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我國宋代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在文學的地位相當顯赫,說到詞裡,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蘇軾一生推崇儒學,但也「齠齔好道」,中年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中。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道家思想油生,藉以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的。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調知密州,明著自願,實際是外放。故易觸景生情,曠達中難掩深藏內心的鬱憤。
蘇軾居廟堂之遠卻身懷廷憂邊患,加之手足分離思念,公憂私慮交織中遙望中秋明月,情感翱翔,賞月飲酒,直到天亮,此詞成矣。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構思奇拔,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在自然中月亮很有浪漫色彩的,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一鉤彎月聯想到萌芽事物;一輪圓月聯想到團圓生活;皎潔的月亮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作者在此詞上片望月懷欣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伊始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其問起得突兀、問得離奇,正如小序中所言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蘇軾當時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此時關注政局動向,期返汴京的心情,恰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律動。視青天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並想飛往月宮,語氣強烈迫切,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讚美與嚮往明月之情又推進了一層,因為月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承上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我們分析作者的思想來看,其受道家影響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脫離人世、超越自然、出世登仙就不足為怪了。更主要的是來自現實的不滿,仕途不順或不如意,迫使作者幻想擺脫煩惱人世。但總歸還是回到現實,更表露出作者對人間生活的熱愛。這一轉折也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畢竟熱愛人間的生活,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情感的波瀾起伏,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無眠」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月圓而人不能圓,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筆鋒一轉,寬慰明月並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古以來世上事就難有十全十美,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但願人長久」,突破了時間的局限;「千裡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明月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此詞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