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臨終留下勸告:要注意《周易》不是迷信!會讓中國更強大

2020-12-09 筱凡凡情感

北京友誼醫院裡面,奄奄一息的清華老教授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位清華老教授就是馮友蘭先生,先生被尊稱為「現代新儒家」

馮友蘭先生何許人也?

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約翰·杜威。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

為什麼他說要我們注意《周易》呢?老人家所說的《周易》講得是什麼?

《周易》又是怎樣一本書?

《周易》是一本奇書,這本書非常的難懂,很多人初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對於《周易》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規律。

《周易》是我國三千多年前的一部古典哲學實用著作,內容博大精深、神妙玄奧,集中代表了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是我國辯證法思想最早的起源,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一部古代典籍。

《周易》最初是以卜筮書的形式出現的,這使它在秦始皇的「焚書」中逃過一劫。

作為一種推測命運、吉兇的方士之書,《周易》無疑含有迷信的成份。

但它通過卜筮來總結天、地、人三道的變化規律,一開始便含有科學思維的成份,使其逐漸超越了迷信,發展為一套系統的哲學世界觀,成為中國人用以觀察與理解世界的工具。

不僅如此,有西方學者提出《周易》是超科學的存在。

西方《遺傳密碼》和中國《周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2年後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還將其做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西方的學者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

進位的祖宗是易經,比西方早了幾千年,驚嘆陰陽與科學的契合萊布尼茨在1716年的時候,他寫了一卦信給他一個朋友雷蒙德,信件當中提到了《論中國的自然神教》,就是給雷蒙德的這封信當中,他承認了自己的二進位,來自於中國周易。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讀一讀《周易》

古往今來,無數名人都曾閱讀它,並將它奉為圭臬。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50歲開始讀《易經》,用20餘年的時間,甚至將牛筋竹簡泛濫了十幾次,如獲至寶;晚晴第一名臣曾國藩,一生苦讀5遍,作為為數不多的枕邊書;.......

說到底,《易經》被誤傳是算命書,實在是冤枉它了,它才是真正的智慧之書!

閱盡世間萬卷書,都不如讀懂一本《周易》,誰讀懂了《周易》,誰就讀懂了人生

但我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這套書通俗易懂,採用圖解的方式,精彩的圖片,深入的解析,讓書中的內容變得生動、簡單起來。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易經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易經》來看。一本僅需要45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的臨終遺言:被誤解千年的「迷信」,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在"獨尊儒術"的漢代,《周易》被奉為儒家經典,成為經學家們研治的一項專門學問,這就是易學。《周易》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書,但它也是謎案最多的一部書。不過到了近代,很多人都對《易經》抱有偏見,主要是因為易經中關於佔卜,算卦等方面,讓很多沒有看過易經的人,以為易經就是「迷信」!甚至在30年前,一位清華教授在臨終前也提到了《易經》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 國家院士臨終留下忠告: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國家院士臨終留下忠告: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有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當時的他已經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他在囑咐完遺囑後,他的學生在旁邊問道他:老師,還有沒有什麼想留下的?
  • 周易:被質疑3000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說起《周易》,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封建迷信,因為裡面對未來的預測,佔卜等,這種說法一直延續了3000多年,但事實是,它的預測都成功了,而如今也更是證明這《周易》不光不是迷信,還是超科學!1965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等到多年以後,西方的學者才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周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經過這一系列的驗證,人們終於承認,《周易》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真正的超科學!
  • 中央院士臨終告誡:被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可能會因它大放異彩
    提到《易經》國人一定不會陌生,這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前,雖然《易經》流傳至今,但是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認為《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的產物。在30年前,一位中央院士在臨終前就曾提到了《易經》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1990年一位老人臨終告誡
    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崛起的依仗馮友蘭,這個名字背後,是近代中國的哲學光芒在閃爍,其留下的諸部哲學巨著,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人。直至臨終之前,他依舊心憂著中國的哲學未來,面對近旁子女的戀戀不捨,他卻心狠不顧,單留下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語罷,老人於1990年11月26日與世長辭,其留下的金口玉言卻值得世人警覺。
  • 中國人質疑6500年的奇書,不是迷信而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告誡
    《易經》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3道坎,忍耐過去的人,才能變得強大。第1道坎:謀事之初,起步難,低調忍耐,磨鍊才能強大。沒有人會喜歡困難,苦難太難熬,大家都避之不及。易經是一本解釋天地規律的書,但卻因為其中玄妙,深奧的記載,被中國人質疑了6500年,認為這是迷信,不能學。很多人對《易經》的印象還停留在算命書上,認為是迷信活動的書籍。《易經》上邊記錄著許多 神奇的言語,實際上這種佔卦並非是迷信活動!
  •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易道廣大,潔淨精微,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皆奉為經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被質疑是「中國迷信」6500多年的《周易》,終於被證實是超科學!
    臨終前,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他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比易經更古老的話題了。已知最早的易卦符號刻在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鹿角枝上。
  • 中國院士臨終留下告誡,《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
    據說這本書總共分為3冊,其中有一冊名為《周易》,另外兩冊為《連山易》和《歸藏易》,在史書上雖然有記載這本書的記錄。中國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都說《周易》是迷信,但你卻不知,清華靠易經中的兩句話創造歷史
    不過周易本身的含義很寬廣,如果你的眼界心胸狹隘,就只能在這裡看出權謀爭鬥之術,看出欲望和控制之術,而人要認清自己的無知和渺小。周易的存在是告訴世人本來就沒有那麼偉大,要把人的高貴本性放下,融入整個天地之間,用心去感受,才能悟出道理。
  • 被質疑幾千年的迷信,如今被證實為「 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1990年,一位清華教授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1990年,在北京的友誼醫院中,一位清華教授即將與世長辭,在彌留之際,他留下了最後的告誡:「中國在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那麼《易經》在科學界為何會受到如此多的肯定呢?《易經》不單單是算命,其中還蘊含「改命之道」《易經》中的《周易》是其中最難懂的一部分,因為它所涉及的內容,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用它來談人的命理,顯然再合適不過了。
  • 為什麼說《周易》會讓中國大放光彩?這是一位老人臨終前的告誡
    相信大家在這次與疫情的戰鬥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看著中國向各國伸出援手,向世界展示什麼叫大國風範,沒有任何懸念似的,這次「戰鬥」的勝利讓中國在世界大放光彩。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6500年前的迷信,出現在高考數學試題中,你對周易有多少誤解
    六千五百年前被認為是迷信,現在被證實是科學,而且在主要考試中也多次出現。假如在各大網站上搜索頻道如果輸入周易二字,出現了比較多的還有預言佔卜之類的,可見,不僅以前是現在很多人心中的周易,而且把周易和一些唯心主義者的算命江湖術數聯繫起來。
  • 國家院士臨終的告誡
    一提起《易經》,很多人就會把它和封建迷信聯繫起來,想到的都是陰陽風水、卜卦算命之類的內容。就連最近大火的網劇《鬼吹燈》,都引用了很多《易經》的內容在講風水運勢。但其實,《易經》是一種超科學,一種我們還無法用理性理解的科學,一種我們逐漸失去解讀能力的科學。
  • 當今清華,北大研究《周易》有哪些值得看的書?
    《周易》之所以比較難,其一它有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這套文字體系穿越千年,有些許變化,但與當下教育中的西方的哲學邏輯體系存在很大區別,產生了巨大的疏離感。一般人不懂專業讀法,或許會覺得神乎其神。這些或託名或歸因的術數方技,其中有的具有一定的經驗性道理,時至今日仍能讓人從中受益,有的就屬於邪門歪道,封建迷信,這隻有專業的人士才能看清分辨,專業門檻要求很高,也算是冷門絕學,不容易弄懂。
  • 周文王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為何稱說出《周易》的核心
    七年的漫長歲月裡,文王將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成了後天八卦,並著成《周易》一書。這才有了文王拘羑裡而演周易的千古佳話。《周易》的誕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 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中國著名院士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中國院士臨死前發出警告:該院士於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享年95歲。在臨終前,學生們問是否還有東西要留下。·他考慮了一會兒,只留下最後一句話:"中國將在未來大放異彩,要關注《易經》。"
  • 上世紀,常春藤博士臨終前告誡世人:中國將會大放異彩,注意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這句話就是他對後人的告誡。
  • 6500年前「橫空出世」,被認為是中國迷信產物,如今證實為超科學
    根據人們對算命風水職業的固有印象,人們也會理所當然得認為,《易經》是屬於道家的學問,所以總有人認為它是封建迷信。事實上,這裡面的誤會大了!這個誤會一直持續到1990年一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話: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臨終前,這位老人留下了一句忠告:「「要注意《易經》,中國將來一定會因它而大放光彩」。」
  • 中國院士臨終遺言:要注意《易經》,或是超科學的源頭
    中國院士臨終遺言:要重視《易經》,或超科學的根源!一旦談到《易經》,大夥會想到什麼?很多人的反應,也就是封建迷信,或者是是算命佔卜,又或者是是一部看不懂的''天書''。19年前,在馮先生臨終時,學生們詢問是否有沒有什麼要留下的。他思考了一會兒,只留下了一句臨終遺言:「中國未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重視《易經》。」長期以來人們痛批《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根源,大部分人對《易經》的理解是卜卦,封建迷信等,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正確的認知。是由於它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哲學巨作!其闡釋的內容,就這世界根源不變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