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道教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2021-02-07 海城市玉皇山玉皇廟

一提到道教歷史,學界和宗教界對起源問題的判斷會有很大不同。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是立足於教主、經典和宗教組織三個基礎上而產生的。在此理論下,道教的正式形成被推於東漢末期祖天師立二十四治這一事件上。但在道教內部認為,從道祖留下五千文並第一次提出「道」的理念開始,道之教化就一直傳承下來。若再向前追溯,道雖無名卻生化不息,所以道教的源頭可溯於黃老。在這兩種不同觀點的影響下,自然也就產生了人們對哲學化思想流派的「道家」和對推崇濟世利人的宗教化組織「道教」的區別對待。

道家同其他百家一樣,強調對天地人宇宙關係的思考;道教其同其他宗教一樣,側重於教徒個人修煉和對社會生活的參與。但在漢語體系中,「宗教」本不是一個聯綴詞。《說文解字》中提到:「宗者,尊祖廟也…示者,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教,則指教育、育化,帶有上施下效的意味。

因此,中國的宗教強調的是觀天之道、學聖人先祖之行,而非只是單純地立足於教主、經典和組織這三個基點才形成的宗教流派。這也決定了教化的作用是超越具體宗教組織範疇的,任何一種思想學說都與宗教有莫大關係。

從宗先人之教化的角度看,道家和道教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且二者之間還存有不可分割的文化傳承。這種傳承,可以簡單概述為三個方面:

1、以天師道為典型代表的道教對老莊道家學說做了直接的、系統性的繼承,並且還進行了宗教化發展。

天師道在初創時,尊老子為教主,尊《道德經》為無上經典。這表明,道家哲學是道教宗教思想和修煉理論的根本源頭。

老子所言之道,首次為「道」這個概念賦予了超越的哲學屬性,其是宇宙(時間與空間)的本源,是不可被認知卻又無所不在的,是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最終依據和普遍法則,是一種先天的存在。莊子把老子哲學化表達的「道」做了進一步提升,提出人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方法體悟到道的妙用,在心齋、坐忘等實修之後進而可以達到長生久視的得道境界,並上升成為神人、至人、聖人。從南華真人開始,「道」在哲學性上便附加上了神秘主義的意味,這成為道教神仙信仰原初。

道教所吸納的道家思想,是以「我需」為前提進行宗教化改造的。道教為「道」賦予了「神秘之物,靈而有信」的屬性,再結合元氣說,提出了「元氣行道,以生萬物」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道教對道的理論的提出者和《道德經》的寫作者老子倍加推崇,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如東漢明帝、章帝之際所出《老子聖母碑》中寫道:「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這是把老子與道合二為一了。

此種思想再經過一定時期的社會文化沉澱,逐漸又產生《太平經》中言「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和《老子想爾注》中「一者道也…一散形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兩種更切合宗教實際的說法。把老子看作是道炁的一種顯化,這是奉道者逐步認清信仰本真的過程。

道教的神學基礎是「一炁化三清」,這一道化天地萬物的理論源於《道德經》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解讀。道教直接秉承了道家對世界、人生和宇宙本質的解讀,只不過道教對道家思想進行了宗教化、神學化和世俗化的發展,從而才產生了獨具中國化哲學思辨特徵的宗教。

2、道教還承繼了道家哲學中的養生思想,並將宗教神秘主義和超越性的哲學表達相關聯,產生了獨特的修仙理論。

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得道成仙,這一理想直接來源於老莊思想中的養生觀。老子在五千文中曾提到過「長生久視」「穀神不死」「死而不亡者壽」等言論,儘管其並沒有明確指出這是一套養生、修仙的理論,但並不妨礙道教從中吸收並轉化出為己所用的內容。老子為了證明這些目標具有可實現性,又提出了清靜無為、抱樸守雌、專氣致柔、靜觀玄覽等等實踐性的方法,強調按此去做是可以臻達道的境界的。道教則以此方法為教徒修持的綱領,發展出了非常具體多樣的修行法則和成仙途徑,為老子和《道德經》的理論賦予了更新的高度。

相比起老子,莊子言辭中展現出來的養生思想更加明確,在其《養生主》《大宗師》等篇章中有非常直接的體現。在莊子的理想中,以踵呼吸的真人和姑射之山的神人都是得道的典型代表,為了達到神仙境界,他還提出了「導引」和「坐忘」的修道方法,分別從形體的鍛鍊、內心的純合兩個方面對修道進行指導。這些思想被道教吸收後,再加以宗教角度的解讀,於是就演化成為具體可行的修仙理論。

3、老莊之後的黃老道首次把道家思想理論同具體的社會政治生活結合起來,是以聖人心來推行身國同治的目標,這對道教教團組織的出現起到了最為直接的影響。

黃老道家又被稱為新道家,即是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提到的「使人精神專一…事少而功多」的道家。其「事少」,在於保持無為之心;其「功多」,在於把煉神養形和治國安天下結合了起來,成為「無為無不為」的典型代表。

西漢初,在黃老道思想的影響下,國家經濟實力快速恢復,並且實現了政治清明的圖景。到了東漢時期,社會上更注重黃老之道中的養生修仙理念,期望能夠從中「求長生福」。《後漢書》記載,「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以追求長生為目的、以崇奉老子為標誌的黃老之學受到了自統治者至下層百姓的普遍認同,原本以治國治身為核心的思想學說逐漸被賦予上濃厚的宗教修持意味。可以說,黃老道的信奉團體便是道教組織的前身和基礎。

道教尊奉老子為教主、以「道」來名教,並不是偶然的、隨機的選擇。只有把先秦道家哲學和黃老道的太平政治思想,與祖天師所建立的具有宗教神學信仰的天師道相結合,再輔以具體的、具備實修意義的修行方術,三者結合之後才正式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宗教。歷史上人們慣於把道教直接稱為道家,二者不但不可分,其間更存在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繫性。把道家和道教區分來對待,這看似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認知歷史的方式,卻也人為地割裂了道教對道家思想的直接繼承關係,這樣的歷史態度才是最不符合科學認知且武斷結論。

作者:清虛道人 騰訊道學

海城玉皇廟簡介

海城玉皇廟位於遼寧省海城市玉皇山(同澤中學對面),玉皇廟現有玉皇殿、觀音殿、龍王殿、護法殿、靈官殿、財神殿、城隍殿、太歲殿、龍五爺殿、城隍寢宮。集求:財喜、平安、健康、學業、事業、婚姻等為一體之大廟!

電話:13614201999  

   18242293299

地址:海城市玉皇山玉皇廟(海城市同澤中學對面)

相關焦點

  •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道學」為什麼可以涵括道家與道教呢?這是因為道家與道教既有各自的一些特質,也有共同的理論基石與經典,成為聯繫密切的文化系統。道家起源遠在老子之前道家起源於何時?向來有不同看法。20世紀以來,大部分中國哲學史教科書在介紹道家時基本上都從老子開始。但如果稽考早期歷史文獻,就會看到,古代學者心目中的道家遠在老子之前就存在。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都有哪些區別呢?
    當今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道家和道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以為兩者其實就是一種意思,其實要說這二者之間確實是有相通之處,但二者確實不是一回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二者之間都有什麼區別吧。我們再往後看,蜀國軍師諸葛亮、明朝國師劉伯溫等都是道家。所以說道家才是古代帝王之術的核心。道教——宗教流派道教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它的前身是漢朝時期的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鬥米教。所以姓張的那個人,就被稱為「天師」。
  • 道家創始人,道教始祖
    在這一時期,有三位聖哲陸續降臨到這個世界,他們是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創立儒家的孔子,還有一位就是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老子。三位聖哲之間有過或真或假的交集,真的交集是指孔子與老子,孔子曾經向老子虛心請教,這在《禮記》《孔子家語》《呂氏春秋》《莊子》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且互相印證,是確鑿的史實;假的交集是指釋迦牟尼與老子,指的是傳說中的「老子化胡」,完全是杜撰,是佛道相爭的產物。
  •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南懷瑾
    關於道家與道教的學術思想,它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和悠久,實在源遠流長,普遍深入每一部分。例如以中國的宗教與哲學而言,佛教經典及佛學內容的翻譯,有許多名詞、術語,以及注釋與疏述,很多地方,都是借重道家學術思想的名辭和義理;當然,後來道家與道教,有很多是採納融會佛教學理的學術思想,那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至於儒家學術,以及侈談玄之又玄的思致辨慧,更離不開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莊子、列子的學問。
  • 道教的「四大真人」和《四子真經》|道家|莊子|亢倉子|南華真經...
    「四大真人」,指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也稱作道教「四子」。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唐代的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代的 陳景元、褚秀,都曾注釋過《南華真經》,這些注本,現存於明代《正統道藏》中。《莊子》思想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對道教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通玄真人——文子   通玄真人,為戰國末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計然,號龍拯,葵丘濮上人。曾受業於老子,範蠡之師。
  • 《禪宗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道教的學術思想,完全淵源於道家的內容脫變而來,已如上述。所謂道家的思想,這個名稱的觀念和內容,是根據秦、漢以後的分類,如在周、秦之際,不但儒、道本不分家,就是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也都脫胎於道,不過,這個道的觀念,卻非秦、漢分家以後的道家之道。但無論道家或道教,根據大家熟悉的習慣,當然都離不開以老子、莊子的學說思想為宗主。
  •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 ——王明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老子河上公章句》就標誌著哲學性道家向宗教性道教的轉變,是道教形成時期的重要文獻。《周易參同契》號稱「丹經之祖」,其說雜以天文歷數。朱熹評說它讀之「艱深」,其辭多取比喻,「使人難曉」。其成書情況,前人亦有所疑慮,張心澂的《偽書通考》中甚至將《參同契》列為偽書。王明是近現代以來最早研究《周易參同契》的學者之一。
  • 我是北師大中國哲學專業在讀博士生,關於道家道教哲學研究的問題...
    我是北師大中國哲學專業在讀博士生,關於道家道教哲學研究的問題
  • 「道家」釋義
    西漢時期主要是指後世所稱道家學派或治術及黃老等;至晚在東漢初年又可以指稱「仙道」;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快速發展,對道家學派形成一種覆蓋態勢,但是「道家」觀念在道教群體內部並非流行概念。相反自東漢晚期開始,佛教群體亦大量使用「道家」一詞,用以作為佛教自稱,外道代稱,在佛、道二教論爭的語境中亦使用「道家」指稱道教。
  • 道教說的「神通」是什麼意思?道家基礎詞彙,修道之人應該知道
    「神通」一詞按照字面意思來解釋,指的就是通過神靈來感應溝通,在道教,「神通」即一種通靈的本領,後來又被引申成一些道家道教認為道士在修煉神通時,需要靠堅定的心性以及大智慧,否則便很容易墮入魔道。道教並不推崇神通,道家看中的是「形神統一」,「天人合一」,精神要與身體同修,因此,道教認為那些專修神通之人是術士,又將偏離大道專修神通的方式稱為旁門。
  • 術數邏輯與道家思維
    最近經常有讀者跟我討論說很多玄學術數是道士所創的,那玄學術數是不是就起源於道家,我們在學習玄學術數之前要不要先精通道家思想精髓,這對學習術數是否大有裨益
  • 玄學道教丨道教神器—金錢劍
    >        金錢劍乃法師用於抓鬼降 伏妖魔鬼怪之用,也可以掛在門前闢邪擋煞。60年一甲子中的午年農曆午月午日午時和申 年月日時、酉年月日時最佳難得。        民間有的道壇儺壇使用銅錢劍用來鎮煞斬煞用。是用一百零八枚銅錢串好成劍再經加持而成 的法器。 有許多恐怖電影,當遇到伏妖驅魔的時候,道士都會用一把古銅錢製成的劍(叫做 銅錢劍)來收妖伏魔。 曾有讀者認為古銅錢劍是可以用來闢邪的,所以任意選個方位掛在屋 內,。
  • 道家始祖在此隱居修煉,伏牛山主峰道教聖地,洛陽欒川老君山!
    道教文化在我國有著很深的影響,而在洛陽欒川有個老君山,道家始祖在此隱居修煉,位於伏牛山主峰,被後人稱為道教聖地。尤其是兩座金色廟宇玉皇頂亮寶臺,對稱地坐落在山尖上,和第三處廟宇金殿形成三角之勢,非常震撼!層林盡染像油畫一樣。十裡畫屏確實一步一景。金頂氣勢雄偉,非常具有辨識度。跟山下的鐘靈毓秀呼應上了,八百裡伏牛山的最高峰馬鬃嶺就在老君山,老君山很仙。感受美景,感受道家「大道行天下」的思想,值得一去。
  • 道家三十六重天,道教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
    三十六天是道教根據道生萬物的宇宙創世理論,構想出來的神仙所處的空間。它為學道成仙提供了教義依據。道家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總的來說,道家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認為在「三界」和「五行」這個範圍裡雖然也可以超脫生死,但是有約束,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脫離這個範圍,不受這個範圍約束,最終超凌三界,逍遙上清境,就可以真正的自由自在,長生不老。
  • 道家的宇宙生成觀:「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
    文/華陽洙泗「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是道家宇宙生成論的核心思想。
  • 這是一種神奇的道教方術,可以左右帝王旨意,卻上不得臺面!
    這是一種神奇的道教方術,可以左右帝王旨意,卻上不得臺面!在故事的結尾,《西遊記》作者讓車遲國國王道出了「不如歸去」的真諦!《西遊記》車遲國鬥法這一篇故事,揭下了道教假借道家名義行騙的外衣,還了老子一個公道!
  • 現代新道家:湯用彤、蒙文通、胡適、陳攖寧、陳寅恪
    本文摘自國學與跨文化公眾號,作者建永,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現代新道家」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較高的標準是,凡認可而且實踐道家理念,並在新時期建立新體系,使之得到運用的人。
  • 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其次則是刊物,早在民國時期,我們道教先輩陳攖寧,在上海就已經創辦過弘道的刊物,仙學月報與揚善半月刊。中國道協成立以後,開始辦理中國道教刊物,其後全國各地也陸續辦了一些,比如上海道教,武當道教,三秦道教,廣東道教等。但總體的影響性與流通性還是不廣泛,甚至可以說是狹隘與孤零。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