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2020-12-22 騰訊網

道德經解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自《道德經》第45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今譯】

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

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訥一樣。

疾動可以禦寒,安靜可以耐熱。清靜無為可以做人民的模範。

【我讀經典】

真正「大成」、「大盈」之人,他看上去「若缺」、「 若衝」、「 若屈」、「 若拙」、「 若訥」,功德無量時,深藏功與名,不輕易顯山露水,好似有所欠缺。雖富貴榮華,然謙虛樸實,安居泰然,看上去好像有所缺乏。

有的人哪怕身處高位,學識淵博,但他仍舊虛懷若谷,學而不厭,我覺得這是我們該有的學習態度。

所以,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藏內斂。王陽明說:「一切得喪榮辱,真如飄風之過耳,奚足以動吾一念?今日雖成此事功, 亦不過一時良知之應跡,過眼便為浮雲,已忘之矣!」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說明對反的事物可以相互制衡,清靜無為可以做人民的模範。

(以上內容是「我讀《道德經》」專欄系列文章之一,如有興趣,可打開我的主頁瀏覽更多!)

相關焦點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
  • 夜讀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道德經》有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真正的聰明人,都做到了這3點。大直若屈真正的直,看起來卻是彎曲的。大巧若拙真正的靈巧,看起來卻是笨拙的。見過一種粗陶茶盞,造型粗拙,卻自有質樸可愛之美,非常耐看。所謂拙,即是離自然之道、天真之味、樸素之美、初始之純更近一些,離精雕細琢、華麗繁瑣、高貴典雅更遠一些。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的美學觀點。很多時候人們都羨慕聰明人,覺得能把生活給活明白了,感覺事事都很精明,但是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真正的聰明人,都很會隱藏自己,就是說真正聰明有本事的人,平時可能看起來很笨又不精明的樣子,但是他們深藏智慧,不顯露自己的聰明,也不認為自己聰明,但也不是故意賣傻。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最大的完滿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有虧空,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大的正直好像彎曲,最大的靈巧好像笨拙,最大的辯才好像木訥。
  • 《道德經》的智慧·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有一句這麼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真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最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於言辭一樣。老子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人處事的大方略。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說有個小國朝拜中國,給皇帝貢奉了三個活靈活現的小金人,並讓皇帝猜哪個最有價值。
  • 深度好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大家好,我是小編半杯涙酒,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巧若拙,喜歡的朋友們別忘了點讚哦!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於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不要聽不進去。不實心不成事,不虛心不知事。正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 《道德經》:最高級的拙是大巧若拙,最睿智的人懂得裝傻,學習了
    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學習老子在其中第四十五章所提醒世人的大巧若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解讀,人到三十還處處碰壁,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外圓內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老子的開悟,大直若屈,大辯若訥的哲學辯證
    各位尊敬的道友,大家好,很榮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華夏民族,最優秀的文學經典,道德經!接下來我們學習第四十五章,先看一下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大直若屈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後漢書荀淑傳論》:「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近義詞有: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直若屈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為人。大直若屈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成語釋義:亦作「大直若詘」。
  •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是何意,老子為何說智者「訥」且「拙」?
    於此,顏小二覺得有必要結合道家老子曾說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來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孔子眼裡的「木訥」。這裡的「木訥」,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嘴笨、反應慢,更多是指道家老子之「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內心寧靜的「安定」與「謙遜」。今天,請各位和顏小二一起品一品,道家於木訥上指出的「守拙智慧」。
  • 原創-軟陶手工藝術裡的「道德經」
    龍行天下-大地軟陶液體軟陶壁畫讀道德經而來的感悟一樣通用在我們的軟陶藝術裡。又快人間四月天-洛陽王小平老師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關於軟陶之所以叫軟陶,並不是捏的時候是軟陶,所有的黏土捏塑前都是軟的,而軟陶的獨特是定型以後
  • 問道丨《道德經》第45章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五章,要理解這句話,需要理解這一章在講什麼。「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經典的魅力在於解讀,自然此段文字的義理也不乏多種理解,這裡說一下個人淺見。
  • 《道德經》中的十個「大」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另外,它也是除了《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出版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近日,小編懷著無比景仰的心情再次翻閱了《道德經》,也正是這一次偶然的翻閱,小編忽地發覺了一個較為有趣的地方,這就是《道德經》裡竟隱藏著十餘個皆以「大」字起頭、且深意相通的四字成語,個個都是至理名言。大智若愚智,智慧;愚,愚蠢。
  • 《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今譯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 《道德經》中的「大成若缺」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有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以「大巧若拙」修身,才是通達彼岸的智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菜根譚》之中說: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弦琴,不知彈無弦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 致良知四合院:關於《道德經》第45章的對話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nè]。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四合院老師與達實智能董事長劉磅共同探討學習了《道德經》第45章的感悟。他們的生命體驗和人生實踐,或許會幫助我們更好體悟老子思想。
  • 《道德經》的五大修身金句,助你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最有價值的道理往往就是最樸素和最簡單的,而最能代表這四個字的國學典籍,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道德經》。5000多字就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大道智慧囊括其中,《道德經》充分說明了何謂大道至簡。下文從《道德經》中精心挑選出五大修身金句,並輔之以譯文和啟示,歡迎大吉閱讀與借鑑,也希望這些修身之道能幫助大家早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 《道德經》中的名言,道盡人生之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道德經的經典名句。
  • 老子《道德經》裡最經典的10句話,大道至簡,一目了然!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1、治人事天,莫若嗇。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納。選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彎曲。訥:即不善說話。【譯文】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辯說,最大的贏利好似虧本。6、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