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已經爭論數千年,這本書是哲學還是迷信?

2020-12-25 東南史官

易經,實則周易。從河圖洛書推演而來,河圖洛書來自於太極。太極、河圖洛書是人類沒有文字之前的文明記述。易經(周易)是人類已經有了文字後的文明記述之一。為什麼是之一,還有失傳的《連山易》《歸藏易》。

這樣就明白了,易經(周易)、《連山易》《歸藏易》都是對河圖洛書、太極的不同角度、不同緯度、不同視角的理解。三易都是枝、葉、花、果。河圖洛書是幹。太極是根。現在看到的陰陽魚太極圖,更確切說是兩儀圖或陰陽圖。

周易源於河圖洛書,是古人限於當時條件對天文地理人事風物取類比象而總結的經驗性學說,其中雜合了古人樸素的陰陽觀念。

他有別於我們現在由分門別類建構的科學體系,是籠統地將所觀所驗集合在一起的經驗指導,可以看成是人類首次以複雜學科作整體思維的哲學方法。他有先天認知簡化的不,也有整體統一綜合的優勢。而現今前沿時興的複雜科學論,其思維方式便有些雷同於此。

什麼叫超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是用數字論證宇宙實際存在的現象與物質。易經是通過圖形及文字哲學論證宇宙中的現象與物質。他們的根本意義是一樣的,只是深淺問題,各有所長。

說易經超科學就是污衊易經,神話易經,不是在推廣易經,而是在打擊易經。易,日月陽陰也,是用來模擬世界最根本的兩種東西(能量VS物質)如何運行的學問。

兩者疊加運行呈現出的「象」,是易學主要研究對象。象為帝之先,是所有物理過程的輸入參數和先決條件。讀懂易象學,萬事萬物得解,不再局限於「唯物辯證法」。

易經裡的辯證法是哲學,中華文化太注重精神與道德的修煉,科學不過是技巧與工具一類的,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的國度,不太注重奇技淫巧也是正常,當然我們可以借,未來的世界依然是東方注重精神,西方專攻科學。

易經是行為法,即哲學上所講的方法論,勸規行為的一部著作,實戰性很強,不但對古人,對現代人在哲學範疇也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比個小例子,「同人於野」,指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一起做事,反講,不同道不相為謀,今天隊伍裡互稱同志,其理相通。這樣的例子,貫通全書,人類生存之事無巨細均例在其中,說其是一部古人處事方法論,名符其實。

周易六爻八字,純粹當迷信玄學的也不完全靠譜,但是慢慢的發現它好像也不是,就簡單地說八字排盤,它其實是邏輯性很強的一種總結。

簡單來說,我的理解是它是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總結出了時間,空間,節氣,等等對人微妙的變化的一個規律,從而去分析一個人的先天品性。

這種品性在日後遇到事情不同的處理可能所出現的不同結果去定的,它並非是沒有根據的迷信的感覺,因為單從八字的邏輯,人為人處事待物,行為的本身受心意的影響(與印度偉大經理論相似),所以看似隨機性的東西並非偶然,我說的可能不太明白,但是確實就是如此。

這種東西最早不是高智商就是長年累月人們總結的東西,並不見得一無是處,但是單從周易邏輯性來講,這門文化真的不是懂個皮毛就能駕馭得了的,也是賣弄的人多了,也就覺得不可信了。

義理是易經哲學化的結果,是文化發展豐富的結果。而對於本來的佔卜,才是易經的原旨,然而佔卜這個事情,如榮格所說,是非理性的,他是建立在偶然性質上的經驗主義,是對客觀的如實認知。

這種認知就像概率的分布,需要大量樣本支持,然而,自從晚周之後,這樣的樣本積累就越來越少了,這也是易經佔卜筮佔這門學科逐漸沒落,或許人工智慧時代,他會煥發生機,但是到底會不會呢,只有鬼神可知。至於卜筮之術,佔卜,現在是徹底失傳了,但是佔筮之術,還是完整傳承下來的。

科學與易經,科學是官方搞的一套,他們從一個側面解釋天地人。但易經是從屬民間的科學,他不需要多少經費,也不需多少研究機構和多少專業研究人員,他從另一方面解釋天地人,二者是對立,站在官方科學角度,科學是唯一的,其他都是迷信,但好多現象無法給予正確回應。

易經也有局限性,他只單純研究人之間的關係生老病死窮富,其他不研究,所以才不受重視,但日常生活中有一批人講科學,遇到個人問題時無法解決,也談易經。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不同層次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評價,思想境界最高的人,用來探索自然的奧秘,低一層次的文人,是研究它的說辭,再低一層次的人就是算命,多數人是根據動態事物的變化做自己有用的用具。現在對易經的研究第一種人幾乎沒有,集中在二,三。

所謂算命也是預測的一種內容,而預測是人類需要的,也是經常進行的一種活動,現在的許多科技、社會、個人的活動都需要預測,沒有預測就沒有活動的根據與目標。

易經是哲學書,是科學書,如果承認這一點,它就與社會活動具有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就有了預測的理論基礎、規律基礎,就有了預測的合理性。現在人們把它用濫了,許多人把它作為賺錢甚至騙錢的工具,這就給易經蒙上了迷信或者鬼神的色彩,使祖先的智慧遺產失去了光彩。

《易經》這部經典之作,是幾千年來先人探索宇宙奧妙所積累的一部奇書,它深奧但又與世上方方面面的事物相聯繫,從天文地理、中醫五行、陰陽八卦等等無不能解。所以說只有不斷地對《易經》熟讀和研究,才能了解其真諦,絕不是迷信的玄學之說。

相關焦點

  • 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中國著名院士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1973年,法國學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鑰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該書第一次闡明了64種生物遺傳密碼和《易經》64卦之間的對應關係。這表明,數千年來,《易經》可以預言未來不是封建迷信。因為研究人員證實,《易經》自身就是解鎖生活準則的關鍵。這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 失傳千年古籍《易經》在湖北一古墓重見天日,引各地專家紛紛前往
    這是一次普通的挖掘,但是隨著813古本書的出現,考古學家感到非常的震驚。湖北江陵現秦墓,出土失傳兩千年古籍,專家:這是商朝的易經!1993年3月,考古學家在湖北江陵荊州鎮秋北村王家臺挖出了一座秦代墓地。這是一次普通的挖掘,但是隨著813古本書的出現,考古學家感到非常的震驚。
  • 失傳千年的《易經》,在貴州老人家發現!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我國是一個文物資產十分豐富的國家,在眾多的文物中最難以保存的可以說就是古籍和書畫了,因為就在經過數千年的時間之後它們已經變得十分的脆弱了,稍有不慎就會毀掉它們。《易經》作為我國遠古文明的產物,也是一部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它將自然和社會兩種科學融為一體。
  • 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反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易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六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科學已經證實,易經其實並非迷信,卡牌記憶法是學習易經的捷徑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部智慧寶典,而且帶有唯一性,那麼首推的就是中國的《易經》。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其實都不以為然。世界上的智慧典籍不計其數,僅僅中國的經典之作就浩如煙海,憑什麼易經是唯一的智慧寶典呢?太極姓氏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俯察歷史,站在古人的立場想問題,你就會發現,原來現在的科學,其實早在千年前就已經被易經證實和提出,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易經可以這麼科學!
  • 易經是「迷信」為什麼傳承5000年,經久不衰?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說中國的奇書,有一本上古時期的《易經》很多人都說這本書是迷信,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科學手段,只能憑藉著幾個卦象來預測未知。在1990年,清華教授,中國的哲學開拓者馮友蘭老先生在北京醫院奄奄一息的時候,身邊學生問他還有沒有什麼需要留下的?
  • 《易經》存在著了6500年,被證實是超科學研究,並不是封建迷信
    《易經》存在著了6500年,被證實是超科學研究,並不是封建迷信三十幾年前,有一個知識淵博的專家學者,在人生的最後一分鐘,留下來了一句話臨終遺言,「我國未來肯定會熠熠生輝,要留意《易經》」,這名老人家也就是有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易經》是古代經典巨著,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這本書,中國的評價有三個關鍵詞:1.大道之源、2.群經之首、3.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
    失傳3000年的《易經》,現身貴州老人手中,專家:這是什麼字?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祖先利用自已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的文明和文物。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之後,這些古老的文明已經消失不見,但是珍貴的文物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來到我們面前。
  •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學者卻稱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但2019年的國考題中,卻引用了易經繫辭。於是有人驚呼,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怎麼能拿來做國考題呢?易經被中國人質疑了3千年嗎?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從漢武帝起兩千多年來一直以儒學為尊,而西漢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經學家劉歆,把易經定為儒家六經之首。而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研習易經,撰寫《十翼》作為後人閱讀易經的指引。
  • 易經是哲學書還是佔卜書,誰是作者?
    為什麼古今中外都在推崇易經呢?為什麼易經是六經之首?易經很廣,可以說包羅萬象,因為八卦的產生就是以天地萬物為參考創造的,而易經六十四卦就講得細了。縱觀古代文人,大部分都研究過易經,大人物諸如老子、孔子什麼的我們不去說,就拿宋代來講,歐陽修、蘇軾、楊萬裡除了文人身份之外,也是宋代易學家,分別著有《易童子問》《東坡易傳》和《誠齋易傳》。這些大佬不止是易經搞的佔卜,更多的還是易經的哲學。
  • 納入國考、招收「周易預測學」博士,社科院開始「迷信」易經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合會長孫晶事實上,國際易學聯合會的主管單位正是中國社科院,到現在已經主管16年了。現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官網上,已經能看到周易預測學招收博士的信息了,博士生導師是譚德貴。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當古希臘的哲學家們開始研究這些問題時,早在遠古時代的華夏大地,我們的祖先竟然已經給出了一套玄而又玄的哲學體系。這套體系直到今天都披著神秘的外衣,有人說它是沒有根據的迷信,也有人說這是最超前的科學;只是我們的文明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的程度。這套體系究竟是什麼?為何我們遠古時期的先祖可以領悟我們至今還無法企及的尖端科學呢?這套終極哲學理論體系來自於一本古籍叫做《易經》。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由於傳統的卜筮功能和其廣大精微的預測思想,讓不知其詳的人認為《易經》是一本深奧神秘的古籍。因為神秘,很多人不懂,所以就有人借易經之名行迷信之事。這就加劇了我們普通人對易經的誤解。有人甚至直接把易經直接與迷信聯繫在一起,認為易經就是迷信。那麼《易經》到底是不是迷信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 同樣是哲學書,為什麼《易經》用來算命,《道德經》用來修仙?
    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拋開迷信的觀點,這兩本書都是中國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經典名著。要是說哪一部書更重要的話,這個沒有人能夠回答出來。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易經》最主要是進行推演,能夠預測很多事情,其實就是根據天地的變化規律進行預測的。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不是算命書,而是破除迷信的超科學
    無論是卦爻的推演,還是卦爻辭的書寫和詮釋過程,都體現出人的精神和意志是世間變化之主宰的主導思想。所以可以說,《周易》基本沒有迷信的成分,沒有對超越世間之天神的執迷不悟和盲目信仰,也否定被外在力量迷惑和輕易信從超自然力的傾向。
  • 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易經》為什麼會得到這般的肯定?《易經》不僅是算命,他蘊含著改運之道《周易》被稱作最晦澀難懂的一本書,因為它是很形而上的書,也就是談哲學。後人拿它用於談命理,倒也合適。那麼《周易》為什麼用於算命會這般精確?
  • 字字珠璣的《易經》藏著什麼秘密?北大教授馮友蘭:不是封建迷信
    字字珠璣的《易經》藏著什麼秘密?北大教授馮友蘭:不是封建迷信 對於易經,很多人都是陌生的,甚至不少朋友認為這是封建迷信,認為所謂八卦那些的不過是江湖術士們用來詐騙的裝備,我們應該摒棄,而說這些話的人,卻天天談著西方的星座,塔羅牌的含義,他們寧可相信西方的文化,也不願意相信中華文化,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極大的諷刺?
  • 《易經》列入公務員考試!質疑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終於沉冤得雪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從古至今,《易經》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人們漸漸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 6500年前「突然出世」,誤認為是中國迷信活動,今被證實為超科學
    而且不同的人讀來會得到不同的感悟,甚至有的時候會讓人感覺,這就是一本無字天書,囊括一切。但也有人提出,《易經》只不過是一本虛假的書,而且還是一種迷信。所以關於《易經》的文化,大家總是爭辯不休,那麼《易經》到底是哲學還是一種迷信呢?其實,即使是現代科學也不得不承認,《易經》的文化很厲害,未必不是一種超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