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講家譜的重要性

2020-12-11 宗譜尋根

家譜對於每個人來說,很重要,可以弄清楚自己來自於哪裡,以及世代的傳承,同宗人與人之間的遠近關係等等。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家譜?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通譜、統譜、支譜、房譜等稱法。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姓氏同宗共祖家族的世系繁衍,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及重要人物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傳承之書。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

家譜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

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在我國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

家譜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的家譜一般都有家規族訓,對於規範人生和教育子弟有著積極的意義。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第一、通過從社會學到遺傳生物學對姓氏的研究,確認了古代文化傳承的科學性。在社會學與遺傳學兩個領域中,姓氏的內涵差別很大。從社會學角度對「姓氏文化」的研究,是立足於「文化」的傳承;而遺傳學的角度,是討論「血統繼承關係」的,姓氏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第二、續修家譜能夠考真辨偽明世系知始祖。現代修譜者都十分注意甄別真假,家譜失真的原因很多,書契記載,由於年代久遠和文字圖片資料保存等諸方面的原因,使得譜書、史記、雜史、筆記等缺失,致部分家譜源流思考。

第三、國外對中國家譜的重視,日趨強勁。據調查,僅美國的圖書館、檔案館收藏的中國族譜就超過4千部。此外,英國、日本、法國、俄羅斯、西班牙等國,也是收藏大戶。「國外學者、機構對中國家譜搜集不遺餘力,研究多有成果」足以說明,家譜已經和史、志鼎足而三,同樣被世人重視。

第四、尋根留本,承前啟後。樹高千尺,落葉歸根。萬裡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有他的祖先。一個人在世界上生存近百年,如果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是有負先人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人一生最喜歡聽到的、看到的是什麼?自己的名字!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而要了解自己的祖先,看到自己的名字,並且希望你自己的後代記住你的名字或者事跡,也只有家譜能做得到。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想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也不希望讓後代知道自己是誰,人和普通動物也就沒有區別。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

第五、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家譜,積澱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體現著最基本的道德傳統,凝聚著厚重的民族向心力。連接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緣親情。臺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兩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譜同牒。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民族親情,擋不住兩岸家譜的接續傳承。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為炎黃子孫的涓涓血脈。不論居住在哪個地區,再修家譜依然是以炎黃傳承為依歸。

第六、敦親睦族,凝聚血親。一個家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譜建譜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徑。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覆登門拜訪,不斷了解情況,追根溯源,尋祖問宗,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家族內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傳承親情教育,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因為修撰家譜和逢年過節中緬懷先祖的各種儀式,使得子孫後代才能更加自覺地做到尊老敬長,憐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有利於家庭的團結和幸福、有利於家族以及社會的和睦和諧相處。

《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姓既別貴賤,明親疏,明世次,別親疏,續修家譜的意義也就明顯了,中國姓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

家譜的作用都有哪些?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家譜是和正史、方志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在以下各方面尤為突出:

第一、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第二、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系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第三、經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跡。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第四、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

第五、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第六、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第七、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第八、地方史志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第九、民族史資料。家譜蘊含著大量的人口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資料,與正史和方志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家譜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對於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有的家譜記載歷史上少數民族情況甚詳,更有些少數民族家譜,它們是研究少數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資料。如清代蒲慎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譜》是回族家譜,記述了當地回族的一些情況;而遼寧《莊河金氏家譜》則是滿族家譜,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輔政大臣之一鰲拜的後裔。

第十、教育史資料。經家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多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第十一、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第十二、民俗學資料。家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裡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本族的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

第十三、華僑史資料。我國沿海地區一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布、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繫,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第十四、其它意義。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頒發的[1984]7號文件說:「家譜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的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

家譜的歷史淵源

關於家譜的起源問題,歷來就有幾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周代,一說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一說起源於宋代,更有一說起源於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譜甚至更以前的口頭家譜和結繩家譜。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尊重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樸素的祖先信仰,不僅中國,而且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也都存在濃厚的祖先信仰。韓國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譜,他們的總統盧武鉉、盧太愚都曾經到中國山東來認祖尋根。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家譜是影響人數最多、影響時間最長、影響面最廣的書籍之一。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發達的王朝之一,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先後組織編修了數部大型譜牒著作。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想像空間」。

魏晉時期,編撰譜牒的主要目的是維護門第,由於門第與選官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政府也參與其事,官府組織編修譜牒。宋代修家譜關注的重點在於「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內部的團結互助。由於與選官沒有關係,官府自然不再過問,因此宋代以後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譜。隨著家譜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譜逐漸從官府、從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進入明清以後,官方繼續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說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流傳至今的祖傳家譜很多都出自明清時期,但是,明清兩代家譜造假現象卻是絡繹不絕,一些姓氏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舊時甚至出現過所謂的職業「譜師」,專門幫人在修譜時添入名臣名人作為「先輩祖宗」。這種族譜造假的行為,自欺欺人,顛倒基本事實,即是對先人的極不尊重,甚至是侮辱,也不利於家風的傳承。為了提高家譜的「產量」,「譜匠」創造的家譜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譜匠」習慣於用華美的詩詞歌功頌德,也喜歡把家譜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這也是他們認知中最古老的時期。

現存的古老家譜大多數屬於明清時期纂修。如果從科學角度探討家譜的真實性,結果可能讓人很失望。根據專家考證,現存明清時期的家譜中,先祖內容大多都是虛構,譜中第一位先祖往往附會歷史名人。在古代戰亂頻繁情況下,想延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族譜是非常困難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穩定,近幾代的家譜世系真實度還是很高的。

家譜的姓氏源流

古姓大多是圖騰的遺留,當今不少姓氏中,都保留著原始圖騰名稱的遺蹟。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以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留存的圖騰信仰,均佐證了這一觀點。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淵源大多都很古老,假若沒有考古與基因等科學研究,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據考古及基因研究顯示,中國人的起源並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遠古時期中國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人群。此外亦有從北往南遷徙的說法,據文字資料與傳說,大規模的北方人南遷就有三次,分別是:西晉末年開始的「五胡亂華」時期、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及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國」;這些歷史給學術界造成了一種「錯覺」,即認為在史前時期,中國人也是由北往南遷移的,但「泛亞SNP計劃」的成果顛覆了這個主流觀點。

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一些史學專家認為,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蕩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很多族譜都由後人憑想像臆造。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性和確實性。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由於南北各地的語言、風俗、長相等均不同,世系聯繫在一起,紙質家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或可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輝教授表示,通過檢測DNA中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可以推斷是否來自於同一父系。這為姓氏、家譜的關聯研究提供無可辯駁的科學證據。採用「DNA族譜」和紙質族譜並行、相互印證的辦法,來確定族親關係是可行的。史定華表示,在修訂宗譜中,如何科學地認祖歸宗,應該遵循紙譜、血譜相互結合的方法。其中,血譜保存在每個人血液裡的DNA中,忠實記錄了世代相傳的軌跡。

家譜的世系表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採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家譜的可信度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近幾十年,越來越多的地方圖書館開始收集家族「老譜」,認為它們與正史、方志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不過,對於「老譜」的可信度,專家們的態度是:謹慎為上。「在家譜中攀附名人的現象自古有之,即使真的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家譜也並不可靠」。

一些史學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社會動蕩導致了家譜的斷裂、殘缺,缺失的部分有很多都由後人憑想像補上。早在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蕩,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至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

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的。在我國明清時期,還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利用事先準備、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譜作「道具」,每當有人請修譜,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這類家譜自然不可信。這樣出來的家譜幾乎一個面孔,所出現的歐陽修、蘇軾、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題跋序言,其實都是這些「譜匠」的傑作,不了解真相的人還將其視為祖傳之寶。因歷史原因,近幾世以前的家譜世系可信度均不高。

家譜裡面記述清朝至今為止的世系關係,沒有必要造假,所以可信度非常高,可以體現出家譜真正的意義。

家譜的重要性,從以上文中,基本上可以了解清楚。家譜和史書一樣,都是記載的歷史,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心中有譜。

相關焦點

  • 家譜凡例的重要性
    編修家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凡例的制定。凡例的重要性和作用,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凡例。
  • 【家譜國際徵文選登之十九】解向軍丨解氏「五子登科」家譜情結
    我與家譜文化的不解之緣——解氏「五子登科」家譜情結解向軍/文小的時候,總愛混在大人們聚集的地方聽老人們講天南地北的故事稍大的時候,聽著聽著就不時的想插嘴問問,有時把講的人都問的很尬尷。於是奶奶或父母親就帶著表情嚴肅地說:「小孩子只允許聽,不得多嘴。」後來就記住了,只聽不問,似懂非懂,心裡臆會。上學時,學校在村西的大廟院內,教室是廟院的大殿,當然已經沒有了神像,學生不多,一、三年級一個教室,二、四年級一個教室。
  • 家譜
    從爺爺輩家裡就沒留下家譜,只知道爺爺輩名字中間是「雲」字,父輩是「德」字,我們這輩是「本」。
  • 澤州發現《郭氏家譜》家譜中有郭臺銘父親名字
    一部成冊於清鹹豐年間的完整家譜,在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重見天日。《郭氏家譜》造譜時間為155年前,澤州籍臺商郭臺銘父親郭愛物的名字收錄其中。  A、家譜保存在特製的柜子裡  「《郭氏家譜》在村裡就不是秘密。」
  • 家譜手抄報 傳承好家風
    人人製作《家譜手抄報》為了幫助孩子建立來自家庭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良好家風,齊賢鎮校給全校每名學生布置了一個特別的作業,與家人一起製作《家譜手抄報》,活動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響應。這些家譜不僅包含了家庭世系表、家庭大事記、家庭史料,還有一個一個動人的家庭故事。「韓金生出生於1886年8月27日。
  • 《家譜手抄報》傳承好家風
    張影文高建剛攝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齊賢鎮中心小學的學生,用童真的視角,通過收集自家的老照片、尋訪家訓家史、書寫家訓家規等,動手製作了自家的《家譜手抄報》。同學們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誠實、孝道、勤儉、誠懇」等優良品質的薰陶。
  • 製作《家譜手抄報》 傳承好家風
    孩子聽長輩講過去的故事、尋找老照片的過程,就是尋根問祖的過程。」齊賢鎮中心小學校長戴曉萍表示,編制家族的歷史,不光是讓孩子們數典認祖,更是能讓孩子們從祖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傳承好家風。手抄報講述長輩感人故事一張名叫《韓氏家譜》的手抄報詳細記錄了發生在自己爺爺奶奶身上的故事。《韓氏家譜》的製作人是五(7)班的學生韓依書。
  • 家譜是如何從貴族走向百姓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家譜發展的繁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家譜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當時從選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譜為憑,家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魏晉南北朝時期家譜發展的重要標誌是國家設立譜局和譜官,專門從事譜牒編修和保管工作。國家設立官員與機構管理譜牒,前代也是有的,例如秦漢時就設立宗正一職管理譜牒。
  • 家譜、輩序、祖宗十八代概論
    因為有了家譜的存在,追宗溯源變得非常簡單,一個人的根在哪裡,祖宗是誰,歷代有什麼榮辱,出了幾個偉人,分支走向等等都一目了然。家譜怎樣排列最好?家譜世襲的排列,建議最好採用金子塔狀排列法,這種格式類似於植物的根系圖,用這種排列法閱讀和查找非常方便實用,我們家族就採用的這種格式。
  • 葉氏部分家譜字輩續一
    此文由上篇的「葉氏部分家譜字輩」留言資料重新整理而成。我是重慶開縣,我所知道的葉氏家譜是.世德承宗祖,先澤益相賢。父親講我們是從廈門市同安縣遷過來的,我們從同安過來接下去字輩是「子、翌、鎮、世、善、萬、端、天、賢、榮、詔、爾、文、章、教、友、如、恭、寬、信、敏、惠、仁、慈。「不知正確不,如有相同字輩族人聯繫一下!我想尋根!謝謝!!
  • 《(程氏)家譜文化(基本)知識》講座(一)
    家譜文化知識涉及面很廣,涉及到很多學科的知識,比如人口學、生物學、遺傳學、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語言學、文字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等。包羅萬象,林林總總,內容繁多,不是這短短的二十幾分鐘可以講完的。所以,這裡只選擇與我們程氏族人學習家譜、編修家譜有關的兩個問題,與在座的各位一道來學習探討。我講的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 聊一聊外國人的家譜
    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譜,又名家乘。包括外國,他們也有自己的家譜,只不過他們不叫家譜,他們都有自己國家的名字,有的叫『家族樹、家譜樹』。尋根留本,承前啟後。樹高千尺,落葉歸根。萬裡江水,源起何處?不管什麼人,哪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有他的祖先。
  • 續修家譜的序言怎麼寫?
    續修家譜是傳承族根文化的重要家史記載。
  • 天下譜系|什麼是填入式家譜?
    一、書籍式填入家譜書籍式填入家譜,又稱空白家譜、手寫式家譜,即裝訂成冊、供手工填寫的家譜,是為更方便使用而出現的一種新式家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類的家譜先後出現過幾種,但用法沒有太大區別。在此基礎上所研製的第二代家譜,繼承了第一代家譜的精華部分,更加充分吸收了傳統家譜的優點和海內外家譜編修的新成果,把內容擴展到譜序、源流、世系、傳記、影集等十多項,使用時可以用手工或電腦填寫,既方便又科學,被譽為我國家譜在「歐蘇體」之後的又一重要成果。
  • 家譜序言怎麼撰寫
    (朱師轍《清史述聞·卷十六·叢錄二》)家譜同其他著作一樣也有序,置於正文前面。序的類型分三類:一是自序,即作者或編著者寫的;二是他序,即請他人寫的;三是代序,即用一篇文章代替。家譜序言,多為自序、他序兩種。宋代歐陽修、蘇洵既自編家譜,又為自編家譜作序。他序的也很多,為了提高家譜的榮譽和地位,不少家譜往往請名人、政界要人作序。
  • 講故事技巧在聊天中的重要性
    我們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溝通,讓她聽你講—講故事。     很多人小的時候都喜歡聽著媽媽的故事睡覺,其實你並不是真的想知道內容是什麼,只是希望有個人給你講講故事哄哄你,但如果故事精彩的話,你會一整晚都睡不著,都想著故事的精彩情節,幻想自己在故事裡的主角,原因是這是一種代入。
  • 溧水駱山村驚現西周楊氏家譜
    聖旨也成家譜內容  記者獲悉,目前這14本家譜被收藏在溧水退休教師楊文榮家,62歲的他是楊氏第105代,因為有些文化,又比較熱心修譜,所以族人也就放心地把分散的家譜交給他保管。已經通讀數遍家譜的楊文榮介紹,家譜共分三部分,首本主要介紹楊氏家族歷史,包括修譜原因,修譜序,家譜目錄,後面還配有大量的圖片,有駱山村地貌、祠堂、碑坊、墳址以及人物畫像,再往後翻,竟出現了許多聖旨圖,從上面書寫的內容來看,幾乎都是各朝皇帝對楊氏族人的封官通知。有意思的是,漢朝皇帝封官丞相楊震的聖旨,竟然一式三份,其中給震祖父母一道,父母一道,震本人並妻子一道。
  • 中國家譜淵源--10
    宋、明以來,家譜是維繫家族血緣關係的主要紐帶,每個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組織,必有一部以至數部家譜。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生活中我們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姓嶽的認定是嶽飛的後裔,姓李的祖先多是李世民、李白,……筆者曾在浙江的一潘姓宗祠見到過一塊「潘公仁美」的靈牌,那是把潘仁美作為自己的祖先。其實這絕大部分並不可信。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
  • 關於家譜序言的寫法
    轉載:九親文化 http://yunpu.99qin.com/html/article/2153.html一、關於家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