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關於茶的採摘與飲用,因此,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變遷著,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儒家、道家、佛家基本佔據著主流思想,今天,本文簡述一下儒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從表面上看,中國儒家、道家、佛家各有自己的理論觀點,相應的,對茶道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儒家一向主張積極入世,認為茶有助於溝通人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道家修行的目的則是得道成仙,茶可以營造出一種空靈的虛靜,能幫助修行之人避世超塵;佛家講究悟性,利用茶來提神,可以使思路開闊,明心見性,頓悟佛法。
但是從本質上看,中國的茶道思想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以中庸精神為前提,融合進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華,因此各家茶理也存在相同之處,即講究「和諧、平靜」。
中庸之道,是儒家學說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庸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對「和諧自然」的認同和追求。中國茶道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即中庸之道,並把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哲理融進品茶的日常生活中。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一生嚮往的是「周禮」,他的儒家文化也是追求「禮制」,因此,儒家在關於茶事的活動中,無論是採茶、制茶,還是飲茶、敬茶、贈茶等活動,都講究一個「禮」字。
儒家認為,茶可以自省、養廉、修德。儒家主張在飲茶中創造和諧氣氛,溝通思想、增進友誼,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在飲茶中審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和別人。
儒家還經常借茶的品性來比喻人的品德。如唐朝詩人韋應吳在《喜園中茶生》中云:「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宋朝歐陽修在《雙井茶》中云:「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茶聖陸羽更是強調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在儒家看來,茶的清淡寧靜和人的清廉高尚的品德是相對應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契合,充分體現了儒家對「真、善、美」的境界追求。茶成為自然和心靈溝通的重要媒介,這正是儒家一貫溝通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煮茶、點茶、泡茶,都講究「精華均分」,實際上也是「和諧」的表現。除了飲茶環境要和諧自然以外,飲茶的程序、禮儀等也要自然和諧。從茶與環境的協調來看,要體會茶的雅韻,最好選擇書房並伴有琴聲。
總的來說,儒家茶道精神的主旋律是一種歡快格調,和儒家宣揚的積極入世一樣,其歡快的精神在民間茶俗、茶理中表現的很明顯,這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的主旋律。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 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