自於宗教,其產生後,與宗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一樣,你真的很難區分他們是哲學家還是宗教領袖,誰也說不清楚,可能兩者兼有吧。 本章作者以西方哲學的本位從另外一個視角給我們介紹了東方哲學、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 基督徒的家庭,應當有這四方面的表現
    當他問保羅他們,自己當如何行才可以得救時,可能是針對自己的處境,而非尋問永生之道。但保羅告訴他,要得救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主耶穌。並且,信主耶穌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更是全家人的事。我們很多時候,為自己和家人所考慮的,是地上的事。我該做什麼,才能使家庭更幸福?
  • 《宗教與哲學》稿約
    《宗教與哲學》稿約《宗教與哲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思想平臺,立足宗教哲學,力主對不同哲學、不同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