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2021-02-08 行走的香道師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道教和道家就是一回事,道這一說法來自於《道德經》等問題,在講解這個問題之前,我也百度查閱了一些資料,後來發現說法各有不同。但為了以防我們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我還是按照我的老師的分享,用最精簡的語言進行歸納。知識只是讓我們理解它,而我們要透過知識去理解它背後的智慧以及運用才是更重要的,不是嗎?

中國人朗朗上口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是從電影道士口中傳出來的,但其實上,道這一說法,在軒轅黃帝之前就有了。資料顯示軒轅黃帝是五帝之首,在此之前也有很多的古老先賢,他們當時生存需求都直接來自於大自然,所以對天地充滿了敬畏和感恩之心,於此同時,他們也很重視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修身養性,所以在那個時期,就有「道」這一概念。

道家

中國人只要提到神仙,腦海中想到的就是「太上老君」的形象,鶴髮長鬚,白衣飄飄,自帶仙氣,擁有無上的智慧。了悟宇宙的真理實相、天人合一修養身心的人,我們稱他們為「道家」。臺灣的蔡志忠在梁冬的《生命》採訪實錄中,對道家有更深度的理解。

儒家是人與人的關係,道家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禪宗佛學是人與心的關係。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仁。

孔子一直勸我們邦有道則骨,邦無道則隱。就是說:道家源自於黃老之術,所有全中國最厲害最高的全部都是道家。道家就是當天下太平他就隱,天下大亂他才出來,出來以後做完事,他不居功,功成身退,就像範蠡,當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他就一定要走,越王勾踐還不放他走,他就寫了信他就走了,他還寫了一封信給文仲,他說「狡兔死 走狗烹,鳥盡弓藏」,所以所有的道家都是因為自信心太強,他不需要依靠權貴去過不一樣的生活。

道家最大的代表就是老子,其實人可以照著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並沒有那麼艱難,因為我們總是一粟一飯,就是一塊三尺地,兩個饅頭就可以過一天啦,不需要為了多餘的錢財或是美食,去委屈自己的心智,去過不是那麼如意的生活,你上面有領導,下面有下屬,也許那個是比較不像自己的。一般人都很容易了解儒家,一般人比較不容易了解道家,道家思想看輕了名利權貴,道家是做自己是第一目標。

道教

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天師,創立於東漢未年,公元153—186年間距今1800餘年。而他尊奉老子為道教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但實際上,他與老子並不是在同一個時代,他們之間相差了整整七百年。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老子的生命中,他並沒有創造道教,《道德經》也非宗教經典。

而我們印象中的道士都是怎麼樣的呢?估計就是經常施展法術、降妖除魔吧,大眾對於道士固有的印象也成為現在道教想要轉型的一大障礙,畢竟每逢過年時,真的很多的法事找上門,這也成為支撐道觀的一大收入啊。

在2019年的3月,我應邀前往山東與一位道家的師兄分享香道,其實他們也想要打破局面,但道教本來就小眾,與大眾結緣的機緣較少,所以想要扭轉大眾對於道教的印象,還需要跟上時代的潮流,運用自媒體、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

道德經

《道德經》一書現在已經成為一些學校的參考教材,並且在全球印刷出版書籍位例於第一,德國的前總統提倡德國每個家庭應該至少擁有一本《道德經》,在這個時代學習中國偉大的高等智慧。

反而是在中國,還有很多人沒有研習過《道德經》,那我們真的就錯過了老祖宗留下的最珍貴的財富。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寫的,他出生於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這一概念在老子之前就有了,但老子最偉大的功績是他通過自己對宇宙真理的觀察,生命實相的體悟,把道與德詳細具體的寫出來了。

《道德經》一書與宗教無關,它並不是玄學,也不是心理學和科學,它越超了科學和心理學。書中的一切完全是可以用科學來進行佐證的。它是一本書高等智慧的書,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我們生命中的燈塔,帶領我們實現生命真正的意義。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客觀的方法,從《道德經》中拿到你想要的成果,協助你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所以,通過以上的描述,你已經了解他們四者間的關係嗎?你,是否有興趣與我一起研習《道德經》,做一名內心安定平和,擁有和諧生命意義的人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圖片源於網絡這句話出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
  •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除了以作者名為書名之外,還有如《黃帝四經》這樣的託古述道名著,體現了道家學派的陣營化和理論成熟。正是有如此眾多的人物和著述,我們將堯舜至戰國之末作為道家的「成形期」。在這個期間,《老子》與《黃帝四經》是道家最具標誌性的成果。
  • 道家和道教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但在道教內部認為,從道祖留下五千文並第一次提出「道」的理念開始,道之教化就一直傳承下來。若再向前追溯,道雖無名卻生化不息,所以道教的源頭可溯於黃老。在這兩種不同觀點的影響下,自然也就產生了人們對哲學化思想流派的「道家」和對推崇濟世利人的宗教化組織「道教」的區別對待。道家同其他百家一樣,強調對天地人宇宙關係的思考;道教其同其他宗教一樣,側重於教徒個人修煉和對社會生活的參與。
  • 道家創始人,道教始祖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被翻譯為外文出版最多的書籍是《聖經》,第二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也叫《老子》);《紐約時報》也曾評選全世界古往今來最有影響力的作者,老子排名第一;世界上最有哲學素養的德國,每家都有一本《道德經》。後代有太多的思想家嘗試解讀老子思想,或者註解《道德經》。
  • 三句話讀懂《道德經》,告訴你不一樣的道家思想
    三句話讀懂《道德經》,告訴你不一樣的道家思想文 | 夢惜仙壹但是有人是這麼斷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的存在,或者不存在,道都是永恆的;你承認,或者不承認,這都是永恆的話題。 而我的理解,是從「道」和「名」來解釋。「道」是萬事萬物的規律,而「名」就是萬事萬物。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南懷瑾
    關於道家與道教的學術思想,它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和悠久,實在源遠流長,普遍深入每一部分。例如以中國的宗教與哲學而言,佛教經典及佛學內容的翻譯,有許多名詞、術語,以及注釋與疏述,很多地方,都是借重道家學術思想的名辭和義理;當然,後來道家與道教,有很多是採納融會佛教學理的學術思想,那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至於儒家學術,以及侈談玄之又玄的思致辨慧,更離不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莊子、列子的學問。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都有哪些區別呢?
    當今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以為兩者其實就是一種意思,其實要說這二者之間確實是有相通之處,但二者確實不是一回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二者之間都有什麼區別吧。我們再往後看,蜀國軍師諸葛亮、明朝國師劉伯溫等都是道家。所以說道家才是古代帝王之術的核心。道教——宗教流派道教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它的前身是漢朝時期的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鬥米教。所以姓張的那個人,就被稱為「天師」。
  • 盤點《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就知道其對中國人的影響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
    道教史上,談到以氣為本體的宇宙生成論思想時,大家說得較多的是《道德經河上公章句》。以氣為本體(資料圖)因此,河上公的氣論思想處於道家和道教的連接點上。此後,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的思想互相雜糅,難以分辨。有時甚至「道」「氣」兩詞互釋互換。從道教史來看,道教的思想家常常徘徊在道論與氣論之間。
  • 《禪宗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道教的學術思想,完全淵源於道家的內容脫變而來,已如上述。所謂道家的思想,這個名稱的觀念和內容,是根據秦、漢以後的分類,如在周、秦之際,不但儒、道本不分家,就是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也都脫胎於道,不過,這個道的觀念,卻非秦、漢分家以後的道家之道。但無論道家或道教,根據大家熟悉的習慣,當然都離不開以老子、莊子的學說思想為宗主。
  • 受命於天,下教此道:《太平經》是道教一切理義的總綱領!
    在本經的描述中,神仙不再是世外逍遙、與世無爭的代表,而是開始主動參與並影響人間的社會政治生活,把天帝、人間的關係與君王、百姓的關係相互形成對照。藉助於神仙信仰,開啟了道教以教化世人為目標的宗教理想。《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蘊含著比較濃厚的天人感應思想,其希望借陰陽災異等事來使人間的統治者能夠遵循天帝和真人的意圖去治理國家。因此,可以說《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已經具備了宗教政治神學的特徵。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道教四大天師,除了張天師,知道另外三個的都算道教入門了
    佛教有四大菩薩、四大天王,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也有四大天師之說,那麼這四大天師是誰呢?作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為一般大眾所熟知,但是另外三大天師,知道的一定是對道教有相對了解的人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這四大天師。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傳統宗教,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來的歷史了。道教承襲了黃老道家思想,以「道」作為核心信仰。在數千年的封建時代,道教與儒、釋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 《度人經》你知道嗎?
    道教強調「道以人弘, 教因師得, 若不度人, 則法橋路斷, 所以弘教, 先在度人」。《度人經》提出的濟世度人之「道」,就是道教的重要內容。道教認為道乃法之體,法乃道之用,歷史上道教齋醮科儀演繹的主題, 就是「度人經」濟世度人的宗旨。《度人經》能為道教各派奉為大法, 最根本在於《度人經》倡行的濟世度人思想。《度人經》提出的一系列社會人生的主張, 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代價值。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道家有「尊道貴德」之說,詳解《老子》中「道」與「德」的關係
    「道德」一詞現代的語義是指一個人遵守社會和倫理規範的程度,是社會管理當中一項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它最初產生於老子的《道德經》。但《道德經》裡的「道「和」德」是分開的,有著更為廣泛和深層的意義。在理解它更深層次的內涵就必須研究老子《道德經》這本書。
  •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 ——王明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因為《道藏》中很多經典,既無作者,又無年代,真偽混雜,篇章殘缺和錯亂,簡直無從下手。四顧無依之時,王明只有憑著自己深厚的歷史文獻學功底、嫻熟的訓詁考據功夫、敏銳的學術眼光,開始整理道經。清人董德寧曾提及:「道書之古者,《道德》《參同》《黃庭》也。」王明也認為,「《道德經》為玄教經典之鼻祖,下分《參同》論外丹,《黃庭》說內丹,並為古典,甚可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