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制度的演變:封建制和中央集權制的多次交替

2021-01-07 白雲閒聊蒼狗

秦朝之前近兩千年,中國都是實行封建制,國家的權力由王(後)和諸侯共同掌握。因為技術落後,國王一個人無力直接管理很大的領土。這是全世界歷史的普遍發展規律,是現代民主的雛形。諸侯也是國家的所有者,所以擁有高度的責任心,中國才能抵禦蠻族的入侵,並持續擴張,思想文化繁榮,科技經濟迅速發展,後來居上,趕上了世界先進文明。

戰國的很多國家實行變法,重點是實行中央集權制,即國王要把諸侯的權力搶到自己手中。這當然會引起諸侯的強烈反抗,所以大部分都失敗了,中世紀的歐洲也類似。但是,偏偏秦國成功了。因為別國忽然同時變得很腐敗無能,使得秦國對外戰爭不斷地勝利,秦王用巨大的戰利品補充諸侯,消除他們的反抗,同時也增大了自己實力和威信。秦國變成了一個擁有遼闊領土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國的好運,是整個中國的厄運。

因為違背歷史規律,官員們都是為皇帝的打工者,缺乏責任心,秦朝很快滅亡。項羽和劉邦都遵從歷史規律,恢復了封建制。 出人意料的是,呂后不僅有強烈的權力欲望,而且十分狠辣,殺掉了4個諸侯,使得後來的漢朝皇帝對諸侯佔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漢景帝、漢武帝成功削藩,諸侯名存實亡。漢朝又變為中央集權制。

還是因為歷史規律,皇帝委任的官員很快形成「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壟斷了國家的官位,類似於諸侯,在偏遠地區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皇帝。這叫半封建制。大部分皇帝甚至連士族都想消滅,但無能為力。 晉武帝總結了歷史教訓,又恢復了封建制,甚至故意選擇一個白痴兒子來繼位,防止後來的皇帝奪取諸侯的權。 可惜,他的兒媳婦賈南風比呂后還歹毒,挑起八王之亂,引來五胡亂華,中國的大災難。這一次的恢復封建制,又失敗了。東晉和隋朝,類似漢朝。

隋文帝想了一個狠招來打破士族對官位的壟斷,科舉。就是皇帝用考試來選拔官員。他和兒子都十分迫切地消滅士族,結果士族的反抗把隋朝滅亡。唐太宗、武則天也大力消滅士族。 安史之亂大大削弱了唐皇帝的權力。唐後期、五代,又恢復了封建制,類似於春秋戰國。 但是,五代末期又發生了戰國的情形。和秦一樣,宋統一了中國大部分。而且,宋太祖利用完善的科舉,成功地抑制了士族的產生,宋朝維持了比較長期的中央集權制。 和秦不同的是,宋朝沒有暴政,所以中央集權制的危害沒有體現在內部,而是體現在外部。在喪失責任心的官員管理下,宋朝無力抵抗蠻族,被滅亡。

明太祖再次總結歷史教訓,恢復封建制,並寫入祖訓,嚴令子孫不得更改。 可是,意外又發生了。明太祖親自選中的、斯文溫順的孫子,一繼位就馬上違背了他的命令,要搞中央集權,奪叔叔們的權力(可見權力的誘惑有多麼大)。搞笑的是,他的罪惡理想不是被自己實現,而是被他的終結者朱棣實現。此後,明朝走上了宋朝的老路,直到被蠻族滅亡。

相關焦點

  • 高三歷史教案:《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 「宗法封建制」與「契約封建制」:中國與西歐封建制之比較
    後來,feudalism的內涵與外延逐漸擴大,指11-15世紀整個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而更拓展為一種普世性的制度與社會形態,從而形成廣義封建概念。廣義封建的覆蓋範圍逾出西歐一隅,而廣被世界多數地區,於是有「波斯的封建制」、「印度的封建制」、「中國的封建制」、「日本的封建制」等提法。
  • 遊汝傑:中國古代文化制度與語言演變
    本文所論文化制度就涉及國家治理和政治學、郡縣制度和歷史地理學、書院制度和教育學、言辭規範和社會學等。語言在歷史上的宏觀演變和微觀演變有一部分是文化上的原因造成的,而語言的現狀是語言歷史演變的結果,所以研究語言的歷史和現狀及其演變過程都必須研究語言的文化背景。
  •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高考歷史知識點]古代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2011-11-29 15:10 來源:高考資源網 作者: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高考」制度的演變過程
    因此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都會重視選拔人才,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先後經歷了「選士、養士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四個階段的演變。在「科舉制」之前的幾種制度由於存在漏洞總會被人鑽了空子,所以後來才推出了「科舉制」,「科舉制「創始於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高考就是「科舉制」的延伸。
  • 歷史乾貨丨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與監察制度的演變
    1.選官制度的演變時期核心考點史料實證夏、商、西周開始:夏商時期衰落:春秋戰國時期世官制(1)內容:選官範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2)影響: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展1.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
  • 二輪複習: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時期)!
    涉及原始社會的出現與發展及解體,奴隸社會的形成(夏)、發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會的確立(戰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形態演變的根本原因。1、 政治方面:社會制度不斷進步(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會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氏族公社分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選官制度,就是一個國家選拔官吏的制度,國家誕生以後,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就需要用到官員,因此,嚴格來說,原始社會的禪讓,是統治者傳位給下一任統治者,不算是選官制度,夏朝建立後,選官制度正式產生,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有世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
  • 中央集權制下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沿革
    文/宣曉偉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周禮·冢宰》 前面文章分析了中國傳統王朝下政府如何對地方民眾進行治理,要想了解「中央集權制」的實際運作,還需對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制度演變進行探討。儘管「中央與地方」制度安排要處理的內容,與「政府與民眾」間有非常大的不同,然而可以看到基本目標仍是一致的,即名義上代表所有人和所有地方利益的中央權威,如何儘可能地加強和穩固統治。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及啟示
    歸納起來,就是有一個一統天下的皇權中心,它有兩個組織基礎,家或者國,家是血緣組織,國是政治組織,然後是三種制度,天子制/皇帝制、封建制、郡縣制,依靠這三種制度來維繫天下一統,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和郡縣制進行了相互糾纏、排斥和鬥爭,這個分析也是中國歷史上古人、先輩們反覆試驗的結果,單一的哪一種制度都搞不定,只有把制度疊加組合起來,克服其中某一種制度的短板,發揮某一種制度的優勢,
  • 蘇力 宗法封建制的歷史變遷及其憲制意涵(下)
    宗法封建制的歷史變遷及其憲制意涵蘇 力編者按「一國憲法回應的是本國的根本問題。諸如孔子這樣的政治家,看到眾多諸侯屢屢並肆無忌憚地違反禮治,也只能對自己喊喊「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多也只能「知其不可而為之」, 到處奔走宣揚「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禮勿動。」重大且根本的憲制變化,還需等大約一個世紀,到戰國時期,各國開始用郡縣制逐步取代了宗法封建制;而更要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全面推行郡縣制,中國古代的憲制才有了一個全面且根本性的轉變。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01引言封建是我們對古代歷史性質的稱呼,普遍認為是中國古代落後、封閉的意思。還有人將其與古代西方的 feudal society 相聯繫起來,認為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這一時間段的統稱,那麼這個詞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
  • 牛銘實 從封建、郡縣到自治:中國地方制度的演變
    宋代以前辯論的焦點,圍繞著封建制和郡縣制彼此間的優劣比較。宋、元時一些學者提出,二制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必須根據客觀的環境來決定該用哪一個制度。到了明代,顧炎武認為這二個制度各有利弊,與其從中選一,還不如設計一套新的制度,以截長補短。他提出「寓封建於郡縣」的主張,建議縣令由地方來選聘和考核,政績好的縣令可以連任,權限也可逐漸擴大,甚至退休時還能推舉兒子或弟弟繼任。
  • 中考歷史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1、秦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全國2、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形成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創立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設置②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①在中央,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
  • 古代外國戰爭動輒幾十年,古代中國幾百年便建立一個王朝,為何?
    古代我們農村裡面兩個宗族為了爭奪灌溉農田的水源,也經常爭鬥幾十上百年,全村老少都上陣。兩宗族的人夾雜而居,但是兩姓鬧得成百上千年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來。古代的歐洲才是真正的「封建制」,歐洲當時名義上最大的是羅馬天主教教皇,但是他和中國的皇帝是不一樣的,他的權力小多了。他有很多經濟上、文化上、精神上特權,但幾乎沒有世俗的治權。世俗的治權主要在國王,而國王採用「採邑制」把土地分封給底下的功勞的人,以服騎兵役為條件,供其終身享用。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 《中國文化史概述》鉤玄
    封建制和宗法制是周的兩大基礎。封建制的本義即分封建設,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本質即以血緣親疏遠近區分等級,此即所謂「禮」制。周禮涵蓋廣義的社會制度和權力安排(包括道德觀念),在制度的方方面面確立和加強等級制度。周人講寬厚體恤,重親情人倫,主張節用而愛人,施行「仁」政。審美風尚開始轉向平易質樸。秦帝國建立之後,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在中國就結束了。
  • 從古代行政區角度來看,古代王朝為何一直是「外儒內法」
    隨社會變化而不斷演變,根據不同的劃分而有不同的等級和地位:春秋為一級制,戰國為二級制,秦漢基本上是二級制,魏晉南北朝為三級制,隋代為二級制,唐、宋為三級制,元、明是三級和四級行政區劃混合制,主要是四級制,清代是三級制。
  • 高三歷史試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練習題
    這些試題有全國重點中學高三歷史模擬試題,高三歷史必修三試題和高考歷史知識點的專項模擬題。下列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的是   A.世襲制 B.分封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AB兩項是貴族制、等級制,D項是元代以來的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項以考試選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   【考點定位】:(舊人教)高三選修 中國古代史 隋唐的制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