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駱山村驚現西周楊氏家譜

2020-12-20 搜狐網

  金陵晚報記者 李學芹實習生劉瑩金陵晚報報導在已經開展的省非遺普查工作中,溧水縣文化局得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該縣駱山村楊姓家族的家譜整整有14本,全部是線裝,毛筆書寫,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距今大約3000年。

楊氏族譜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楊氏譜系,駱山地圖,歷代名人圖像,歷代楊氏授官聖旨內容,各種家規,以及一些楊氏名人介紹等。昨天,溧水縣文化局方面表示,歷史悠久的家譜也是非物質遺產,裡面既有對歷史人物的記載,也有關於歷史事件的敘述,以及當時風土人情的介紹,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目前,他們已將楊氏家譜作為下一批的省非遺申報對象。

  聖旨也成家譜內容

  記者獲悉,目前這14本家譜被收藏在溧水退休教師楊文榮家,62歲的他是楊氏第105代,因為有些文化,又比較熱心修譜,所以族人也就放心地把分散的家譜交給他保管。在溧水文化局工作人員高巧生的幫助下,記者見到了帶有遠古氣息的楊氏家譜,楊文榮將其鎖在書房的櫥櫃裡,裡面同時還放了12本複印件,為保護祖先傳下來的家譜,他通常只讓別人看複印件。已經通讀數遍家譜的楊文榮介紹,家譜共分三部分,首本主要介紹楊氏家族歷史,包括修譜原因,修譜序,家譜目錄,後面還配有大量的圖片,有駱山村地貌、祠堂、碑坊、墳址以及人物畫像,再往後翻,竟出現了許多聖旨圖,從上面書寫的內容來看,幾乎都是各朝皇帝對楊氏族人的封官通知。有意思的是,漢朝皇帝封官丞相楊震的聖旨,竟然一式三份,其中給震祖父母一道,父母一道,震本人並妻子一道。此外,首本中還有楊氏十分詳盡的家規,如當時的婚姻規定,歷代名人遺言,婦女貞節,過繼法,16條家訓等。中間12本家譜是楊氏家族的世系表,從西周一直延續到清光緒年間,共繁衍了99代。末本主要是人物介紹。這裡面說的都是家族名人軼事和其他人寫的人物拜謝撰文。這些撰文中還曾有兩個探花為楊氏族人寫過拜撰之文。在這些撰文中還有一些歷史事件,如鹹豐庚申年間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至此,屠殺當地村民,楊氏20人遇害等。撰文中所有牽扯到的人物在家譜中都能對應找到。

  楊氏家族名人輩出

  西周的伯橋是楊氏家譜中的始祖,伯橋當時被周成王封為楊侯,從此,伯橋及其後人便以「楊」為姓,在後輩之中,又出現了不少名人,其中包括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楊雄等人。家譜花了很多筆墨介紹第24世楊震,上面寫著,楊震出身於東漢官宦世家,祖輩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是造詣頗深的一代宗師。他本人通曉經典,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後來也做了宰相。楊震為官忠貞清廉,生活儉樸。他為官10餘年,沒有給自己置辦產業,不修豪華別墅,常以蔬菜為食,衣著簡樸,其他官員都乘坐馬車,他卻常步行。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開置產業發家致富,楊震堅決不肯,他的幾個兒子也當了朝廷大官,都像楊震一樣潔身自好。此外,還有司馬遷的女婿楊敞,家譜上記載的人物故事與《漢書·楊敞傳》有不少吻合的地方,其中甚至還有關於成語「汗流浹背」的故事記載。漢太尉楊彪也位列楊氏家譜,他的兒子便是被曹操所殺害的著名天才楊修,遺憾的是書上關於楊修的記載不是很多。楊氏在駱山的譜系中,比較有名的是明朝的楊培庵,家譜描述,他是1604年考上進士的,先後當過江西、河南安察史,山東巡撫等官職,官聲極好。家譜還以大段的筆墨介紹了當地民俗駱山大龍的傳說,而楊培庵便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朝代更迭遠遷江南

  楊文榮介紹,每當他翻看這些略微泛黃的線裝家譜,便感覺到歷史的厚重。楊氏本住在陝西一帶,後來是怎麼來到江南的呢?對此,家譜有詳細的記錄。「十九世長子敞,居華陰,給事大將軍幕府為事,後封為丞相」,這段內容說的是,楊氏第19代的長子楊敞住在陝西華陰山一帶,先在大將軍府做事情,後來被封為丞相。記者從家譜上看到,由於朝代更迭,先朝楊氏大臣為保身家性命只能舉家遠逃異地,因此,第77代楊震龍遷到了高淳蘆?東莊居住,並在那裡繁衍了7代子孫,第84代楊士?把家遷到駱山,一直生活至今。楊士?為何再次遷居呢?楊文榮給記者講了一個傳說:鋋在農閒時打魚,沿石臼湖一直走,走到駱山一帶,網一撒,竟然拉上來10隻碗。當即對人說:「我的飯碗就在此地了。」不久,時年53歲的楊士?便把家遷至溧水駱山村。從譜序內容來看,家譜是由楊士?的第五代長子楊宗旺於光緒18年修著,迄今為止已有115歲「高齡」。楊宗旺之後,曾重修過兩次。第一次重修是1892年,此後,楊氏族人規定此後每隔30—40年重修一次,但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沒有修成。1982年,楊氏又修過一次。退休後,楊文榮自己根據家譜畫出了世系圖,此圖畫到第99代就沒有了,因為家譜只記載到這裡。按照家譜推算,楊氏在駱山已有25代,楊文榮是第22代,也就是說,從伯橋算起,楊氏已有108代了。

  歷經風雨家譜留存

  說到家譜的保存,楊文榮深有感觸。「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實在不容易,這14本是他好不容易分別從三戶人家湊齊的,就這樣,有好幾本的封面已經損毀了。」據悉,楊氏家譜曾有41部,被分到11戶人家保存。大家原先對家譜也很重視,可是戰亂期間連命都保不住,也就顧不上家譜了,存留下來的又遭受了文革的嚴重破壞,倖存下來的寥寥無幾。現有的第十三本是楊殊榮老人當年藏下來的。當年紅衛兵到他家抄家,地上有一件蓑衣,他不動聲色地把家譜放在蓑衣下,人則躺在蓑衣上假寐,隨便紅衛兵怎麼翻箱倒櫃也不起來。還有六本家譜,是被人藏在一個無人住的閣樓上才倖免於難,後來就連藏家譜的人也忘記了,前些年,這家人偶然翻到,楊文榮興奮地趕緊去要過來,因為這是僅存的前六本家譜。楊文榮是楊氏修譜的發起人,在他看來,續修家譜的最大難度在於,必須要找到70歲以上的老人,才能知道他們祖父輩的名字,然後往上推算,才能把譜系延續上去。楊士?長子一系內容已經修好,楊士?次子的長子、三子兩系材料也基本搜集全了,現在正著手調查楊士?次子的次子一系,等這個環節結束,楊氏家譜就完整了。屆時,他將集資送往印刷廠重新排版印刷,再現完整的駱山家族傳承史。

相關焦點

  • 楊氏家譜總譜
    二、楊氏來源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四、楊氏圖騰 圖中:有日、有月、有龍、有鳳、有長壽鶴、有捕獵工具、有獵物、有吉祥物等等!意為:日月生輝、龍鳳呈祥、延年益壽、豐衣足食、吉祥如意!
  • 楊氏家族簡介
    西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叔虞領地於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為唐侯。因唐地臨晉水,由此為晉(諸侯)國,叔虞即為晉開國之君。至春秋時,晉國內亂,晉武公(叔虞後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孫)滅瑉侯統一晉國。武公死後,其長子詭諸繼位,為晉獻公。獻公相繼滅周圍諸小國,包括楊國。獻公封其二弟伯僑領地於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楊氏得姓始祖,距今約2600多年。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試想,一部假定首次修纂於明末清初的家譜以五百年前的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宗,所憑又有何據?故判定一部家譜是否為名人家譜,應以名人的產生與家譜的修纂時間相距不遠為準繩,再參考其它資料而確定。筆者業餘時間在整理、研究家譜的同時,陸續收藏了一些名人家譜,今擇其要而羅列之。
  • 楊氏族譜連載(二)第一編:楊氏溯源
    又雲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銅鞮,二曰楊氏,三曰平陽。突生職,職五子:赤、肸、鮒、虎、季夙。赤字伯華,為銅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譽。鮒字叔魚。虎字叔羆,號『羊舌四族』。叔向,晉太傅,食採楊氏,其地平陽楊氏縣是也。」但是叔向是伯僑的後裔,稱楊氏受姓始祖顯得有點多餘,伯僑已經姓楊了,而且羊舌是個地名,不是姓氏。
  • I級響應下的溧水石臼湖防汛一線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郭玲玲)兩周不到的時間,南京石臼湖區域的應急響應從III快速提升至I級,溧水沿石臼湖一線的多個街鎮的防汛形勢不斷加劇。記者通過溧水區了解到,當前,溧水全區已按照I級響應措施部署,環石臼湖4個街鎮,均啟動24小時值守圩堤,按照「第一時間」預得準、防得好的工作標準和要求,紮實開展防汛應急工作。7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石臼湖沿線的溧水和鳳鎮駱山村,節制閘閘門緊閉,抽水機正一刻不停的將入村河道內的水往閘外的洩洪溝裡排。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
    1上杭族譜館FJSH113龍巖楊楊氏族譜11上杭族譜館FJSH146閩臺館楊泉南後卿楊氏家譜1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7閩臺館楊龍海海澄英埭楊氏家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8閩臺館楊雲霄弘農楊氏家譜敘錄11
  • 《中華楊氏通譜》(古代卷)首發式在北京舉行
    人民網訊 《中華楊氏通譜》(古代卷)首發式於日前在全國政協禮堂東南廳隆重舉行,前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主任楊斯德將軍、老紅軍、開國將軍楊思祿、前公安部副部長楊貴、前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前全國記協副主席、解放軍報社長楊子才以及來自首都和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和楊氏宗親代表出席。  與會的專家學者高度讚揚這部譜牒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 找尋你的足跡楊氏族譜
    據了解,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九龍鎮大澤村的楊氏家族屬明朝貴族後裔,1644年定居於此、繁衍生息,為楊士左、楊士右、楊士鰲三兄弟之後代,現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保定、北京市等地區。目前,三兄弟仍合葬於大澤。楊氏28個字輩排序為:「士東顯文得玉聚,萬明朝成永春生,洪治淵滿添河澤,浦海淶湘潤沛汝」。
  • 煙臺首屆好家譜評選結果公示啦!
    《一本堂楊氏家譜》考證嚴謹,編纂者歷時六年,搜羅延訪南塂三代人的家譜手稿、老譜、老宗,逐一考證,銜接世系,經上千次修改排版。《三修官莊支陳氏家譜》創新編譜體例,為家譜編纂者提供了有益借鑑,此譜曾在2020年10月舉辦的「第六屆中華家譜展評大會」上,獲得最佳編修獎稱號。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那麼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土司到底是少數民族還是漢人呢?根據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受楊氏土司家族之請,為他們所著的《楊氏家傳》裡所記載「端者,其先太原人,仕越之會稽,遂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以及元代播州土司楊漢英請當時名臣程鉅夫為其家廟所題寫的忠烈廟碑文所云「楊氏世系太原,唐乾符初,贈太師諱端者,宦遊會稽,後客長安。
  • 略論家譜體例
    家譜體例在宋以前是很簡略的,體例以圖表為主,輔以文字敘述。圖表用來表示世系,以表格分代,分格填寫;文字則用來敘述得姓源流與遷徙情況。 自宋以後,私家譜開始興起,譜學由官府向民間轉換。經歐陽修與蘇洵的倡導,家譜體例開始定型。歐體與蘇體兩種主要體例大行於天下。歐體與蘇體有何區別呢?
  • 天台姓氏文化:楊氏
    榮王楊白隱居地天台的楊氏,主要有八支。狀塘楊氏。修於1910年的《天台狀塘楊氏宗譜》記載,源出隋榮王楊白。肇基新昌彩煙。修於1946年的《天台楊氏宗譜》記載,楊智於宋嘉定十七年(1224)由新昌擇前遷天台南山上楊。後代主要居住在南山上楊、前楊、裡翁等村。 南山楊氏。修於1914年的《天台南山楊氏宗譜》記載,楊瓚於宋紹定五年(1232),由汴梁桐巷遷天台南山。後代主要居住在南山前楊、下楊、韓家等村。 妙山楊氏。
  • 家譜故事:從清儒鄭珍的楊價墓調查說起
    【汲古】      清代西南大儒鄭珍作於庚申(1860)閏三月的《訪楊價墓記》一文,記載了他對播州楊氏第14世楊價墓的調查與認識。道光庚子(1840),趙石知旭與餘言,曾見楊氏譜,稱價墓在桐梓治西胡盧壩。嘗跡之,壩無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磚猶存。即楊氏後人亦有以為先世當是也。餘時輯府志,據載入「丘墓」中,歷二十年矣。今日獨戴笠遊蟠龍洞,歸溯溱溪南岸行,約去洞三裡,地名宅頭,果得如石知所云者。秧針繞槨頂,外無餘土,不可蹊田,逼視徘徊陌上者久之。因思石知未一見碑碣,獨據譜,譜為其家世傳,故不虛。
  • 家譜是什麼
    以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蕩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幾於絕跡。
  • 「品讀孟州」文物故事:楊氏宗祠
    柳綠桑茂福蔭遠 情重德高繼世長楊氏宗祠位於孟州市大定街道柳灣村,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面闊三間,坐北向南,現存的門樓、拜殿、大殿均保存完好。2012年公布為孟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以楊長江為組長的文物保護領導小組。
  • 廣安嶽池縣楊氏:忠孝仁義修身齊家
    一碗清茶,一套筆墨紙硯,62歲的楊武有時在嶽池縣顧縣鎮「楊氏宗祠」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將楊氏家規家訓編寫成對聯送給鄉親,每一幅對聯都訴說著他對楊氏家規的熱愛。楊武是楊氏家族入川第19代子孫,祖輩4代皆是書香門第。
  • 甘肅省正寧縣永正鎮南住村楊氏家族大事記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拜訪老人,搜集整理楊氏家族的歷史文化,考證歷史名人,在老家譜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楊氏族譜。還把與之相關聯的周易文化、曆書文化和二十四節氣文化、民間民俗文化整理搜集,編輯成書,一併作為楊氏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編纂了一本十卷百萬字的正寧楊氏家族演繹實錄——《楊氏家族總譜》,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成為全國現代大型家族史書。
  • 劉姓家譜目錄
    12704【河北滄州】劉氏家譜三卷首一卷      (清)劉濤  劉玉策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人民大學  河北大學  遼寧圖12705【河北】鹽山劉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劉傳恕等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四冊
  • 西周,奴隸制?封建制?
    西周的封建二字本意是指「封邦建國」,這沒錯。但在長期的初高中基礎歷史教學中,通常將西周歸為奴隸制社會,這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以下說的封建一詞都是來源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概念,與上文之封建不同。首先,我想說說我們熟知的封建時代。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始創於秦朝,但是一般認為從戰國時期開始至清朝滅亡為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
  • 【河南】楊氏字輩大全,楊家人看看有沒有你的?
    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張官營鎮吳營村(始祖楊振福,祖籍河南汝西楊家樓)楊氏字輩:「木文建玉,思懷天紹,國培英範仕環宇,家尚孝賢博梓楠」。河南省潢川縣楊氏家譜字輩:「祖宗德克明,紹起能守成。傳世定昌大,文章振家聲」。河南省潢川縣來龍鄉楊氏家譜字輩:「文德立仕安康,舞功頂明恆昌。剛宇嚴永從良,河景家生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