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傳統宗教,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來的歷史了。道教承襲了黃老道家思想,以「道」作為核心信仰。在數千年的封建時代,道教與儒、釋三足鼎立,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道教文化包羅萬象,不僅有道教的教規戒律、齋醮科儀、修煉之術等等,同時還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科學、醫藥學等多個方面。道教在修行和處世時,有著不同的基本教義。
道教的最高信仰:尊道貴德,天人合一
道教的神仙崇拜:敬天法祖,尋仙訪道
道教的善惡報應:天人感應,天道承負
道教的修煉秘訣:性命雙修,返璞歸真
道教的核心宗旨:仙道貴生,濟世度人
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是與道有緣呢?是不是請一尊神像到家裡供奉就是有緣?或者是在道觀裡的神像面前燒高香就是有緣?正所謂「甘露不潤無根草,大道不渡無緣人」,道教認為與道有緣並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自己身上體現出來的某些特徵。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01
齊同慈愛
道經《度人經》有云:「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它意思是說,人人都應該有慈愛之心,要友善對待他人,樂人之成,憫人之苦,濟人之危。修道之人常常會口說「慈悲」,「慈」就是慈善,以此來勸人向善;而「悲」則是憐憫,告誡眾人要有同情心。道教的「齊同慈愛」就是讓人們以慈祥和善的心去對待他人,甚至還包括萬物生靈,哪怕是昆蟲草木也都要有慈愛之心。
淨明派的祖師爺許遜天師,有一天去山林裡打獵時,發現草叢中有一頭幼鹿,於是便取出弓箭射了過去,幼鹿中箭而亡。這時忽然有一頭母鹿衝了過來,它不停地用舌頭去舐幼鹿身子,並且流淚哀叫。不久之後,母鹿傷心過度,倒地而亡。許天師對此觸動很大,心中湧現慈悲之心,毅然把弓箭砸爛,決定不再殺生,一心修道。此後許天師斬蛟龍、除水患,最終功德圓滿,飛升成仙。
02
知足常樂
道教繼承了老莊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德經》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天人合一等境界;而莊子的清靜無為及逍遙處世的思想更是對道教影響深遠。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抉擇。道教的老莊道家思想可以讓人清靜恬淡、知足常樂,在面對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時,還能保持初心。
人們為什麼會不快樂?那是因為計較的太多,工作時看到別人比自己薪水高,於是就不快樂;學習時看到別人比自己成績好,於是就不快樂。道祖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它的意思是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知足常樂的人,才會有清靜的生活,他的人生才會有更高的境界。
03
樂善好施
《太平經》有云:「夫天地生凡財物,已屬於人,使其無根,亦不上著於天,亦不下著於地。物者,中和之有,使可推行,浮而往來,職當主周窮救急也。」當我們通過努力獲得財富時,沒有獨自享有,而是將其中一部分拿出來救濟他人,這種樂善好施的行為正是道教所倡導的積德行善。文財神範蠡,一生樂善好施,三次散盡家財,扶貧濟困,最終成為人人崇拜的神明;全真祖師呂洞賓,身背三尺青鋒寶劍遊歷人間,他樂善好施,扶危濟困,飛升成仙后受到百姓的敬仰。道教勸善書籍《太上感應篇》寫道,那些樂善好施之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