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對茶的理解

2020-12-25 史家之韻

在中華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關於茶的採摘與飲用,因此,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變遷著,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儒家、道家、佛家基本佔據著主流思想,今天,本文簡述一下儒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從表面上看,中國儒家、道家、佛家各有自己的理論觀點,相應的,對茶道也有著不同的理解。

儒家一向主張積極入世,認為茶有助於溝通人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道家修行的目的則是得道成仙,茶可以營造出一種空靈的虛靜,能幫助修行之人避世超塵;佛家講究悟性,利用茶來提神,可以使思路開闊,明心見性,頓悟佛法。

但是從本質上看,中國的茶道思想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以中庸精神為前提,融合進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華,因此各家茶理也存在相同之處,即講究「和諧、平靜」。

中庸之道,是儒家學說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庸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國人對「和諧自然」的認同和追求。中國茶道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即中庸之道,並把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哲理融進品茶的日常生活中。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一生嚮往的是「周禮」,他的儒家文化也是追求「禮制」,因此,儒家在關於茶事的活動中,無論是採茶、制茶,還是飲茶、敬茶、贈茶等活動,都講究一個「禮」字。

儒家認為,茶可以自省、養廉、修德。儒家主張在飲茶中創造和諧氣氛,溝通思想、增進友誼,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在飲茶中審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和別人。

儒家還經常借茶的品性來比喻人的品德。如唐朝詩人韋應吳在《喜園中茶生》中云:「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宋朝歐陽修在《雙井茶》中云:「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茶聖陸羽更是強調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在儒家看來,茶的清淡寧靜和人的清廉高尚的品德是相對應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契合,充分體現了儒家對「真、善、美」的境界追求。茶成為自然和心靈溝通的重要媒介,這正是儒家一貫溝通的最高境界。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煮茶、點茶、泡茶,都講究「精華均分」,實際上也是「和諧」的表現。除了飲茶環境要和諧自然以外,飲茶的程序、禮儀等也要自然和諧。從茶與環境的協調來看,要體會茶的雅韻,最好選擇書房並伴有琴聲。

總的來說,儒家茶道精神的主旋律是一種歡快格調,和儒家宣揚的積極入世一樣,其歡快的精神在民間茶俗、茶理中表現的很明顯,這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的主旋律。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 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相關焦點

  • 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 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全球推廣」啟動...
    圖集 10月23日下午,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 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全球推廣」啟動儀式暨專委會第一次理事會議在北京舉辦。會上,宣布「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專項委員會」正式成立。
  • 《名人論茶與中華茶文化——隋繩武飲茶札記》出版發行
    將軍愛茶編著茶書《名人論茶與中華茶文化——隋繩武飲茶札記》出版發行百花文藝網11月20日訊(林光華)由武警部隊原副政委(中將軍銜)隋繩武主編(著)的《名人論茶與中華茶文化——隋繩武飲茶札記》正式出版發行,11月17日在武夷山舉行首發式,成為第11屆海峽兩岸茶博會的一大亮點。
  • 劉峰博士榮任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茶文化」全球推廣大使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茶學博士後劉峰受聘擔任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全球推廣大使」,並全面負責統籌、策劃、組織本屆世博會期間所有茶事相關的活動。  如何看待中華茶文化與茶產業的未來,2020杜拜世博會對於弘揚中華茶文化、推動中國茶產業的迭代升級有何重要價值?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之一。劉峰介紹說:「以茶為媒,茶與文明的交流互鑑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蘊,也彰顯了中國茶作為傳統文化有機載體的獨特魅力。」劉峰博士認為,中國茶有兩類:一類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類是琴、棋、書、畫、詩、酒、茶。
  • 茶功效:藥用、食用、衝泡,為何說中國茶文化乃禮儀文化?
    而談到禮儀,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的招待之禮,而以茶待客向來是國人招待賓客的最佳。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其中包含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明中最為精髓的部分,各大名茶蜚聲海內外,譽滿天下。英國人的下午茶文化盛行不過180年,而早在我國四千七百多年前,茶葉在中國已被發現,茶文化從此延承。古代的人有多愛飲茶呢?
  • 吃茶記|淺析中日茶文化差異之「一期一會」與「吃茶去」
    我想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日本茶道作為另一種中華文化的存續形態,對我們研究唐代煎茶宋代點茶有著孤本的參考意義。對於我們理解唐宋茶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另一個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我們可以藉由觀察日本茶道,來審視中國的茶文化,當有一個參照系的時候,也許我們才能更清晰的看清楚我們中國茶文化的實質。要理解日本茶文化,我們先要了解我們為什麼沒有把唐宋時代人文氣息極致表現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延續下來?
  •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
    日本茶文化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我國茶葉傳入日本,遠在漢代。但有確切年分記載的,應是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時值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元年。由於是僧人最澄歸 的緣故,因此日本的茶文化一開始便帶有濃鬱的佛學色彩,同時最早也 是先流行於寺廟和僧人當中。從當時日本的一些文獻和詩歌集中的記 載我們能夠知道,日本人在飲茶上幾乎是全盤複製了中國唐朝的飲茶 之法,如餅茶煎飲法等。另外,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日本茶文化受到 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亦出現了大量與茶有關的詩歌及文學。
  •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孕育茶文化的搖籃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是最開始飲用茶湯的國家,是孕育茶文化的搖籃。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物質生活資料,隨著這項活動的普及化,人們在嘗茶過程中領悟到茶超出物質意義之外的精神品性,茶文化由此發端;盛唐時期陸羽《茶經》一書的出現,是茶文化的誕生的標誌;宋代茶文化發展到鼎盛階段,此期對於茶的精神層面研究較之前代更為深入,不僅在茶書方面出現了如宋徽宗《大觀茶論》、蔡襄《茶錄》等二十餘部茶學專著,文人詩詞創作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一方面蘇軾、蔡襄、歐陽修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中國人最早發明飲茶,茶藝、茶道、茶文化皆由中國人率先創造出來。 隨著茶文化的流傳,飲茶之風傳遍全世界。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當今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茶,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億人飲茶,形成了蔚為大觀的世界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之源,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 閩茶對話法國酒莊:文化「出海」 傳播中國茶文化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茶為媒進一步演變進化為雙向的茶酒對話、文化對話。  2010年,安溪5家龍頭茶企抱團在巴黎開設安溪鐵觀音歐洲營銷中心,安溪茶文化傳播由此大步邁向國際。此外,三和、八馬、華祥苑等茶企紛紛走出國門開展「茶酒對話」,沿「絲綢之路」在歐亞大陸傳播中國茶文化。以三和為例,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三和茶業舉辦「安溪鐵觀音·我的莫逆之交」活動,將中法文化交流推向高潮。
  • 喝茶太多講究了,不懂點儒家文化喝茶不小心就出糗
    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隨著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發展,中國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融合了儒家、佛、道家的思想。難怪有人說,不懂點儒釋道文化,真的茶都不敢喝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以下儒家文化和中國茶文化的聯繫!
  • 大同思想網四周年座談︱開場白:文明起源、儒家憲政、共享主義
    9月11日,人民日報發了一整版文章,武漢大學的郭齊勇老師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要為「大陸新儒家正名」,後來大同思想網就發了一篇《黨報要為大陸新儒家正名的玄機》。裡面確實有玄機。這要追溯到20年前的1996年,湖南人方克立老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批判大陸新儒家,題目是《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現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
  • 現代茶文化復興的歷程
    (-)低迷期(1912-1976)從辛亥革命到文革結束的這一時期,是中華茶文化的低迷期。1940年,傅宏鎮輯印《中外茶業藝文志》,由胡浩川作序,收集中外一千四百餘部茶書名錄。1945年,胡山源編輯《古今茶事》,選輯收入古代一些代表性的茶書和茶事資料。
  • 茶中千百味,一篇弄懂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和涵義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 4700 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 刀哥說茶丨我所理解的茶文化
    前一種茶能夠和「開門七件事」聯繫在一起,應該是人們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東西了,但實際上它和柴米油鹽等相比是可有可無的,生活中有些人就從不喝茶。文化,本就是很難說清道明的東西,不是您能講幾個茶典故,表演一套茶藝,或者背一些茶名就是茶文化了,茶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風味的水,但這種神奇的水,無論您是作為食用、解渴或者品飲論道,無論俗事還是雅事,都是中國人獨有的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 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
    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茶為國飲,在某種程度上作為雅文化代表的中國符號。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至今,像英國立頓紅茶品牌家喻戶曉,而中國茶品牌現狀堪憂。研究發揚中國茶文化,對於提升對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對中國茶品牌在國內外的發展提供了舉足輕重的內涵支撐。一直以來,許多茶文化研究仍然限於茶事的羅列、材料的整理以及對器物的形式研究、缺乏系統的、深層次的理論建構。最初對茶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於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 茶文化是指與茶葉的採摘、製作、應用等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中,茶文化不斷融合其他文化的精髓,與儒學、道學和佛學相結合,形成了深厚而完善的一系列思想體系,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茶文化中包含的這一層面的精神涵養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文化作為茶文化體系的一大基石,推崇的是遵從秩序、保持道德,這也是茶文化提倡「重德」的原因。茶文化中所提倡的重德,主要指的就是茶德。茶德是茶性的外在體現,是茶葉物理屬性的外在體現。
  • 2018美國•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在美國舉行
    2018美國·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和福建名優茶推介活動在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隆重舉行。  圖片:論壇現場  本次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得到紐瓦克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得到美國各界人士的關注,到會參加論壇的領導、專家以及社會人士300多人,出席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福建名優茶推介會的嘉賓中方代表;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
  • 信陽地區將茶作為載體,通過茶反映哲學思想,賦予其象徵性
    信陽地區經過兩千多年的植茶、制茶、飲茶等社會活動,自然而然地將茶作為載體,通過茶反映出一系列與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相結合的哲學思想,將茶的「儉美和靜」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信陽人的日常生活中。儒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維系統一、和諧、安寧而又相依相存的社會秩序,追求整體利益和個人自我完善。
  • 對孔子思想與儒家思想幾個問題的思考
    中華文明離不開儒家的入世,少不得道家的出世,缺不了佛家的來世,儒家思想與本土道教一道,在與外來佛教、基督宗教的碰撞中借鑑吸收,變而不化,剛而不散,走而不失,以超強的內斂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癒合能力,守住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主體,為形成和接續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當然,我們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對待孔子學說和儒家思想。
  • 淺析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茶最早的用途是入藥,傳說神農嘗百草,遇十二毒,得茶解之。東漢華佗《食經》中 說:苦荼久食,益意思。其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 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藝飲茶之風的興起,茶己經脫離普通 的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