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家譜文化(基本)知識》講座(一)

2021-02-07 一鳴文苑

《(程氏)家譜文化(基本)知識》講座提綱

家譜是與家和家族有關的特殊書籍,向來被認為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是以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具有辨別血統、敦親睦族的特殊作用,具有悠久的歷史。

家譜文化知識涉及面很廣,涉及到很多學科的知識,比如人口學、生物學、遺傳學、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語言學、文字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等。包羅萬象,林林總總,內容繁多,不是這短短的二十幾分鐘可以講完的。

所以,這裡只選擇與我們程氏族人學習家譜、編修家譜有關的兩個問題,與在座的各位一道來學習探討。我講的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程氏家譜前世今生

 春秋時晉國人程叔本(公),諱文覲,字子華,自號「程子」。學識淵博,熟讀《墳》《典》《丘》《索》以及故府傳記之書,善於持論,聚徒著書,多遊諸侯,遇孔子於途,傾蓋而語。名聞諸侯。相傳,程叔本(公)曾經修撰第一部程氏家譜。如此說真實,則程叔本(公)可能是程氏最早編修程氏家譜的人,他編修的《程氏家譜》可能是最早的程氏家譜。

漢元帝時,廣平侯、司徒程泰(公),字彥通,奉詔「編修姓望」,曾考證程氏姓望,自陳曰:臣之遠祖伯符有三異之瑞,十四世祖嬰有託孤之義。這《程氏姓望》可看做是程姓較早的譜牒。姓望,指姓氏郡望。

三國時期程昱(公)的兒子程建(公),字道福(公),曾「歸郡修譜」。

晉室南遷以後,在江南有所謂《百家譜》,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時,新安28世程淘(公),始考訂《程氏世譜》。程淘(公)這部《程氏世譜》雖然原譜我們沒有見到,但是從相關記載看,它考載詳明,堪稱信史。

程氏世譜序

淘生不幸,時逢多故。出入兵甲之間,不知義方。永懷先人遺澤,及淘之身,泯泯如此。每每念及,未嘗不枕戈涕泣。思見四海乂安,何太平之不易得、死亡冉冉之相迫也,已矣。行年七十,位不過巖將,兵不能制鄰封。控於縱橫之諸侯,因以攘剽之殘寇。長安何在?指日下以掉心;劍嶺未通,望棧閣而飲血。有志不遂,撫楮何言?重念先世舊塋,鞠為荊棘;故相東閣,反成營場。平時鄰裡鄉黨之人,半是梟狐魍魎之物。死者郊原暴骨,生者巖穴藏身。屋漏田蕪,見鹿已遊於町畦;軍輸兵餉,驅民未免於租庸。無日不兵,無時不火。顧奔迫之不暇,豈簡編之或收。由是譜牒舊書,幾於灰燼。既無路以報國,復何意以辱先?聊因戰守之餘,漫輯世次之序。自淘而上,止忠壯公,凡十三世,居黃墩。

乾符五年,歲在戊戌。端午日,黃巢別部入黃墩,淘之族人迯難解散,賊眾遂營本宅,攻劫川谷,蕩滌殆盡。至仲秋初,黃巢收所部犯闕,於時清蹕無聲,鸞旗失色,行幸萬裡,自同天寶之遊,負乘九重更甚。

貞元之僭,淘與兄沄思世故之殷,共謀存活之計。其後,大盜移國,方鎮勤王。甫及一年,李克用、朱溫收復長安。所在州縣戶口減耗,其曾經巢賊所過,則又甚焉。自從賊後,山落老稚稍歸鄉社。兄沄遂謀於眾曰:「黃巢雖沒,盭氣未除,天未悔禍,饑饉荐臻。以沄度之,不及息肩矣。一旦如有犬吠之驚,吾屬彫瘵之餘,豈有噍類?」眾皆泣曰:「其將若之何?」沄曰:「盍相與依山阻險以自安,無事則耕織,以供伏臘;倉促則修戰具,以相庇衛。今鄉裡雖殘破,然諸君多年少一心,可圖也。」眾皆許諾。於是共推沄為巖將,依東密山為寨,眾不過四百餘人。未幾,草寇畢鷂、楊仙童、李重霸、孫端、查皋、陳儒、範珠相繼而至,眾或一二千,多或四五萬。

光啟元年閏月三日,陳儒自黎陽引兵薄東密,自午及酉,接戰再四,不克而去。時鄰近巖寨悉皆破亡,獨沄率勵鄉裡,撫以盡道,故能得人之情。雖甚疲敝,戰皆倍力。沄既擁眾,以謂所在皆為賊守,俱非王人,獨立以待,無所款附他部。賊兵皆相畏憚。

景福二年,楊太尉行密遣將田頵略地,列郡皆下,惟沄堅壁東密。頵遣人諭之曰:「太尉已受朝命,都督東南行營。今日頵來,非是賊也。」沄再拜,對曰:「所以自保者,不欲以三百年太平民坐為賊虜爾。審如公言,吾復何求!司空可得見乎?」頵因單騎入巖,沄具軍容甚肅。頵曰:「卿真將種耶!」沄曰:「司空見淮南太尉,幸為沄言,但得太尉府中一親信人至,相與共事。錢氏在吳越,不足慮也。」會楊太尉有孫儒之孽,未果,從沄所請,即表陶僕射雅知歙州;奏沄為歙州副兵馬統帥、檢校御史中丞,依前東密巖將兼領馬金嶺防拓等事,以衙內都押衙程陣為副。由是兵聲大振,降下富胙、黟山、容山、丁山等。巖寨戈甲旗物,於是始備。久之,沄以老乞解兵權,仍請以巖兵付程陣,俄而本府以衙內副指揮使程言來領後事。沄歸府,病卒。月餘,程言果與程陣相凌,巖兵不輯。陶僕射大懼,蓋歙州連接浙境,最倚東密,以為藩障故也。府諮議陶映言於僕射曰:「程沄久帥東密,人情所歸。今其弟淘亦足謀略,可更以東密授之。」於是表淘為東密巖將。淘既至,眾皆相悅。

淘無他長,所守者先兄規略而已。每閱兵帳及戶田版籍,見流亡者無算,所存不滿二百戶,每歲又納租稅,及峙糗糧芻草之積,軍需調發,科率百出,因竊嘆曰:「後人逢時,無虞體胖心佚,豈識向上辛苦如是耶!更有不懷厭滿、非上念亂者,誠何人哉!」故因輯家譜之次,聊書以示子孫雲。

               裔孫  淘 謹序

宋代江西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北)有位程祁(公),字忠彥,他的父親是程筠(公)。程祁(公)進士出身,歷任都官員外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知吉州。生平事跡見《新安文獻志》卷八·《程待制(節)傳》附。程祁(公)曾著有《程氏世譜》三十卷,今佚。

 相關資料記載,程祁(公)還傳述有婺源《溪源程氏勢公支譜》,原譜我們已經無法見到。而這部譜的絕大部分內容保存在明代程頊續修、程時化校正的譜中。這譜有明代嘉靖本影抄4冊。此外,程祁(公)還纂修了《皖績程裡敘倫堂世譜》,目前尚可見到清代抄本一冊。

程氏祁譜序

程氏望出廣平,其上世蓋高陽之諸孫也。在五帝,世為火正。重黎為祝融,為和仲和叔。逮及周成王之際,始受封為程國。由周而下,世有聞人,見於傳記皆有可考。唐末五代之亂,亡失舊譜,上世次序不可復考。

祁為兒時,受教於先祖曰:「程氏中微,不得祖牒。」自吾有知,深忿惜之。

今且老矣,子孫必當承吾志。凡遇同族,宜博採訪,期於必獲而後止。且吾聞之先君,以為吾家盛德之後,蓋重安忠壯公之系姓也。其後,家君為河州歷陽縣尉。故吳門光祿帥洪道過南豫,從容謂家君曰:「吾姓同出篁墩,而譜不傳,意其遺落民間,尚求泯墜。吾曹遊宦,先至歙郡,當力求之毋忘,以完本相寄也。」

熙寧十年春,家君由小著得請知歙之婺源。明年,歲在戊午,實元豐元年正月初九日,於歙縣得程氏,數十家於篁墩。其豪曰志忠,率諸族父子兄弟迎謁道左。雖然少學,亦頗知禮,蓋有衣冠遺風焉。從而論之,乃出其家譜一卷。祖孫相傳多歷數年,文字漫滅,世次不明。又得所謂相公墓及宅基、射蜃湖、浴馬池等處。裡民談忠壯公遺事,歷歷可聽。然其盛德在民,歲時相與祠事不絕。家君既拜墓下,又從歙令張世望,借取圖經,因以考實,蓋皆符合。無幾,海寧族人程立,亦獻其所藏世次一卷。兩家譜敘,僅足以相補。詞多鄙野,不成句逗。或傳歙程璇家有善本,會其家,有回祿之變,並以亡失。先是家君將之歙,留祁居家。自婺源至篁墩,嶺道回還,凡二百餘裡。既行之日,祁夜夢如迷途,入一大墓中,意甚恐。適逢一古衣冠丈夫,援手而指曰:「此道而可還家也。」及寤,頗記其狀。比君還,自歙述墓塋林隊之事,如夢所見。於是家君悉以所得程氏譜書付祁,曰:「汝當論次。」

吾讀舊譜,至荊州驃騎有三世不修譜之戒。誠哉是言也。且忠壯公,精靈英爽,死且不朽。殆神有意,囑吾於夢寐,我滋異之。祁奉命不自揆,度實始載其事於心。由是稽考史傳以相證佐,一代定著為一譜,以開元譜為第一。其後十年調補玉溪,椂其書,粗成。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東南族人或有好事者,隨輒取去,離析卷軼,遷附臆說。其所定本,率多異同,往往摽寫以為祁所定。前後相出,理厚詭澀。

元佑間,祁掌教衛。學暇日,復加銓擇,鉛槧編簡,不去几案者垂又五年,乃能訖事。因竊嘆曰:程氏譜牒,散漫無記久矣。凡我同姓,宜所共惜。

今以祁之固陋,其所論次,大懼不文,不足以發揚萬分之一。然其世序、條例,頗用史法,井井有條,不為不備也。倘宗人與我同志、或嗣有所見、或有藏書與今譜不同者,願以見教焉。以祁犬馬之齒或未衰也,尚庶幾改之,予祁望之。

         裔孫  祁   謹序

 南宋時著名理學家程頤(公)的孫子程晟(公)曾編次《伊川文集》八卷,並修撰《伊川(程氏)家譜》一卷。

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知事,曾將這部《伊川(程氏)家譜》上呈朝廷,於是皇帝降旨,將程頤(公)四世孫程觀之(公)補官登仕郎。

在我們看到的古徽州譜牒中,宋元時期的譜牒只有14種。元代程氏家譜屢有修撰。但宋元以前及其宋元時期的程姓家譜,跟其他姓氏的家譜一樣,大多亡佚不存了。宋元程氏家譜,目前只能見到後人續修或傳抄的宋代程祁纂修的兩種家譜了,剛才已經介紹了,這裡不再重複。

南開大學教授常建華先生認為:程敏政所修統宗譜的十條「凡例」主要表達了別宗姓、嚴譜系、明教化、新體例等四個方面的主張,進一步明確了徽州望族的條件,強調族譜編纂的宗法精神與嚴謹的學術性,使統宗譜成為學術考證後的規範性族譜。程敏政「譜辨」建立在考證的基礎之上,由考而辨,提出宋以前的世系因太詳細而不可信,一般人奉為姓氏學指南的《元和姓纂》不盡可靠,應該根據具有可靠史料價值的金石碑刻、古譜考證世系,建立信而有徵的譜系。通過考證,程敏政否定了流傳已久的祁譜。「譜辨」的看法始為新安程氏採納,後來基本上被作為一說而已。程敏政對於族譜世系的考證與宗族文化存在著內在的緊張關係,儘管新安程氏尊重作為著名士大夫的程敏政,佩服他的學問與考證功力,但是不願接受其考證結果。這不能不說是學者修譜的悲哀。

明代成化年間程敏政(公)修成《新安程氏統宗世譜》後,對《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批評者有之,繼承者亦有之。

持批評態度的如嘉靖年間程頊(公)因「學士篁墩先生之筆削者,不無遺逸訛謬」而作《新安程氏統宗遷徙註腳》;至康熙年間程士培(公)又因「篁墩先生統宗譜之系訛支遺」作《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當然,程士培(公)編修的《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後來同樣遭到了程氏族人的非議。甚至一度被江南省徽州府判定為「偽譜」。這也是程氏修譜者的悲哀和遺憾。

對《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持肯定態度而繼承的,如弘治年間程祖瑗(公)認為「克勤先生因兩公所編,復在會諸派宗人及各族所藏新舊譜牒,理淆伐舛……而睦族之義,尊祖之心誠為全且備矣」,並「依譜抽繹畫為總圖,著其說於下方」,形成《新安程氏統宗世譜圖》。在批評與繼承之間,程氏家譜就是這樣得到續修,保持著有機的聯繫。

古徽州地區影響較大的程氏家譜還有明隆慶四年程景珍(公)纂修的《休寧率口程氏續編本宗譜》、明嘉靖24年程昌(公)纂修的《祁門善和程氏譜》,明嘉靖28年程鳴球(公)等纂修的《十萬程氏會譜》,等等。

古徽州地區以外,明清時代,程氏比較有代表性的家譜還有《河南上程譜》、《河南程氏正宗世譜》、《程氏家乘》等等。

明清時期的修譜,已從某一地區的家族門派發展到大範圍乃至全國性的「統譜」。  

清末和民國時期所續修的程氏家譜現存數量較多,並且大多經刊印或手抄,流傳至今,這裡不再一一介紹。

現存的成千上萬種程氏譜書,除了散布在民間、私人珍藏的大量譜書外,絕大多數收藏在各地(包括大學和社會科研機構)的圖書館,例如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收藏著程氏譜書40多種,上海圖書館珍藏有130多種。其他,如文化館、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中也都藏有不少程氏家譜。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家譜目錄》(1997年版)一書中著錄程氏譜書三十九種,計二百二十二冊。這些譜書如按地區分,以安徽省數量最多,達二十四種;其次是江蘇省,有六種;再次是湖北省有四種,湖南、山東兩省各一種,其他地區一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錄》(2008年版)一書中著錄程氏譜書四百七十餘種種。其實,我國現存程氏譜書遠遠不止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較為集中的省份,比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大量譜書,都沒有被收入《中國家譜目錄》之中。

1949年以後,由於宗法觀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大規模修續家譜比較少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海內外興起了「家譜熱」,各地各姓氏包括我們程氏修譜熱浪一浪高過一浪。

各地不僅民間姓氏文化組織和宗親文化聯誼組織幫助修譜、編譜,而且不少地方還出現了以修譜為營生的「修譜師」和大量以營利為目的的家譜文化公司。

這些「修譜師」和家譜文化公司,編修人員家譜素養和學識水平參差不齊,高低不一,魚龍混雜,編修的家譜也是良莠摻雜,泥沙俱半。有的質量還可以,有的簡直無法入眼,不值一看。敬請各位宗親注意分辨。

二、現代《程氏家譜》編纂凡例建議
(僅供編修程氏宗譜參考)

此處略

 




相關焦點

  • 台州蓍山程氏宗譜
    1974——1978從事小學,中學(民辦),1978~1980就讀浙江省公安學校,1980~1998在台州市公安局(內1985~1998在市公安幹部學校,教研室主任~副校長~校長),1998至今在市中級人民法院。1987~2000自學考試法律專,本科。工作之餘,致力於程氏宗譜的保護和續修工作。續修的蓍山程氏宗譜被推薦到浙江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家譜文獻中心,天一閣保存。
  • 《新安程氏名人調查與研究》課題獲安徽省三等獎
    1700年來,徽州程氏以其名門望族厚實的文化根基,以及歷代先祖百折不撓的卓絕努力,湧現出一大批富有成就的仁人志士,在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閃耀出耀眼的光芒。徽州程氏自東晉程元譚循良賜第而肇基;有南朝程靈洗拜將封王而光大;至其後裔程顥程頤創立理學而顯赫於中華。該課題僅對歷史長河中徽州程氏名人作一粗略的梳理。
  • 家譜體例
    家譜體例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體例的變化與內容豐富是此前譜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餘氏會通譜》內容包括新舊序、跋、辨、圖、外傳、外紀圖、世系圖、塋域圖、卷末跋、後序。
  • 中國家譜知識譜名
  • 編修家譜的基本格式有哪些?
    進入明清以後,統治者繼續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說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一些地區就開始出現零星的新修家譜,它們主要出現在明清以來宗族文化發達的地區,往往以修地方志的名義隱蔽地進行。
  • 家族文化|對家譜一概不知,該如何修譜?
    現今社會,很多家族,都對修譜充滿著期望和熱心,但細究下去,就會發現族人大都都是懷著對家族的一腔熱血,而對家譜相關的知識,是一無所知,家譜編修內容、格式都一概不知。讓家譜編修徒增難度。家譜,是記載家族一代代的家族成員信息的書籍,是傳承家族先輩優秀精神的史書,是家族的根。
  • 家譜:中華文化特有種類
    至漢代,碑譜已十分流行,碑譜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員名字、繁衍情況、官位、封地等等,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家譜了,並逐漸演變為墓碑。儘管後來廣泛使用紙譜,但碑譜以其「以垂永久」的優勢,延續至今。譜牒是中華文化圈中特有的一個檔案種類,除中國外,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亦存在譜牒和譜牒學。
  • 非遺文化「程氏正骨術」,32歲武漢碩士重新高考學中醫,最終圓夢
    這個為傳承非遺文化「程氏正骨術」的大齡考生顯得有些激動。「畢業時已經40歲,值嗎?」『程氏正骨術』 」。程傳坤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程氏正骨術」第九代傳人程聲旗的兒子。「第一次高考填報志願時,我選擇了材料專業。」碩士研究生繼續學習材料加工工程。「工作後每次回家,父親依然勸說我繼承他的衣缽。」
  • 聊一聊外國人的家譜
    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譜,又名家乘。包括外國,他們也有自己的家譜,只不過他們不叫家譜,他們都有自己國家的名字,有的叫『家族樹、家譜樹』。尋根留本,承前啟後。樹高千尺,落葉歸根。萬裡江水,源起何處?不管什麼人,哪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有他的祖先。
  • 講一講家譜的重要性
    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第一、通過從社會學到遺傳生物學對姓氏的研究,確認了古代文化傳承的科學性。在社會學與遺傳學兩個領域中,姓氏的內涵差別很大。從社會學角度對「姓氏文化」的研究,是立足於「文化」的傳承;而遺傳學的角度,是討論「血統繼承關係」的,姓氏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 家譜文化為何在清朝時期興起?為何滿族人會突然開始重視家譜?
    家譜文化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之一,我們能夠在家譜文化當中感受到,中華文化歷經多年的一種文化傳承。但是在清朝時期卻突然興起了家譜文化,我們都知道,清朝時期的滿族統治者,他們對於漢朝文化當中的家譜文化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在乾隆皇帝統治時期,卻突然興起了家譜文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池氏網:傳承家譜文化,通曉家譜中的29個專業術語!
    宋代的家譜主要功能在於德育、教育;   明代,家譜進入完善期,家譜功能逐漸轉化為教育、倫理功能,宣揚和實踐「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等倫理思想;   明清講究孝治天下,家譜也是注重尊祖、敬宗等德化功能。
  • 盧照亮:淺談家譜序文和凡例的撰寫
    家譜同其他文籍一樣也有序,一般多稱序文,也有個別家譜把序文和凡例混合撰寫,稱序例,目前已不多見。序文的類型分三種:一是自序,即由作者或主編撰寫;二是他序,即聘請他人撰寫;三是代序,即用一篇文章代替。家譜的序文多以自序為主,他序次之,或二者兼序。
  • 程氏家族南遷路線圖公布,他們起源自哪裡?
    程旼為客家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也使得梅州成為客家的人文淵藪。千百年來,由於戰亂、謀生等原因,程氏家族遷居世界各地。據考證,廣東梅州、河源、潮汕、惠州、肇慶等地的程氏多為程旼後裔。此外,程氏後人還遠赴德國、印尼、美國、紐西蘭等地定居。程氏家族的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梅州文化,還遠播海內外。
  • 張氏家譜——張氏文化
    張氏家譜修編譜牒加深了豪門大族與庶族寒人之間的鴻溝,使世家大族內部嫡庶尊卑關係得以強化。它用血緣關係的紐帶模糊了階級意識,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維持和鞏固。但是,家乘、譜牒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就張姓的家乘、譜牒而言,它記錄了張姓諸家族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 東方韻味之美——旗袍知識與文化講座舉行
    在現代社會中,一襲古典的旗袍依舊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16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學二教207教室,在旗袍文化方面頗有造詣的徐冬老師身著一身古典旗袍,為現場聽眾帶來了一場關於旗袍知識與文化的講座。滿族入關後,在服裝上也進行了改革,滿漢服飾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催生了清代袍服,清宮廷服飾保留了鮮明的滿族民族服飾特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清代的袍服十分華美,形制嚴格、等級森嚴,在工藝上製作精良、工序複雜、十分講究。圓領是清代袍服區別於漢服的最大特點。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3000年前,西周王朝建立了成熟宗法制,基本就是夏以來「家天下」的完善版本。西周時,統治天下的家族是「姬」。經過數百年的滲透,深深印在人們心中,哪怕是西漢農民起義,要找一個西漢皇室後裔來做代言人。一部中國王朝史,幾乎就是一部部家族史:一個家族統治一個朝代,只要這個朝代不滅亡,它的統治家族就不會改姓。
  • 前程辦事處開展文化健康知識講座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林衝 實習生 喬宇涵 通訊員 張靜為進一步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廣大女幹部職工健康素養。8月25日,前程辦事處婦聯辦在錦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婦女創業之家開展女性文化健康知識講座,各村婦聯專幹、女黨員、退休女教師等20人參加講座活動。
  • 建德家譜文化研究會成立吳氏分會
    配圖 12月3日上午,300餘名吳氏宗親齊聚大洋鎮高垣村吳家祠堂,慶祝建德市家譜文化研究會吳氏分會的成立,並舉行了至德文化研討會。泰伯三讓天下,並建立了江南第一個國家——句吳,被後世奉為吳文化的鼻祖。家譜文化研究會吳氏分會著眼於「至德」傳統,結合建德德文化地域品牌,建立至德文化創意工作室,挖掘、研究、保護吳氏家譜文化。在吳氏祠堂的院落內,擺放了介紹建德各支吳氏歷史的展板。據了解,建德共有吳氏43支,22000餘人,主要分布在大洋高垣村、航頭吳潭自然村、李家三溪村等地。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對家族來說,家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既是姓氏的歷史讀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讀本;對國家來說,家譜也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和國史、地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1、 歷史價值家譜,人稱「私家史記」。其記載的豐富的歷史事件、民俗文化、社會經濟等資料,是它最主要的價值體現。毛澤東說過:「搜集家譜,族譜得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