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2020-12-13 獨視角

有個德國哲學家發現公元前500年左右幾百年是個特殊時代,他給那些年取了個名字叫「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德語:Achsenzeit),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意指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兩百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同時發展起來。一些人類學家相信,軸心時代由農業引發。

這個理論由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哲學發展理論。他認為,當時世上主要宗教背後的哲學都在公元前1千年的600年間發展起來,大約從公元前8世紀到前2世紀之間,都有革命性的思潮湧現。

在中國,軸心文明的標誌就是孔子(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及其儒家學說,基本上是一些倫理綱常、道德說教。軸心時代中國的聖人是孔子,西方在這個時期則是蘇格拉底,而印度文明則對應的是釋迦摩尼。」

關於這個問題,餘如鯁在喉已經很多年了,說實在的,那時對西方來說可以是「歷史的起源」,對中國來說就不是了,因為,那時的中國已經不玩兒宗教了,也就是說那時的中國文明是沒神的,或中國社會是世俗的,至少政府是世俗的,中國的「法」肯定是世俗的,比如「商鞅變法」,對應的,西方的法治來自摩西「十誡」是神的法,《聖經》至今在美國法庭和法制佔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當然了,中國人也是從愚昧走過來的,中國的「歷史的起源」也有各種各樣的「神」,比如中國人把老子「仙化」了,還有各種各樣的「大師」,只不過屬於民俗,但是,中國民俗到了西方文明和社會就登堂入室成了宗教了。

所以,這些人有本質區別,他們各自生活的社會也有本質區別,不可相提並論

1,古希臘哲學家都信神,所以他們的後代也都信神,至今依然都信神,對應的,老子和孔子都不玩宗教。可惜的是,今天的希臘人信的是亞洲來的處女的兒子基督,也就是古希臘的神在希臘都不是神了,可憐的古希臘宗教被拋棄,古希臘哲人的宗教都沒了,他們的哲學在西方有多少影響力是可疑的,比較處女的兒子就是小巫見大巫了。2,在自己的國家和文化的影響大不同,老子和孔子在中國的影響遠遠大於古希臘哲人在希臘的影響。3,希臘哲學家生活的希臘社會是宗教社會,所以他們的後代也都生活在宗教社會,至今依然是,對應的,那時的中國文明已經沒神了,或世俗了,老子和孔子都生活的沒神或世俗社會。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古希臘哲人們給他們的學問的名字是「愛智慧」,也就是今天的人們叫的「哲學」,這在中國人看來就有點奇怪,「愛智慧」,「智慧」明擺著是好東西,愛好東西至少對我來說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如果注意到他們生活的是宗教社會,而在宗教社會,有兩種「智慧」,一種是「神的智慧」,另一種是「人的智慧」,因為,希臘人接受了基督的智慧,所以,我猜古希臘哲人們的「愛智慧」指的是「愛人的智慧」,所以,古希臘的哲學是相對宗教智慧的哲學,或者說希臘哲學跟宗教是伴生關係,後來的西方哲學家也都是基督教士,不是基督教士的也信基督,不是基督教士的也不信基督的西方哲學家就屈指可數了,對應的,中國春秋戰國是人的百家爭鳴,純粹的人的智慧,因此,那個時候中國人的思想是獨立的,所以,可以說中國沒哲學,就是中國沒有跟宗教是伴生的哲學。

4,那時的中國文明已經有家庭觀念了,而且家庭觀念比較強,「姓」是證據之一,老子和孔子都有「姓」,也就是有家庭的名字,對應的,那些希臘哲學家都沒「姓」,也就是沒有家庭的名字。

歐洲人有「姓」比較晚了,最早也在基督教以後,因為,《聖經》裡的人物都沒「姓」,歐洲人有「姓」差不多也就1000年左右,日本人還要晚一些,幾百年。

5,那時的中國文明的曆法已經準確到天了,孔子的生日(注)就有記載,可以算出來對應的公曆,當然老子的生日沒記載,春秋戰國的大事都有準確到日的記載,對應的,那些希臘哲學家都沒生日。

不僅那些希臘哲學家都沒生日,就連後來成了他們的後代的真神的處女的兒子都沒生日,因為,希臘的基督教是東羅馬的東正教,東正教的基督的生日跟西羅馬的基督的生日不同。因為,生日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所以,有沒有生日,或重視不重視生日,是一個文明和文化發展的一個標誌。

總之,西方文明還在宗教文明發展階段,英國需要神保佑女王,美國需要神保佑美國,法庭裡需要把手放在《聖經》上宣誓,等等等等,對應的,中國文明至少已經超越宗教2000多年了。

人需要解決兩種聯繫問題,人聯繫自然的問題和人聯繫人的問題,解決後一種問題比較困難,證據就是新方法不多,解決前一種問題的方法是科學技術,新方法很多,大家都讀新書,解決後一種問題還讀老書,而且是幾千年的老書,比如中國人還讀《論語》等等聖賢書,西方人還讀《聖經》。

相關焦點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經驗主義認為通過對現實的歸納更能體現事物的屬性,如蟲魚鳥獸,草木之花能按照呈現出來的形象來認識,知更鳥和杜鵑鳥一定是不一樣的。於是從波普爾提出可證偽的對科學的定義,結合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發展了科學,而後誕生於哲學的科學脫離了哲學範疇而自成一體。科學給我們的是一套針對客觀實在的工具,恰如斧頭刨子,想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取決於自己的意識,而不是工具。當然還有其它工具,事實證明還是科學好用。
  • 《宗教與哲學》稿約
    《宗教與哲學》稿約《宗教與哲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思想平臺,立足宗教哲學,力主對不同哲學、不同宗教
  • 王曉朝 | 論古代基督教對希臘哲學的「接納」及其後果
    筆者認為,從基督教與希臘哲學思想交鋒的最終結果來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學「解構」了希臘哲學、而不是希臘哲學「解構」了基督教。【關鍵詞】基督教思想 希臘哲學 宗教與哲學的關係  基督教思想與西方哲學的關係問題在中國學者頭腦中縈繞,時日已久,但是比較一致的看法尚未求得。
  • 哲學·宗教學系 系統理論,整合想法
    今後我們會在各種不同場合碰到需要從哲學視野來解答的不同問題,如人與地球的和諧相處的問題、如何解決頻發的宗教矛盾的問題、或者與人類的「起始」及「終結」相關的生殖及腦死亡的問題等等。學習內容哲學研究的是與人類的存在及思考相關的各種問題。其一般按照研究對象的地域可以分為西洋哲學與東洋哲學(既印度哲學、中國哲學)等。
  • 《印度哲學宗教史》讀後
    以前看書雖然看過幾篇關於佛教的文章,但真的一點都不了解佛教,對印度也不了解,所以這篇讀後寫得是戰戰兢兢(也很抓狂)。作者稱讚佛教教理精密、陳義高遠、博大精深,這也是佛教徵服這麼多學者的原因吧。本書分為總敘和本論兩大部分。總敘裡介紹了印度的國土、民族、文明概況、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及發展等。這部分內容我比較能看懂。先就書中的信息做一點總結。
  • 一張圖看懂宗教、哲學和科學的關係
    宗教、哲學和科學,三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對他們的理解大致可以從以上的圖解中說明:1、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宗教最先產生。2、宗教的發展主要包括了「價值」,「道德」和「歷史」的探討。價值,討論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義,什麼是真理,人類的好奇心的滿足,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的問題。道德,主要討論人應該怎樣規範自己的行為問題。歷史,主要討論生命和世界如何來源的問題。方法,如何主要討論人怎樣使自己在物質上獲得幸福可能的問題。
  • 哲學之花:奴隸制度和宗教神學籠罩下,古希臘哲學如何遍地生花?
    德謨克利特對於阿納克薩拉格斯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成為了古代唯物思想體系的最具代表派別。三大哲學思想家不僅通過自己敏銳的嗅覺和感覺,而且通過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勤勞的文筆使得雅典乃至整個古希臘的哲學思想獲得空前發展,師徒之間的繼承與競爭也成為了該時期希臘哲學思想發展的強勁動力。
  • 哲學與宗教究竟什麼關係?
    哲學與宗教都是社會的產物,都源於社會、自然以及人本身的認識。宗教是一種帶有普遍法則的精神活動。哲學是一種依靠觀察、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的理性認識。本人認為哲學與宗教脫離不開,但是二者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宗教認識通過直覺或偶然事件受到影響和推動,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現在普遍認為,在人的意識領域,宗教先於哲學,宗教具有先天性。對此,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的一切,都受著同一自然規律的支配,日月星辰的運行多麼莊嚴。
  •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沒有真正的矛盾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沒有真正的矛盾古代人的思想,似乎是很幼稚的。然而天下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從人的心理上發展出來;物質方面的勢力,自然也不可蔑視,這句話不要泥看。後代人的思想,又總是接著古代人的思想逐漸改變的。所以研究古代人的思想,在史學上頭,實在有很大的價值。在中國這種崇古的社會裡頭,更為要緊。
  • ...東方學的中國書寫——評洪修平主編的《東方哲學與東方宗教》
    因此,如果我們依然可以將以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為核心的文化稱之為西方的話,那麼和西方相對的,不是抽象的東方,而是異質性的諸文明。這種異質性奠基於語言與民族,而完成於宗教與哲學,由此每一種文明都自成一格,自成體系,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文化生命體。雖然它們與西方有著東西地緣的差別,但不能在線性進化觀的意義上被評判為先進與落後的差別。
  • 阿拉伯哲學:伊斯蘭教與希臘哲學的碰撞
    這些思想家感覺到需要哲學,於是在各種希臘理論中為他們的觀點尋找根據,卻沒有立即建立他們自己的體系。第十世紀,唯理派內部產生了一種力量,反對哲學,贊同正統派;認為亞裡土多德的思想,連同它那被動而沉思的上帝和永恆的宇宙,以及新柏拉圖派的流射說,同伊斯蘭教有人格的世界創造者的觀念不相符合,而予以排斥。
  • 宗教與哲學是相輔相成的,你會選哪一邊呢?
    為什麼說宗教誕生於哲學也許在西方的宗教中對於這個問題看得不是很清楚,但如果轉為使用東方宗教的例子,就一目了然了。在中國有三大教,儒釋道,儒教我們暫且先略過不談,但從釋教與道教的發展來看,的確如此。我們知道一個宗教的成立,一定要有哲學的基礎以及信仰,而佛教作為印度的舶來品,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卻是先使用神學來進行傳播,但是釋迦在印度進行傳教之時肯定不是用神學,而是用哲學,畢竟人類通過修煉而擁有神奇的力量的傳說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被證實存在。故而小編認為佛教在釋迦的傳播之初一定是使用哲學的道理來進行傳播,就連「佛」這個字翻譯過來也是「領悟」而不神。
  • 第五屆宗教哲學論壇在青島舉行
    合影佛教在線山東訊  2016年8月26日至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與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宗教哲學論壇——「蘇菲與道宗教哲學論壇」和「康德宗教哲學研究」順利舉行。
  • 讀《世界哲學史》3-3——古希臘哲學之希臘羅馬哲學
    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晚期並沒有出現那種富有真正創造力的思想家和具有世界意義的天才,他們無法與希臘鼎盛時期的大哲學家比肩,但是它們的勢力和影響力卻並未衰減。哲學的影響力超過了藝術和宗教,成為那個時代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直到它後來終於被日益上升的基督教取代。
  • 心理學與哲學、文學、宗教、神話的關係
    前言有人和我學習精神分析後,他說:精神分析真是超值,順帶也補了文學,宗教,神話。這話不假!而精神分析與文學、宗教、神話,有許多聯繫,而這些聯繫,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背後有一定淵源。分別來說文學:不管是文學理論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心理學的演練,包括電影,電視劇。宗教:心理學源於哲學,哲學多與宗教有關。另外,在心理學誕生之前,人的心靈多寄托在宗教。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再看哲學,哲學一詞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早期,哲學衍生出科學。後來,哲學成為與科學並行的學科。在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中國古代有「哲」一詞,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
  • 哲學與宗教都很重要,但哲學更理性,更富有邏輯力量
    從結構上看,哲學更多地表現出的是一種思想或思維模式,在對待人生問題及人在宇宙當中所處的位置方面,它們所起到的這種看不見的開啟力量是巨大的,更確切地說,正是由於哲學的出現才讓我們看到和了解到人生的內部結構。在整體地把握事物和精神依託方面,沒有其他學說比哲學和宗教做的更好了。
  • 《中國哲學簡史》——探討「中國人的愛與智慧」
    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於中國古代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可以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02中國人為何一向不關心宗教?
  • 李澤厚:儒學是宗教還是哲學?
    我以前就有個吃飯哲學,我說吃飯是為了活,但活不是為了吃飯。如果說活就要賺錢,那賺錢又為了什麼?為了享受?那好像太小了,你賺的錢是花不完的。那到底為了什麼,這裡可能便有追求人生意義、生活價值、終極關懷、關心國家      民族和人類命運的問題。可以理解,企業家關心這些問題是有道理的,不是為了賺錢而賺錢,而是有更高的目標。這就與儒學相關了。
  • 讀《教育的哲學基礎》之第三章 東方哲學、宗教和教育
    早期的哲學和宗教,可以說很難用科學標準將其區分開來,可以說宗教的誕生應該比哲學要早很多。人類在遠古時期,對自然、自身的認識及對世界的認識,催生出了原始的宗教,以此為基礎向後發展,才在其中慢慢孕育出哲學,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哲學的母體來自於宗教,其產生後,與宗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奧古斯丁和阿奎那一樣,你真的很難區分他們是哲學家還是宗教領袖,誰也說不清楚,可能兩者兼有吧。 本章作者以西方哲學的本位從另外一個視角給我們介紹了東方哲學、宗教與教育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