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2020-12-11 哲學探索

前言:「哲學就是哲學史」,本篇列舉了中西方三位哲學家所著哲學史,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三者研究的問題大同小異,但就是這個小異,也許決定了「哲學」內涵的不同,也註定了我們將能在哲學學習中有哪些真正有效的收穫:

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各個時代對於達到最後的解決有哪些進展。 某一體系由它的後繼者所繼承、演變、發揮或推翻,這就會暴露其 中的錯誤和矛盾,這種體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傾向的起點。通過揭示各種思想所依據的很本原理,會使我們弄清過去和當代的倫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經濟思想。同時,這種研究對哲學思辨也是一種有益的準備。它評述民族的哲學經驗,從比較簡單的推向更複雜艱深的思想結構,並訓練人們作抽象思維。

各個體系之間問題的解決與新的問題的提出恰恰是哲學進步的動力,而我們的中國哲學史,大家可以看到,從一開始研究,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它沒有各種思想體系之間的碰撞,沒有產生真正的哲學交鋒。 甚至只是在簡單的敘述歷史,便認為「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

後人根據前人已有之經驗,故一切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歷史是有進步的....... 然漢以後哲學中理論,比漢以前之哲學,實較明晰清楚。 若知王陽明之《大學問》只是王陽明之哲學(而不僅僅是在講孔子的哲學),則中國哲學之進步,便顯然矣。欲知哲學之進步,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馮友蘭

而胡適先生的哲學史除了簡單敘述哲學歷史外,又增加了各哲學之間的線索的研究,想要指出變遷的原因,然而終究沒有深入進去:

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甲)個人才性不同。 (乙)所處的時勢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胡適

一下是三家哲學史原文,讀者朋友們可以自行評判。

哲學史的目的:

剃利: 哲學史旨在有聯繫地闡述那為解決存在問題或使人了解我們的經驗世界而作的各種嘗試。它是從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不僅按年代列舉和解釋各種哲學理論,而且研究各種哲學理論彼此的關係、產生的時期,以及提供哲學理論的思想家每一種思想體系或多或少地有賴於其所由興起的文明、以前各種思想體系的性質,及其創始者的個性,它又反過來對當代和後代的思想和制度發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哲學史必須力求把每一種宇宙放在它適當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把它同它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因素聯繫起來。哲學史又必須試圖追蹤人類思辨歷史上往前推進的線索:說明稱為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各個時代對於達到最後的解決有哪些進展。

哲學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哲學最好的評論者;某一體系由它的後繼者所繼承、演變、發揮或推翻,這就會暴露其 中的錯誤和矛盾,這種體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傾向的起點。哲學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應當採取不偏不倚和客觀的態度,並且儘可能避免在探討中滲入自己的哲學理論。但是完全消除個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學史家先入為主的或見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於他 的著作中。 不過,應當讓每個哲學家有機會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論點,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駁,使他受到幹擾。

通過揭示各種思想所依據的很本原理,會使我們弄清過去和當代的倫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經濟思想。同時,這種研究對哲學思辨也是一種有益的準備。它評述民族的哲學經驗,從比較簡單的推向更複雜艱深的思想結構,並訓練人們作抽象思維。這樣,我們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方而就會得到助益。剃利:《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 )

馮友蘭:」一時代之情勢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狀況,能有影響於以哲學家之哲學。然一哲學家之哲學,亦能有影響於其時代及其各方面之思想。換言之,即歷史能影響哲學,哲學也能影響歷史。「 「一時代之哲學即其時代精神之結晶也。」 「研究一哲學家之哲學,固須'知其人,論其世',然研究一時代或一民族之歷史,亦須知其哲學」。

社會組織由簡趨繁,學術由不明晰至於明晰。後人根據前人已有之經驗,故一切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歷史是有進步的....... 然漢以後哲學中理論,比漢以前之哲學,實較明晰清楚。 若知王陽明之《大學問》只是王陽明之哲學(而不僅僅是在講孔子的哲學),則中國哲學之進步,便顯然矣。 董仲舒、王陽明之哲學有何貢獻? 不過引申發揮而已,發揮引申即是進步,如小兒長成大人,大人不過發揮小兒已有的器官而已。

欲知哲學之進步,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

胡適: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

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一)明變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

(二)求因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甲)個人才性不同。 (乙)所處的時勢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三)評判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做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甲)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乙)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丙)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

《完結》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在哪裡?
    馮友蘭把影響中國最巨的孔子比做蘇格拉底,孟子比做柏拉圖。其實影響東西方哲學的這些偉人,其本質有天地之差,不可這樣簡單比捏。西方哲學的鼻祖蘇格拉底是工匠出身(雕刻師),這樣的職業浸透了數學和邏輯學的思維;學生們受其影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都對邏輯學充滿了熱情。
  • 中國當代哲學的哲學理解
    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之內,中國哲學界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終極表達來理解和講授的,西方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只是在其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來源和被揚棄的對象上才有意義。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對哲學理解的反省,就是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我理解,也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實踐」為中心來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
  • 現代西方哲學在中國的「解放」之路
    研討會後,劉放桐教授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回顧了自己的哲學生涯,尤其是《現代西方哲學》編寫與那個時代的特殊關係。在研討會上,反覆被提起的就是劉放桐的一本書——《現代西方哲學》和兩篇文章——《重新評價實用主義》(1987)、《西方哲學的近現代轉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道路(論綱)》(1996)。
  • 「西方哲學」哲學到底是什麼?什麼是哲學?
    同時我們還會站在後來者的立場上,對他們的思想進行質疑,進行批判和超越。當這樣學習哲學時,我們已經把自己融入到一個思想的長河中間,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面對古人的智慧。我認為,這樣一種態度,才是真正學習哲學的態度。我們這些研究西方哲學史的人素來認為,一個人如果不好好學習西方哲學史就不可能真正弄清楚馬克思主義哲學。
  • 西方哲學的危機
    比利時盧汶大學哲學博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大學「十佳教師」,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現代西方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威望。研究領域涉及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
  • 鄧曉芒:西方哲學的特點——與中國對比
    作者鄧曉芒,來自教育部上海高等講授班中西文化比較,特別是中西哲學比較,是當代中國學術的重要課題,也是將來至少一百年內不可迴避的話題
  • 「中國無哲學」 我在西方發現了另類答案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孫向晨結合其在德國大學講授「中國哲學的現代闡釋」課程(2019至2020年冬季學期)的經歷,對中國哲學如何擺脫「中國沒有哲學」的陰影,如何在現代語境和西方思想框架中建立自身的敘述主體,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發現,在西方大學言說「中國哲學」的真正挑戰在於,中國哲學在什麼意義上是一種「哲學」以及不同於西方哲學?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現在有些人出來幫助孩子說話,從各個方面指疑祖母言行的來源和出處,一旦不確定就推翻,並是否符合現時科學標準與科學規範。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是近代哲學家,又同時是西方數學家。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先驗與超驗。
  •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用兩個詞可以概括
    當我們不滿足於只是做一個俗人,而想要尋求人生的意義的時候,我們就碰觸到了哲學。哲學是貴族的學問。貴族意味著「有閒」,能有時間學習。School的原意,就是閒暇。貴族還意味著不被基本的物質生活問題所困,不受低級趣味幹擾,相對比較自由。自由就是Liberty,就是不受外因困擾。自由的人,也是中國古代所說的「大人」。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經院哲學以基督教的思想為主導。同時,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和著作經阿拉伯哲學家的介紹在西歐得到廣泛傳播。這樣,經院哲學不僅有了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因素,還增加了亞里斯多德哲學的因素,而且後一種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逐漸增長。
  • 哲學的困境與中國哲學的前景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文史哲,是社會的主導思想形態。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如此。哲學地位尤其顯著。中國歷代著名哲學家之多,世所罕見。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雖經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維新變法,以至倡導科學救國,在中國處於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人文文化。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上學」,它沿襲了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主題,即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 俯瞰西方哲學;古希臘哲學前夜(導言)
    ;雖然,也正是因為這個自洽的邏輯模型讓自身得以穩定存在和做出簡約、高效符合自身生存環境的「確定性」選擇;但是,如果僅是抱著這樣先驗存在的主觀邏輯去理解某個哲學思想,就會受到自身主觀邏輯模型極大的限制和約束;所以無論是認識作為「對象」的世界萬物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西方主流經濟學初期以實證主義為自己的哲學基礎有其內在的原因。首先,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有血緣關係。實證主義也可稱為經驗主義在現代的表現形式。
  • 為什麼西方哲學具有欺詐性?哲學與商業水火不容嗎?
    哲學專業的學生最終發現,西方哲學顯然已經走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死胡同:分析學派和文學學派。至於那些想成為終身教授的研究生,幾乎所有人都對他們更現實的前景感到非常失望。大多數研究生同學都是社會的棄兒或哲學書呆子,他們能寫得很好,喜歡進行哲學思考,但沒有商業意識,實際上是在成年人的遊戲場裡尋求庇護。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關於這個問題,餘如鯁在喉已經很多年了,說實在的,那時對西方來說可以是「歷史的起源」,對中國來說就不是了,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不玩兒宗教了,也就是說那時的中國文明是沒神的,或中國社會是世俗的,至少政府是世俗的,中國的「法」肯定是世俗的,比如「商鞅變法」,對應的,西方的法治來自摩西「十誡」是神的法,《聖經》至今在美國法庭和法制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 新書丨彭國翔:《中國哲學方法論:如何治「中國哲學」》
    如果說我在本書前兩章中已經指出現代中國哲學自始即無法擺脫與西方哲學的關係,可以視為一種「比較哲學」,那麼,在本章的最後部分,我總結全文論旨,再次指出對於作為一門「比較哲學」的現代「中國哲學」來說,西方哲學不僅不是「負擔」,反而是「資源」。中國哲學當下和將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不應當是「去西方哲學化」,其詮釋和建構恰恰需要與西方的哲學甚至整個人文學科的深度互動。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哲學產生於西方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文化有哲學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文化有哲學。兩者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中國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西方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始終離不開感性、理性的對立(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探求宇宙的本源和生態論以及「體認」論有關。
  • 如何認識「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這個問題?
    論加字哲學》,文章從金嶽霖先生關於「中國哲學的史」與「在中國的哲學史」二者的區分談起,探討了哲學學科發展過程中的「加字哲學現象」,區分了以對象和以方法論(分析哲學)為加字內容的哲學領域,最終暗含地引出「什麼是哲學」這一問題,回應了金嶽霖先生的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