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格律詩寫作之立意
一、立意的重要性。
寫好一首詩(詞)的關鍵是情、意境和立意。尹俊認為,「情是詩的基礎和支柱,情乃詩之魂,無魂則是殭屍;意乃詩之骨,無骨則不成體態」。注意這裡的詩包涵詞。情是詩之根,無情則無詩。寫詩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如此才能寫出好詩來。意境:是形象,是生動美,鮮活美,是詩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詩詞以境界為最上。至煉意則未必知也。故知煉意者可與言詩。」就是說,作詞的高手必是要練意境,詞格和字句都在後面,你的字句再好,沒有好的意境,也是不行的。這些名人的高談,足可以見其立意之重要了,這是立意的重要性。所以說,寫詩不但要情,而且要有激情、真情,作詞的高手必是要練意境,詞格和字句都在後面,你的字句再好,沒有好的意境,也是不行的。
二、淺談怎樣立意
歷來詩論者提出的立意標準和要求很多:有境界則成高格,自有名句。那麼「意」又是什麼呢?意:就是思想,就是詩的主題。
鄭邦利指出「人云詩詞有三柱:即情感構成詩之魂,思想構成詩之骨,意象構成詩之象。詩之有情感、有思想、有意象,猶人之有魂、有骨、有貌」。所以寫詩必先立意。必先立好意。煉詩必先煉意,修改詩必先修改立意。由此看來,立意至關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一首詩的存亡絕續,非比一般。(注意這裡的詩包涵詞,下面就不再提示了。)
杜牧在《答杜充書》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採章句為之兵衛」。意:意義,即現在所說的思想內容。氣:氣勢。兵衛:衛兵。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寫文章應以思想內容為主,以貫通全文的氣勢作為輔助,以好的文辭章句作為它的衛兵。也就是說,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有好的內容,好的氣勢,好的文辭。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其次是氣,然後才是文辭章句。如果主腦不立,輔佐和兵衛也就沒有了著落。
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思是:無論詩歌還是長篇文章,都以「意」(主旨)為主,「意」是(詩文的)主帥,沒有主帥的兵,叫做烏合之眾。張其俊在《詩詞煉眼》的「煉意」中指出:「意高則格高,意深則旨趣遠,意雅則情韻超凡脫俗。」清人葉嬌然《龍性堂詩話》說:「作詩高手在煉意,煉格煉詞次之,詞格之煉,人恆知之,「新、奇、高;」「新、高、深」;「高、深、雅;」「新、奇、巧」;「高遠、新深」;「精深、健朗」;「高遠、超逸」等。
「新」與「奇」密不可分,新亦奇,奇必新。「高」與「深」緊密關聯,高包容深,深有助於高。把立意歸納成「新奇」與「高深」來探討,可以簡潔一些。
詩的立意首先要「新」和「奇」,不「新」不「奇」,不能吸引讀者,平淡無奇令人難以卒zú讀,遑論其他。(遑huáng論--不必論及)也就是談不上別的了)
所謂新就是要有新的立意,物情厭舊,筆意喜生;拾人牙慧,為人不恥。
袁枚說:「以出新意,去陳言為第一著。李樹喜指出:「意重在出新,同樣事物和題材的作品,新意往往就是亮點」。尹賢指出:寫詩「要注意避熟趨新。求新求真,始終是一切藝術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這裡的熟,就是我們說的熟語,注意避熟。臧克家提出詩要:「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李元洛指出:「不論是佳篇乃至精品,都離不開「新其意境、」「新其想像」、「新其語言」。陳中寅則提倡「求異思維」、「反向思維」、「超前思維」,其他還有「翻案法」等等說法,提法不一,意思相同,都指詩意要新。累見鮮花吐豔,未見陳言流傳。張安民說:「待有新意再賦詩.」所以說:「詩無新意休輕作,平淡無奇莫浪吟。」像大家常說的湊字,儘量不要,當然了,現在寫作業,都在湊字,但是,等你有了不湊的基礎,又有了真實寫作的衝動,那你寫出來的東西就不一樣了。寫詩要認真煉意,不僅要煉「深」意,而且要煉「新」意,才有韻味。
再說「奇」。奇:是新奇、神奇、奇趣、奇妙之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蘇軾說:「詩以奇趣為宗」。奇趣,是因有奇,才有趣;奇與趣相連,趣與味相連,奇趣即味,味即詩。一字之奇便可使境界全出。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之「弄」就是一個奇字。所以詩有神奇美之譽。如詩仙李白,詩鬼李賀就有不少神奇美的詩篇與佳句。
再談立意的「高」和「深」。「高」與「深」相互包容,互為依存,相互促進,互為裡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很重要。
先談立意高,其涵義有二。
一是指詩詞的思想境界高。
也就是必須具有愛國主義的偉大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及熱愛人民,關心群眾疾苦的博大襟懷等高貴品質。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陸遊的《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吉鴻昌臨刑時,以大地作紙,用**作筆,為我們書寫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等等這些,都是光昭日月,擲地有聲的不朽詩篇。
二是藝術境界高。
舉兩例:
1、欲飛還斂,欲露還藏。比如辛棄疾的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就是藝術境界很高的一個範例,可謂精彩之至。這裡「欲說」、表明胸中塊磊,不吐不快;「還休」,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不容說得,只好對今天的天氣哈哈哈了。最妙的是末句「卻道天涼好個秋」一語,此乃「欲說還休」的最佳註解。剛說「欲說還休」,卻不直說出原因,而一下卻跳到「天涼好個秋」去了,直是「顧左右而言他」之意。奇特跳躍,出人意表,引人遐思。比直接批判南宋偏安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復失地的效果,不知好到多少倍,真是風流千古,妙不可言,韻味無窮的絕妙好詞。
同樣是批判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方式盡可不同。林升的「暖風燻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者是直接批判。李清照的《絕句》(項羽):「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作者是影射批判。辛棄疾的《採桑子》下闋是「欲飛還斂,欲露還藏。」作者是欲擒故縱批判。以上批判的方式不同,各臻妙境。但辛詞構思別致,亦莊亦諧,頗富情趣,使人喜愛,因而更具韻外之致。
2、包孕豐富,意函多層。如杜甫的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的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就意涵八層(上下聯各四層),一層:常年作客在外苦,有家歸不得更苦;二層:秋天作客苦,秋風瑟瑟,觸景添悲。三層;在離家萬裡的秋天作客更苦,正是:極目鄉關何處是,萬裡悲秋倍添愁。四層;懷愁登臺苦,居高憑遠,觸景傷懷。五層:滿懷艱難苦恨獨自登臺更苦,憂國懷鄉,思念親人,情何以堪!六層:抱病登臺苦,集國破家亡,疾病於一身,焉得不苦。七層:百年多病獨登臺更苦,長期艱難苦恨誰為分憂。八層;百年指一生。根據杜甫當時的情況真是萬苦千愁。然而能在一聯中包涵八層意思,確實是古今罕有,所以有人把此詩譽作千古第一律詩是很有道理的,當是立意高的又一典範。
最後談「深」。「深」指含蓄雋[jùn]永,蘊籍豐厚,藝術高超,精湛,使人回味無窮。
下面也舉兩例
1、含蓄蘊籍。
一般說來,詞貴含蓄曲折,含蓄曲折乃詩詞之大美。司空圖《詩品》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斯謂含蓄之善品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所說的「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亦是此意。丁芒說:「詩作多義解,詩無達詁gǔ,其實就是多用暗示、象徵手法達到含而不露,這才是詩的最高境界。」如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平常百姓家。」詩人以燕子之主人的變換,描寫了時代變遷,王侯第宅成了普通人的家的住處,以婉曲的構思,表達了那種深沉的歷史感與滄桑感,沒有一句議論而感慨無窮,含蓄雋永,耐人尋味,被公認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千古名篇與典範,真可謂盡得風流者矣。
2、複合運筆。石理俊在《複合運筆——詩詞審美小札zhá》中例舉的李清照的「綠肥紅瘦」,即是享譽千古的藝術修辭美的光輝典範。藉助高人石文之的解析:「綠、紅」以色代葉、花、借代;以形容動物的肥瘦來形容植物,移就;「綠肥」與「紅瘦」對偶作對比。而且種種修辭元素,一經形成「綠肥紅瘦」便產生質的飛躍,出現嶄新的詩意。不僅如此,它反映出經風歷雨中此長彼消事物的運動與變化,「綠肥紅瘦」是對立統一的新鮮、獨特的形象,這詩句閃爍著自然辨證法的光輝,這可謂藝術修辭的千古絕唱,真可謂高之又高了。我國是詩詞大國,詩詞之鄉,古往今來名句佳章極多,上面所舉數例只是說明立意必須「新、奇、高、深」,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不能一一拿來描述。至於修辭的暗示、象徵、反常得趣等,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