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不講因果與來世,因果與來世來自佛家,道家只道承負和今世

2020-12-10 道士的聊齋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張今生的善惡業,可以引生未來世的善惡果報反作用到自身,佛門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的修行皆是基於深信因果,但又不同於宿命論。

《涅槃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這句話和道教的太上感應篇的一句話大意相同,但細思就知兩者妙微之差!)

因果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

佛教以因果緣分為世界的發動機,帶動一切事物的運作。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造成這事件的原因和導致造成的後果。佛家的說法就是你今天遇到的事情其實都是由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不管是前生還是後世。

而緣分是因果之間的紐帶。

你種下的種子是因,上天的雨水灌溉是緣,自然的生根發芽是果。

好比如一則佛教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遊方僧人路過,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給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的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看一眼,給女子蓋上了自己的外套,走了。再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屍體埋了......

對於此,書生大為不解,於是僧人解釋,那女屍便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段情。但是她最終要去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那個把她埋葬了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雖然我也認同因果與緣分,但對於這個故事我不認同,反而覺得這是一種荒誕,這種觀念,實在是太荒繆了。

而來世之說,也是寄託於因果之上,佛教輪迴的說法,人死後會重新投生,因稱轉生之世為「來世」。

而你前世所造成的因會報到你的來世!

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而來世在佛教中也是一種修行觀念,

我個人是那麼覺得的,佛教的來世是一種善惡之論以及覺悟之說。

鼓勵今生善,來生福。今生惡,來生報。

這是鼓勵人們有顆善良與好心。(當然是什麼聖母婊和假慈悲以及孽緣,必須毀滅!)

至於覺悟之說,便是今生未悟,來生再悟,終有一天會「覺悟」。

這是給佛教修行者一個追求,追求即動力,動力即生命存在的意義。

而道教不講因果與來世,是講究承負和今生。

《道德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承負者,前輩後輩相承負也,即「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

好比沙漠植樹造林,雖我輩未成享受到森林,但後輩卻能享受到。

也好比古時大臣,禍到,必家族牽連。

這說法也於華夏孝道相同,父愛子,子愛父。父欲傷子,子何來愛父?

道教的承負論和佛教的因果論有些相同,但也不相同!

道教曰: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

《太平經》云:「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淫,淫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

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淫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

借用一句話「等到了失去之後,才後悔莫及!」

世上無後悔藥,所以做出任何決定前,上下左右都思考一下,考慮事物所要承擔的責任和自身的能力以及外物給予的能力。

一步不足,先算三步。三步皆錯,唯已不夠!

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側測算無疑,知其錯,要學會改變!

《太平經》又云:「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今人承擔先人善惡所帶來之後果為之承;今人善惡後果對後世之影響為之負。

道教又言:天道有賞威,報應如影隨。

《太平經》云:「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兇之事,皆出於身」。

吉兇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行善惡行為來報應的。

所有的事物皆是自己造成的,包括無意和有意!自己修養自身德行便是對自己最好的修行。德行不夠,猶如取妻不取賢。

《老子想爾注》云:「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

這便是道教的天道循環承負報應!

所以老子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災禍和幸福不是註定的,他們都是人自己招來的。善和惡的報跟影子一樣永遠在跟隨著,隨著你的決定來成就善惡!

至於道教的今生,便是你自身德行的修行和對「道」的感悟。

道家講究修今生,更希望今生就能夠修煉得道成仙,而不是寄託去來世。

因為道家的世界觀和科學觀有點相同,上篇文章也寫過,道教家認為「萬物皆一氣」,而科學也講到:宇宙由量子組成。

道家認為人死後,歸於道,除非悟道方可成就長生

而科學認為人死後,意識會消散,身體會被消解為「物質」回歸自然,而組成人體的量子不會消失但會重組。

道教承繼道家,故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由「氣」組成的,一個人的「氣」分散了,會通過天地的生命通道,與其他分散的「氣」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團聚體,即是一個新的生命體。

大概意思就是說來世的你已經不是自己完整的生命了,等於是一個新生命,所以等於來世是靠不住,因為你不是你自己了。

道教有些學派繼承道家「大同」思想,認同宇宙生物都是一體的,不光是生命與宇宙是一體的,而且所有的生命,都是一體的。

《莊子》裡面的「化蝶」,是人與蝴蝶的共化!

道經《化書》:裡面說不同物種成份可以互化,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也可以互化。人的生命喪失之後,即魂魄分散之後,不一定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生命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其他動物魂魄的成分,也許轉化成為土木金石的魂魄成份,所以有的土木金石也通人性。

道教有些學派認為這個生命體仍然有你的種子成分,它不會自行完全消失,但是他已經不是你,只是融合了你的一小部分「氣」。

所以道教有些學派認為每個人生下之後,都不是單傳的唯一生命,人類的生命是一個組合的延續體。

這句話是不是很符合科學,這和現代科學觀再一次接上!

因為道教注重今生和承負,所以道教常勸人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是不是看得很亂,我自己也是那麼覺得的,反正大概就是上述那麼一個意思。(個人的理解和說法,切莫當真)

相關焦點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至於那些所謂的上輩子,下輩子,乃至於十世百世千世,似乎有些虛談,因為沒人會知道自己下輩子是誰,或者上輩子是誰,而自己子孫後代確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個人認為因果論必須建立在道教承負論的基礎上才得以成立。「因果」是針對於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 論天道『承負』!品自然之道!
    有的惡人一生都沒事,平穩過完一生,難道『因果』真有前世今生來世?』 呵呵 ,這其實是佛家的三生因果論。這裡沒有對與錯,我給大家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因果』在道教叫『承負』,形像意不像,『因果』說你前世造孽今生還』今生有『因』來世『果』。『承負』呢?今生因為祖先的惡果受到波及,叫做「承」;前人的過失由其後代來承受,叫做「負」。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 修道者眼中的命數,三世因果,天道承負!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此語蓋出於道家。自上古始,道家方士燒鍊金丹以求長生,煉內丹以求不死,皆是通過修煉以延長壽命,試圖改變「命由天定」的結局。但人生於天地之間,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便受到地、天、道的制約。人是有命數的,有生老病死,有吉兇禍福,這些理所當然。但,如何改變吉兇禍福的定量,則是修道人畢生所追求的事情!
  • 佛說:前世的因,種下了今生的果;今世的因,又種下了來世的果
    佛說:萬物皆有因果,沒有因,哪來的果。今生的得與失,都是前世修來的果。如果你今生遇上了一個對你死纏爛打的人,就是你前世欠下的債。前世有緣相愛,無緣夫妻;今世有緣夫妻,無緣相愛;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夫妻,並非是因為相愛讓彼此成為了夫妻,很多人都是因為有緣才成了結髮夫妻。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道家修煉的六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訣竅
    你不看,你不明白,修道指的是你自身的修行。修行好了,才入大道。 大道無欲就是《道德經》第一章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和我要講的是一個涵義。無欲者靜,真心清靜道為宗。你無欲無念,接下來開智慧,方可參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 劉舉人的三世因果
    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
  • 民間故事:三世因果
    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道教認為,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因道所立經,因為道才立經,因經而載道,既載道又明道。你不看,你不明白,修道指的是你自身的修行。修行好了,才入大道。大道無欲就是太上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和我要講的是一個涵義。無欲者靜,真心清靜道為宗。你無欲無念,接下來開智慧,方可參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道教認為,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因道所立經,因為道才立經,因經而載道,既載道又明道。你不看,你不明白,修道指的是你自身的修行。修行好了,才入大道。大道無欲就是太上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和我要講的是一個含義。無欲者靜,真心清靜道為宗。你無欲無念,接下來開智慧,方可參悟大道,主要是自修。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老子雕像「道」拆開「走」和「首」,意思是「過腦子」,萬事萬物,過了腦子,心才會清楚,人才會看的明白,明白後才能看的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無為而治,提出道法自然、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道家」也是"諸子百家"之一,道家哲學流派,存在於很多華夏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道家的精神趣旨是「看得開」。
  • 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南懷瑾
    這個觀念,我要再三反覆說明的理由,就是希望講中國文化,不要偏廢,更不要弄錯方向。關於道家與道教的學術思想,它影響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和悠久,實在源遠流長,普遍深入每一部分。例如以中國的宗教與哲學而言,佛教經典及佛學內容的翻譯,有許多名詞、術語,以及注釋與疏述,很多地方,都是借重道家學術思想的名辭和義理;當然,後來道家與道教,有很多是採納融會佛教學理的學術思想,那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 請做一個善人,其中因果承負有天大玄機!
    到底什麼是承負?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承負」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也就是說「承負」是道教的報應觀。《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這個宇宙做到生生不息,基本上就得道了。所以,道家打坐的目的,就是在尋找讓自己這個宇宙生生不息地運行的方法。而所謂的守一,就是守住自己的思想,不放逸,不胡思亂想。
  • 談儒家的因果教育.天作孽 ,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很多人覺得儒家並不說因果。其實不是,古之聖賢教育向來比較隱晦,必須要用心領悟,所以非是儒門不言因果。《尚書•太甲》曰:「天 作 孽 , 猶 可 違 。自 作 孽 , 不 可 活 。」  過去之因,不可追,此是天所作,因果之道也!過去所造「猶可違」也!還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何以見得?只因這「自作孽,不可活」即是說「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矣。前世之造作不可追,今世甘願承受,但修善因,猶可違也。若是死不悔改,則「不可活」也。此是聖人言因果自作自受之理也,豈謗儒門不言因果?況稍用心的人,則會發現,這儒門是把上古聖賢的精華,加以總結闡述。
  • 非常重要的生命定律:自然全息因果律!
    自然全息 因果 律一般稱為「全息 因果 」,傳統上又稱之為「果報」,又名之為「全息 因果 報應」。「全息 因果 學說」是佛家、道家生命科學理論中的基礎學說,是闡述生命現象的來龍去脈和生命形成規律的一種自然基本法則,也稱之為「全息 因果 律」。「因」就是指生命規律、現象產生的原因,也稱之為「因緣」。
  • 道教如何看生死與魂魄、輪迴、來世、今生!
    (14)由此認為人若能永存神氣,豈不就可長生不死? 同時,道教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原則和依據,積極向外觀察、體認。他們以人身比天地,以人為小而微之宇宙,認為"天人生體,上稟乎天,下象乎地。人身法天象地,其血氣之盈虛消息,悉與天地造化同途。""天地運度,以道用言,則人身得天地正中之氣,頭象天,足象地,極曰:人生一小天地。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