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2020-12-22 西安起名專家宋曉濤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

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乾隆是滿人,幾位老師都是儒學泰鬥,從乾隆留下的題匾、對聯、書法,可見他盡得儒家精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按滿清傳統習慣,乾隆信奉藏傳佛教,但受中華文化影響,他也信漢傳佛教,既有喇嘛朋友,亦有和尚朋友,這對於修心養性有幫助。道家養生是歷代皇帝的重要參考,不過道家養生門派很多,有的亦醫亦道,有的勤練內功,有的學仙煉丹。乾隆父親雍正就是服食仙丹身亡(雍正是個「問題皇帝」,連他是否乾隆的親父,在野史、武俠小說、電視劇集,也有很多版本。至於雍正怎樣死也問題多多,因為他在宮中養病一天就猝死。乾隆翻看帝師張廷玉的筆記,說雍正突然七孔流血而亡,因此相信雍正是服食仙丹中毒)。乾隆綜合歷史經驗及道家正統養生方法,制定了「十常四勿」長壽口訣。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人生之中遇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才能不斷前進
    南懷瑾先生作為中國的近代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一位通才,精通佛理,深諳道家智慧,行的也是儒家濟世為懷之道!南老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古時聖賢的智慧,因此對於人生有深刻的體悟!南懷瑾先生說: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一、儒家講拿得起"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是一種學說,儒家是一個階層,儒教是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儒家精神趣旨概括成三個字——「拿得起」。儒家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主張有為,對於士大夫階級影響深遠。
  • 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
    我從儒家學到了「拿得起」,從道家學到了「想得開」,從佛家學到了「放得下」。儒家的精神趣旨如果概括為三個字,那就是「拿得起」;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有為」;概括為一個字,那就是「張」。儒家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主張積極有為。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題記:儒釋道三家的立場,十分有趣儒家一貫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則是無法做好入世的事的。聖人孔子入世,有的時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難難難,仍然要去做。
  • 中國人的三種滋味:醋,儒家認為是酸的,佛家認為是苦的,道家認為甜的
    三位大家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其實醋只是一個參照,潛意識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品咂出什麼樣的味道。
  •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智慧教你機敏做人,儒家道理教你中正處事,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 在老子看來,「小」或「大」都可以用來理解道。
  • 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開:儒釋道如何互補和合?
    他積極地找事幹,「知其不可而為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拿得起」。  儒家好比是糧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勵人前進。任何人都離不開糧食店,可謂須臾不可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沒有飯吃,活不成;沒有精神食糧,同樣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開」。用兩個字來說,叫做「無為」;用一個字來說,叫做「弛」。道家的趣旨與儒家似乎相反,實際上互為補充。
  • 出世與入世!
    平臺每天為您分享甘露法語,福慧增上,共成菩提! 研究佛學,了解小乘佛教的理論,付之實踐,可以了生死,達到出世之目的。了解大乘佛教理論,付之實踐,必能激發入世的精神。出世是獨善其身的自利行為,結果只能證得清淨無為的涅槃解脫。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道家的自然,儒家的自強,佛家的自證,都在說明這一個指向
    按照辯證邏輯的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自否定」原則看,佛家說「空」,這如果可以立得住,那麼他同時自身就包含著一個矛盾「非空」,這是最本質的辯證邏輯。「空」與「非空」都是世界實相,內在包含著自我對自我的否定,創造了世界的開始。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當代思想家任繼愈說:「《莊子·天下》 篇,是在道家術語的掩蓋下,全面闡述了儒家的觀點。」在《莊子·天下》中,莊子闡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就是「內聖」:「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而「外王」則是他的政治理想,其表現為:「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元年南郊制》中,對他在開元年間實行道家政治就表述得更清楚:「朕粵自君臨,載弘道教」。於是我們看到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可見道家治國的魅力。漢唐時期雖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但也沒有改變儒家正統思想的地位,無論是漢文帝還是唐太宗,都是以君主利益為核心的政治制度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老子講以民心為心,以百姓四自為核心,沒有人願意實行。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如果我們能從儒釋道的不同面向中領悟好這個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樣東西:雅量,氣量,和心量。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
  • 中華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對茶的理解
    在中華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關於茶的採摘與飲用,因此,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變遷著,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儒家、道家、佛家基本佔據著主流思想,今天,本文簡述一下儒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 「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活得很累。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