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2020-12-14 澎湃新聞
1、春運:宗族傳統凝聚的鄉愁

人類社會從來都是遷徙的社會,人類歷史從來都是一部遷徙史,今天更是一個大遷徙的時代。一年一度的春季運動會,更是中國大地上最壯觀的遷徙運動。

背後,是什麼精神力量在主導這場遷徙呢?宗族。

3000年前,西周王朝建立了成熟宗法制,基本就是夏以來「家天下」的完善版本。西周時,統治天下的家族是「姬」。經過數百年的滲透,深深印在人們心中,哪怕是西漢農民起義,要找一個西漢皇室後裔來做代言人。

一部中國王朝史,幾乎就是一部部家族史:一個家族統治一個朝代,只要這個朝代不滅亡,它的統治家族就不會改姓。社會組織方面,宗法制帶來的效果就是「家國同構」。如梁啓超所言:

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 周代宗法之制 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出自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由漢到唐,崇尚門閥譜系,是宗法制的衍生品。北宋出臺「百家姓」、南宋興起修纂家譜,成為中國人維繫家族、維繫文明傳承的重要紐帶。對祖先的追尋和崇敬,使中國人始終有著強烈的「尋根情結」。即使走得再遠,即使離國萬裡,人們依然心念故土。春節期間的歸鄉運動,正是這種情結的最直接體現。

家國同構形成的宗族,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基因——這是促使農耕地區的中國人歷代生生不息、安土重遷的信仰。

山西:北方聚族而居的「大院」 繪圖 -王其鈞《中國民居》

北京:北方聚族而居的「四合院」 繪圖 -王其鈞《中國民居》

安徽:聚族而居的徽商「大院」 繪圖- 王其鈞《中國民居》

廣東:聚族而居的客家圍龍屋 繪圖- 王其鈞《中國民居》

福建:南方聚族而居的「五鳳樓」 繪圖 - 李乾朗《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福建:南方聚族而居圓形土樓(供圖-黃漢民)

沒錯,國內春運、海外尋根的熱潮,都源自宗族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被物化,並形成傳統信仰呢?於是,一種叫家譜的東西,應運而生。

2、家譜:凝聚鄉愁的文本秘籍

如何保證宗族力量的綿延不絕呢?載體就是家譜,也叫族譜、宗譜。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下記錄家史的載體——家譜。

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國史—方志—家譜,構成了宗法社會的中國特色史料體系。家譜又稱譜牒、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是同宗共祖的血親團體記載本族世系和相關事跡、反映本家族繁衍發展過程的歷史圖籍。

家譜所載,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包括家族來源、遷徙軌跡,以及該族開枝散葉、生息繁衍史,以及因其而衍生的經濟、文化、社會百科。用通俗的話說,家譜回答你的這些問題:家族從哪裡來?又曾到哪裡去?這個家族搞過哪些榮耀的事情?

這些內容,最終凝聚為一個家族的共同紐帶和信仰——用當下最流行的話,那就是鄉愁的載體。如今,我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遷徙最頻繁的時代,多數人都是遠離故鄉的遊子。是鄉愁的力量,讓春運如約而至。誰是鄉愁的最重要書寫者?家譜。

家譜就是書寫、儲存家族記憶的晶片。家族祭祀、遊子尋根、生兒育女——最重要的參考指南都是家譜。

我國人民修譜,最早始於何時?最早家譜是神馬模樣呢?已經無法確切考證。不過,東晉時期,家譜修撰不僅成為傳統,而且還出了專門研究家譜的人才,主要出在賈、王兩大家族,以至於後世常常把家譜學稱為「賈王之學」。

這裡要特別說下老王家。如今,「隔壁老王」成為眾人耳熟能詳的詞語。人們為啥習慣性地偏偏選了老王?王寶強主演的一部諜戰劇裡, 就有位「隔壁老李」,但沒有傳播到社會上。王氏總人口基數大,固然是「老王」出名的原因之一。但是,為何不是總人口更多的老張、老李呢?「老王」之所以影響大,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王家是家譜標準的制定者。

晉代譜學大家王儉、王僧孺的譜學著作到了隋唐盛世,被奉為天下人修譜的藍本。到了今天,王氏是留存家譜種類最多的姓氏之一,家譜總量遠遠超過老李家和老張家。

家譜雖說是「家史」,不是國史,但最早也很可能是官修為主——因為其最早的功能是作為公開的炫耀家族地位的依據。今天留存的多數家譜為私修,年代多為宋代之後。宋代,正是家譜發展的分水嶺:家譜的功能徹底從「門第」的象徵依據,變成了世系的記錄載體。從此,私家修譜風氣越來越盛。宋代史書《宋史》明確提到了「家譜」:「司馬光《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譜》一卷。」

百姓家族無論大小,不分貴賤,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這些細微生動的家族史與個人生命史,一起共同建造了中國歷史大廈的基礎。

我國鄉鄉家家皆有譜,實可謂史界瑰寶

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

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出自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3、哪裡收藏家譜最多?上海、臺灣、北京

跟公開的國家史書、地方志書不同,書寫家族歷史的家譜,因為多是家族私修,非公開出版物,所以它們多數深藏民間、秘不示人。

到了當代,公共圖書館等機構的努力,讓梁啓超的那個"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的願望逐漸變為現實:以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為代表的公共收藏機構,收集大量散落民間的家譜,總量超過6萬種。

歷時近10年完成編纂出版的《中國家譜總目》收錄家譜總數達52401種、608個姓氏,是迄今為止收錄中國家譜最多、著錄內容最為豐富家譜目錄著作。本文的統計數據,均以此著作為基礎。據該書統計,608個姓氏家譜中,條目超過2000條的姓氏有陳、張、王、劉、李,超過1000條的姓氏有黃、楊、吳、周、林、徐,比流傳最廣的《百家姓》收錄姓氏多了168個,其中包括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姓氏。少數民族修譜,是受漢族影響,系文化融合的重要體現。

據譜牒學專家王鶴鳴先生講述,中國家譜目錄的徵集,得到了海內外華人及公私收藏者的踴躍支持。根據《中國家譜總目》統計數據,我們製作了這張目前查明的中國存世家譜的收藏地分布圖。

中國存世家譜收藏地分布圖 數據:《中國家譜總目》

上海圖書館是我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及競爭情報服務機構之一,家譜收藏是該館的特色內容,其家譜收藏量超過16000種,其次是中國國家圖書館。地區分布上,上海是收藏中國家譜最多的地區,共18000種;其次是臺灣和北京地區,分別為10234種和8102種。

上海、北京加起來2400多種,幾乎佔存世家譜的一半以上。如果不是特別關注,平實大家很少會想到:這兩個吸納人口最多的都市,不僅引領著中國經濟發展,更是中國人的尋根秘籍——家譜收藏大本營。

除了北京和上海,山西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湖南省圖書館、浙江圖書館以及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等機構也是家譜收藏重鎮。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家譜哪家最多呢?奪冠的是老陳家(人口第五大姓),其次是老王家(人口第二大姓。注意:這裡說的是家譜存量,與人口排名不盡一致哦。

4、地理分布:存世家譜為何「南多北少」?

通過數據和地圖分布,我們可以看到:南方家族所修家譜數量遠超過北方。據國家圖書館方志館副研究館員郝瑞平先生介紹,國圖曾對清代乾隆以前修纂的60多種各地家譜進行整理,家譜源地幾乎全在南方,其中13種來自浙江。近年來出現的重修家譜熱潮中,也以江浙、湖南等地為盛。

那麼,家譜為何出現「南多北少」的現象?

上海圖書館家譜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顧燕分析說:其一,環境因素。近代以前,南方環境平和安定,為家譜編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相比之下,北方戰亂和人口遷移較為頻繁,不利於家譜保存。其二,經濟因素。現存家譜多為宋代以後所修,當時中國經濟中心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良好的經濟條件,為家譜編纂奠定了經濟基礎。

郝瑞平先生告訴我,他工作的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家譜閱覽室每天接待讀者10餘人次,有很多人來此查閱資料,為自己家族修譜做參考。這些前來查看家譜的讀者也多是南方人,在他的印象中,已經很久沒有北方讀者到這裡查閱家譜了。郝先生認為,南方家族在人口傳承上更為連續,家譜留存不僅數量多,版本質量、完整程度也遠勝於北方家譜。

以存世家譜最多的王、陳兩大家族為例,就其家譜涉及的地域而言,南方地區的家譜種類、數量,遠多於北方。

王、陳家譜來源分布地圖 (數據源自《中國家譜總目》) 製圖:大地理館

根據《中國家譜總目》,所有存世家譜中,現存最早的家譜,是宋內府寫本《仙源類譜》,這是一份宋朝皇家趙氏的家譜,趙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1100多年。人口資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員最多的是孔氏家譜。1937年由孔德成等纂修的《孔子家譜》,足足有154冊之多。

上海圖書館藏《上海葛氏家譜》

接下來,我們從皇家玉蝶、名人宗譜、少數民族家譜、日韓家譜等方面,來宏領略一下中國家譜的風景。

皇家玉牒:書寫宮廷生活的秘史

玉牒,是對皇帝家族家譜的特稱。

2009年上海圖書館曾展示一件極為罕見的玉牒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宋代皇室家譜《仙源類譜》。該譜記錄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和魏王(趙廷美)之下六世以後的皇親世系,是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玉牒。這部玉牒成譜年代約為南宋初年,雖僅存殘譜一頁,但由於存世宋代玉牒極少,這部皇室家譜彌足珍貴。此皇室家譜目前只有兩件,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

宋代皇室家譜《仙源類譜》封面

宋史專家王瑞來先生曾指出,除參與修纂的人之外, 多數人對玉牒狀況不甚了解。正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五)所說:「本朝國書嚴奉寶藏, 未有如玉牒者也。」宋代文獻中有關玉牒的記載並不多見,將保存下來的玉牒稱為「秘籍」毫不為過。

與宋代相比,清代玉牒記載內容更翔實、修飾裝幀更華麗。清代玉牒現存1100餘冊,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倖存至今的皇族家譜。2009年,當時還是報社記者的我,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有幸目睹這部《聖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羅恂勤郡王世系譜》(清內府鈔本,修於1814年),記載康熙十四子多羅恂勤郡王允禵支下,從允字輩至載字輩六世的世系。愛新覺羅·允禵深受晚年康熙寵愛,屢立戰功,駐軍西北;雍正即位後,被削爵禁錮;乾隆二十年六月去世,諡號曰「勤」。

清代《聖祖仁皇帝(康熙)位下十四子多羅恂勤郡王世系譜》

從清代玉牒中,後人可以看到200多年間皇權更替、宮廷鬥爭、皇族爵位的繼承等皇族紛爭。此外,這套玉牒還留下了當時最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統計數據。

名人宗譜:十分接地氣的百科全書

《孔子世家譜》被稱為「天下第一譜」。在有關孔子的譜系中,由孔子77代嫡孫孔德成等於1937纂修的鉛印本《孔子世家譜》最為完整。根據這個族譜可知,孔子裔孫多次出現單傳情況,自孔子而下就連續七世子孫單出,自九世起孔氏人口方逐漸增多。

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孔尚任修纂《孔子世家譜》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方志館,我看到過一本更為稀有的孔子家譜——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纂修的《孔子世家譜》。該譜文字為朱紅色活字印刷,異常精美。曾任京師圖書館館長的梁啓超收藏過該譜,在第一卷開頭右下角,赫然印有梁啓超陰文方印。國家圖書館方志館負責人說,戲劇家孔尚任既是譜中人物,又是家譜編輯者,此譜又曾為名人所收藏,是存世家譜中的珍品。

上海圖書館所藏《孔子世家譜》

關於李鴻章的事跡,我們多從史書和教科書中獲得。而李國松纂修的《合肥李氏宗譜》則記述了李鴻章不為人知的一些軼事。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在日本商討《馬關條約》籤訂問題時,被刺客小山豐太郎開槍擊中左臉。第二年6月13日,李赴德國訪問,在德國醫生的建議下,李前往醫院使用問世僅7個月的倫琴射線(X光)檢查傷口。當他親眼看到X光片上顯現出子彈以何種姿勢嵌入其頭骨時(李遇刺後因手術風險高而沒有取出子彈),李鴻章對此大感興趣,並為這種技術取名「照骨術」。

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合肥李氏宗譜》 (李鴻章家譜)

根據家譜可知,李鴻章是中國較早接受X光手術的人。

據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學者顧燕女士介紹,《合肥李氏宗譜》內名人翰墨眾多,書法家譚澤闓題寫書名,敘世系自慎所起,無牽強附會現象,詩賦文章已收入專集,也不重複抄錄。文字詳贍,事可徵信,多涉晚清重大史事。

明代書畫家文徵明《文氏族譜續集》

國家圖書館方志館珍藏著一套6本線裝小冊子,封面印有「越城周氏支譜」,這套家譜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它跟文學大師魯迅先生有關。從泛黃的封面上可以看到,這套家譜編號為20,清代周以均撰、周錫嘉編訂,清光緒三年(1877年)寧壽堂木活字本。由於該譜修於魯迅出生前,故譜中僅載有魯迅、周作人的父親周鳳儀。該家譜當時僅印20部,由周氏子孫收藏,分禮、樂、射、御、書、數6集,述周氏淵源、世系、世表、家傳等,考據精當,史料可靠。該家譜書套上有周作人「越城周氏支譜,14世作人謹藏,民國廿七年壬月六日題籤」。書中「樟壽」「樹人」(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為其弟周作人手寫添加。據悉,《越城周氏支譜》目前共發現3部,分別藏於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

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越城周氏支譜》封面 (魯迅、周作人家譜)

跟名人有關的存世家譜還有文徵明家譜蘇州《文氏族譜續集》、「二拍」作者凌濛初家譜湖州《凌氏宗譜》、實業家張謇家譜《南通張氏常樂支譜》、建築學家貝聿銘家譜《吳中貝氏家譜》等等。這些家譜載有名人不見於其他文獻的生平資料,可以彌補正史、方志等官修史料的不足,重疊之處則可互相印證或進行比較研究。

一本《北嶺徐氏宗譜》,不經意間改寫了中國人參加首屆世博會的情景。據這本刻印於1884年的宗譜記載,1851年倫敦世博會,主辦方非常希望中國參加,但清政府置之不理,主辦方請人說服中國商家參加。最終,絲綢商人徐瑞珩(字德瓊)代表中國前往。作為上海開埠後首批來滬闖蕩的廣東商人,徐瑞珩在滬經營絲綢、茶葉,蜚聲商界。

譜中兩篇小文《徐君德瓊行狀》和《榮村(徐瑞珩號)公得獎感言》記載徐瑞珩和「榮記湖絲」獲得獎項的過程。該譜記述:「鹹豐紀元,英國開百年大會……君獨寄七裡湖絲十二包,往陳於會。既而較論久之,竟推君絲為會中第一,中外人無異詞。英國主親臨觀之,喜甚,獎君金銀牌各一,手諭、畫幅一幀。」1852年倫敦皇家協會出版的《英國倫敦第一屆世博會評獎委員會報告書》印證此事:「在中國部分,上海榮記絲綢的展品表明,當地農村蠶種的改良促進了絲綢質量的提高,因此,它被評獎團授予獎牌。」

這段記載,將中國與世博會的淵源在時間上提前了16年。此前,中國申辦世博會材料認定,最早見識世博會的中國人是王滔,他親歷了第二屆巴黎世博會。

多數家譜以文字為主,部分講究的家譜則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即像譜。由清代嚴信厚畫輯的浙江慈谿《嚴氏像譜》,專門記載了誥制、碑拓及作者嚴信厚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畫像。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陳建華評價說:「多數家譜以文字記錄為主,這種圖譜較為罕見,而《嚴氏像譜》所繪人物衣著華貴、儀態雍容、色彩豔麗、線條雋美,堪稱像譜中的佳作。 」

浙江慈谿《嚴氏像譜》

筆者手上還有一套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木氏家譜》(內文又名《木氏宦譜》),記載的是大名鼎鼎的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家族,這本圖文並茂的家譜出自民國早期,圖像刻畫精美、文字書寫流暢。

少數民族家譜:多元一體、民族融合的見證

上海圖書館陳建華先生,主持了一個重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家譜目錄」。中國55 個少數民族中,有42個民族有文字家譜,數量達6700 多種。按照王鶴鳴先生的評價,這些家譜「」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最生動、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福州蒙古族薩氏家譜》記載,福州薩氏的先世為西域色目人答失蠻氏。始祖思蘭不花( 一譯作薩拉布哈) 、阿魯赤( 一譯作傲位齊) 父子以軍功起家。元英宗時,阿魯赤奉命鎮守大同路至代州一帶,始居雁門(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並被朝廷賜「薩」姓,後世稱為雁門薩氏。

薩都剌是阿魯赤長子,後起漢名天賜,號直齋,元代著名詩人。其於至元二年( 1336 年) 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知事,因此定居福建。薩都剌二弟野芝,字天與,曾任江西建昌路總管。野芝子仲禮,字守仁,元統元年( 1333 年) 進士,任福建行中書省檢校,從此卜居福州,是為雁門薩氏入閩始祖。

元代統治者將全國人口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族源而言,雁門薩氏是色目人,但其先祖以軍功起家,享受蒙古人的待遇。因此,福州薩氏後裔均稱自己為蒙古族人。清初,這支蒙古薩氏逐漸發展為八閩大地的望族。根據家譜描述,受到漢族科舉影響,其族登上科舉榜的人數有50 餘人。

受漢族家譜文化的影響,福州薩氏自明清至民國先後八次續修家譜。其中,《雁門薩氏族譜》詳細記述了雁門入閩薩氏的族源、世系、遷移、人口分布、名人事跡,生動反映了蒙漢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

清道光三年( 1823 年) 本《雁門薩氏族譜》卷4《露蕭公行述》記載::雁門薩氏入閩第二代薩琦,「治家一遵紫陽家訓」,「悉革先世色目舊習……至今閩中稱禮族焉。」進入福建一個多世紀後,這支蒙古族後裔,已經完全接受了漢族的耕讀文化。

乾隆時期,一支遷駐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官兵,組成了錫伯營。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在史書中文字記載不多,但幸好,他們世代保持了編修家譜的傳統。

察布查爾錫伯族《八牛錄果爾吉氏宗譜》記載了他們的民族大遷徙:「乾隆二十九年,由盛京所屬復州正藍旗蘇爾格納牛錄移駐伊犁。留居盛京的始祖: 阿達順、果諾霍圖。移駐伊犁的高祖: 佐領阿哈裡,披甲多霍。」《八牛錄富察氏宗譜》記載:「原系盛京所屬金州正紅旗吉靈阿牛錄人,乾隆二十九年移駐伊犁。留居東北的始祖披甲恩杜裡。移駐伊犁的高祖色爾吉納。」

這些記載,讓錫伯族子孫能夠清清楚楚地追溯:我祖來自哪裡?何時遷徙至此?我族其他同胞身在何處?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木氏總譜》(又名《木氏宦譜》)封面

元代以來,中央王朝在麗江地區推行土司制度。明朝初期,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於次年「率眾歸順」,被賜以木姓。這就是著名的木氏土司。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木氏總譜》(又名《木氏宦譜》)扉頁

木氏土司有以漢文《木氏宦譜》三種存世。筆者手頭的電子版《宦譜》,成書於晚清民國,屬於「畫譜」。根據此譜,木氏「第一代肇基始祖」是一位穿紅色袈裟,貌似剌嘛的人,題名「蒙古爺爺」。稱他在北宋宋徽宗時期乘一香木順金沙江東下,到麗江白沙上岸,五個木氏支系的村民共推其為首領。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木氏總譜》(又名《木氏宦譜》)內頁圖像

宗譜中,納西木氏始祖的時間、地點、身份、形象俱全,透露了納西族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信息。過去一般認為,納西族先民不與西南地區的藏族、白族等民族先民有著密切的的兄弟關係淵源。通過家譜記載,納西族甚至於蒙古族有著重要的往來和融合關係。

我國的朝鮮族先祖,是300多年前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等地的。姜運球、梁承武1929 年編撰《間琿萬姓大同譜》,介紹了532個中國東北朝鮮族家庭譜系、原在朝鮮半島的居住地、遷入東北時間及住處、戶主簡況、家庭成員妻子以及子女簡況等等。遷入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家庭,接受漢字教育,信仰儒家文化。

少數民族家譜的重要代表還有回族的《張氏合族支派家譜》、《六箴堂張氏家譜》(明建文壬午年創修)、廣西《白氏族譜》、雲南《滕衝明·朱姓族譜》、河北《脫氏譜書》等。

5、深受中國影響的日韓家譜

家譜文化還影響了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

上海圖書館曾對為展出一部日本原版家譜,它就是《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這部日本家譜記錄了「大藏朝臣原田家」1000多年的歷史,通過家譜追溯,其祖先竟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後裔。譜中敘述了其祖先緣何東渡日本,以及在日本繁衍生息的歷史。據記載,原田家族的始祖為中國漢高祖劉邦,傳至東漢獻帝玄孫阿知王,率2040人東渡日本奈良縣高市郡檜前村。譜內載有先祖小傳、畫像、世系、家寶、祠田等。

日本家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畫像

不過,中國正史中並沒有關於劉阿知的明確記載。據《後漢書》,漢獻帝劉協娶皇后伏氏、曹氏,見於記載的皇子有7個。其中曹皇后所生劉馮、劉熙、劉懿、劉邈、劉敦,東漢滅亡後又一同被貶為列侯,另有伏皇后所生兩皇子不知名,被曹操所害。退位之後,劉協被奉為山陽公。三國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劉協病死。劉協子劉馮早卒,劉康嗣襲為山陽公,死於晉太康六年。

而日本史書《日本書記》、《古語拾遺》、《續日本紀》記載,第四任山陽公劉秋及其同輩劉阿知均是漢獻帝玄孫。劉阿知於公元289年五月初一,率其子劉都賀、舅趙興德及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以求取仙丹之名,離開漢土,歷經艱難東渡,於應神天皇年間到達倭國。按照家譜所說,原田家族已傳衍到劉邦的第93代,至今仍按照傳統禮節對劉氏遠祖定期祭祀。

這一家譜所載,中國正史中沒有文字印證,其真偽尚需方家給出高見。不過可以肯定都是,中國的修譜傳統,深刻影響了鄰國。

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院孔府文物檔案館收藏
1915年《居住朝鮮孔氏族人世系草稿》

另一份國外家譜——《南陽李氏族譜》,為朝鮮人李兢於朝鮮哲宗八年(1857年)所修。該譜記載,一世祖李順大,生在我國明代中前期,世居湖南賓城南陽縣(後改屬興陽縣)。近世後裔多以武功食祿加爵,十世之後,很多人從事醫學與翻譯。此譜以銅活字印刷,纂修體例模仿中國家譜,譜中紀年也用中國年號。

家譜記載:既有「靠譜」,也有「不靠譜」

對於家譜的正面價值,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譜牒專家王鶴鳴將其概括為文物價值、資料價值、教化功能、尋根價值。不過,家譜的弊端和局限性不容忽視:

家譜中的「攀附」「杜撰」現象。王鶴鳴先生指出,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的先祖。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託,如朱熹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姓家譜同時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餘文字均雷同,大部分系假託。

復旦大學註明歷史地理學者葛劍雄先生指出,歷史上部分家族的確有過遷移,但很多家族把他們祖先的遷移史附會於著名的移民運動,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具體的遷移時間、地點不一定正確。

家譜中的「揚善隱惡」。家譜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則闢有小傳,乃至編寫傳記、行狀,刊載墓志銘等。另一方面,對家族中所謂「叛逆」「犯刑」「敗倫」「背義」「雜賤」者,則採用「除名」「出族」「出譜」等措施,不予書寫,名不見譜。對此,葛劍雄說,必須看到一般的家譜無不揚善隱惡、誇大溢美,如果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譜記載,也很做到難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家譜:連綿不絕的家族史[N]. 馬子雷. 中國文化報. 2009-08-07 (004)

[2]少數民族家譜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第一手資料[J]. 王鶴鳴. 安徽史學. 2017(01)

[4]家譜的價值與弊端[J]. 王鶴鳴. 上海教育. 2006(z2)

[3]《中國家譜總目》[M].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鶴鳴,2009

2018:開啟網上「尋根之旅」

2018年春節前夕,上海圖書館將向社會大眾獻上一份新年賀禮——新一批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數字資源上線,這是繼2015年起該項目的第四批資源的投入服務。

上海圖書館現藏有家譜近30,000餘種300,000餘冊共計365個姓氏,收藏的家譜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號稱「全球中國家譜第一藏」。

2018年2月,上海圖書館將繼續增加近2,000種家譜數位化資源上線,使在線的家譜總數超過8,000種。在地域分布方面,已上網的家譜涵蓋了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上海等收藏家譜數量較多的省份,亦有雲南、四川、重慶、貴州、山東、甘肅、河南等收藏家譜數量較少的省份;在姓氏分布方面,已上網的家譜不僅有百家姓中常見的姓氏,也有稀見、罕見的姓氏,如荊、荀、昌、茹、吾、迮、鈄、相、郎、貴、元、支、戈、蒯、廉、後、慎、經、閭、環、闞、翦、闕、印、束、忻、嵇、戟、鹿等;在名人家譜方面,已上網的家譜有文徵明、董其昌、毛奇齡、錢謙益、陳洪綬、惠棟、陳鵬年、柳詒徵、汪大燮、葉澄衷、繆荃孫、楊鍾羲等古今文化名人。

在新一批全文上網的家譜中,新增了漆、管、裴、練、端木等稀見姓氏。此次新上線的家譜中特別增加了《蟾溪程氏家譜》、《楊氏宗譜》、《張氏統宗世譜》等明代家譜9種。

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網上家譜數位化項目是上海圖書館近年來推出的重拳力作,該項目是將經過數位化掃描後的館藏家譜資源展示在網上,公眾可以無需踏足上海圖書館在外部公開網上進行家譜的全文瀏覽和檢索 公眾可以足不出戶地在家進行家譜的全文瀏覽和檢索。

網上家譜開放地址

http://wrd2016.library.sh.cn/channel/stjp/

 

相關焦點

  • 「家譜國際徵文選登之十三」賈世淮丨感悟家譜,華夏一家
    修好家譜是對先祖的緬懷和延續,也是對後人的饋贈和勉勵。有一天,後人讀著我們的家譜,從中看出我們對家譜文化所作的貢獻,說不定對他們精神生活、乃至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時常翻閱家譜,歷代先人名諱,赫然在在目。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家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束鮮花。是家族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家譜文化的傳承,不管是對於家族還是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
  • 家譜
    在網上查閱了半晚上資料,查到比較完整的山東「董」姓家譜,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董姓分支,僅山東的譜系分支就多達二百多種。又查閱了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董」姓譜系,從中也發現了些不同地域相同的譜系傳承,也就是老祖宗行走的脈絡。
  • 家譜是新年裡送給長輩最好的禮物
    這就是家譜。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以姓氏為「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來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供奉家譜是尊敬祖先的表現,中國人有很純潔樸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國,家譜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本世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證,中國家譜起源於商、周時期。
  • 從家譜到家譜圖
    中國人是承認家庭、家族對一個人的人生有重大影響的,講究「家風」,結婚也推崇「門當戶對」。(廈門某氏家譜)改革開放以後,興起了修家譜的熱潮,許多年齡偏大的同宗前輩,如果有點文化,又愛追憶過去,再加上身體好,就會廣泛聯絡,把擱置多年的家譜拿出來,進行更新和增添。我見過的家譜都不複雜,就是一個個串聯起來的名字。
  • 新家譜的體例
    家譜在初創時期,只有單一的世系和人名,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個高峰期後,到宋代,家譜體例基本定型,就是「蘇歐體例」,到明清時期,進入成熟期,家譜體例更加完善。今天,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事業高速發展的歷史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藝術、外交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分工更加細密,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新生事物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社會生活更加多樣和豐富,舊家譜的體例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創新不是完全拋棄舊體例,另搞一套,可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構建社會主義家譜的新體例。
  • 署期作業「修家譜」是不是有點離譜?
    我們這裡有所中學,為了喚起學生對家風的記憶,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製作一張家譜。學校請家長與孩子一起用圖表呈現,至少五代,從高祖父母到孩子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生卒年月、職業、居住地遷移情況。有稱讚者表示,追溯家族發展史,了解前輩人生經歷,會讓孩子觸摸到血緣延綿的脈搏、基因傳遞的規律、家風傳承的方向,實在是一份應該做的功課。
  • 探尋國人家譜尋宗路:20多年前家譜是一種禁忌
    文/山旭中國人的完美世界從來不在天國,而在家庭。它又與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連結,完整構成了一個中國人自大而小、由國到家的坐標系。在中國,沒有一部家譜不會牽連國運興衰、不以大時代變遷為背景;也沒有一部正在編修的家譜,會忽略祖先在國運中的角色。中國已不太可能再回到以龐大家族為基礎的社會,中國人重建家風之路也還很漫長——僅僅20多年前,作為家族、家風基礎的家譜,還是一種禁忌。
  • 聊一聊外國人的家譜
    我國自有家譜一來,一直是發揚光大,和周邊國家山水相連,一衣帶水,周邊國家也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泰國前總理他信和其妹妹英拉·西那瓦的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塔下村,梅州客家人的第四代泰國華裔。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祖上是中國人,祖籍福建。菲律賓籍蘇祿王后裔到山東德州尋根祭祖。
  • 「家家有譜」創新家譜體例 讓家譜故事化傳記化
    央視網消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人崇高的家國文化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家國文化。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2017年5月27日,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家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儀式暨首屆家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行。
  • 六種家譜格式對比(多圖)
    六種家譜格式對比(多圖)陸 焱一、歐式      又稱橫行體、五世表,據說由宋朝歐陽修創立
  • 講一講家譜的重要性
    家譜,積澱著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體現著最基本的道德傳統,凝聚著厚重的民族向心力。連接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緣親情。臺灣同胞的根在大陸。兩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同譜同牒。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民族親情,擋不住兩岸家譜的接續傳承。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為炎黃子孫的涓涓血脈。
  • 「家譜」到底是什麼?
    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其實,這就是家譜。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雖然名稱各異,但其內涵是同一的,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 譜 的形 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 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李鴻章也成為第一位照X光的中國人。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研究館員顧燕說,《合肥李氏宗譜》內名人翰墨眾多,書法家譚澤闓題寫書名,敘世系自慎所起,無牽強附會現象,詩賦文章已收入專集,也不重複抄錄。文字詳贍,事可徵信,多涉晚清重大史事。對於治中國近代史者,這本家譜頗具參考價值。
  • 伍氏宗親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修家譜!【建議傳播】
    在我們國家,很多家庭都沒有家譜,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很多人對修譜這件事知之甚少,對宗族血緣親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非常淡化、淡漠。如果一個家庭家譜毀了,或沒有家譜傳下來,更早的祖輩我們已無法了解、無法考證了,過去的事再也無法知道了。所以修家譜,也是一件承前啟後的大事。
  • 為什麼修家譜要有凡例?看完你就懂了!
    家譜,是中國人的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現今中國人最缺少的文化內涵和厚重底蘊。 現今修譜,因為對傳統知識缺乏認識,再加上老譜的內容雜亂無章,導致現今修譜人,即使家族有老譜存在,卻因為不懂其內容,而導致修譜寸步難行。究其根本,就是因為缺少了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凡例。
  • 全球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向你發出在線捐贈家譜的邀約!
    家譜是上海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目前館藏家譜3萬餘種,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一直以來,到上圖家譜閱覽室查家譜,尋根問祖的讀者絡繹不絕。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家譜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在總計3萬多種館藏家譜中,已有1.4萬餘種實現了數位化。2015年,上圖首次精選500種家譜供全球用戶在線查閱,「家譜知識服務平臺」上線後,數據不斷增加,目前已包含6.8萬餘種家譜目錄,可供全文在線閱讀的家譜超過8000種。
  • 家譜:明辨祖宗世系、重溫先祖門風、教育鞭策後世
    家譜,是以特殊的形式記載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其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一、明辨祖宗世系傳承家譜的基本功能是延續血脈親情的載體,是孝道文化的重要體現。一部家譜記載著家族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人口變遷等,通過修家譜,可以明辨祖宗世系傳承,尋根問祖,受到親情教育。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