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的美學觀點。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
語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裡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係。認為真正的巧不在於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於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說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作所具有的特徵。任何杰出的藝術作品都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高度統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後,巧拙的辯證關係問題逐漸成為中國美學經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從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上去很笨拙;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漏鋒芒」。
很多時候人們都羨慕聰明人,覺得能把生活給活明白了,感覺事事都很精明,但是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真正的聰明人,都很會隱藏自己,就是說真正聰明有本事的人,平時可能看起來很笨又不精明的樣子,但是他們深藏智慧,不顯露自己的聰明,也不認為自己聰明,但也不是故意賣傻。
《道德經》: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這樣為人處事,才是大智慧
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太聰明似乎都不是一件好事,樹大招風這個詞就是完美的形容這種事情,有時候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可以讓自己處在一個更加利的位置,也不會讓別人眼紅,能更好的保全自己,也更能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讓別對自己更加真心,所以才能走的更加長久。
在這一點上宋太宗就是一個懂得糊塗的聰明人。《宋史》記載,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人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乾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應有的君臣禮節。侍衛在旁看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個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別把他倆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倆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就這樣,宋太宗既不處罰。也不表態,裝裝糊塗,行行寬容。這樣做,既體現了領導的仁厚,更展現了領導的睿智,不失領導的尊嚴,而又保全了下屬的面子。以後,上下相處也不會尷尬。臣屬更會為其傾犬馬之勞。
《道德經》:真正的聰明人,都懂得這樣為人處事,才是大智慧
我們在平時去交朋友,或者去談生意的時候,不需要有太多的言行表現,默默無言的裝傻更會讓對方摸不著邊際,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真正的聰明人都變現的很笨,很多愚昧的人卻在裝聰明,其實一個腦子裡有東西的人往往不需要太多語言。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境界、一種人生態度、一種技巧一個至簡的大道理。《道德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可以說學會《道德經》就學會了為人處世,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擴大認知格局。
《道德經》僅5000字,字數上看僅是一篇初級論文的長度,卻是老子一生智慧的結晶。
學習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一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讀《道德經》,讓你更好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別逆天,順應自然,你的人生不會差!
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所以,我把自己正在讀的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
不但自己可以在其中尋找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關鍵是還有600多副的彩圖,可以跟孩子一起讀,一點不會枯燥。
馬雲行商數十載,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這幾本書總會不斷更換,但是唯獨一本沒有註解的《道德經》一直都在。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經過全世界的驗證,的確是這樣的。
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