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前言
我們常談追求完美,好像無可厚非,正因為,眾人皆以完美為美,於是讓大家都走上了追求之路,永不停歇。應了那句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而,拼死拼活,到頭來,卻無異於竹籃打水一場空。回頭看,這個追求完美,真是害人不淺。
不完美,為何為美?
1.缺憾美。
說缺憾美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維納斯。維納斯雕像,因為缺了兩個胳膊,而為世人所熟知,為人所公認。即便放在現今的技術條件下,在電腦上模擬,將兩個胳膊恢復,不管如何放置,都不能更好的展現它的藝術品質。
留白。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中的留白。很多外國人不懂:你們的畫為什麼會有那麼大一片空白?也正是因為這些留白,才讓藝術作品有了生命,有了更高的藝術品質。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同樣一句話,卻可能有不同解讀,有很多人拿這句話作為:做人要圓滑,要合群,要粗枝大葉之類的解讀,這樣的話,就反而有種權術心太重,功利心太強的意味,太負面。
其實,這句話可以解讀為:為水不能自清,做人不能至察。並非是說,水至清則養不得魚,而是因為水太清,即便有魚,卻很容易被發現,被人抓到最終結果沒有魚。人之察察,如果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對人求全責備,不能容忍所有人的哪怕丁點缺點,豈不知人無完人,這樣我們就不會有朋友。所以,水不能求太清,留一份渾濁;做人不能太察,留一份寬容。
3.清官好官,忠臣孝子。
不管做官做人,都希望就像學生時代那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事物總有矛盾的兩面,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既想做忠臣又想做孝子,很難兩全。所以這也給我們看人或者是做人,提供了一個鑑定的標準。如果有一個人或者有一個官員,面面俱到,哪一方面都很優秀,被大肆弘揚,大力宣傳,這我們就要存疑了。這完美裡面肯定就有水分,甚至有造假的嫌疑,值得反思。這又應了那句話:飛的越高,摔的越重。多少貪官汙吏前期都有無比光鮮的履歷。
4.九九歸一。
在中國的哲學裡,九為最大,而不是十。九留一分,才有餘地,十則太滿,這也是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正因為留一分餘地,所以還有追求的空間,給人以希望,讓人有進取的餘地。凡事達到了十,就像登山登到了山頂,隨便往哪走,都是下坡,又像人到了壯年,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暮年。
日月星辰,陰晴圓缺,也是一個道理。
5.九五至尊。
根據易經智慧,卦辭裡面,九五所處位置最好,叫做飛龍在天,御風而行,風光無限。這也是黃帝為何稱為「九五之尊」,卻不說九六之尊,以及其他的原因?因為過猶不及,過了極盛和完美,就要走下坡路,盛極而衰。
6.追求完美引來無盡煩惱。
就像有一個佛家的故事。有一個人去問方丈,為什麼會如此煩惱?方丈讓他往茶杯裡倒水。杯子滿了,水溢出來也不喊停,那個人就說:滿了滿了,溢出來了。方丈說:這就對了,水滿則溢。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心裡存的東西多了,不止取捨,不懂放下,煩惱自然就會來了。
現實生活中往往如是。我們的執念太多,要名要利,要美貌,要車要房,想著升職加薪,想著給孩子選名校……各方面都追求完美,卻陷入欲求不滿,追求完美的煩惱境地。
7.完美易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太剛易折,太滿則溢,太完美則損。守若,守柔,守缺,守住那一點不完美,卻能生生不息,所獲無窮。
8.相反相成。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相反相成,互相轉化,是「道」運行的規律,而柔弱則是「道」的功用。也是老子在哲理上對於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福禍相隨的闡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第二章
也是說的這個道理。何謂完美?沒有定數。馬上要達到了,或者說達到了,就又轉向了不完美,於是繼續周流循環,無窮無盡,沒有止境。如何能佔有?欲得之,必失之。
觀點:
要有追求,不必盡善盡美,不要凡事追求完滿。因為這樣,會讓人疲於應付,煩惱不盡,並且事不遂人意。
我們只需要,盡人事聽天命,盡力而為,做好自己,享受過程,結果交給時間,不極喜極悲。這樣做,卻往往能達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高級境界。
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之謂也。
歡迎點擊關注,一起交流探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