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冊於清鹹豐年間的完整家譜,在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重見天日。《郭氏家譜》造譜時間為155年前,澤州籍臺商郭臺銘父親郭愛物的名字收錄其中。
A、家譜保存在特製的柜子裡
「《郭氏家譜》在村裡就不是秘密。」12月1日上午,在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村黨支部書記郭揪柱對記者說,「這部家譜就放在村委會樓上,村裡人都知道,只是不為外人知曉。」
地處澤州縣西南部山區的南嶺鄉,距晉城市區36公裡。所轄葛萬村為臺商郭臺銘故鄉。
68歲的郭揪柱退休後本來在晉城市區居住,今年5月份,他回到老家葛萬村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葛萬村歷史悠久,至今村內還保存著湯帝廟、三官廟、棋盤院等古建築。「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化,尤其是對古文化的傳播。」他回到村裡,又想起了《郭氏家譜》。
《郭氏家譜》裝在一個特製的立式木質柜子裡。柜子與臺座是連體的,櫃門順著柜子兩端的凹槽由上而下插入其中後密閉。
可能是年代已久,櫃門上的油漆幾乎失去了光澤,而上面雕刻的「郭氏家譜」4個楷書大字非常清晰。
帶著白手套的郭揪柱打開櫃門後,記者看到裡面還有第二道門。雖說第二道門也是木質的,但門上雕刻著形似龍、荷花等動物和植物圖案,兩邊配有一副對聯,均為描金。對聯的門額為「本支百世」,門聯為「綿瓜瓞於萬年,衍雲礽於千古」,中間豎寫著「先代祖考在位」。不難看出,造寫家譜者意寄望於後代平安,繁衍昌盛。
將二道門抽離櫃體,掀開包裹著的宣紙,藏青色封面的家譜進入眼帘。
家譜紙質為棉紙,長39釐米、寬17釐米。如此大開本的家譜,不能不令人稱奇。
B、家譜修於155年前
《郭氏家譜》造譜時間為清鹹豐十年(1860年)十月初一,為郭氏第十四世郭廷申重修。
《郭氏家譜》共分4冊,均為線裝。由於歷經155年,存放在櫃中最上面的一冊,可能由於浸水、蟲蛀等原因,封面及內頁已出現破損和粘連。其餘3部家譜保存完整。
「造譜邑癢生郭氏郭廷申,助理郭善政、郭善聚。大清鹹豐十年十月初一日。」翻開「郭家二門家譜」扉頁,清秀的小楷字體映入眼帘。
「葛萬村5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郭。」郭揪柱說,「原來在村裡一直有種說法,我們是郭子儀的後代,是明朝時期從洪洞大槐樹遷徙到此的。」
據郭揪柱講,葛萬郭氏始祖為郭德廣。早在明朝時期,郭家包括郭德廣在內的四兄弟由洪洞大槐樹向各地遷徙。四兄弟到澤州後,只有老二郭德廣留在葛萬,其他三兄弟遠走他鄉。
「老人們傳下來說,郭德廣患有殘疾。」郭揪柱說,當時郭德廣首先落腳在一個叫「小南莊」的村子,後來才到葛萬定居。「『小南莊』屬於現在的犁川鎮,距葛萬不遠,現在已沒有人居住了。」
郭德廣定居葛萬後,生有二子:郭縣、郭州。從現存家譜來看,郭州又生六子:郭文深、郭文進、郭文冬、郭文朗以及郭文章、郭文春。但卻不知為何,現存的《郭氏家譜》僅存四冊,分別命名為「長門」「二門」「三門」「四門」,沒有郭文章、郭文春的家譜。
一族分為四門,《郭氏家譜》為每門各立一譜。郭氏四門之中,二門郭文進人丁最為興旺,以讀書者居多,在當地威望頗高。郭揪柱便出自「二門」。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