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深圳家譜 | 蔣蕙琳:茶藝的「播種人」

2020-12-11 澎湃新聞

影像深圳家譜 | 蔣蕙琳:茶藝的「播種人」

2018-12-23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茶室的嫋嫋茶香之中,蔣蕙琳身著旗袍,妝容精緻。面對茶,她似懵懂少女,虔誠、溫順、平和,如同婆娑世界中的一粒微塵;在茶具面前,她精緻、溫婉、多識,如同經過時間檢驗的一位如己,嫻熟地運用茶藝將茶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她眼裡,茶的世界很大,足以包容下她的整個人生,在她的感識中,茶的性情多樣,有著自己的春、夏、秋、冬。她愛茶、戀茶,在茶藝中觀息靜心,享受茶藝帶來的哪怕最細微的感受;她衝茶、品茶、參茶、悟道,通過茶道來修心養性、頓悟人生。她是湖南人,從小喝姜鹽豆子茶長大,婆婆端茶待客的一舉一動時刻啟發著她幼小的心靈。如今,她是全國茶館等級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國際職業技能(茶藝師)競賽裁判員、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茶葉學會會員、國家一級評茶技師、國家一級茶藝技師,還是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的授課老師。在茶藝這條道路上,她是從業者,更是傳道人。

茶是鄉愁的方子

小時候,祖母每每在貴賓來臨時,總是捧出一碗碗氣騰騰的姜鹽豆子芝麻茶。姜鹽豆子芝麻茶傳說起源南宋時期。此茶保留了吃茶葉的習俗,茶食與茶葉一起吃下。這碗茶裡有姜的辣味、芝麻的香甜、豆子的清爽、茶葉的清新,喝後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在故鄉茶湯的影響下,蔣蕙琳從小就愛上了吃茶。

若要說起與茶的緣分,那要從蔣蕙琳的父輩說起。當年國家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蔣蕙琳的父親離開家鄉湖南,去了湖北荊州。她的大姑媽到新疆支邊,小姑媽去了雲南西雙版納,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小姑媽有時候會從雲南寄來糯香的綠茶,堂伯也會從老家寄芽頭茶過來。每當收到茶,父親總會很高興地喊全家人來一起喝茶。茶畢,父親還會靜靜地吹一段口琴,那遊子的思鄉之情,混合著口琴的音韻和著茶香在空氣飄蕩,成了她對那段日子最獨特的記憶。

因為寄來的茶量極為有限,平日裡,父親還總會塞給蔣蕙琳五毛錢,打發她去買三包茉莉花茶。當時茉莉花茶一毛五一包,剩下的五分錢可以給自己買點糖吃,對於這樣的 " 好差事 ",蔣蕙琳總是十分積極。小時候五毛錢就是一星期的零用,但蔣蕙琳總是不到周四就花完了。父親寵愛小女兒,借著買茶的名頭 " 補貼 " 她。" 茶就是這麼神奇 ",蔣蕙琳深情地說," 茶就是抒解鄉愁的方子,茶裡寄託的是對親人滿滿的思念 "。

茶是一輩子的事業

蔣蕙琳曾是湖北荊州某絲綢紡織廠的一位女工,是茶改變了她的人生。在國企改革時期,機緣巧合之下,她接觸到了茶館服務員的泡茶手法,這激發了她對茶藝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她明白在簡單的泡茶手法背後,有著茶性極其深厚的知識需要系統地去學習,於是她與同伴一起,先去福建各個茶學院求學,後來去了杭州中國茶葉博物館學習。那時,對於全國為數不多的茶藝培訓點來說,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幾乎就是茶藝行業的 " 黃埔軍校 "。

她清楚地記得那是 2005 年的杭州,蔣蕙琳準備考高級茶藝師。一次老師問大家:" 你們學了茶藝後想做什麼?" 有的同學來自雲南,說想做一個屬於自己的普洱茶品牌,有的說想創造一個代表自己的茶文化品牌,而蔣蕙琳和她的朋友說:" 我們想做茶藝教育。" 當時不知天高地厚的 " 妄語 ",在今天似乎變成了實現,但世界就是這麼奇妙。學成後,蔣蕙琳回荊州便與朋友合夥開茶館,踐行著自己對茶藝的感覺。她在自己的茶館裡,編排了幾套茶藝表演,讓學生們在固定時間表演,定期做一些文化宣傳,積累了一定的名氣。2006 年,全國茶藝職業技能競賽在宜昌舉行,蔣蕙琳帶著她的團隊和鴻漸茶館的許長洋組建了荊州隊,代表湖北省參賽,取得了名次。蔣蕙琳獲得了個人賽銅獎,荊州隊取得了團隊第三名,蔣蕙琳因此也拿到了技師職稱。

2007 年,蔣蕙琳把目光放到了深圳。對於一個年輕的城市,一個包容和開放的城市,她隱約感覺到,她的茶藝在深圳將有用武之地。很快,深圳接納了她,她如願成為了深圳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做茶道老師。在蔣蕙琳心裡,茶藝永遠是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茶藝世界裡永遠需要一些鮮活的年青人,把茶藝發揚光大。在學校任教不僅能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又能圓了自己做茶藝教育的心願,從此一幹就是十年。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顆 " 茶種子 "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學生的心裡都有一顆茶種子。

" 茶藝的第一堂課,一定是我來上的。" 蔣蕙琳說。她認為,不管之前學生們是通過什麼方式、什麼渠道來認識茶,第一堂課猶如一道大門,推開它,學生才算正式走上茶藝的道路。" 不是說你有錢能找到好茶你就是一個好的茶人,而是你懂茶,知道制茶者和茶本身想要表達出來的特點,這才是茶人真正要理解的東西。" 因此為茶人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即使手下配備了十多名教師,蔣蕙琳的第一堂課也從不假手於人。

蔣蕙琳認為,茶的精神是 " 和 ",是寬容、謙遜。茶並不是一種孤寡高傲的東西,它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高傲的茶藝師,坐在臺上表演茶道時不搭理別人,那麼我覺得你並不算一個純粹的茶人。" 她覺得真正合格的茶人應該是跟別人分享對茶的理解,在茶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蔣蕙琳說:" 人活著,就是要證明自己在世界上來過。" 如果能把茶藝傳播出去,把茶藝的流派傳承下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茶藝,這才是她認為的 " 在世界上來過 " 的證明,是她在茶藝教育道路上的內在驅動力。

茶能改變人生,總結十年間她教過的學生,教過的人數至少有 8000 人,她說自己的學生往往是家裡的兄弟姊妹們一個接一個地來聽課的。茶藝真正能夠改變一些人的人生。她曾經帶過幾個學生,是公交售票員。在學習茶藝的過程中,她們的舉止、心境都有了變化,最後不僅成為了茶藝師,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且以後一直從事著有關茶的事業。這是茶的魅力,更是像她這樣茶藝教育者的驕傲。

希冀茶文化走向世界

蔣蕙琳的女兒韓雅蓮現在是深圳市國際茶藝協會的秘書長,同時還是一名設計師。由於媽媽自然而然地言傳身教,韓雅蓮越來越喜愛上了茶文化。由於受到父親的薰陶,韓雅蓮已經把自己的夢想具化到茶館、茶具的設計上來。對於有年輕一代的傳承,蔣蕙琳有自己的看法。她認為,首先是通過 " 師承 ",老師與徒弟之間的傳承;其次是 " 家承 ",一個人學習茶藝,能夠帶動一家人去接觸茶、了解茶;最後,還應該與網際網路緊密結合,通過直播、公眾號等手段,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茶。2014 年,她與女兒一起出版了《修心 · 茶 · 道》一書,在書中,她精心梳理規範了 13 種茶的衝泡技法並作出示範。中國茶藝簡約地說,有技、道兩個層面,技存於形,於熟練中得展現;道進乎技,於禪悟中開境界。她說,深圳是一個走在國際前沿的城市,不僅要在深圳傳承和發展茶道,還要以深圳為基點,以文化交流的方式走出去,向國外傳播輸出茶文化,這需要幾輩人一起努力。

深圳晚報記者 黃文波 實習生 廖慧瑩 攝影 韋建誠

原載於《深圳晚報》,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詞 >> 影像深圳家譜,茶文化,茶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100張全家福講述深圳家庭故事
    深圳晚報訊 近期,地鐵7號、9號線地鐵燈箱出現了一些深圳人的全家福,有世世代代在深圳居住的深圳原住民湖貝村、筍崗村等村民的家族全家福,也有來自深圳創業的創一代或深二代的全家福。每一張全家福的背後都有深圳家庭成長的溫情故事,一個個溫情的故事又構成了有溫度的深圳。
  • 新影像手機影像大師班活動完美收官,與華為視頻共探影像新視界
    今年年底,華為視頻開啟了「新影像手機影像大師班」線下活動,行至深圳、北京、重慶、太原,邀請諸多優秀創作者親臨各大城市華為旗艦店進行手機影像創作分享。活動受邀嘉賓都是華為新影像大賽獲獎者,同時也是華為視頻百花號首批寶藏UP主,他們以豐富多元的影像賞析和獨到深入的創作分享,帶來一場場有趣、有料的影像分享盛會。
  • 全球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向你發出在線捐贈家譜的邀約!
    家譜是上海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目前館藏家譜3萬餘種,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一直以來,到上圖家譜閱覽室查家譜,尋根問祖的讀者絡繹不絕。家譜與正史、方志構成歷史人文研究的三大支柱,不同的是,家譜還是普通民眾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受眾面更為深廣。上海圖書館多年來積累了一大批該領域內馳名的研究專家,產生了《中國家譜總目》《中國家譜通論》《中國家譜資料選編》等社會矚目的研究成果。其中,2008年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收錄了1949年前的5.4萬餘種家譜目錄,是目前中文家譜最權威的總目。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沅江小學生暑假接受「茶藝茶道」傳統文化學習
    湖南教育新聞網·教育影像志訊( 通訊員 謝樂夫 陳莎)8月10日,沅江市沅江大道57號門店前,熱鬧非凡,一隊小學生,手端一杯杯香茶,送給過路行人品嘗,行人連呼「好茶!好茶!」這是該市小學生主動學習祖國傳統茶藝茶道的一個真實鏡頭。
  • 從家譜到家譜圖
    (廈門某氏家譜)改革開放以後,興起了修家譜的熱潮,許多年齡偏大的同宗前輩,如果有點文化,又愛追憶過去,再加上身體好,就會廣泛聯絡,把擱置多年的家譜拿出來,進行更新和增添。我見過的家譜都不複雜,就是一個個串聯起來的名字。
  • 家譜的格式
    1.譜名 一般均稱為家譜、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會譜、通譜、聯宗譜、大成譜、房譜等,玉蝶、世家、等等。譜名中必須體現家族地址省、縣、村名,例如山西省原平市東南賈村《趙氏宗譜》,讓人一目了然知道家族所指。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
    ,在多年努力之下,已建立當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華人族譜資料庫,目前正在著手建立全世界華人家譜目錄,讓所有華人均能夠溯本尋根,並建立自己家族的歷史。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服務員李行遠,9月11日在達拉斯演講指出,猶他家譜學會創立於1894年,鹽湖城家譜圖書館則是學會旗下的總館,並在世界各地有4000多個家譜中心,其中散居美國各地的家譜中心就有2000多個,等於是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分館。    李行遠表示,家譜是上天給我們的特殊禮物,而華人的家譜更是如同中國歷史一樣久遠。
  • 家譜是什麼
    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與之適應的是修家譜之風極為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同時,偽造世系門第的造假現象應運而生,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 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抬高李氏皇族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
  • 福建人的家譜也太長長長長了吧!
    前段時間,有個男子打著「我來幫你續家譜」的幌子騙吃騙喝,「順」走了老人為數不多的辛苦錢。福建人回鄉祭祖,也會聽長輩們說起自家的家譜。對於80後、90後來說,家譜似乎已經是個陌生又遙遠的詞,但在老輩人的生活裡,它卻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
  • 「家譜」到底是什麼?
    其實,這就是家譜。家譜、族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中國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
  • 影像為媒 時代為卷 | 招商蛇口定格深圳40年時代肖像
    感謝有你那些關於時代、關於影像、關於美好記憶的每一個瞬間,變得更加雋永而深刻 新聞發布會×【時代肖像】深圳拍攝計劃啟幕捲起灣區影像藝術澎湃之潮城市、社會、人物,在時代的洪流中歷經變遷;影像藝術,也在歲月的更迭中歷經思考和沉澱,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 為何今年清明,修家譜的人,比掃墓的還多?
    清明節作為中國民族傳統的節日,許多人選擇在這一天慎終追遠、祭拜先祖,通過這個動作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通過這麼長時間的傳承,讓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掃墓、祭祀」。可是在今年的清明節,很多人選擇緬懷先祖的方式,卻有了很大的改觀。據了解,很多人選擇用修家譜的方式替代掃墓,這是為什麼?
  • 家譜
    這樣看吉林扶餘的家譜字輩只有一字之差,訥河後加了兩句「作顯蘇國瑞,福世慶時昌」,這兩句用字生硬,寓意牽強,文韻水平明顯不及前兩句,應為後人修訂家譜後加的。遼寧丹東的「法術」「福祿祥」與扶餘字譜音近,但內涵和字句品味上就降了幾個檔次,很明顯也是後輩傳承過程中出現差錯。山東博興董家字輩則有家譜遺失憑記憶勉為傳承之疑。扶餘字輩中說的「祖籍山東登州府海陽縣」則應為輩分最大的祖上源頭。
  • 北京湧現代修家譜公司 壽辰送家譜成為新時尚
    而家譜除了個人珍藏外,還成為了壽辰上的新禮品。  新聞追蹤  調查家譜先籤合同  「敘本系,述始封;明世次,別親疏。固本調查首開先河,文史、姓氏、宗譜等專家為您撰寫編印完整家譜,精裝印製附電子版。」這是一家家譜調查公司的廣告。幫人調查家譜已經成為一些公司的新生意。
  • 【學家譜品家訓】福州陳氏家譜:查閱資料續寫族譜
    此時已退休在家的陳鍾華老人,終於接過寫家譜這個重任。從2013年開始,陳鍾華老人開始查閱資料,慢慢意識到,家譜不僅是血緣關係的見證,同時有了這些先人的記錄,還可以啟迪後人。期間,他說有句話對他的觸動非常大,有位陳氏家族的人寫回憶錄時說:「現在,家族後代走在馬路上都互相不認識,這是一種悲哀。」由於他們家族之前沒人寫過家譜,所以建立這個家譜難度很大。
  • 澤州發現《郭氏家譜》家譜中有郭臺銘父親名字
    一部成冊於清鹹豐年間的完整家譜,在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重見天日。《郭氏家譜》造譜時間為155年前,澤州籍臺商郭臺銘父親郭愛物的名字收錄其中。  A、家譜保存在特製的柜子裡  「《郭氏家譜》在村裡就不是秘密。」
  • 孫氏家譜、孫氏族譜、孫氏家譜文獻目錄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新唐書·經籍志》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後,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
  • 新家譜的體例
    家譜在初創時期,只有單一的世系和人名,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個高峰期後,到宋代,家譜體例基本定型,就是「蘇歐體例」,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期,家譜體例更加完善。2.新家譜體裁體裁是家譜編寫的文體形式。家譜是一個家族歷史的百科全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僅只使用一二種體裁,是難以記述清楚一個家族演變發展歷史的。為了既能全面、翔實地記述家族歷史,又能使家譜圖文並茂、形式多樣、編排合理精美,增強家譜的知識性、可讀性,應當採用多種體裁來表現。
  • 家譜格式
    【2】譜序稍具規模的家譜,卷首一定會有一篇至幾篇譜序,包括新序、舊序等關於本族的記述。【3】譜例又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譜在每一次續修時都會訂出若干條適合社會潮流與需要的規則,以作為修譜時所要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