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
《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因果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
佛教以因果緣分為世界的發動機,帶動一切事物的運作。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造成這事件的原因和導致造成的後果。佛家的說法就是你今天遇到的事情其實都是由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不管是前生還是後世。
而緣分是因果之間的紐帶。
你種下的種子是因,上天的雨水灌溉是緣,自然的生根發芽是果。
好比如一則佛教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遊方僧人路過,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給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看一眼,給女子蓋上了自己的外套,走了。再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對於此,書生大為不解,於是僧人解釋,那女屍便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段情。但是她最終要去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那個把她埋葬了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雖然我也認同因果與緣分,但對於這個故事我不認同,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荒誕,這種觀念,實在是太荒繆了。
而來世之說,也是寄託於因果之上,佛教輪迴的說法,人死後會重新投生,因稱轉生之世為「來世」。
而你前世所造成的因會報到你的來世!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而來世在佛教中也是一種修行觀念,
我個人是那麼覺得的,佛教的來世是一種善惡之論以及覺悟之說。
鼓勵今生善,來生福。今生惡,來生報。
這是鼓勵人們有顆善良與好心。(當然是什麼聖母婊和假慈悲以及孽緣,必須毀滅!)
至於覺悟之說,便是今生未悟,來生再悟,終有一天會「覺悟」。
這是給佛教修行者一個追求,追求即動力,動力即生命存在的意義。
而道教不講因果與來世,是講究承負和今生。
《道德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承負者,前輩後輩相承負也,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
好比沙漠植樹造林,雖我輩未成享受到森林,但後輩卻能享受到。
也好比古時大臣,禍到,必家族牽連。
這說法也於華夏孝道相同,父愛子,子愛父。父欲傷子,子何來愛父?
道教的承負論和佛教的因果論有些相同,但也不相同!
道教曰: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
《太平經》云:「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淫,淫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
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淫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
借用一句話「等到了失去之後,才後悔莫及!」
世上無後悔藥,所以做出任何決定前,上下左右都思考一下,考慮事物所要承擔的責任和自身的能力以及外物給予的能力。
一步不足,先算三步。三步皆錯,唯已不夠!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側測算無疑,知其錯,要學會改變!
《太平經》又云:「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今人承擔先人善惡所帶來之後果為之承;今人善惡後果對後世之影響為之負。
道教又言:天道有賞威,報應如影隨。
《太平經》云:「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兇之事,皆出於身」。
吉兇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行善惡行為來報應的。
所有的事物皆是自己造成的,包括無意和有意!自己修養自身德行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修行。德行不夠,猶如取妻不取賢。
《老子想爾注》云:「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
這便是道教的天道循環承負報應!
所以老子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他們都是人自己招來的。善和惡的報跟影子一樣永遠在跟隨著,隨著你的決定來成就善惡!
至於道教的今生,便是你自身德行的修行和對「道」的感悟。
道家講究修今生,更希望今生就能夠修煉得道成仙,而不是寄託去來世。
因為道家的世界觀和科學觀有點相同,上篇文章也寫過,道教家認為「萬物皆一氣」,而科學也講到:宇宙由量子組成。
道家認為人死後,歸於道,除非悟道方可成就長生
而科學認為人死後,意識會消散,身體會被消解為「物質」回歸自然,而組成人體的量子不會消失但會重組。
道教承繼道家,故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由「氣」組成的,一個人的「氣」分散了,會通過天地的生命通道,與其他分散的「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團聚體,即是一個新的生命體。
大概意思就是說來世的你已經不是自己完整的生命了,等於是一個新生命,所以等於來世是靠不住,因為你不是你自己了。
道教有些學派繼承道家「大同」思想,認同宇宙生物都是一體的,不光是生命與宇宙是一體的,而且所有的生命,都是一體的。
《莊子》裡面的「化蝶」,是人與蝴蝶的共化!
道經《化書》:裡面說不同物種成份可以互化,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也可以互化。人的生命喪失之後,即魂魄分散之後,不一定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生命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其他動物魂魄的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土木金石的魂魄成份,所以有的土木金石也通人性。
道教有些學派認為這個生命體仍然有你的種子成分,它不會自行完全消失,但是他已經不是你,只是融合了你的一小部分「氣」。
所以道教有些學派認為每個人生下之後,都不是單傳的唯一生命,人類的生命是一個組合的延續體。
這句話是不是很符合科學,這和現代科學觀再一次接上!
因為道教注重今生和承負,所以道教常勸人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是不是看得很亂,我自己也是那麼覺得的,反正大概就是上述那麼一個意思。(個人的理解和說法,切莫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