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記者 李學芹實習生劉瑩金陵晚報報導在已經開展的省非遺普查工作中,溧水縣文化局得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該縣駱山村楊姓家族的家譜整整有14本,全部是線裝,毛筆書寫,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距今大約3000年。
楊氏族譜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楊氏譜系,駱山地圖,歷代名人圖像,歷代楊氏授官聖旨內容,各種家規,以及一些楊氏名人介紹等。昨天,溧水縣文化局方面表示,歷史悠久的家譜也是非物質遺產,裡面既有對歷史人物的記載,也有關於歷史事件的敘述,以及當時風土人情的介紹,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目前,他們已將楊氏家譜作為下一批的省非遺申報對象。聖旨也成家譜內容
記者獲悉,目前這14本家譜被收藏在溧水退休教師楊文榮家,62歲的他是楊氏第105代,因為有些文化,又比較熱心修譜,所以族人也就放心地把分散的家譜交給他保管。在溧水文化局工作人員高巧生的幫助下,記者見到了帶有遠古氣息的楊氏家譜,楊文榮將其鎖在書房的櫥櫃裡,裡面同時還放了12本複印件,為保護祖先傳下來的家譜,他通常只讓別人看複印件。已經通讀數遍家譜的楊文榮介紹,家譜共分三部分,首本主要介紹楊氏家族歷史,包括修譜原因,修譜序,家譜目錄,後面還配有大量的圖片,有駱山村地貌、祠堂、碑坊、墳址以及人物畫像,再往後翻,竟出現了許多聖旨圖,從上面書寫的內容來看,幾乎都是各朝皇帝對楊氏族人的封官通知。有意思的是,漢朝皇帝封官丞相楊震的聖旨,竟然一式三份,其中給震祖父母一道,父母一道,震本人並妻子一道。此外,首本中還有楊氏十分詳盡的家規,如當時的婚姻規定,歷代名人遺言,婦女貞節,過繼法,16條家訓等。中間12本家譜是楊氏家族的世系表,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清光緒年間,共繁衍了99代。末本主要是人物介紹。這裡面說的都是家族名人軼事和其他人寫的人物拜謝撰文。這些撰文中還曾有兩個探花為楊氏族人寫過拜撰之文。在這些撰文中還有一些歷史事件,如鹹豐庚申年間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至此,屠殺當地村民,楊氏20人遇害等。撰文中所有牽扯到的人物在家譜中都能對應找到。
楊氏家族名人輩出
西周的伯橋是楊氏家譜中的始祖,伯橋當時被周成王封為楊侯,從此,伯橋及其後人便以「楊」為姓,在後輩之中,又出現了不少名人,其中包括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楊雄等人。家譜花了很多筆墨介紹第24世楊震,上面寫著,楊震出身於東漢官宦世家,祖輩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是造詣頗深的一代宗師。他本人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後來也做了宰相。楊震為官忠貞清廉,生活儉樸。他為官10餘年,沒有給自己置辦產業,不修豪華別墅,常以蔬菜為食,衣著簡樸,其他官員都乘坐馬車,他卻常步行。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開置產業發家致富,楊震堅決不肯,他的幾個兒子也當了朝廷大官,都像楊震一樣潔身自好。此外,還有司馬遷的女婿楊敞,家譜上記載的人物故事與《漢書·楊敞傳》有不少吻合的地方,其中甚至還有關於成語「汗流浹背」的故事記載。漢太尉楊彪也位列楊氏家譜,他的兒子便是被曹操所殺害的著名天才楊修,遺憾的是書上關於楊修的記載不是很多。楊氏在駱山的譜系中,比較有名的是明朝的楊培庵,家譜描述,他是1604年考上進士的,先後當過江西、河南安察史,山東巡撫等官職,官聲極好。家譜還以大段的筆墨介紹了當地民俗駱山大龍的傳說,而楊培庵便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朝代更迭遠遷江南
楊文榮介紹,每當他翻看這些略微泛黃的線裝家譜,便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楊氏本住在陝西一帶,後來是怎麼來到江南的呢?對此,家譜有詳細的記錄。「十九世長子敞,居華陰,給事大將軍幕府為事,後封為丞相」,這段內容說的是,楊氏第19代的長子楊敞住在陝西華陰山一帶,先在大將軍府做事情,後來被封為丞相。記者從家譜上看到,由於朝代更迭,先朝楊氏大臣為保身家性命只能舉家遠逃異地,因此,第77代楊震龍遷到了高淳蘆?東莊居住,並在那裡繁衍了7代子孫,第84代楊士?把家遷到駱山,一直生活至今。楊士?為何再次遷居呢?楊文榮給記者講了一個傳說:鋋在農閒時打魚,沿石臼湖一直走,走到駱山一帶,網一撒,竟然拉上來10隻碗。當即對人說:「我的飯碗就在此地了。」不久,時年53歲的楊士?便把家遷至溧水駱山村。從譜序內容來看,家譜是由楊士?的第五代長子楊宗旺於光緒18年修著,迄今為止已有115歲「高齡」。楊宗旺之後,曾重修過兩次。第一次重修是1892年,此後,楊氏族人規定此後每隔30—40年重修一次,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修成。1982年,楊氏又修過一次。退休後,楊文榮自己根據家譜畫出了世系圖,此圖畫到第99代就沒有了,因為家譜只記載到這裡。按照家譜推算,楊氏在駱山已有25代,楊文榮是第22代,也就是說,從伯橋算起,楊氏已有108代了。
歷經風雨家譜留存
說到家譜的保存,楊文榮深有感觸。「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實在不容易,這14本是他好不容易分別從三戶人家湊齊的,就這樣,有好幾本的封面已經損毀了。」據悉,楊氏家譜曾有41部,被分到11戶人家保存。大家原先對家譜也很重視,可是戰亂期間連命都保不住,也就顧不上家譜了,存留下來的又遭受了文革的嚴重破壞,倖存下來的寥寥無幾。現有的第十三本是楊殊榮老人當年藏下來的。當年紅衛兵到他家抄家,地上有一件蓑衣,他不動聲色地把家譜放在蓑衣下,人則躺在蓑衣上假寐,隨便紅衛兵怎麼翻箱倒櫃也不起來。還有六本家譜,是被人藏在一個無人住的閣樓上才倖免於難,後來就連藏家譜的人也忘記了,前些年,這家人偶然翻到,楊文榮興奮地趕緊去要過來,因為這是僅存的前六本家譜。楊文榮是楊氏修譜的發起人,在他看來,續修家譜的最大難度在於,必須要找到70歲以上的老人,才能知道他們祖父輩的名字,然後往上推算,才能把譜系延續上去。楊士?長子一系內容已經修好,楊士?次子的長子、三子兩系材料也基本搜集全了,現在正著手調查楊士?次子的次子一系,等這個環節結束,楊氏家譜就完整了。屆時,他將集資送往印刷廠重新排版印刷,再現完整的駱山家族傳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