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中國著名院士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2020-12-13 一個人精彩1

說起《易經》時,你們可以想到什麼?許多人的第一感覺應該是封建迷信,算命或佔卜,亦或是難以理解的"天書"。

一些科學家甚至批評《易經》,稱《易經》影響了我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影響是現代科學未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中國院士臨死前發出警告:

該院士於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享年95歲。在臨終前,學生們問是否還有東西要留下。

·他考慮了一會兒,只留下最後一句話:"中國將在未來大放異彩,要關注《易經》。"

這位老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友蘭先生,素有"現代新儒家"之稱,對中國現今的學術界乃至國外學術界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馮友蘭院士為什麼這麼說?《易經》受到了6,500年的質疑,但最終得到了證實。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很科學的!

1.中國的《易經》六十四卦圖與《遺傳密碼》有著令人驚訝的一致性!

1973年,法國學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鑰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該書第一次闡明了64種生物遺傳密碼和《易經》64卦之間的對應關係。

這表明,數千年來,《易經》可以預言未來不是封建迷信。因為研究人員證實,《易經》自身就是解鎖生活準則的關鍵。這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2.其次,二進位的祖先是《易經》

對於那些學習計算機的人,他們對二進位非常熟悉。在該系統中,一般用兩個不同的符號0和1表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機器的抗幹擾能力和運行速度。為什麼它的祖先是《易經》?

萊布尼茨(Leibniz)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感興趣的一個人。 1697年12月,萊布尼茨(Leibniz)在和白晉通信裡面(Bai Jin)說明了他的二進位觀點和猜想,並希望白晉(Bai Jin)將其推薦給康熙皇帝。

同一年11月,萊布尼茨收到一封令他震驚的信。白晉在信中說:"您不應該將二進位當作一門新科學,因為中國的伏羲已經發明了它。"

白晉建議萊布尼茨用中國的六來爻解釋二進位,並附上了伏羲六爻圖。萊布尼茨看到後,他感到震驚。他說:伏羲是中國科學的奠基人,卦爻圖是科學史上最古老的裡程碑之一。

正如古人所說,《易經》意義深遠,無所不包。虞世南說:"如果你不知道《易經》就不能當將軍。"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個熟悉的詞是《易經》中最著名的《周易》裡的話,也是我們現在好多大學座右銘。在眾多大學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華大學的座右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意思就是君子必須堅強而勤奮,努力變得堅強,像大地一樣厚實而光滑,並容納一切。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結晶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是解釋世界日新月異的古代經典和中國辯證法哲學著作的書。實際上,《易經》是一系列叢書的集合,其中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三本書。現在,除了《周易》之外,其他兩本書都已經失傳了。

《易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最熟悉的是本書中的"人與自然的合一"理論。自古以來,我們的古代人就已經從整體角度了解和理解世界,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整體,並勸誡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並與自然和諧相處。

《易經》在民間被用作佔卜的聖書。這本書自古以來就被用於佔卜的。

失傳的《易經》

實際上,《易經》的內容不僅包括佔卜或巫術的內容,它可以還涵蓋世界上所有事物,是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 《易經》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生活,哲學,文學,藝術和環境的各個方面。這些見解雖然有數百年的歷史,但現在來看也沒有過時。有人將這本書稱為"中國第一經"。《易經》對中國有深遠的影響,對中國文化也有重要的影響。它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但它也是中國現有古代書籍中最神秘的一本書。

因為水書主要是記錄鬼神的書,裡面大多數書記錄了宗教信仰的位置和發生的日期,因此在某些方面與《易經》中的《連山》非常相似。一些專家經過研究後,發現水書的時間和內容與《連山》非常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一些專家認為丟失了3000多年的《易經》就是水書。

神秘文化面臨繼承的困境

《易經》是一個神秘的文字,最早是在中國貴州的一些老年人手中發現的。當專家們看到這些水書時,是很興奮的,但除了興奮之外,他們還開始對這些儀式,宗教和佔卜文化進行研究。但是,這些文字太高級了,專家都束手無策,並說:"我根本看不懂。"保留這些水書的貴州老人對水書的內容也不是很懂。此外,世代相傳的口耳傳承和手寫經文,這其中的真實性已經無法探究了,因此,對水書的研究停滯不前了。

為了使水書繼續傳承,水書先生們開始打破規則,不再遵守慣例,並擴大門徒,希望那些真正喜歡《易經》的人能夠學習《易經》,在他們逝世之後,可以將《易經》延續下去,並防止我們的傳統文化流失。

僅是中國人,外國人同樣對易經推崇備至,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可以易經是一部多麼神奇的書籍,這麼多名人也為它著迷。

不過很多想學習易經的朋友都表示易經的原文實在太過深奧難懂,自己雖然想學習,卻有心無力,對於這樣的情況,我推薦大家看這本白話文版《易經》。

這本《易經》詳細的翻譯了原文,之後發現,內容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象、數、理的介紹,每一項內容都進行了非常細緻的講解,讓人們能夠輕鬆學習。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學習易經我們能從中獲益良多,哪怕只能學習到皮毛也足夠應付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所以,為了人生多點好運,早點讀懂《易經》,才能更好把握未來!易經可以告訴你:還能根據當下條件,如何選擇怎樣做才能把成功機率放大20倍!

而且只要45元,一頓飯錢都不到,能讓我們能輕鬆的學習到周易的知識,對於我們的入門是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還能更紮實的掌握基礎知識,真的非常值!

大家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國家院士臨終留下忠告: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國家院士臨終留下忠告: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協和醫院,有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當時的他已經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他在囑咐完遺囑後,他的學生在旁邊問道他:老師,還有沒有什麼想留下的?
  • 中國院士臨終留下告誡,《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
    《易經》被稱為中國文化之源頭,是我國古典哲學流派道家和儒家的核心典籍,也是一部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它將自然和社會兩種科學融為一體,雲集古代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
  • 中央院士臨終告誡:被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可能會因它大放異彩
    提到《易經》國人一定不會陌生,這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前,雖然《易經》流傳至今,但是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認為《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的產物。但其實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人萬象變化的書,《易經》的內容是包羅萬象、極其豐富的,無論是什麼人,都能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智慧與答案。在30年前,一位中央院士在臨終前就曾提到了《易經》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 科學和迷信的分界點在哪兒?易經為什麼被說成是迷信?
    說你不是迷信,你就不是迷信。科學和迷信是相對而言的,目前的科學還只是初級階段,很多東西目前的科學還無法解釋。就現在來說,科學和迷信的分界點在於能不能用實驗來證明。能用實驗來證明的就是科學,反之則是迷信。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易經》的作用,涉及到方方面面,至今影響都還在,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當然,現在人對《易經》這本書的印象大多是佔卜之術,有點封建迷信。大多是拿來算命用的,八字算命、看相、測名等,如今仍然非常流行。李約瑟李約瑟是科學史作者,是《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作者,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認為,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這句話意思是,中國科學史上有輝煌,只是沒有被西方人認識到!
  • 科學已經證實,易經其實並非迷信,卡牌記憶法是學習易經的捷徑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部智慧寶典,而且帶有唯一性,那麼首推的就是中國的《易經》。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其實都不以為然。世界上的智慧典籍不計其數,僅僅中國的經典之作就浩如煙海,憑什麼易經是唯一的智慧寶典呢?太極姓氏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俯察歷史,站在古人的立場想問題,你就會發現,原來現在的科學,其實早在千年前就已經被易經證實和提出,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易經可以這麼科學!
  • 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告誡,《易經》被質疑6500年後被證實是超科學
    《易經》更是中國古代一部非常神秘的著作,更是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蘊含著遠古先祖的睿智卓識。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深受其影響。《易經》,是屬於我國的上古奇書,傳說是伏羲從「河圖,洛書」兩種神秘圖形中推演出來的,之後,又被周文王加以研究,豐富其內容,有了八卦的進階版——64卦。
  • 《易經》被痛批迷信,好多人不知道,它早就被國外證實是超級科學
    《易經》是群經之首,博大精深,是大宇宙的縮影與天地規律同道,是人類研究太陽系宇宙運動的最大法則,它能使你認識大宇宙認識人類,認識萬事萬物。古代沒有科學這個名詞,科學是現代人對先進技術專用詞,古代的科學名詞是《易經》。
  • 易經是「迷信」為什麼傳承5000年,經久不衰?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說中國的奇書,有一本上古時期的《易經》很多人都說這本書是迷信,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科學手段,只能憑藉著幾個卦象來預測未知。在1990年,清華教授,中國的哲學開拓者馮友蘭老先生在北京醫院奄奄一息的時候,身邊學生問他還有沒有什麼需要留下的?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1990年中國院士馮友蘭先生臨終前說的一句遺言。馮友蘭的一生是受人敬重的,但是為什麼要在臨終前說出中國會因《周易》而大放光彩這種備受爭議的話呢?這一切還要從《周易》說起。
  • 6500年前的奇書「易經」,被認為是中國迷信,現在成為超科學
    但是因為現在的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佔卜上,想通過其中的學問來預測未來、預測吉兇,導致很多沒看過的人,都覺得易經是中國迷信。這個錯誤的認識一直持續到1990年一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話: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臨終前,這位老人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中國院士臨終遺言:要注意《易經》,或是超科學的源頭
    中國院士臨終遺言:要重視《易經》,或超科學的根源!一旦談到《易經》,大夥會想到什麼?很多人的反應,也就是封建迷信,或者是是算命佔卜,又或者是是一部看不懂的''天書''。19年前,在馮先生臨終時,學生們詢問是否有沒有什麼要留下的。他思考了一會兒,只留下了一句臨終遺言:「中國未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重視《易經》。」長期以來人們痛批《易經》是文化造假的根源,大部分人對《易經》的理解是卜卦,封建迷信等,這實際上是一種不正確的認知。是由於它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哲學巨作!其闡釋的內容,就這世界根源不變的規律。
  • 中國人質疑6500年的奇書,不是迷信而是超科學!國家院士臨終告誡
    易經是一本解釋天地規律的書,但卻因為其中玄妙,深奧的記載,被中國人質疑了6500年,認為這是迷信,不能學。很多人對《易經》的印象還停留在算命書上,認為是迷信活動的書籍。《易經》上邊記錄著許多 神奇的言語,實際上這種佔卦並非是迷信活動!
  • 八阿哥臨死前留下的遺書,究竟給雍正帶來多大的觸動
    在《雍正王朝》中,在老八死後,對於八阿哥,也就是阿其那臨死前留給雍正皇帝的那份遺書,雍正談不上恐懼,他也不可能會恐懼,此時的雍正已經在位13年,皇位早已經穩固,曾經對他威脅最大的八爺黨,也隨著那次著名的武力逼宮之中土崩瓦解,徹底消失不在,甚至在這一時期,康熙逼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時,為弘曆,也就是後來乾隆皇帝的登基徹底掃平出路,這一刻的雍正雖然還想著是否可以多活幾年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這套體系直到今天都披著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是沒有根據的迷信,也有人說這是最超前的科學;只是我們的文明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這套體系究竟是什麼?為何我們遠古時期的先祖可以領悟我們至今還無法企及的尖端科學呢?這套終極哲學理論體系來自於一本古籍叫做《易經》。
  • 《易經》已經爭論數千年,這本書是哲學還是迷信?
    這種認知就像概率的分布,需要大量樣本支持,然而,自從晚周之後,這樣的樣本積累就越來越少了,這也是易經佔卜筮佔這門學科逐漸沒落,或許人工智慧時代,他會煥發生機,但是到底會不會呢,只有鬼神可知。至於卜筮之術,佔卜,現在是徹底失傳了,但是佔筮之術,還是完整傳承下來的。
  • 中國人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卻被證實是超科學!國家院士生前告誡
    根據人們對佔卜風水的固有印象,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周易》屬於道教,所以總有人認為它是封建迷信。其實,有一個很大的誤會!這個誤會一直持續到1990年一位老者在彌留之際的話: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因病去世。
  • 李政道「科學家皆應該讀一讀《易經》」,它不是迷信,是超科學!
    說起《易經》,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算命呀,八卦和五行之術這類的。大多數人認為算命八卦這種方式非常不靠譜,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依舊有很多的學者來推崇《易經》是為什麼呢?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闡述了《周易》對科學發展影響,認為:《周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明代傑出科學家徐光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似至晦,實至明,似至繁,實至簡,似至難,實至易。」
  • 清華教授臨終留下勸告:要注意《周易》不是迷信!會讓中國更強大
    北京友誼醫院裡面,奄奄一息的清華老教授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馮友蘭,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約翰·杜威。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為什麼他說要我們注意《周易》呢?老人家所說的《周易》講得是什麼?
  • 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反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易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六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