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追求完美,卻不知不完美才是完美:老子《道德經》智慧

2020-12-12 瀚海尋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前言

我們常談追求完美,好像無可厚非,正因為,眾人皆以完美為美,於是讓大家都走上了追求之路,永不停歇。應了那句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而,拼死拼活,到頭來,卻無異於竹籃打水一場空。回頭看,這個追求完美,真是害人不淺。

不完美,為何為美?

1.缺憾美。

說缺憾美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維納斯。維納斯雕像,因為缺了兩個胳膊,而為世人所熟知,為人所公認。即便放在現今的技術條件下,在電腦上模擬,將兩個胳膊恢復,不管如何放置,都不能更好的展現它的藝術品質。

留白。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中的留白。很多外國人不懂:你們的畫為什麼會有那麼大一片空白?也正是因為這些留白,才讓藝術作品有了生命,有了更高的藝術品質。

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同樣一句話,卻可能有不同解讀,有很多人拿這句話作為:做人要圓滑,要合群,要粗枝大葉之類的解讀,這樣的話,就反而有種權術心太重,功利心太強的意味,太負面。

其實,這句話可以解讀為:為水不能自清,做人不能至察。並非是說,水至清則養不得魚,而是因為水太清,即便有魚,卻很容易被發現,被人抓到最終結果沒有魚。人之察察,如果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對人求全責備,不能容忍所有人的哪怕丁點缺點,豈不知人無完人,這樣我們就不會有朋友。所以,水不能求太清,留一份渾濁;做人不能太察,留一份寬容。

3.清官好官,忠臣孝子。

不管做官做人,都希望就像學生時代那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然而,事物總有矛盾的兩面,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既想做忠臣又想做孝子,很難兩全。所以這也給我們看人或者是做人,提供了一個鑑定的標準。如果有一個人或者有一個官員,面面俱到,哪一方面都很優秀,被大肆弘揚,大力宣傳,這我們就要存疑了。這完美裡面肯定就有水分,甚至有造假的嫌疑,值得反思。這又應了那句話:飛的越高,摔的越重。多少貪官汙吏前期都有無比光鮮的履歷。

4.九九歸一。

在中國的哲學裡,九為最大,而不是十。九留一分,才有餘地,十則太滿,這也是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正因為留一分餘地,所以還有追求的空間,給人以希望,讓人有進取的餘地。凡事達到了十,就像登山登到了山頂,隨便往哪走,都是下坡,又像人到了壯年,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暮年。

日月星辰,陰晴圓缺,也是一個道理。

5.九五至尊。

根據易經智慧,卦辭裡面,九五所處位置最好,叫做飛龍在天,御風而行,風光無限。這也是黃帝為何稱為「九五之尊」,卻不說九六之尊,以及其他的原因?因為過猶不及,過了極盛和完美,就要走下坡路,盛極而衰。

6.追求完美引來無盡煩惱。

就像有一個佛家的故事。有一個人去問方丈,為什麼會如此煩惱?方丈讓他往茶杯裡倒水。杯子滿了,水溢出來也不喊停,那個人就說:滿了滿了,溢出來了。方丈說:這就對了,水滿則溢。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心裡存的東西多了,不止取捨,不懂放下,煩惱自然就會來了。

現實生活中往往如是。我們的執念太多,要名要利,要美貌,要車要房,想著升職加薪,想著給孩子選名校……各方面都追求完美,卻陷入欲求不滿,追求完美的煩惱境地。

7.完美易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太剛易折,太滿則溢,太完美則損。守若,守柔,守缺,守住那一點不完美,卻能生生不息,所獲無窮。

8.相反相成。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相反相成,互相轉化,是「道」運行的規律,而柔弱則是「道」的功用。也是老子在哲理上對於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福禍相隨的闡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第二章

也是說的這個道理。何謂完美?沒有定數。馬上要達到了,或者說達到了,就又轉向了不完美,於是繼續周流循環,無窮無盡,沒有止境。如何能佔有?欲得之,必失之。

觀點:

要有追求,不必盡善盡美,不要凡事追求完滿。因為這樣,會讓人疲於應付,煩惱不盡,並且事不遂人意。

我們只需要,盡人事聽天命,盡力而為,做好自己,享受過程,結果交給時間,不極喜極悲。這樣做,卻往往能達到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高級境界。

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之謂也。

歡迎點擊關注,一起交流探討。

END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是一種圓滿,這才是曲則全
    《道德經》: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的去揣摩,在我們之前也聊到過在22章中,聖人抱一說到過這樣一個道理,曲則全,枉則直。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個事情告訴我們另外一個道理,看似不完美的事情,看似不那麼美好的事情或許也有更好的一面。就好像很多人對於自己的妻子的樣貌一樣,有的人說人有三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大概也是這個道理,或許有的時候看似不完美時,則才是一種人生的美好。
  • 《道德經》:一個人所謂的「完美」,只不過是物極必反的開始
    排斥缺陷、遺憾,趨利避害皆是人的天性,幾乎所有人的內心都在追求一種屬於自己的「完美」。然而,只擁有完美的事物卻沒有完美的心態,則會招致災禍。《道德經》:一個人所謂的「完美」,只不過是物極必反的開始。其實很多時候「趨利避害」反而會成為招致災禍的一個根源,難道看似完美的人生就只有幸福嗎?一味地趨利避害,蒙蔽和麻醉的只有自己而已,如果你的智慧跟不上你的完美,那便是災禍的開始。
  • 凡事都喜歡追求完美的人,有一個不好的缺點,被老子的語錄道破!
    還有一些人出社會後,也喜歡追求完美,總是不停跳槽,換工作,感覺自己還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拿更高的工資,最後呢?卻成了低不成高不就,一年換五六次工作,人家有了工作經驗,而他還是實習生,這就是太追求完美不好的一面。也有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相親,也總是對對方不滿意,總感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說白了她的要求就過於完美,就想找一個白馬王子,富二代,有錢的男人。最後呢?
  • 《道德經》中的忠告:一個人的災難的開始,是逐漸享受完美
    大多數人總是追求完美和充實的人生,所有人都拒絕殘缺、遺憾,這是人的普遍的一個行為。「完美」的生活似乎能給一個人帶來幸福,但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怎樣保持完美,那麼它一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坎坷,招來禍患。很多人此時會說:「你讓自己的生活痛苦,是不是在毀掉自己的未來?」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真正的完美人生,就是大成若缺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之六   □ 湖 山   中國人普遍都有這樣一個心態,就是凡事都要追求完美,追求一個圓滿的結局。而老子卻認為,完美和圓滿是相對的,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圓滿,也沒有真正的成功,用辯證法去看世界,人無完人,物無完物,事無完功,能做到「大成若缺」,就是最完滿的結局。   翻開《道德經》第45章,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意思是說,最完美的東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
  • 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羅斯福曾經是一個信奉無神、酗酒成癖的人,邱吉爾曾經貪睡貪酒,相對來說,希特勒倒是趨於完美,嚴以律己,不抽菸,偶爾喝點酒,一直保持素食習慣,熱愛藝術, 自制力極強,善於演講,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不完美才是最大的完美,比如最昂貴的翡翠是有瑕疵的,沒有任何瑕疵的翡翠一定是假貨。有一位追求完美成癮的父母是孩子終生的噩夢。
  • 追求完美的完美陷阱
    由於父母和孩子過於追求完美。而世界上完美又不存在的,這樣追求完美就成了一個完美的陷阱……反而導致孩子焦慮,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人生中落入追求完美陷阱中的人,大多不懂得包容,不知道水至清則無魚,追求水至清而魚卻沒有了;也不明白人至清則無朋,追求人至清而親情沒了,感情沒了,親友沒了;他們希望找個完美無缺的對象
  • 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好文)
    還有陸遊和唐婉的相知相愛相錯,桃花扇主李香君與侯方域、安娜和沃倫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這些經典的愛情故事,都是完美的愛情開端,最終都以悲劇結束。一聲嘆息這沒有結局讓人哀婉的愛情!或許有缺憾的愛情才是活色生香、有滋有味甚至感天動地的。
  • 《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四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帝王之書」,主要是《道德經》中所蘊涵有「老子四道」。《道德經》的「老子四道」是「柔道、泰道、否道、兵道」,如果你熟讀《道德經》此書,會對老子的四道感性頓悟,聯繫自己的經歷,會有更深的切身體會。
  • 「早安」不完美正式一種完美,要永遠保持一顆追求完美的心
    這句話雖有一定的道理,卻含有悲觀的思想,我們無法做到完美, 但一定要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一直地走下去,方可達到成功者的巔峰。縱觀古今, 沒有人是完美 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卻因大意失荊州給自己留下了遺憾;諸葛亮智慧超群,卻因扶不起的阿鬥而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劉邦垓下一戰成就帝王,卻因出身卑微而寫下汙點。他們都是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 儘管不完美,卻備受人們敬仰 。不為其它, 只因為他們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
  • 老子獨創的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十五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我的「完美」孩子:追求完美,其實是最大的不完美
    就像父母永遠不覺得自己完美一樣,孩子,無論多麼聰明、伶俐,可以達到優秀或者卓越,卻永遠無法達到父母的願望 ……如果希望培養一個極為優秀的孩子,那麼,可能就要接受她平衡高壓力生活的某些怪方式;如果完全不能接受,那就要放棄對培養一個「完美」孩子的追求。
  • 劉恆:追求完美,永無止境
    經他的手,給我發了好幾篇小說。被林斤瀾說成「走上知名站臺」的短篇小說《走窯漢》,就是劉恆為我編發的。後來我們越走越近,竟然從不同方向走到了一起,都成了北京作家協會的駐會專業作家。如此一來,我們交往的機會就更多一些。劉恆寫了小說寫電影,寫了電影寫電視劇,寫了電視劇又寫話劇和歌劇,每樣創作一出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劉恆天才般的文才有目共睹。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後來,老子目睹周王室日漸衰弱,決定歸隱山林,等他到了函谷關的時候,恰好守關將領尹喜是他的忠實粉絲,尹喜說:您將歸隱,一定要著書立說,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寫下五千餘字後瀟灑告辭,從此世人不知所蹤,真稱得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啊!而這篇五千餘字的大作,便是老子以自己的廣播見聞為基礎,在豐富的思考之上,老子以王朝的興衰成敗、百姓的生死禍福為題,著上、下兩篇,即後世廣為流傳的《道德經》。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最高的帝王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
    道家學說的學脈傳承、學派關係比較複雜,但有一點是我們公認的,那就是,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首席代表,《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經典和巔峰之作。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很多時候人們都羨慕聰明人,覺得能把生活給活明白了,感覺事事都很精明,但是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真正的聰明人,都很會隱藏自己,就是說真正聰明有本事的人,平時可能看起來很笨又不精明的樣子,但是他們深藏智慧,不顯露自己的聰明,也不認為自己聰明,但也不是故意賣傻。
  • 過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過得很不完美.
    後來從他口中我才知道,在美國的印度人開辦了不少專門針對印度應屆生找工作的培訓公司,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美國職場,包括面試時的各種問題。所以類似於「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早就應對自如,用一個看似貶低自己,實則抬高自己的所謂缺點「過於追求完美」來「完美地」應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