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哲學和宗教,沒有真正的矛盾

2020-12-13 走進歷史小課堂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沒有真正的矛盾

古代人的思想,似乎是很幼稚的。然而天下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從人的心理上發展出來;物質方面的勢力,自然也不可蔑視,這句話不要泥看。後代人的思想,又總是接著古代人的思想逐漸改變的。所以研究古代人的思想,在史學上頭,實在有很大的價值。在中國這種崇古的社會裡頭,更為要緊。

要研究古代人的思想,先得明白一種道理。古代人所想解決的,都是「有」、「無」、「空間」、「時間」等幽深玄遠的問題,他們的研究,大概是憑著「想像」和「推測」的。 要像後世以科學為根據,或是起了「認識論」上的疑念,對於「形上學問題的解決」而懷疑的,實在很少。中國古人解釋「宇宙的起源」,以「氣」為萬物的原質,頗近於希臘的「唯物論」。又推想一切萬有,都起於「陰陽二力」的結合,也和「二元論」有些相像。但是他又推想「陰陽二力」,其初同出於一原;而且「有」的根本,是出於「無」,卻又不能說他是「唯物論」、「二元論」了。

他們推想最初的世界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莊子》。

「有形」出於「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淮南子·說山》。

從無而到有,是陰陽二力還沒有分的。所以說:「太極元氣」,含「三」為「一」。《漢書·律曆志》。

從一而分為二,就是「太極」分為「兩儀」。陰陽二力,再相和合,所生的物,便無窮了。所以說: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春秋元命苞》: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地,故生一子。

但是從無而至有,究竟是怎麼樣子呢?還是「有」,便像如今的樣子呢?還是逐漸變遷成功的呢?他們說:……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混沌而未相離也。《周易正義》八論之一引《乾鑿度》。

「質」出於「形」,形出於「氣」,而氣出於「易」,「易」是「變易」,就是「動而不息」的意思;那麼,古人認一切萬有,是源於一種「動力」的。

自無出有謂之「生」,《文選》六引劉《周易義》:自無出有曰生。生於宇宙間之物,既然都是有質的,那麼,他於「宇宙間的物質」,必定得到其一部分;這便喚做「德」。這是德字的本義。所以說: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繫辭》。物得以生謂之「德」。《莊子·天下篇》。

得到「宇宙間的物質」的一大部分而生,謂之「命」。所以說:大凡物生於天地之間皆曰「命」。《禮記·祭義》。宇宙間的物,同出於一原。所以雖然散而為萬物,其根源仍是「同一」的。這個根源,便是天。萬物皆生於陰陽二力,而陰陽二力之動,陽又在先,所以可說物本乎天地,又可單說物本乎天。所以天神稱為「上帝」;「帝」就是「蒂」,古作「柢」,和「根」字是雙聲互訓的。詳見吳大澂《字說》。所以說: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郊特牲》。宇宙間的物質,本來是唯一的。有一種力,叫他「凝集」起來,就成功有形有質的「物」;凝聚的力散了,便又分離做無數「小分子」,也可以說是「原子」。浮遊空間。這其間又起變化,而再成為別種的「物」。所以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易繫辭》。精氣是「精的氣」,精是「凝集得極堅密」的意思。所以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老子》)。真和「填」、「闐」等同音,是充實的意思。那麼一切萬有,無非一種原質所流動而變化的了。所以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則為鬼神。《管子》。有形有質的物,都有個局限。「最小而可稱為無」的「原子」,卻是沒有的,是無所不遍的,所以宇宙之間是充實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易繫辭》。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同上。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遺。《禮記·中庸》。

這麼說,中國古代的哲學,又近乎「泛神論」了。

以上所述,用科學的眼光看起來自然不能滿足,然而古代一切思想,沒有不以此為根據的。因為有生於無,所以「貴無」。「無」不但是老子所貴,就孔子也說「以致五至而行三無」(《禮記·孔子閒居》)。「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無就是虛,所以又「貴虛」。《韓非子·主道》: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有的起初,是「一而未分」的,所以「貴一」。《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呂氏春秋·大樂》:故一也制令,兩也從聽,是以聖人抱一以焉天下式。因為貴一,所以要「反本」。《老子》: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禮記·大學》: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從政治上講起來,就要「正本」;君主的責任權力,就從此發生。從道德上說起來,也就發生「報本」之義。董仲舒說:是故聖人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公羊》元年春王正月,《何注》: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之治。本就是中,所以貴「守中」。「皇極」的「極」訓中,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凡物之生,都是積微成著的,所以要「慎微」。古人說從無而至有,有形無形,算做一個階段,先要有形,才能有體。微是無形的意思,著是有形的意思。所以《乾鑿度》說:「天氣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荀子·賦篇》說:「物精微而無形。」《老子》:「摶之不得名曰微。」

《孫子》:「微乎微,微至於無形。」是從小到大的,所以要「慎始」,《大戴禮·保傳》:正其本,萬物理。失之豪釐,差以千裡。故君子慎其始也。要「謹小」,謝承《後漢書》載李鹹奏:春秋之義,貶纖介之惡,採毫末之始。要「慎獨」。獨的本義訓小,不訓單獨。《禮記·禮器》:「觀天下之物,無足以稱其德者。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大學》、《中庸》的慎獨,也是如此講,並不是說獨居之時,所以說誠於中,形於外,也是積微成著的意思。《六韜》「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於一。一者,能獨往獨來」。這個獨字,也是訓小的。易初六童觀,馬融注童,猶獨也。生又喚做「善」,所以貴「積善」。既生之後,逐漸長成,謂之善。這是善字的本義。因為生機暢遂,是人人所樂,才引申為善惡之善。《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個善字,是用的本義。因為善是逐漸生長的意思),所以貴乎積(《易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把由來者漸訓積不善,可見善是繼續生長的意思。逐漸生長的東西,要等他發達到極點才好,所以說「止於至善」(《禮記·大學》)。這種問題,都是在極幽深玄遠的地方的。萬物的起源,古人在空間上,設想他在極高極遠的地方。所以說「天玄而地黃」。玄是黑色,深遠之處,一定是黑暗而不可見的。所以《後漢書·張衡傳》注說:「玄,深也。」《莊子》「天下以深為根」,在時間上,設想他在極悠久的年代。所以說「天為古,地為久」《周書·周祝篇》。天字訓古,確是古義,所以鄭康成注《尚書》粵若稽古,訓稽古為同天。

俞正燮說:「《三國志》、《書正義》,均詆鄭氏信緯,以人系天,於義無取。且云:古之為天,經無此訓,不悟《詩》雲,古帝命武湯,正是經訓古為天。」(《癸巳類稿》卷一)所以貴「知」,《易繫辭》:「知其神乎。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尚書大傳》:「旋機者何也。機者,也,微也。其變微,而所動者大,謂之旋機。」正是「者動之微」的「的詁」。貴「極深研」。《易繫辭》: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也。萬有的起源,是一種動力。這種動力,是動而不已的。所以貴「變通」,忌「執一」。《易繫辭》:「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孟子》:「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雖然動而不已,然而仍有其「不變」者存,譬知四時晝夜,終而復始。所以說這一種動,是「循環」的;《史記·高帝本紀贊》: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所以說「天道好還」;四字見《老子》。所以易有「變易」、「不易」二義。因為「天道好還」,所以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也見《老子》。所以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也是《老子》的話。因為宇宙間的事物,都有天然的規則秩序,人在其間,也莫能自外;所以貴乎「法自然」。《老子》:道法自然。

以上所說,不過是略舉數端。若要備細推論起來,便是千言萬語也不能盡。然而可見古代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都有一貫的原理,存乎其間。從這種原理上,推衍發展,而成為社會上的一切現象。可見得這種思想,看似幽深玄遠,卻是社會上一切顯著的現象的根本,因為人的作事,總有一部分的原因在心理上,不能全用物質說明的。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的人,實在不容蔑視的。

以上所說,都偏於思想一方面,可以算是古代的哲學史。無論哪一種哲學,決沒有能完全否認宗教的;無論哪一種宗教,也總含有幾分哲學上的解釋。何況古代,豈有隻有哲學上的思想,沒有宗教上的感情的道理呢?咱們既明白了古代的哲學思想,便可以進而考究古代宗教上的崇拜。

中國是進化極早的國,他的宗教,決不是「拜物教」等劣等的宗教。他宗教上的崇拜,和哲學的思想是可以一貫的說明的。他所崇拜的對象,是什麼呢?可以說是天象。

古人認陰陽二力為萬物的起源,所以他所崇拜最大的對象便是「天地」。但是物之生,是由於四序的推行,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次於天地的崇拜,便是「四時」。把四時分配在「四方」,再加以上天下地,就是「六合」。從六合之中,除掉了一個天,便成「五方」。把古人所說「物質生成的五種形態」配上去,就成了五行。再加之以「四隅」。那麼,單就四正四隅說起來,就成了「八卦」。連著中央算,就成了「九宮」。適和古人「一生二,二生三,三三而九」的思想相合。九宮的周圍,卻有十二,所以又有所謂「十二支」,適可以配十二月。把三和五相乘,就是十五,於是又找到一個Magicsquare填在九宮裡頭,就成了後世所謂「洛書之數」了。《大戴禮·盛德篇》:明堂者,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這分明是一種Magicsquare。後世的人,卻把他看做一種神秘的東西,欲知其詳,可看胡渭《易圖明辨》。

古人所認為生物的本源的,是天地和四時,所以有所謂五帝,又有所謂六天。《郊特牲正義》說:指其尊極清虛之體,其實是一;論其五時生育之功,其別有五;以五配一,故為「六天」。……又《春秋緯》紫微宮為「大帝」。又云:北極耀魄寶。又云:大微宮有五帝座星:青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黃帝曰含樞紐。

六天之中,昊天上帝耀魄寶,是不管事的。古代的君主,要無為而治,最初就是取象於此。所以論生育之功,只有五帝,五帝之中,青帝主春生,赤帝主夏長,白帝主秋殺,黑帝主冬藏,黃帝就是地,為什麼天不管事,地卻要管事呢?《白虎通五行篇》說: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視事,故自同於一行,尊於天也。

那麼,地的管事,又在什麼時候呢?他說: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土所以王四季何?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歷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須土也。王四季,居中央,不名時。同上,又,行有五時有四何?……土尊不任職,君不居部,故時有四也。案木、火、金、水,各王七十二日,合土王四季各十八日,等於三百六十日。

然則水火木金土,又是什麼東西呢?案《白虎通》解釋五行的「行」字道:「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古人把氣認做萬物的原質,說「行氣」,就是把氣變做有形有質之物,就是「萬物的生成」。所以《書洪範正義》解釋五行的「次序」道:

萬物成形,以微著為漸;五行先後,亦以微著為次。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

他們又說他的「生克」和「配合」道:木生火者,木性溫暖,伏其中,鑽灼而出,故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聯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蕭吉《五行大義》。

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白虎通·五行篇》。

這全是把當時一種幼稚的「物質思想」,附會上去的。至於上帝,雖不管事,也有「下行九宮」之說。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乾鑿度》:太乙取其數以行九宮。鄭玄註: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大一下。行九宮,從坎宮始。自此而坤,而震,而巽,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乾,而兌,而艮,而離,行則周矣。上遊息於太一之星,而反紫宮也。昊天上帝,又名太一。見《周禮》鄭注。《南齊書·高帝紀》九宮者:一曰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為天芮,以制荊州之野;三為天衝,其應在青;四為天輔,其應在徐;五為天常,其應在豫;六為天心,七為天柱,八為天任,九為天英,其應在雍,在梁,在揚,在兗。

這種說法,和《易繫辭》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良相合的。

以上的話,用如今人的眼光看起來,荒唐極了。然而古代的社會現象,也無一不出乎此,即以政治論,萬物的生成,都出於天;天上主化育的,就是五帝;王者代天宣化,所以有「感生」之說。《詩生民正義》引《五經異義》:「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案《詩》「履帝武敏歆」,鄭箋:「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媒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履之,足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於是遂有身……後則生子……是為后稷。」又《商頌》:「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鄭箋:「玄鳥,也。……湯之先祖,有氏女簡狄……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鄭康成先學韓詩,箋詩多同韓義。感天而生,所以謂之天子。四序之運,成功者退,所以有「五德終始」之說。俞樾《達齋叢說》:五德更王,古有二說。《漢書·律曆志》載《三統曆》曰:唐火德,虞土德,夏金德,商水德,周木德,此一說也。《文選·齊安陸昭王碑》注引《鄒子》曰: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又一說也。……秦自謂以水德王,此相勝之說。周火故秦水也。漢自謂以火德王,此相生之說,周木故漢火也。……既有五德終始之說,一姓就不能終有天下,所以有「易姓革命」之說,革命的命,是指天命而言,所以王者之興,有受命之說。受命是指符瑞而言。有一種符瑞出現,便是天命他做天子的證據。譬如「河圖洛書」,就是符瑞的一種。詳見《詩文王篇正義》。《孟子·萬章篇》……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把天心和民意,打成一橛,荒怪之說,一掃而空,高則高矣,然而是儒家的學說,不是古代的事實。王者的治天下,全是奉行天意,所以治定之後,要封禪以告成功。《白虎通·封禪篇》: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報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日,改制應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天也。所以王者的治天下,是對於天而負責任;既然是對於天而負責任,對於人自然是不負責任的了。這是從大處說的,若要逐一仔細說起來,就千言萬語也不能盡。讀者諸君,請把惠氏棟的《明堂大道錄》看一遍,就可以知道古代一切政治和宗教的關係了。因為明堂是中國最早一個神秘的東西,一切宗教上的崇拜,都在這裡頭,一切政治,都在這裡頭施行,一切學術,也都發源於此的。此外一切現象,古人也沒有不把宗教去解釋他的。看《白虎通》的《五行篇》,就可以明白。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哲學為什麼不需要宗教來維繫,希臘哲學是宗教哲學
    可惜的是,今天的希臘人信的是亞洲來的處女的兒子基督,也就是古希臘的神在希臘都不是神了,可憐的古希臘宗教被拋棄,古希臘哲人的宗教都沒了,他們的哲學在西方有多少影響力是可疑的,比較處女的兒子就是小巫見大巫了。2,在自己的國家和文化的影響大不同,老子和孔子在中國的影響遠遠大於古希臘哲人在希臘的影響。
  • 藝術是對宗教、哲學和科學的綜合表達
    大愚說:「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有四條平行線:宗教、哲學、科學和藝術。如果說科學是探索求證,哲學是思辨,宗教是自覺,那麼藝術便是想像力和對精神的追求。」但另一方面,藝術是發散自由的,宗教是收束內斂的,在超出限度範圍之外,宗教對藝術是起壓製作用的,反過來也正是藝術點燃了動搖宗教統治地位的文藝復興之火。藝術和哲學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規律的概括和總結,哲學思想的更新往往引領藝術創作理念的巨大變革,偉大的藝術作品背後總是承載著深刻的哲學觀念。
  • 一張圖看懂宗教、哲學和科學的關係
    宗教、哲學和科學,三者之間的關係的問題,對他們的理解大致可以從以上的圖解中說明:1、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宗教最先產生。2、宗教的發展主要包括了「價值」,「道德」和「歷史」的探討。價值,討論人生的目的,生命的意義,什麼是真理,人類的好奇心的滿足,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的問題。道德,主要討論人應該怎樣規範自己的行為問題。歷史,主要討論生命和世界如何來源的問題。方法,如何主要討論人怎樣使自己在物質上獲得幸福可能的問題。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那麼人類歷史上的巫術、宗教、哲學呢?第二部分:人類認知中的宗教、哲學與科學如下草圖所示,我們從宇宙智慧這個大概念下進行分析,宇宙智慧不僅包括人類認知,也包括動物的基因傳播的經驗,也可能會有更高級的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傳播模式。
  • 古代哲學,整體觀念和辯證思維,陰陽五行圖式的學術價值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五行。當人們在原始宗教信仰的狂熱驅使下,用祈禱、祭獻、佔卜等巫術感通神靈、求福避禍的時候,人類的理性也展開了探究世界奧秘的雙翅。與原始宗教崇拜同時或者稍後,一種以世界本身說明世界的理論產生了,這就是陰陽五行圖式。 關於「陰陽」觀念的發生,學術界有不同看法。
  • 哲學·宗教學系 系統理論,整合想法
    今後我們會在各種不同場合碰到需要從哲學視野來解答的不同問題,如人與地球的和諧相處的問題、如何解決頻發的宗教矛盾的問題、或者與人類的「起始」及「終結」相關的生殖及腦死亡的問題等等。學習內容哲學研究的是與人類的存在及思考相關的各種問題。其一般按照研究對象的地域可以分為西洋哲學與東洋哲學(既印度哲學、中國哲學)等。
  • 哲學之花:奴隸制度和宗教神學籠罩下,古希臘哲學如何遍地生花?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既是古希臘城邦大奴隸制不斷發展和繁榮的時期,同時也是城邦危機不斷顯現和加劇的時期,因此此時的古典文化不論在表現形式還是具體內涵上都有著比較矛盾的一面。德謨克利特對於阿納克薩拉格斯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成為了古代唯物思想體系的最具代表派別。
  • 現代物理和宗教哲學理念類似?試用宗教和哲學理念解讀波粒二象性
    由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具有確定的值(測不準原理),所以在量子力學中用「波函數」來描述物質微觀系統的狀態,波函數所代表的是一種概率的波動。而根據維格納-諾依曼詮釋:物質世界由基本粒子組成,在沒有被觀察時都是概率波,概率波無法將自己坍縮成確定的粒子態,必須需要意識的觀察才能實現。這就讓人倍感疑惑了!
  • 《印度哲學宗教史》讀後
    本書分為總敘和本論兩大部分。總敘裡介紹了印度的國土、民族、文明概況、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及發展等。這部分內容我比較能看懂。先就書中的信息做一點總結。印度四面皆山海,作者劃分為三塊進行介紹。第一塊是五河地方,第二塊是恆河平原地方,第三塊是半島地方。印度文明,初興起於五河,東漸而移入恆河地方達於全盛,終乃由半島地方移植於錫蘭島。
  • 《宗教與哲學》稿約
    《宗教與哲學》稿約《宗教與哲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思想平臺,立足宗教哲學,力主對不同哲學、不同宗教
  • 哲學科學宗教的關係
    因此,我認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在於科學和道的差異,而在於古希臘奠定的以柏拉圖為核心的和以先秦文學為開端的一系列道。這樣的東西我統稱為哲學。那這就不得不談談宗教和哲學的關係。從歷史角度看,先有哲學後有宗教。從聯繫上來看,宗教誕生於哲學。
  • 王曉朝 | 論古代基督教對希臘哲學的「接納」及其後果
    使徒們在傳道中要闡發神的啟示和耶穌基督的啟示,對啟示的內容作過一些理性化的解釋,這就是所謂的新約神學思想。然而基督教思想並沒有到此止步,而是在與各種哲學思想的交鋒中繼續發展。基督教《新約全書》中直接提到過的哲學流派有伊壁鴻魯主義和斯多亞主義。使徒保羅前往雅典傳道,「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
  • 第四章 古代歐洲哲學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
    古代歐洲哲學的歷史從古希臘開始,可以說,古代歐洲哲學思想中所包含的核心價值觀念集中地體現在古希臘哲學之中,古希臘哲學文化是整個西方文化的發祥地。伯特蘭?羅素在其《西方的智慧》一書中說過:「現在我們所理解的哲學和科學,是希臘人的發明。……這些傑作為西方文明樹下了楷模。」
  • 人們對主要宗教的10個誤解:比如佛教,更多的理解是一種哲學!
    1、佛教主要是一種哲學宗教,很少有超自然的信仰當大多數人想到佛教的時候,他們會想到穿著長袍的僧侶們在奇怪的姿勢中冥想和伸出手臂,也許同時會發出奇怪的嗡嗡聲。許多人想像一個寺廟,僧侶們穿著長袍,基本上只是花時間沉思宇宙,並獲得真正的武術好。佛教在西方世界已經很流行了,很多人會告訴你,它實際上根本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哲學。
  • 中國沒有宗教,是因為古代先賢太聰明了摒棄超自然只相信現實
    有人說,中國沒有宗教,中國人不信宗教,我認為這不是事實;但要說中國有完整的宗教體系,也不是事實。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形成都已經有很長時間,但除了古代偶爾有一段時間皇帝特別尊崇佛教或者道教之外,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政教合一的情況。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哲學與宗教究竟什麼關係?
    本人認為哲學與宗教脫離不開,但是二者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宗教認識通過直覺或偶然事件受到影響和推動,它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現在普遍認為,在人的意識領域,宗教先於哲學,宗教具有先天性。對此,愛因斯坦曾說:宇宙間的一切,都受著同一自然規律的支配,日月星辰的運行多麼莊嚴。
  • 你們知道什麼是科學、哲學和宗教嗎?(一)
    科學、哲學與宗教不是人類創造的三個並排前行的球,而是人類統一認識過程的三個分支。一、什麼是科學首先說什麼是科學。依照通常的意見,也是一些權威的意見,則科學是一種系統的、由嚴密邏輯聯繫起來的、甚至可用數學形式表示出來的知識系統。
  • 哲學: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比較
    前言:「哲學就是哲學史」,本篇列舉了中西方三位哲學家所著哲學史,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三者研究的問題大同小異,但就是這個小異,也許決定了「哲學」內涵的不同,也註定了我們將能在哲學學習中有哪些真正有效的收穫: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但是這與一個個體生命的智慧和精神狀態有關。這就涉及到他今生今世和來世以及過往的修為。非一次人生所能達到,必須經過苦修。輪迴是痛苦的,而這種痛苦來源於人們的無知,所以人們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尋找自我,尋找梵我一致。知道一個人能夠找到一種智慧,不再去追求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對事物有著內心真正的哲學分別。放棄了真正的欲望和相應的行為,跳出三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