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樂話西周(一)——西周帝王世系表

2020-12-16 史林響溪

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堯禪舜讓,禹封啟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此拉開帷幕。夏王朝蹤跡寥寥、尚待探索;商王朝殷墟現世、力證輝煌,片片甲骨記錄歷史印記,尊尊鼎彝昭示王朝變遷;文王定邦、武王伐紂,八百年周朝代商肇起,以封建為藩籬,以禮樂為根本,教化萬民、禮制天下,中華文明噴薄而出。

72.1黃炎結盟奠定華夏根基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791年,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王朝,周朝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中華從奴隸制方國部落聯盟國家向封建王朝過渡的關鍵王朝。

因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在政體模式和王室影響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筆者將"西周"和"東周"分為兩個專輯分別講述。

72.2西周早期分封形勢圖

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在繼承夏、商兩代的基礎上取得了更加燦爛輝煌的成就,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鼎盛時期,亦是華夏民族意識的構建形成時期。

想要探究周朝及周文華建立的根源,就要從周族的起源說起。

姬姓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因黃帝長居姬水,故以姬為姓。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有"萬姓之祖"的美稱。周朝是姬姓王朝,按照中國上古帝王譜系追溯,周朝始祖棄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帝嚳高辛氏之子,其母為有邰氏女姜嫄,帝嚳的元妃。

72.3黃帝軒轅氏世系圖

其實縱觀夏商周三代王室,均為黃帝之後裔,雖有三代更迭,但無非是黃帝後人間的內部矛盾,並不影響黃帝血脈的傳承。值得一提的是,其後六合一統的秦王室嬴姓也是黃帝後代,難怪反秦義軍首領陳勝會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這種黃帝家族家天下的局面直至漢朝才結束。)

周朝的始祖姓姬名棄,又稱后稷。據《詩經·大雅·生民》記載:棄的母親姜嫄在野外偶然踩到一個巨人足跡的大腳趾印上,感而有孕,生下始祖棄。姜原認為此子無父而生,不吉利,遂將他多次拋棄。

姜嫄先將嬰兒拋入隘巷,然而過往牛馬不但自覺避開嬰兒,還要爭相餵養看護他;於是姜嫄只好把嬰兒抱回,又派人把他丟到偏遠的山林之中,卻又被樵夫救回;第三次,姜嫄把嬰兒棄置在寒冰上,結果又飛來一隻大鳥,用自己的羽翼把嬰兒蓋住,為其保暖。

72.4姜嫄生后稷,三棄終不成

反覆再三,姜嫄認為必定有神靈在保護這個嬰兒,於是把它抱回家養大,因為嬰兒多次棄而不死,故起名為"棄"。

雖然這只是個神話傳說,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周族起源的淵源。周族是由高辛氏部落的一支和有邰氏部落融合發展起來的一個部落,棄誕生時,正是周族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時期,後來棄帶領周族轉變為父系氏族部落。

72.5周祖始祖-后稷畫像

PS:"有"字在古代氏族名中經常使用,如有熊氏、有仍氏等,相當於提到某個專有名詞前的助詞,在氏族名前是"有一個姓*的氏族"的意思。類似的用法還有--"有司"。

根據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判斷有邰氏是上古較早從事農業生產的部族,所以棄從小接觸農業生產,喜歡種麻植豆,長大後便成為當時有名的"農技專家"。

周族部落最初活動在黃土高原地區(今晉東南和陝西涇渭流域之間),在棄的帶領下成為著名的農耕部落,因此在堯時被舉薦為"農司"。後來又被舜任命為"后稷"一職,主管農事。

棄的後代也世享恩澤,很多代人都任后稷之官,后稷成為周族早期首領的代名詞。由於后稷勤於農事的精神和對中華農業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農神"。

72.6中華農神-后稷塑像

據《史記·周本紀》栽,周族的世系,從后稷到武王克商前,共有15位先公,他們是:后稷→不窋[zhú]→鞠→公劉→節慶→黃僕→差弗→毀隃[ yú]→公非→高圉[yǔ]→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dǎn]父→季歷→文王。

很顯然,15位周先公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因為從周族興起的虞夏時期到周文王時,周族至少傳承了1200多年,周族不可能只延續了15代人。僅后稷傳至不窋,就跨越了堯到成湯滅夏數百年的時間,所以這15位周先公應該是周族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先公,為部族做出了貢獻或者是經歷了重大歷史事件的先公,才會被後人記錄下來,其中公劉、古公亶父和文王三位最為出名。

72.7成湯滅夏之戰示意圖

周部落傳至不窋時,因夏商鼎革(改朝換代)而失官。周族被迫西遷(也可能是被放逐),與西部的戎狄雜處混居,為了適應當地生活,周族未能堅持夏禮,吸納了不少戎狄習俗,這也是後世不少人始終認為周族有戎狄血脈的主要原因。

公劉時期,周族雖然生活在戎狄地區,但仍堅持農業生產,民眾生活大為改善,部族得到較大發展,其社會形態也由氏族部落進入國家階段。公劉時期是周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史記·周本紀》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公劉成為周族第一個被尊稱為"公"的先祖。

72.8陝西旬邑縣的周先公劉像

公劉之後各代周族首領或多或少有些功績,但未能使周族興起。直至古公亶父時,亶父重修后稷、公劉大業,積功累德,普施仁義,得到國人的擁戴。後來為躲避戎狄薰育族的騷擾,亶父帶領部族從豳地遷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下),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利於發展農業。

古公廢除了戎狄風俗,在周原修建城邑和宗廟,基本解決了周邊夷狄的威脅,使得周部落逐漸強盛起來,由此開創了剪商霸業。《史記·周本紀》載:"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亶父被周人尊稱為"大王",周族先公自亶父時開始稱王。

72.9陝西寶雞岐山「中國周原」文化景區

古公卒,少子季歷(也稱"王季")繼位,季歷在太伯的幫助下,繼承父志繼續積極開拓周的勢力,連續攻打西北的戎狄(鬼方、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取得勝利,幫助商王朝穩定了西方和西北方邊境,因功被封為西伯,成為西北的諸侯之長。

不過隨著周族的興起,其勢力從西北開始往東發展,延伸至商王朝核心的河南西部地區,遭到商王文丁的猜忌,文丁借著封賞為名將季歷騙到殷都殺害了。

72.10商末邊患及少數民族分布圖

季歷被囚殺後,其長子姬昌繼位,即文王。文王繼位時已屆中年,當時周國直接統轄的國土不過百裡範圍,實力還遠不如商王朝。文王一面小心謹慎侍奉宗主國--商王朝,以減少商王的猜疑,一面暗中壯大實力,積極謀劃剪商大業。

72.11周文王姬昌像

文王在位有50年之久,他內修政事、選賢任能,外服諸侯、仁德遠揚。在文王的賢明統治下,周國的國力蒸蒸日上,在方國部落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最終發展成可以與殷商分庭抗禮的大國。

72.12周武王經牧野之戰一舉滅商

文王去世、武王繼志,經過數年隱忍以待時機,終於牧野一戰滅商,定都鎬京,建立了"赫赫宗周"。相較於夏、商而言,周是後起的偏遠小國,卻僅經歷四世奮鬥,就以小博大,滅商成功,故史書有"大國商"、"小邦周"之稱。

72.13周朝八百年-中國古代國祚最長朝代

然而正是這個流落西部的蕞爾小國(部落)卻能代商而起,開創了八百年基業(中國最長久的朝代),奠定了華夏文明的主體,成就了後人傳頌的經世偉業。

周朝建國不久,武王去世,幼帝成王繼位,周公旦攝政輔國,三監不服,勾結紂王之子武庚作亂。周公東徵頑殷、營建成周,分封諸侯,制禮作樂,奠定成康盛世。成康之際,周朝國勢蒸蒸、典章制度、禮樂刑政日臻完善,中國進入奴隸制的鼎盛時期。

72.14周公平定三監之亂

其後周朝國勢遵循古代王朝"興、盛、中、衰"的發展規律,自周昭王至周夷王期間,西周進入中衰時期,與周邊戰事不斷,疆域拓展的同時,國力持續消耗,逐漸衰落下來。

72.15國人暴動後西周進入共和行政時代

到周厲王時,王道缺失、王室衰微、荒服不朝,更因高壓統治導致國人暴動攻入王宮,周厲王被逐,政權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掌,稱為共和行政,又稱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72.16烽火戲諸侯

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其後雖經周宣王小興(史稱中興,但確實未到中興程度),卻始終難以遏制周朝頹敗之勢。傳到周幽王手中,更加荒誕不經、不知所謂,大好江山終於"作"亡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滅周,周平王遷都洛邑(也做雒邑,今河南洛陽)),宣告西周結束。

72.17平王東遷示意圖

西周國祚近280年,共傳11世12王,因為其在各類文獻上有比較詳盡的記錄及有大量文物遺蹟遺存,所以被後世研究了2700多年,關於西周的精彩歷史故事和社會百態現在大多可以還原,非常值得關注。

72.18西周帝王世系表

註:筆者關於商朝的專題已完結,從今天開始撰寫西周的歷史故事。請大家關注《封建禮樂話西周》系列,精彩文章將持續送上。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微讀二十四史 馮天瑜:西周封建
    「封建」是一個歷史概念,殷商封建不同於西周封建,西周封建不同於東周封建,秦漢以降封建更大異兩周封建。
  • 西周,奴隸制?封建制?
    西周的封建二字本意是指「封邦建國」,這沒錯。但在長期的初高中基礎歷史教學中,通常將西周歸為奴隸制社會,這其實是不完全正確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以下說的封建一詞都是來源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概念,與上文之封建不同。首先,我想說說我們熟知的封建時代。中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始創於秦朝,但是一般認為從戰國時期開始至清朝滅亡為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
  • 《大秦賦》中東、西周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後來都怎麼滅亡
    戰國時期被周考王所封的居於王城的桓公,據《帝王世紀》說他名揭,又稱西周桓公,或謂這是因為它在成周以西的緣故,所以《公羊傳》昭公三十二年才有「王城者何?西周也」有這樣的說法。居於王城的西周桓公從周考王時期開始也有了自己的世系,桓公——威公——惠公,皆父子相承。
  • 人教版初一歷史(教學設計):4、夏、 商、 西周的更替
    (2)閱讀教材,填寫下表中商朝主要官員的職責:官員相、卿士地方侯、伯職責或義務參與商王決策納貢,奉命徵伐(3)閱讀第5頁學思之窗回答思考題:從這段記載,你能可看出商朝的相權有多大嗎?材料二 據史料記載,周初封建的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說:周公&34;《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也說:&34;(1)西周建立後,什麼人建立和實行分封制度?建立和繼續實行:武王、周公旦。(2)依據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麼?
  • 根據現存的西周文獻,詩書禮樂是西周儒家經典,多有記載音樂文化
    根據現存的西周文獻,詩書禮樂是西周儒家經典,多有記載音樂文化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西周文獻史料與音樂關係,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現存可考的西周文獻,見於儒家所傳的《尚書》中的《周書》和《詩經》。
  • 看年表學歷史 丨62.西周(21)帝王世系圖
    申後之父申侯聯合鄫國、犬戎入寇鎬京,將幽王殺死於驪山下,西周遂亡。)
  •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周王室叫宗周或成周,有些分封的諸侯國也叫「周」,以至於史學家們為了區分它們,用了不同的稱呼來進行分別,比如西周國、東周國。但還是很容易引起混淆,他們和西周、東周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又怎麼區分?我們今天來把這個問題理清楚。
  • 溧水駱山村驚現西周楊氏家譜
    金陵晚報記者 李學芹實習生劉瑩金陵晚報報導在已經開展的省非遺普查工作中,溧水縣文化局得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該縣駱山村楊姓家族的家譜整整有14本,全部是線裝,毛筆書寫,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距今大約3000年。楊氏族譜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楊氏譜系,駱山地圖,歷代名人圖像,歷代楊氏授官聖旨內容,各種家規,以及一些楊氏名人介紹等。
  • 西周古城遺址現陝西 稱之為西周王都尚早
    昨天,記者在陝西岐山縣周公廟考古現場了解到:考古人員經過連續4天的實地調查,已在陝西省鳳翔縣境內發現了一座面積達140萬平方米左右的西周古城遺蹟,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西周古城遺址。但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表示,該遺址僅是目前發現的最大規模西周古城,有關媒體稱之為「西周王都」是不準確的。
  • 西周滅亡真的是因為傾國傾城的褒姒嗎?
    自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公元前1045年),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西周曆時275年。對於西周滅亡的原因,大家一般會想到一個典故,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從史記的這段記載來看,西周滅亡的原因,似乎就是因周幽王寵幸褒姒,為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導致失信於諸侯,又因廢申後和太子,重用奸佞的虢石父,導致申侯聯合繒侯和犬戎進攻,諸侯不救,幽王身死,西周滅亡。在看到這樣的結論的時候,我們需要再重新審視一下西周末期的歷史。
  • 西周時期玉圭尺寸長短,代表官品等級
    手繪拿著玉圭的古代帝王。家傳古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藏品西周玉圭玉圭作為禮器,同時也是天子和大臣身份地位的象徵,是古代帝王、諸侯及高級官員們在官場上舉行各種典禮儀式時拿在手上的一種玉器。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尺寸一般長15至20釐米。戰國時期的圭數量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
  • 西周巴國疆域考
    一、巴國北部疆域 早在西周初年,巴國已是為周王認可的一方諸侯國,巴國作為以廩君巴人為主體建立的部族聯盟政權,巴王廩君通過控制巴人各部族首領統治巴國,這種做法與秦漢時代朝廷通過控制巴人部族首領控制巴地的羈縻統治形式是一脈相承的。西周時期巴國疆域及其變化情況如何呢?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一個問題。
  • 中國歷代帝王表,收藏這張表熟知83個王朝,559個帝王!
    發展歷史悠久,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封建時代,封建時代是少不了帝王的。今天我們就看下歷代王朝和歷代帝王。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
  • 《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下面我再詳細講解一下東周國和西周國的由來和滅亡情況。一、西周王朝和東周王朝的簡況在這裡有必要先簡單說一下周代的分封制度。網上有些人對西周王朝的歷史一知半解,看到東周王朝時期天子衰落、諸侯強大,就逆推到西周王朝時期,認為周代分封的國家從一開始就是「獨立主權國家」,其實這完全不符合事實。
  • 西周秘史之笑裡藏刀:西周君與三晉國王之間的互相出賣與暗害
    雖然,最終昌他還是死於西周君之手,但是後來的西周君也確實採納了昌他的建議,甚至主動在韓趙魏之間挑撥離間。垂沙之戰之後,楚頃襄王認為要想真正對韓魏進行軍事威脅,就應該在東周國與西周國之間清理出通道來,把陸路與楚國的水路結合在一起對韓魏進行包抄。於是,派人訪問西周君,要求西周君清理出一個通道來。
  • 西周早已滅亡,為啥大秦賦還有西周君橋段?背後隱藏一段恐怖故事
    老三周考王即位後,因為前車之鑑,害怕老四不學好的就學壞的,再來一次弒兄篡位,就將他分封出去,封地在「河南」,也就是春秋前面十二王居住的王城,建立了西周國(東周朝早在春秋最後一任天子就將王城東遷二十裡,新王城名為「成周」,即洛陽)。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可能還有一個疑問:怎麼大秦賦中周天子還住在西周君的封地裡?
  • 龍嶺迷窟西周大墓的歷史原型是什麼 這個古墓的主人是誰身份揭秘
    《龍嶺迷窟》這部劇小編期待了很久,最近網絡上經常有網友在討論這部劇中的西周大墓,小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那麼劇中西周大墓有歷史原型嗎?原型是誰的古墓?讓影視生活來告訴你們吧。
  • 西周建立之初,武王的兄弟們做了哪些事情
    武王伐商今天我們來講述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的歷史。周朝經歷了文王和武王的開疆時代,再經過周公一系列政策的穩固,最終建立了周八百年的基業。經武王滅殷之後,中華文明的版圖綰合了黃河東、西兩岸。 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更燦爛、更偉大的王朝——西周。
  • 西周定玉禮 春秋重玉德
    西周 鳥紋玉璧   文/ 鍾葵  圖/資料圖片  解讀西周春秋代玉器  中國玉文化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表現,紅山文化玉器以造型奇特、打磨精細而著稱,良渚文化玉器則以紋飾複雜、雕工精湛見長。到了商代,新疆和田玉首次作為主流玉材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西周和春秋時期又分別在用玉禮制度和探討玉德兩方面對中國玉文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點筆記
    美國歷史學家所寫的《世界文明史》說得好:大約在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繁榮了一千年之後,中國才開始出現高度的文明。然而,當這個遠東文明一旦出現,它就延續到20世紀,仍然是現存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夏朝的最後一個帝王叫夏桀,他與商代的最後一個帝王商紂王,是我們中國古代兩大暴君。桀紂是諡號。夏桀,統治非常殘暴,夏朝統治下的商部落的首領湯,起兵伐夏,最後流放了夏桀,死在了「外國」外地了,湯就建立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