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家譜文化(基本)知識》講座提綱
家譜是與家和家族有關的特殊書籍,向來被認為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是以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具有辨別血統、敦親睦族的特殊作用,具有悠久的歷史。
家譜文化知識涉及面很廣,涉及到很多學科的知識,比如人口學、生物學、遺傳學、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語言學、文字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社會學,等等。包羅萬象,林林總總,內容繁多,不是這短短的二十幾分鐘可以講完的。
所以,這裡只選擇與我們程氏族人學習家譜、編修家譜有關的兩個問題,與在座的各位一道來學習探討。我講的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程氏家譜前世今生
春秋時晉國人程叔本(公),諱文覲,字子華,自號「程子」。學識淵博,熟讀《墳》《典》《丘》《索》以及故府傳記之書,善於持論,聚徒著書,多遊諸侯,遇孔子於途,傾蓋而語。名聞諸侯。相傳,程叔本(公)曾經修撰第一部程氏家譜。如此說真實,則程叔本(公)可能是程氏最早編修程氏家譜的人,他編修的《程氏家譜》可能是最早的程氏家譜。
漢元帝時,廣平侯、司徒程泰(公),字彥通,奉詔「編修姓望」,曾考證程氏姓望,自陳曰:臣之遠祖伯符有三異之瑞,十四世祖嬰有託孤之義。這《程氏姓望》可看做是程姓較早的譜牒。姓望,指姓氏郡望。
三國時期程昱(公)的兒子程建(公),字道福(公),曾「歸郡修譜」。
晉室南遷以後,在江南有所謂《百家譜》,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時,新安28世程淘(公),始考訂《程氏世譜》。程淘(公)這部《程氏世譜》雖然原譜我們沒有見到,但是從相關記載看,它考載詳明,堪稱信史。
程氏世譜序
淘生不幸,時逢多故。出入兵甲之間,不知義方。永懷先人遺澤,及淘之身,泯泯如此。每每念及,未嘗不枕戈涕泣。思見四海乂安,何太平之不易得、死亡冉冉之相迫也,已矣。行年七十,位不過巖將,兵不能制鄰封。控於縱橫之諸侯,因以攘剽之殘寇。長安何在?指日下以掉心;劍嶺未通,望棧閣而飲血。有志不遂,撫楮何言?重念先世舊塋,鞠為荊棘;故相東閣,反成營場。平時鄰裡鄉黨之人,半是梟狐魍魎之物。死者郊原暴骨,生者巖穴藏身。屋漏田蕪,見鹿已遊於町畦;軍輸兵餉,驅民未免於租庸。無日不兵,無時不火。顧奔迫之不暇,豈簡編之或收。由是譜牒舊書,幾於灰燼。既無路以報國,復何意以辱先?聊因戰守之餘,漫輯世次之序。自淘而上,止忠壯公,凡十三世,居黃墩。
乾符五年,歲在戊戌。端午日,黃巢別部入黃墩,淘之族人迯難解散,賊眾遂營本宅,攻劫川谷,蕩滌殆盡。至仲秋初,黃巢收所部犯闕,於時清蹕無聲,鸞旗失色,行幸萬裡,自同天寶之遊,負乘九重更甚。
貞元之僭,淘與兄沄思世故之殷,共謀存活之計。其後,大盜移國,方鎮勤王。甫及一年,李克用、朱溫收復長安。所在州縣戶口減耗,其曾經巢賊所過,則又甚焉。自從賊後,山落老稚稍歸鄉社。兄沄遂謀於眾曰:「黃巢雖沒,盭氣未除,天未悔禍,饑饉荐臻。以沄度之,不及息肩矣。一旦如有犬吠之驚,吾屬彫瘵之餘,豈有噍類?」眾皆泣曰:「其將若之何?」沄曰:「盍相與依山阻險以自安,無事則耕織,以供伏臘;倉促則修戰具,以相庇衛。今鄉裡雖殘破,然諸君多年少一心,可圖也。」眾皆許諾。於是共推沄為巖將,依東密山為寨,眾不過四百餘人。未幾,草寇畢鷂、楊仙童、李重霸、孫端、查皋、陳儒、範珠相繼而至,眾或一二千,多或四五萬。
光啟元年閏月三日,陳儒自黎陽引兵薄東密,自午及酉,接戰再四,不克而去。時鄰近巖寨悉皆破亡,獨沄率勵鄉裡,撫以盡道,故能得人之情。雖甚疲敝,戰皆倍力。沄既擁眾,以謂所在皆為賊守,俱非王人,獨立以待,無所款附他部。賊兵皆相畏憚。
景福二年,楊太尉行密遣將田頵略地,列郡皆下,惟沄堅壁東密。頵遣人諭之曰:「太尉已受朝命,都督東南行營。今日頵來,非是賊也。」沄再拜,對曰:「所以自保者,不欲以三百年太平民坐為賊虜爾。審如公言,吾復何求!司空可得見乎?」頵因單騎入巖,沄具軍容甚肅。頵曰:「卿真將種耶!」沄曰:「司空見淮南太尉,幸為沄言,但得太尉府中一親信人至,相與共事。錢氏在吳越,不足慮也。」會楊太尉有孫儒之孽,未果,從沄所請,即表陶僕射雅知歙州;奏沄為歙州副兵馬統帥、檢校御史中丞,依前東密巖將兼領馬金嶺防拓等事,以衙內都押衙程陣為副。由是兵聲大振,降下富胙、黟山、容山、丁山等。巖寨戈甲旗物,於是始備。久之,沄以老乞解兵權,仍請以巖兵付程陣,俄而本府以衙內副指揮使程言來領後事。沄歸府,病卒。月餘,程言果與程陣相凌,巖兵不輯。陶僕射大懼,蓋歙州連接浙境,最倚東密,以為藩障故也。府諮議陶映言於僕射曰:「程沄久帥東密,人情所歸。今其弟淘亦足謀略,可更以東密授之。」於是表淘為東密巖將。淘既至,眾皆相悅。
淘無他長,所守者先兄規略而已。每閱兵帳及戶田版籍,見流亡者無算,所存不滿二百戶,每歲又納租稅,及峙糗糧芻草之積,軍需調發,科率百出,因竊嘆曰:「後人逢時,無虞體胖心佚,豈識向上辛苦如是耶!更有不懷厭滿、非上念亂者,誠何人哉!」故因輯家譜之次,聊書以示子孫雲。
裔孫 淘 謹序
宋代江西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北)有位程祁(公),字忠彥,他的父親是程筠(公)。程祁(公)進士出身,歷任都官員外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知吉州。生平事跡見《新安文獻志》卷八·《程待制(節)傳》附。程祁(公)曾著有《程氏世譜》三十卷,今佚。
相關資料記載,程祁(公)還傳述有婺源《溪源程氏勢公支譜》,原譜我們已經無法見到。而這部譜的絕大部分內容保存在明代程頊續修、程時化校正的譜中。這譜有明代嘉靖本影抄4冊。此外,程祁(公)還纂修了《皖績程裡敘倫堂世譜》,目前尚可見到清代抄本一冊。
程氏祁譜序
程氏望出廣平,其上世蓋高陽之諸孫也。在五帝,世為火正。重黎為祝融,為和仲和叔。逮及周成王之際,始受封為程國。由周而下,世有聞人,見於傳記皆有可考。唐末五代之亂,亡失舊譜,上世次序不可復考。
祁為兒時,受教於先祖曰:「程氏中微,不得祖牒。」自吾有知,深忿惜之。
今且老矣,子孫必當承吾志。凡遇同族,宜博採訪,期於必獲而後止。且吾聞之先君,以為吾家盛德之後,蓋重安忠壯公之系姓也。其後,家君為河州歷陽縣尉。故吳門光祿帥洪道過南豫,從容謂家君曰:「吾姓同出篁墩,而譜不傳,意其遺落民間,尚求泯墜。吾曹遊宦,先至歙郡,當力求之毋忘,以完本相寄也。」
熙寧十年春,家君由小著得請知歙之婺源。明年,歲在戊午,實元豐元年正月初九日,於歙縣得程氏,數十家於篁墩。其豪曰志忠,率諸族父子兄弟迎謁道左。雖然少學,亦頗知禮,蓋有衣冠遺風焉。從而論之,乃出其家譜一卷。祖孫相傳多歷數年,文字漫滅,世次不明。又得所謂相公墓及宅基、射蜃湖、浴馬池等處。裡民談忠壯公遺事,歷歷可聽。然其盛德在民,歲時相與祠事不絕。家君既拜墓下,又從歙令張世望,借取圖經,因以考實,蓋皆符合。無幾,海寧族人程立,亦獻其所藏世次一卷。兩家譜敘,僅足以相補。詞多鄙野,不成句逗。或傳歙程璇家有善本,會其家,有回祿之變,並以亡失。先是家君將之歙,留祁居家。自婺源至篁墩,嶺道回還,凡二百餘裡。既行之日,祁夜夢如迷途,入一大墓中,意甚恐。適逢一古衣冠丈夫,援手而指曰:「此道而可還家也。」及寤,頗記其狀。比君還,自歙述墓塋林隊之事,如夢所見。於是家君悉以所得程氏譜書付祁,曰:「汝當論次。」
吾讀舊譜,至荊州驃騎有三世不修譜之戒。誠哉是言也。且忠壯公,精靈英爽,死且不朽。殆神有意,囑吾於夢寐,我滋異之。祁奉命不自揆,度實始載其事於心。由是稽考史傳以相證佐,一代定著為一譜,以開元譜為第一。其後十年調補玉溪,椂其書,粗成。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東南族人或有好事者,隨輒取去,離析卷軼,遷附臆說。其所定本,率多異同,往往摽寫以為祁所定。前後相出,理厚詭澀。
元佑間,祁掌教衛。學暇日,復加銓擇,鉛槧編簡,不去几案者垂又五年,乃能訖事。因竊嘆曰:程氏譜牒,散漫無記久矣。凡我同姓,宜所共惜。
今以祁之固陋,其所論次,大懼不文,不足以發揚萬分之一。然其世序、條例,頗用史法,井井有條,不為不備也。倘宗人與我同志、或嗣有所見、或有藏書與今譜不同者,願以見教焉。以祁犬馬之齒或未衰也,尚庶幾改之,予祁望之。
裔孫 祁 謹序
南宋時著名理學家程頤(公)的孫子程晟(公)曾編次《伊川文集》八卷,並修撰《伊川(程氏)家譜》一卷。
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知事,曾將這部《伊川(程氏)家譜》上呈朝廷,於是皇帝降旨,將程頤(公)四世孫程觀之(公)補官登仕郎。
在我們看到的古徽州譜牒中,宋元時期的譜牒只有14種。元代程氏家譜屢有修撰。但宋元以前及其宋元時期的程姓家譜,跟其他姓氏的家譜一樣,大多亡佚不存了。宋元程氏家譜,目前只能見到後人續修或傳抄的宋代程祁纂修的兩種家譜了,剛才已經介紹了,這裡不再重複。
南開大學教授常建華先生認為:程敏政所修統宗譜的十條「凡例」主要表達了別宗姓、嚴譜系、明教化、新體例等四個方面的主張,進一步明確了徽州望族的條件,強調族譜編纂的宗法精神與嚴謹的學術性,使統宗譜成為學術考證後的規範性族譜。程敏政「譜辨」建立在考證的基礎之上,由考而辨,提出宋以前的世系因太詳細而不可信,一般人奉為姓氏學指南的《元和姓纂》不盡可靠,應該根據具有可靠史料價值的金石碑刻、古譜考證世系,建立信而有徵的譜系。通過考證,程敏政否定了流傳已久的祁譜。「譜辨」的看法始為新安程氏採納,後來基本上被作為一說而已。程敏政對於族譜世系的考證與宗族文化存在著內在的緊張關係,儘管新安程氏尊重作為著名士大夫的程敏政,佩服他的學問與考證功力,但是不願接受其考證結果。這不能不說是學者修譜的悲哀。
明代成化年間程敏政(公)修成《新安程氏統宗世譜》後,對《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批評者有之,繼承者亦有之。
持批評態度的如嘉靖年間程頊(公)因「學士篁墩先生之筆削者,不無遺逸訛謬」而作《新安程氏統宗遷徙註腳》;至康熙年間程士培(公)又因「篁墩先生統宗譜之系訛支遺」作《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當然,程士培(公)編修的《新安程氏統宗補正圖纂》後來同樣遭到了程氏族人的非議。甚至一度被江南省徽州府判定為「偽譜」。這也是程氏修譜者的悲哀和遺憾。
對《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持肯定態度而繼承的,如弘治年間程祖瑗(公)認為「克勤先生因兩公所編,復在會諸派宗人及各族所藏新舊譜牒,理淆伐舛……而睦族之義,尊祖之心誠為全且備矣」,並「依譜抽繹畫為總圖,著其說於下方」,形成《新安程氏統宗世譜圖》。在批評與繼承之間,程氏家譜就是這樣得到續修,保持著有機的聯繫。
古徽州地區影響較大的程氏家譜還有明隆慶四年程景珍(公)纂修的《休寧率口程氏續編本宗譜》、明嘉靖24年程昌(公)纂修的《祁門善和程氏譜》,明嘉靖28年程鳴球(公)等纂修的《十萬程氏會譜》,等等。
古徽州地區以外,明清時代,程氏比較有代表性的家譜還有《河南上程譜》、《河南程氏正宗世譜》、《程氏家乘》等等。
明清時期的修譜,已從某一地區的家族門派發展到大範圍乃至全國性的「統譜」。
清末和民國時期所續修的程氏家譜現存數量較多,並且大多經刊印或手抄,流傳至今,這裡不再一一介紹。
現存的成千上萬種程氏譜書,除了散布在民間、私人珍藏的大量譜書外,絕大多數收藏在各地(包括大學和社會科研機構)的圖書館,例如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收藏著程氏譜書40多種,上海圖書館珍藏有130多種。其他,如文化館、檔案館、地方志辦公室中也都藏有不少程氏家譜。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家譜目錄》(1997年版)一書中著錄程氏譜書三十九種,計二百二十二冊。這些譜書如按地區分,以安徽省數量最多,達二十四種;其次是江蘇省,有六種;再次是湖北省有四種,湖南、山東兩省各一種,其他地區一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錄》(2008年版)一書中著錄程氏譜書四百七十餘種種。其實,我國現存程氏譜書遠遠不止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較為集中的省份,比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大量譜書,都沒有被收入《中國家譜目錄》之中。
1949年以後,由於宗法觀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大規模修續家譜比較少見。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海內外興起了「家譜熱」,各地各姓氏包括我們程氏修譜熱浪一浪高過一浪。
各地不僅民間姓氏文化組織和宗親文化聯誼組織幫助修譜、編譜,而且不少地方還出現了以修譜為營生的「修譜師」和大量以營利為目的的家譜文化公司。
這些「修譜師」和家譜文化公司,編修人員家譜素養和學識水平參差不齊,高低不一,魚龍混雜,編修的家譜也是良莠摻雜,泥沙俱半。有的質量還可以,有的簡直無法入眼,不值一看。敬請各位宗親注意分辨。
二、現代《程氏家譜》編纂凡例建議
(僅供編修程氏宗譜參考)
此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