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開:儒釋道如何互補和合?

2021-01-09 中國文明網

四川安嶽大般若洞三教合一窟

寧夏中衛高廟,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

 

  對於和合文化,可以從多角度來解讀。有人從中讀出一種文化戰略,有人從中讀出一種社會理想,都講出了一番道理。我別出心裁,想把合和文化解讀為一種健全的心態。在我看來,「和合」一詞中的「合」,應該是指人的多種精神訴求的集合。道理很簡單,只有在具備兩個以上要素的情況下,才能談得上「合」;倘若只是單一要素,根本就談不上「合」了。多種要素湊在一起,有可能發生衝突,也未必就一定發生衝突。即便發生衝突,也未嘗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衝突,便進入了「和」的狀態。所謂「和」,應該是指多樣性的統一,是指衝突的化解。顯而易見,這種意義上的「和」,有別於「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統一起來、協調起來,進入「和」的心態,絕非易事,僅靠一種學說,顯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綜合運用多種學說。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對於和合心態的養成,儒釋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別滿足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幫助人們養成和合的心態。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個字,那就是「拿得起」;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有為」;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張」。儒家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主張幹事,主張積極有為。孔子、孟子為什麼周遊列國?還就是找事幹!他們憂國憂民,古道熱腸,心懷天下,都是呆不住的聖賢。孔子是個呆不住的人,暇不暖席,褥子墊兒還沒有坐熱乎,他又走了。他積極地找事幹,「知其不可而為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拿得起」。

  儒家好比是糧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勵人前進。任何人都離不開糧食店,可謂須臾不可離。「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沒有飯吃,活不成;沒有精神食糧,同樣也活不成。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開」。用兩個字來說,叫做「無為」;用一個字來說,叫做「弛」。道家的趣旨與儒家似乎相反,實際上互為補充。學會緊張,是一門學問;學會放鬆,同樣也是一門學問:對於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白天幹事,這是「張」;而晚上睡覺,需要「弛」,否則會失眠的。人不能總是「張」,也不能總是「弛」:需要張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古人非常明白這個道理,主張把兩方面統一起來,踐行「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寫道:「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我們在諸葛孔明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補成功的範例。他的人生信念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寧靜」、「淡泊」體現出道家的趣旨,「致遠」、「明志」則體現儒家的趣旨。

  當你身陷逆境的時候,道家還會告訴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開,要看得遠,要明白「禍兮福之所伏,福兮禍之所倚」的道理,要掌握安時處順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勸慰的功能。

  道家好比是藥店,當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時候,光吃糧食是不行的,還需要吃藥。買藥就得上藥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個字來說,那就是「空」。「放得下」是禪宗講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富家子弟帶了一大筆錢,為了成佛,遍訪名師,終於遇到了一個高僧。這個高僧是一位禪師,他告訴那個小青年:「你不是想成佛嗎?我告訴你有一個地方,你到那裡就能成佛!」小青年迫不及待地問:「在哪兒?」禪師說:「你沒看那裡有一個粗木竿子嗎?你爬到那竿子頂上,你就成佛了。」小青年信以為真,把錢袋子放在地上,趕緊就往上爬。等他爬上竿子的頂端,回頭一看,那個老禪師把他的錢袋子背起來走遠了。老禪師問那小青年:「成佛了嗎?」小青年一下子領悟到:把什麼都放得下(包括成佛的念頭),那就是成佛了!所以,「放得下」三個字,可以用來表示佛教的精神趣旨。用佛教的術語說,「放得下」就是看破紅塵,去除我執和法執,把精神追求的目標定位在彼岸的極樂世界。

  佛教並不是反對男婚女嫁,只是不認同世俗的愛情觀。按照佛教的說法,兩個人結為夫妻,乃是因緣所致。「因緣和合,幻相方生」,關情何事?放下惱人的情吧,不要再為情所苦了!

  佛教是一個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煩惱,達到精神上的解脫,主張在對永恆的極樂世界的嚮往中,使心靈得以淨化。

  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國哲學中得到解決。假如有一位未婚的男青年,碰到一位自己心儀的姑娘。這時,儒家會鼓勵他:小夥子,趕緊往前衝,大膽地追求她。「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青年認認真真地追求姑娘,有可能成功,於是乎引出一段纏纏綿綿的愛情故事;但也有可能失敗,沒有求到。遇上後一種情形,男青年精神上肯定十分痛苦,「求之不得,吾寐思服」,「悠哉遊哉,輾轉反側」,睡不著覺,欲罷不能。怎麼擺脫困境呢?這時,道家會這樣安慰他:小夥子,想開一些吧,失戀了就失戀了吧,沒什麼不得了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從頭再來嗎!至於佛教,也許會這樣開示男青年:施主,看清楚了,美女果真美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幹嘛把那美女當真呢?按照佛教的說法,美女根本談不上美,美女的美,不過是假象而已。對美女當作「白骨觀」。你看她長得「皓齒櫻唇」,那並不是諸法實相。青春是短暫的,也就是那麼幾年。再過幾百年,你去看那個美女,難道她還美嗎?不也就是白骨一堆嘛!在佛教看來,光「想得開」還不夠,還要「放得下」,也就是別把美女當真,別往心裡放。

  儒道兩家是中國固有的學問,主要是講人生哲學。儒家告訴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過一生,道家如何輕輕鬆鬆地度過一生,至於人死後怎樣,兩家都不怎麼在意。佛教是從印度引入的學問,主要是講人死哲學。佛教為人設計了「終極關懷」之所,標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訴人如何乾乾淨淨地辭別塵世。人死哲學與人生哲學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構成互補關係: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綜合運用儒釋道三家學問,連生死大關都能勘破,還不算是心態和合嗎?儒道互補,講出「張弛和合學」;儒釋道互補,進一步講出「生死和合學」: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態的形成。張載在《西銘》中說:「存,吾順事;沒,吾寧也。」這可以說是對和合心態的寫照。他所說的「事」,就是幹事,涵攝儒家「拿得起」的趣旨;他所說的「順」,是指化逆為順,涵攝道家「想得開」的趣旨;他所說的「寧」就是無所求、無愧疚,涵攝佛教「放得下」的趣旨。

相關焦點

  • 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
    儒、道、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至少對於我是如此。我從儒家學到了「拿得起」,從道家學到了「想得開」,從佛家學到了「放得下」。儒家的精神趣旨如果概括為三個字,那就是「拿得起」;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有為」;概括為一個字,那就是「張」。儒家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主張積極有為。道家的精神趣旨如果概括為三個字,那就是「想得開」;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無為」;概括為一個字,那就是「弛」。道家的精神趣旨與儒家似乎相反,實際上互為補充。
  • 儒家講拿得起、道家講看得開、佛家講放得下
    一、儒家講拿得起孔聖人雕像將「儒」這個字拆開,左「人」右「需」,意思是人之所需、所求,所以儒家講「拿得起」。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得儒家遭受重創,隨後漢武帝時期,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統治地位,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下,儒家成為百家爭鳴的最後勝利者。"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是一種學說,儒家是一個階層,儒教是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 南懷瑾:人生之中遇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才能不斷前進
    「拿得起」(儒為表)「放得下」(佛為心)「想得開」(道為骨)年輕時跟儒家學習「拿得起」儒家講究的是入世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期的我們就應該心懷遠大的抱負,為理想而奮鬥;有所擔當、有所作為,努力讓自己的未來大放光彩!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正是所謂的事半功倍之學!中年跟佛家學習「放得下」佛家是講究出世的,就是放下自我,放下欲望,超脫外物,追求無我之境!
  • 經典句子: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完美的人生
    拿得起,就要抗得住,放得下,就需看得開,這既是能力,也是智慧。只是,生活中,拿得起放得下之人,能有多少?不然,為何有,那麼多的苦,那麼多的痛。我們不求,拿得起放得下,只求,看開、看淡,就已經很好、很美。
  •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深度好文)
    人們常說:「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和毅力,而放得下是一種胸懷和肚量。「拿得起」,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有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能力。工作中,樣樣事情拿得起,必是領導重視、同事尊重的骨幹;家庭中,樣樣事情拿得起,必是全家人的頂梁柱;社交中,樣樣事情拿得起,必是朋友們心儀的主心骨。但是,人生中光拿得起還不行,你還要能放得下。就好像舉重一樣,你不僅要將槓鈴拿起來,還要能安全地放下去,這才是成功。人生中就應該擁有這樣的心態。 放得下,是一種大氣的表現。
  • 人到中年,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其實,一個人越長大才越能夠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夠讓自己得到幸福。只不過很多時候,想得很容易,做起來卻是非常難的。人到中年,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想讓自己變優秀沒有那麼困難,你只要每天都努力一點就足夠了。絕大部分的人到了中年這個年紀,就會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他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盼頭。其實,也就是他自己沒有向前看。一個人如果總是想著自己現在有多麼累,那你永遠都只能夠活在痛苦裡面。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松,如果你在跑步的過程當中就想要放棄,那你永遠不可能會達到終點。
  • 許嘉璐: 當今衝突世界需要儒釋道融合理念
    但是力促其事、力主其事,用盡了自己全部精力為之奔走呼籲的,就是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先生。我們感謝杜先生的努力,感謝他的一片赤子之心,感謝他從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了成長的滋養,知行合一,始終奉行著儒家的理念。
  • 幸福的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
    生活中很多人都能「拿得起」,但是卻很少有人能「放得下」。學不會放手的,只知道緊緊揣著拳頭,最後有可能一無所有,因為你手裡握著的是虛無,而懂得放手,放下你才能擁有更多。生活中那些被各種瑣事困擾的人,幾乎都是放不下的人。請問:昔日的輝煌有多少人能放得下?
  • 在感情中,哪些星座的女生,是最「拿得起,放得下」女生?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一個姑娘渾身都充滿正能量,對什麼事情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她必定是能快樂度過每一天的人,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如來談談「對什麼事情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的,有哪幾個星座的女生。」其實女生再說自己不在意「感情」,但是在心裡最「在乎」的還是感情,所以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感情方面」的姑娘,筆者認為才是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
  • 學習大軍: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要「拿得起,放得下」
    「學習大軍」認為要做好宣傳工作就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就是要求高舉偉大旗幟,以凝聚社會正能量為前提,把宣傳工作的站位點緊密與國家的發展聯繫在一起;「放得下」就是要求我們要把宣傳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層,善於在基層捕捉宣傳的素材。只有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才能遊刃有餘開展宣傳工作,達到潤人心田的作用。
  • 對愛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餘生順風順水
    01塗磊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最不靠譜的事就是,一個女人想管住男人。」在現實生活中,想要拴住男人的女人並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夠將男人的心拴住的女人卻是寥寥無幾。在一段感情中,一個女人最大的能耐,並不是說能夠拴住一個男人,而是要愛得起,放得下,這樣才能夠風生水起。因為,倘若真正的想要拴住一個男人,其實是很難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也沒人會喜歡被束縛的感覺,所以與其想著如何拴住男人的心,倒不如讓自己活得更灑脫,更霸氣一些。
  •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
    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1:心存渴望,塑造一個具體的夢想,別讓年齡束縛自己的夢想,用堅持兌現夢想,不論做什麼事,相信自己。2:我給你一顆糖,你很高興,當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你就對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
  • 放得下過去,拿得起現在
    但沒多久,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只要哪一天,有一個數字他感覺寫得不好,這天的練字任務就沒辦法如期完成。比如昨天,我讓他練習寫得不是很溜的3、5、6,他也很配合。結果寫到5時,有兩個5寫得歪出了田字格,他就越寫越坐立不安,每隔一會就要回頭來看一下這兩個字。可想而知,接下來的寫字進度也變慢了很多。檢查作業時,我問他為什麼?
  • 「遠離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靠近拿得起放不下的人」
    遠離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靠近拿得起放不下的人。拿得起,放得下。這樣的人一般比較狠心,不僅只是放的下你,這種叫薄情寡義,對自己親人、朋友也可能會這樣,放得下應該是他的習慣。拿得起,放不下。這種人應該比較重情重義,用心看待每一份情義。聽別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從來哭著鬧著要走的人,都不是真正會離開的人。
  • 人為何會活得很累?或許是拿得起而放不下的太多!
    人總會這樣:好多事情拿得起,但是放不下。所以,也就有了被生活折磨得疲憊不堪的人。人最難打敗的是自己,拿得起卻放不下。人往往走不出自己的思維圈子,就如心理學中說道「人勸別人時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明明白白,但是唯獨到自己決定事情的時候,總會變得猶豫不決」,確實如此,人總是拿得起放不下,最終被自己打敗。
  • 正能量超勵志的個性句子,活得又酷又瀟灑,拿得起又放得下
    11當你下定決定做一件事,那就去盡力做,即便這件事最後沒有達到你的預期回報,但你還是得認真、努力去完成,在這過程中,你會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給自己一個期限,不用告訴所有人,不要猶豫,直到你真的盡力為止。
  • 在感情中拿得起,卻放不下的星座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決定了他們對待感情的態度也不同,有些人天生性格灑脫,處理感情問題從不會拖泥帶水,而有些人則往往容易優柔寡斷,常常是拿得起放不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十二星座在感情中拿得起,卻放不下的星座,都有誰?
  • 精闢句子,往事再美好,都已經塵封,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人生苦短,無謂去擔心別人怎麼想你,怎麼說你,做你自己想做的,快樂一點。3、往事再美好,都已經塵封,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4、人再完美,精神也需要知音;心再堅強,情感也需要慰藉。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乾隆是滿人,幾位老師都是儒學泰鬥,從乾隆留下的題匾、對聯、書法,可見他盡得儒家精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按滿清傳統習慣,乾隆信奉藏傳佛教,但受中華文化影響,他也信漢傳佛教,既有喇嘛朋友,亦有和尚朋友,這對於修心養性有幫助。
  • 在儒釋道糾葛中潤色千古一詞,清麗雄闊,立意高遠,意境清新
    蘇軾是我國宋代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在文學的地位相當顯赫,說到詞裡,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蘇軾一生推崇儒學,但也「齠齔好道」,中年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