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奴隸制?封建制?

2021-03-05 凡石齋

西周的封建二字本意是指「封邦建國」,這沒錯。但在長期的初高中基礎歷史教學中,通常將西周歸為奴隸制社會,這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以下說的封建一詞都是來源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概念,與上文之封建不同。

首先,我想說說我們熟知的封建時代。

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始創於秦朝,但是一般認為從戰國時期開始至清朝滅亡為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其代表是鐵製生產工具的使用和地主階級的出現。學術界把這一看法稱之為「戰國封建論」,提出及支持者為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為了和馬克思說的人類社會進程相對應,即論證中國也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遞進而來。所以我們不能說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一觀點受限制於時代,必然是有一定時代局限性的。

「西周封建論」作為一種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其實早在建國初期就已經產生,只是沒有應用的基礎歷史教育之中而不為社會大眾所知。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關係決定社會性質。所以要判斷一個社會的性質是不是封建社會,我們還得看他的生產關係。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是統治者完全佔有勞動生產資料和不完全佔有勞動生產力,這區別於奴隸制社會的統治者完全佔有勞動生產資料和完全佔有勞動生產力。

簡單來說,在奴隸制社會,人(奴隸,當時是主要勞動生產力)和物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即人非人。而西周時期,人(普通農民)的地位大大提高,雖然仍有奴隸的存在,但是從整個大的社會勞動層面來看,普通農民已經成為主要的勞動生產者,其家庭經濟相對獨立(注意是相對)。「我稼既司,上入執公宮」說的就是在秋收之後老百姓要到領主(地主)家中進行勞作,也就是交勞務地租。

所以說,從生產關係的層面來看,我們已經可以判定西周是封建社會,但是還需要一些證據來證明。

在政治上,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初高中歷史教科書上一般認為分封制在後期導致了權力的分散,促使了地方勢力的壯大,不利於中央集權統治。

但是與夏商時期相比,西周的分封制實際上是先行加強了中央集權。夏商時期最高統治者所能管轄的地區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被稱之為「王畿(ji)」,對於王畿以外的地區,實際上最高統治者是沒有權力管轄的,而是由當地的首領進行管轄。這種政治形勢很像是今天的歐盟,也就是一種各管各地的狀態,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坐下來聯合聯合的。

西周通過實行分封制,將自己的宗室姻親分封到了天下各處,建立封國,相當於以一種高明的陽謀完成了對全國的統治。這種通知形式有點類似於當年的蘇聯,即中央的權威還是最大的,地方始終是中央的附屬。周王通過分封,直接可以控制王畿,間接可以控制天下,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所以你看後來的王朝,不管是中央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內閣制度,地方的郡縣制度,其本意都是將權力向最高統治者收攏,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西周的分封制。所以西周的分封不是分權,而是集權。

當然這個咱們也得雙向看待,這種以血緣紐帶為聯繫的政治制度是必然不穩定的,不是說我看你是我二大爺兒子的孫子就影響我和你搶地盤。一代人兩代人或許還礙於情面無法大規模的相互爭鬥,但是十几几十代人之後誰還認識誰。權力面前,一向沒有感情可言,更何況這種翻家譜都不一定能翻得到的感情。

說完了政治還得說說經濟,根據我們上面的定義,西周最高統治者應當完全佔有生產資料,比如說土地。西周的分封制的本質就代表了承認周王是生產資料(主要是土地)的所有者,因為只有周王將土地分下來,你才算擁有它,所以周王控制著生產資料。

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度實際上都包含在井田制當中,將田地劃分為井字,中央為公田,周圍為私田,只有在幹完公田的農活之後才能去私田勞作。實際上為公田幹活已經是在繳納勞務地租。私田的產物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完全為耕種者所有,這就是在繳納實物地租。

實際上,這種情況下的封建社會其實應該稱之為「封建領主制社會」,這區別於後來的封建地主制社會。農民只能在規定的地區進行勞動。但是經過生育繁殖,人口會越來越多,原有的土地就會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這就促使著開荒的進行,而這種開荒又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產生發展。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以前我是種的周王的地(實際的所有權還是在貴族手中),但是現在我的地是我自己開的,所以就得歸我所有。為什麼後來井田制會崩潰,就是因為新開墾土地太多,導致老百姓都喜歡自己給自己幹活,所以原有的井田就荒廢了,井田制也無法維持。

總而言之,西周時期應該是封建社會,更準確的來說應當是封建領主制社會。

當然要是中高考出題問你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還是要答秦朝,因為學術研究有的時候不完全等於教育方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從封建制變成了奴隸制?
    但當年的後金、滿洲,還有之後的大清都採用封建制的管理方式。不能說因為這個社會中有奴隸的存在,就視為奴隸制。大清是承襲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八旗制度本來是農兵結合的軍事和政治制度。每一個旗,都是一個戶口、生產、管理等於一體的機構。但是體現其奴隸制的表現也很突出,那就是:每個旗下的人口、資產、底盤等,都歸本旗旗主所有!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 「宗法封建制」與「契約封建制」:中國與西歐封建制之比較
    廣義封建的覆蓋範圍逾出西歐一隅,而廣被世界多數地區,於是有「波斯的封建制」、「印度的封建制」、「中國的封建制」、「日本的封建制」等提法。就總體言之,歐美史學界多從feudalism的含義(封土封臣、領主莊園、農奴制、政權分散等)出發,考察世界各地的封建制,包括中國的封建制。
  • 微讀二十四史 馮天瑜:西周封建
    封建制的確立完成於西周(以往多將西周起迄定在前1066—前771年,李學勤等專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考訂,西周建國於前1046年),本目著重概述中國封建制的典型形態——西周封建。西周封建制生成於較為後進的周人徵服較為先進的般人及東方諸部族的過程中,封建制從周人的氏族制過渡而來。
  • 蘇力 宗法封建制的歷史變遷及其憲制意涵(下)
    宗法封建制的歷史變遷及其憲制意涵蘇 力編者按「一國憲法回應的是本國的根本問題。商代不見「授民」,更像是對部落聯盟中其他部落的地域和人口管轄的一種確認,有「封」,但無「分」;而西周,有疆域和民眾的「分」,這就不僅是對諸侯國的「封」(確認),更有諸侯國的「建」,即完全是出於政治考量的諸侯國創設——想想姜子牙受封的「齊」。據此,我認為,西周的分封制更可能是伴隨嫡長繼承制而對西周血緣群體的政治性重組。
  • 中國什麼時候取消的奴隸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奴隸制,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奴隸一般來源於戰俘、被佔領地區原住民、負債者和罪犯,近古和近代的奴隸多從非洲等地方拐賣到歐洲的殖民地。奴隸制一般出現在農業社會裡。
  • 封建制與聯省自治
    封建制是封君與封臣之間的一種契約關係,封君為封臣提供保護,而封臣為封君提供稅賦、兵役等。
  • 封建禮樂話西周(一)——西周帝王世系表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周朝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中華從奴隸制方國部落聯盟國家向封建王朝過渡的關鍵王朝。因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在政體模式和王室影響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筆者將"西周"和"東周"分為兩個專輯分別講述。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及啟示
    如果拿一個具體事實來講的話,比如西周實行封建制,無非就是要把夏商周三國的領土封為一個統一的天下,所以北京大學的李零先生說,西周的封建從主流和大趨勢來看就是大一統。我們中國古人說大一統本來就是西周的大一統,不管是郡縣制還是封建制,他們其實都是服從於大一統邏輯,都是要實現這樣一種大一統,雖然制度方式不同,其實是殊途同歸,我覺得要注意這樣一種大一統邏輯。
  • 西周東都成周(洛邑)城址初步確定洛陽將擁有「六大都城遺址」
    據介紹,2009年2月以來,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實訓樓基建的過程中,發現了大規模的西周洛邑祭祀遺址。  該遺址西距瀍河約1000米,西北距北窯西周墓地及西周鑄銅遺址約4000米。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點筆記
    3、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觀,社會歷史劃分為5個階段,一個是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奴隸制文明,奴隸社會在世界各地紛紛出現。奴隸社會末期,我們進入封建社會。馬克思的這五種社會形態說,是以歐洲歷史來劃分的,尤其是奴隸制與封建制這是與中國的歷史社會形態是對不上的。因而,馬克思自己也說,我沒有研究過東方,東方的結構他不提。
  • 中國古代制度的演變:封建制和中央集權制的多次交替
    秦朝之前近兩千年,中國都是實行封建制,國家的權力由王(後)和諸侯共同掌握。因為技術落後,國王一個人無力直接管理很大的領土。這是全世界歷史的普遍發展規律,是現代民主的雛形。項羽和劉邦都遵從歷史規律,恢復了封建制。 出人意料的是,呂后不僅有強烈的權力欲望,而且十分狠辣,殺掉了4個諸侯,使得後來的漢朝皇帝對諸侯佔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漢景帝、漢武帝成功削藩,諸侯名存實亡。漢朝又變為中央集權制。 還是因為歷史規律,皇帝委任的官員很快形成「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壟斷了國家的官位,類似於諸侯,在偏遠地區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皇帝。這叫半封建制。
  • 傑弗遜與奴隸制:蓄奴的事實不足以概括他對奴隸制的看法全貌
    事實上,傑弗遜不僅對奴隸制本身多有批評,說其是道德上的墮落 (moral depravity) , 並且從長線上講,傑弗遜其實是贊成逐步廢除奴隸制(gradual emancipation)的。按照美國政治學者Lee Ward的看法,傑弗遜一生在擔任公職執行公務時若碰到奴隸制相關議題,他對奴隸制度往往是給予反對的。正如筆者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美國早期政治思想史的一個弔詭之處是:從自由-保守政治光譜而言,傑弗遜偏於自由派和進步主義一側,漢密爾頓政治思想偏於保守派一側,但是當來到奴隸制議題,則傑弗遜明顯處於保守和實際蓄奴一方,漢密爾頓則相對較為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