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出現多次官修家譜的現象?唐朝家譜的形式有什麼變化?

2021-01-08 騰訊網

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朝代之一,也是編修家譜的高潮期。唐朝時期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家譜著作,這是出於對門第的追逐;唐朝的建立是依靠關隴士族,由於實行科舉制,士族的政權慢慢失去,當時皇帝想通過家譜提高關隴士族的門第。

有三次大規模修譜,第一次是唐太宗下令編修,唐太宗命韋挺、高土廉、岑文本等主持編修家譜,並組織一批學者、官吏、士族等人參與編修,大量搜集天下的家譜,與正史對照,辨其真偽。第二次是在武則天時期,許敬宗以貞觀《氏族志》未列武氏做族望為理由,李義府以《氏族志》沒有李氏的世係為理由,奏請改修,編修之後,譜名改為《姓氏錄》。第三次是中宗復位之時,柳衝認為《氏族志》和《姓氏錄》已頒行近100年,士族變化很大,便請求改修。柳衝、張錫、徐堅、魏元忠、吳耀等人根據《氏族志》重新編修,幾重波折,編修完成《姓族系錄》。

唐朝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朝代,皇室家譜對比以前的也會比較重視。唐朝皇室家譜記載的內容會包括歷代皇帝及其子孫的基本情況、傳承世系等。唐朝的宗室群體也是皇室的重要部分,宗室就是皇帝的至親;唐高祖時期大封宗室,祖父、父都被封王,成為皇室的分支,到唐睿宗時期,依舊按照這種方法分封宗室,這些宗室按慣例,都是要編入家譜的。皇帝中除了因未成年去世而無子的,其他與各自皇后嬪妃生的兒女,除繼承者外都被分封到各地,有些後代還留在受封之地生息繁衍,他們都自稱為皇族後人。

唐朝家譜形式沒有太大變化,一般家譜都是用方框、線條、箭頭來表示世系圖表,詳細說明每個人物的血緣關係、名諱、官職以及配偶姓氏名字等等,要注意的是繪圖要清晰,字跡要工整;官修家譜內容是按照唐朝政治劃分,依照州、郡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該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多者四十姓。

相關焦點

  • 數典不忘祖,家譜是個什麼存在
    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想像空間」。
  •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
  • 講一講家譜的重要性
    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在我國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家譜的意義是什麼?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
  • 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關於家譜裡的字輩
    眾所周知,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起名形式,像老一輩很多人名字都是按家譜起的,父姓+中間的家譜,家長起好最後一個字就好了,這樣的起名方式挺簡單省事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卻不願用這種方式給寶寶起名了,這是為啥呢?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 譜 的形 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 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
  • 宗譜與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
    家   譜家譜這個詞,既有廣義,又有狹義。平時人們口頭上所說的家譜,就是一個各類譜的廣義稱呼,家譜包含有家譜、宗譜、族譜,以及家乘、譜牒。當然,這裡提到的家乘一般不用做譜的名稱,更多是作為一個稱呼用在譜的扉頁上,也用於譜局的一個標記而存在於譜上。譜牒一詞則只會出現在譜的文獻之中,泛指譜以及譜的各類資料總稱,一般也不會用於譜的封面名稱。所以家乘以及譜牒就不在這裡詳細講述。
  • 家譜是什麼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宗法式家族是一種血緣組織,內部的血緣關係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維持和發展。即使舊的家族裂變成許多新家族後,以及新家族再裂變之後,各家族之間的血緣關係也必須十分清楚。一個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誰?始祖如有幾個妻子的話,誰是嫡?誰是庶?他們各有幾個兒子,名叫什麼?
  • 編修家譜,最不能原諒的錯誤是什麼?
    現今修譜,雖然修譜人對待家譜抱有非常大的熱情,但由於專業知識受限,所編修出來的家譜也參差不齊,因此出現世系混亂、排版錯誤等問題屢見不鮮,有的甚至僅僅是因為搜集到一點資料,在沒有進行考證的情況,就急忙亂認祖先,讓家譜失去本身應有的「明世系、辨昭穆」的作用。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關於家譜的起源,人們是眾說紛壇,佔據最主流的是:殷商起源、周朝起源、春秋戰國起源、宋代起源這四種說法。雖說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有一定的文獻資料, 但是每種說法都太片面,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是以文字出現為基礎的,而根據考證,早在文字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結繩、口傳方式存在於漫長的原始社會中。
  • 為什麼印刷家譜要用宣紙,看完你就明白了!
    因宣紙製作的原材料稀有,中國只有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才有,所以宣紙也成為宣城市的地理標誌產品,宣紙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宣城而來。 唐朝時期, 全國各地每年進貢到長安的貢品中,宣城郡所納的貢品中就已經有宣紙製作而成的「紙、筆」。這說明當時宣城郡在當時已經生產紙、筆。 宋朝時期,宣紙需求增大,各地供不應求,熙寧七年,朝廷「詔降宣紙式下杭州,歲造五萬番」。但因製作工藝複雜,材料難求,生產日漸衰微。
  • 家譜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現代修建新家譜應記載哪些內容?
    在宋代家譜由官修進入民間,私修家譜最有代表性的是歐蘇體例家譜,主要內容有譜序、譜例、世系、世系錄和先祖考辨等。明清時期的家譜更加豐富完善,基本上都有世系、官職、遷徙、贊像、祠堂、祭田、墳墓、恩榮錄、五服圖、字輩譜、家訓家規、人物傳記等等,歷代不同的家譜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 新家譜要充分反映民主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突出家譜的特點和時代的特點。
  • 客家人是什麼人?為何客家人的家譜記載祖輩來自江西?
    在中國南方,有大量的客家人聚居。其中,以兩廣、福建和江西省最多。客家人是一種稱謂,很多人都知道客家人,但並不知道客家人是如何來的,客家人是不是少數民族。更為奇怪的是,大多數客家人的家譜都記載著祖輩來自江西,這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池氏網:傳承家譜文化,通曉家譜中的29個專業術語!
    宋代的家譜主要功能在於德育、教育;   明代,家譜進入完善期,家譜功能逐漸轉化為教育、倫理功能,宣揚和實踐「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倫理思想;   明清講究孝治天下,家譜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背後,是什麼精神力量在主導這場遷徙呢?宗族。3000年前,西周王朝建立了成熟宗法制,基本就是夏以來「家天下」的完善版本。西周時,統治天下的家族是「姬」。經過數百年的滲透,深深印在人們心中,哪怕是西漢農民起義,要找一個西漢皇室後裔來做代言人。
  • 「家譜」到底是什麼?
    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中華民族三大文獻(國史、方志、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 家譜受到學術界重視,但其文獻價值尚沒有充分利用—— 家譜的局限性是明顯的
    家譜比較完整地反映家族遷移歷史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因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遷移,對社會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有載諸史籍的價值;但對於該家族的後裔來說,卻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
  • 家譜、族譜、宗譜到底有什麼區別?別用錯了!
    此後,家譜的功能就一直存在著「別」和「離」。但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制度的不同,家譜的功能也在逐漸的發生變化。周代,是宗法制度形成的時期,「族」本來只是有血緣關係的群體,並沒有尊卑主從之別,但進入到社會的階層之中,便有了「宗」。也就是在親族之中奉一人為主,主者為尊並享有特權,其死後則由宗子繼承。
  • 新家譜的體例
    今天,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事業高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外交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分工更加細密,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新生事物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社會生活更加多樣和豐富,舊家譜的體例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創新不是完全拋棄舊體例,另搞一套,可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家譜的新體例。
  • 新時代家譜,女子入譜的標準格式是什麼?
    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家譜是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以人物為核心的歷史文獻。家譜不僅能體現出中國人尊祖敬宗的優秀品德,還能教育後輩子孫。鞭策後輩成才。隨著隋唐五代的結束,修譜之風逐漸在宋朝從官方流向民間,出現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的局面。蘇洵和歐陽修兩人創立的家譜體例,開創了家譜體例之先河。
  • 四川嶽池縣同興尹氏家譜重點突出內容豐富
    筆者獲悉,四川嶽池縣同興鎮尹氏家人經過近五年的共同努力,共籌資四萬多元,在嶽池尹氏宗親會尹思澎等的指導下,由嶽池縣農業局退休幹部尹思民(建國)執筆主編,於2021年元旦前夕勝利完成了同興支系《尹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