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中國茶文化縱觀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儘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時期已經漸趨成熟,其後出現了各類茶書與茶文(如序跋、論說、奏議等)、茶文學與藝術作品(如茶詩詞、茶畫、茶歌謠等)以及各種茶文化事象由於部分社會人士、學者、研究人員缺乏對茶文化的相關學理、內涵界限、基本特徵與特質的清晰而準確的認識,憑藉其對茶文化的主觀認識,因時因事因需而論,出現將「茶之道」與「茶道」、「茶道」與「茶文化」等同,以茶藝來論述茶道或以茶道來代指茶文化,任意誇大茶道的內涵,將茶道凌駕於茶文化之上,將茶道視為的茶文化的代名詞等現象。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筆者學歷史出身,長年從事佛教歷史研究,對茶學、茶藝、茶道、茶文化可謂外行,過去尚未深入考察了解。讀過《茶修》一書概要介紹和主要章節之後,頗受啟發。聯繫以往在閱讀佛教經史資料中看到的關於茶、茶道與佛教特別是與禪宗關係的記述,並參考對茶葉、飲茶的文史圖書有關茶學、茶道的記載,決定結合自己的體會,隨筆寫出關於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的一些想法,算是《茶修》一書的讀後感吧。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名家專欄| 萬裡茶道,茶之綠色中國夢
茶之綠色中國夢 (《中國茶藝》2013版自序(修訂))一、茶之聖茶,一顆嫩綠的芽,一本寶典的書,影響了全世界,影響了全人類。一、創立了茶學;二、對當時的中國茶產地進行了分析「評級」;三、創立了「茶地理標誌」:四、創立了中國茶文化體系;五、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器具;六、創立了煎茶法;七、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茶藝(茶道)流程;八、規範了一套完整的茶禮儀;九、創立了陸羽茶道精神——精行儉德;十、創立一種生活方式——中國茶生活。引領了一個時代,八世紀的唐代,已有了專門的茶館。「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梅堯臣)。
-
兩岸青年欣賞茶藝表演 品位閩南茶文化
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
兩岸茶文化一脈相傳─訪臺北貓空茶藝館周仁智
我們在一家名為「鳥鐵茶道」的茶藝館,一邊品茶、遠眺臺北景致,一邊聽主人講述臺灣的茶藝,介紹自己精心研發的茶藝作品,進而談到臺灣茶文化及兩岸的文化交流。筆者逐漸覺得,這家樸素自然、不特別引人注目的茶藝館的主人周仁智,是一個「高人」,是臺灣茶藝創作的「老前輩」、臺灣茶文化發展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因此,即時提出專訪的要求。
-
茶藝和茶道入門該怎麼開始,有什麼基本要求和可靠渠道?
這個過程,就像茶新手剛剛想踏進茶藝時一模一樣。要說隨意了解了解,不需苛刻,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比如網上可以學習,茶商那裡也可以學習,甚至是私人的茶室。但如果要將學習的過程系統化,或者正規化,這樣的小打小鬧收穫其實並不多。尤其能夠將老師說的話融匯貫通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茶文化關於茶字的108種寫法
被業內所公認的我國茶產業史為距今2700年的神農氏時代,「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朝以前稱茶為荼)而解之」這句出自《神農本草經》的話語同時使得神農氏這個農業神也被尊為茶祖。 我國茶產業的發展一直與宗教、名山、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在不斷充實我國茶文化內涵的同時,也使得我國茶產業不斷發展。
-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時間:2017-05-01 10:36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日本人對茶情有獨鍾。據說,日本人對中國陸羽《茶經》的研究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工夫茶和中國茶藝已在日本生根並獲得了發展。
-
蒙頂山,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清淨而典雅
從遠處看,它就像一 杯天然的茶。白色水蒸氣像熱氣一樣騰起。湖底的流水自然形成從上到下流動的瀑布。這 是蒙山的「天下第一壺」。自古以來,蒙山茶道,從巨壺接著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系列關於茶的各種風景。石階數 百米外,自上而下行走,會看到兩側雕刻的茶藝,也被稱為「龍興十八式」。這種姿態, 無論是女性的還是有力地,都吸引了無數揮之不去的目光,甚至讓人們驚嘆不已。
-
中海紫御觀邸茶藝鑑賞會品鑑活動啟幕
茶作為國飲,以禮為尊,是接待八方朋客的首選禮儀。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鑑茶藝則是茶文化的精髓之處,融匯了古典與氣韻,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個人平定沉浮的修行之選。 現代茶藝文化在古典茶藝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和借鑑了其他的藝術種類,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文化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和歷史積澱的國禮茶文化,它包羅萬象,真正的精髓卻在於形式與精神的相互統一。茶鑑茶藝渲染著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不同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要求,但只有對茶文化真正了解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
四川雅安茶藝雙壁精湛絕倫 霧茶荘園演繹中國茶道
中國網10月18日訊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世界茶文化聖山、世界上有文字記載以來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是川藏茶馬古道的起點,從這裡延伸到西方國度。蒙頂山「龍行十八式」茶技、「天風十二品」茶藝,分屬典雅派與剛健派。
-
茶文化專家徐南眉老師:我為什麼推薦少年兒童學習茶藝與禮儀
、從事少兒茶藝教學20多年的徐南眉老師蒞臨氧氣爸媽學院夢想導師說第一季——「新未來·新能力」,與少兒茶文化愛好者及廣大家長朋友們分享少兒茶藝與禮儀學習。講座回放茶文化專家多年從事少兒茶藝教學工作茶藝師國家級裁判員浙江省茶藝師、評茶員高級考評員非遺項目點茶代表性傳承人文/徐南眉各位家長和小朋友,我叫徐南眉,是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退休人員。
-
花開西陵·益起行丨「愛心姊妹接力幫」公益項目-茶藝培訓
花開西陵·益起行丨「愛心姊妹接力幫」公益項目-茶藝培訓 2020-08-07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茶文化:焚香品茗,古色古香,雅到極致
就像喝茶,明明茶葉只是一種植物,喝茶是為了解渴,但在愛茶的人手中,喝茶也可以玩出那麼多的花樣。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薰陶中,「茶」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文化,如古人慣常喜愛焚香品茗,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還玩出了一個賭書潑茶的典故來,只把這些與茶有關的詞單獨拿出來說,就覺得「雅」到極致了。
-
湔江制茶人丨何麗榮:做一名優雅的茶文化傳播者
所以與來自中國核心茶產區的茶商合作開起了功夫茶店,半年很快過去,慢慢了解了茶葉經營的小技巧,了解了店上每天結帳都有收入,於是在彭州、郫縣等地開起了自己喜歡的「茶書店」、「茶琴店」、「茶花店」等,還驕傲地給每個店主命名「麗麗店」,「華華店」、「琳琳店」-----因為這些小店都是何麗榮根據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並收集自己行走全國對茶的理解和認識而精心設計的,很多路過茶店的人都會進去瞧一瞧,甚至說這個老闆應該不是賣茶的
-
淺析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唐朝時期,中國茶文化飛速發展,形成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唐羽所作《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他將佛、道、懦三家思想融入茶中形成了中國的茶道精神。宋代時期,茶葉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 不僅因為文人的推動也因為整個時代背景的推動。茶文化在這個時期生機勃勃,但是茶藝逐漸走向了複雜繁瑣精細,反而失去了茶藝本身的品質。
-
茶葉冷知識:什麼是茶文化?
相信很多人不太理解,不了解文化的含義,那就更加不理解茶文化。茶文化就是我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形成了的文化特徵,茶文化可以表現在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相交。如果只種茶不懂茶,那麼就不代表懂得茶文化,如果只喝茶卻不懂茶,那麼也不代表懂得茶文化。當我們把茶富裕了一定的內涵,那麼飲茶這件事從單純的喝茶到悟茶理、體會茶文化的思想。也就是說,簡單的牛飲,不代表懂茶,不代表是有了茶文化,沒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就不能說是茶文化。
-
精讀堂|甘霞:《茶之書》是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啟示之書
活動邀請到持續從事茶文化行業16年的高級經濟師甘霞,解讀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美術家岡倉天心的《茶之書》。甘霞「我第一次接觸茶,是我爸爸那斑駁的搪瓷大茶缸,抿一小口,滿嘴苦澀。後來,隨著我對這個行業不斷學習和了解,才慢慢了解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講座開始,甘霞首先分享了自己與茶文化的淵源。
-
影像深圳家譜 | 蔣蕙琳:茶藝的「播種人」
面對茶,她似懵懂少女,虔誠、溫順、平和,如同婆娑世界中的一粒微塵;在茶具面前,她精緻、溫婉、多識,如同經過時間檢驗的一位如己,嫻熟地運用茶藝將茶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她眼裡,茶的世界很大,足以包容下她的整個人生,在她的感識中,茶的性情多樣,有著自己的春、夏、秋、冬。她愛茶、戀茶,在茶藝中觀息靜心,享受茶藝帶來的哪怕最細微的感受;她衝茶、品茶、參茶、悟道,通過茶道來修心養性、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