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2020-12-11 葉話文史

原創:唐封葉|葉話文史公眾號

前言

秦迷們期盼許久的《大秦賦》終於上演了,讓大家飽了眼福。不過前幾集中出現了東周和西周,把很多對歷史不太了解的觀眾弄糊塗了——西周早就滅亡了,怎麼還有西周呢?其實這是沒弄清楚東周朝、西周朝和東周國、西周國的區別。

中學歷史課本裡教的、大家第一印象想到的東周、西周,是指東周王朝和西周王朝,當然西周王朝在前、東周王朝在後,具體說周王室建都豐鎬時期就是西周王朝,等到犬戎破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的周朝,歷史上就叫它東周王朝了。而《大秦賦》裡所說的東周和西周,則是指東周王朝在東周王畿內分封的兩個小諸侯國,即東周國和西周國,中國古代朝和國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能明白。

下面我再詳細講解一下東周國和西周國的由來和滅亡情況。

一、西周王朝和東周王朝的簡況

在這裡有必要先簡單說一下周代的分封制度。網上有些人對西周王朝的歷史一知半解,看到東周王朝時期天子衰落、諸侯強大,就逆推到西周王朝時期,認為周代分封的國家從一開始就是「獨立主權國家」,其實這完全不符合事實。西周王朝時期周天子擁有西、東兩大王畿和西六師、東八師共十四個師(每師2500人)的軍隊,實力完全凌駕於諸侯之上(西周時期諸侯大國二師、小國不過一師),諸侯國的卿士由天子任命(大國三卿全由天子任命、次國三卿有兩卿由天子任命),天子還在諸侯國內派駐監官,那時候的諸侯國要隨時聽候天子的命令和調派,根本不是獨立主權國家,而是周朝的附屬國。

只不過到西周王朝末年,尤其是到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朝才逐漸衰落,諸侯國才慢慢壯大,但這都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的,不是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如斷崖一樣改變的。東周王朝初年,周天子還擁有一定的威望和實力,畢竟東王畿也有六百裡土地,比那會兒最大的諸侯國還大。但春秋中後期東周王室內鬥嚴重,先後爆發了嫡庶爭位的王子頹之亂、王子帶之亂、王子朝之亂,周王朝就這樣在內鬥中越發衰落;與之相反諸侯國則不斷吞併弱小,開疆拓土,實現了獨立。在這一方變弱、一方變強的過程中,「禮樂徵伐自天子出」變成了「禮樂徵伐自諸侯出」。

二、東周國、西周國的來歷

東周國、西周國的出現,還得從戰國前期說起。

在東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周貞定王駕崩,留下長子棄疾、次子叔、三子嵬、四子揭四個兒子。長子棄疾繼位才三個月,就被自己二弟叔殺死。不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叔還沒把王位焐熱,又在五個月後被弟弟嵬幹掉。這個嵬,就是周考王。

周王室一年中有兩王被弒殺,老三周考王做賊心虛,生怕自己最小的弟弟揭也有樣學樣,就把河南之地(包括周王城在內的東周王畿西部地區)分封給揭,建立一個新的畿內小諸侯國——西周國,並讓揭接替原來周公旦家族的職務,世代為王朝卿士。因為爵位為公,歷史上稱這個諸侯國為西周公國,戰國中後期人們嘴裡的「西周」,就是這個西周公國而已!(至於西周王朝和東周王朝是後人的概念,當時人把兩個階段都稱作周朝。)揭就是西周公國的首任國君西周桓公。

有人會問,西周桓公住在周王城(後改名河南城),那當時周考王居住在哪裡呢?原來在春秋後期東周王朝爆發的著名的王子朝之亂中,周景王死後其寵愛的庶長子王子朝自立為王一度佔領周王城,晉人和部分東周王朝大臣擁立的周敬王徵集諸侯之力修築了狄泉成周城即洛陽城(今洛陽市以東漢魏洛陽城遺址)並居住在那裡,自那以後的歷代周天子就都住在洛陽,直到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又轉居河南城(周王城)。

西周桓公死後,他的兒子西周威公繼位。史書記載繼任東周王朝卿士一職的西周威公也是個博學多聞、禮賢下士的人,但可惜的是他卻在家務事上拎不清:他已經立大兒子公子朝為太子,但還偏愛寵溺小兒子公子根,為身後埋下隱患。

西周威公死後,太子朝繼位,就是西周惠公。這時被父親寵慣了的公子根不服氣,就發動叛亂,跟哥哥爭奪周公爵位和王朝卿士之職。周顯王元年(前368年),趙成侯和韓懿侯為削弱周王室,插手東周王畿的內亂,發兵支持公子根。第二年也就是周顯王二年,公子根在趙、韓兩國軍隊支持下佔領了東周王畿的東部,並以鞏(在今河南鞏縣西)為都城,建立了東周公國,與哥哥西周惠公的西周公國對峙。公子根後來的諡號也叫惠公,史稱東周惠公。(《史記·周本紀》誤稱公子根是西周惠公之子,但更早的《韓非子》一書則說公子根是西周惠公之弟,這裡筆者唐封葉採用韓非子的說法。)但東周惠公之子昭文君出於在諸侯中示弱的計策,去公號而自貶稱君,所以東周公國就變成東周國了。

有人又會問,這對當時的周天子周顯王有什麼影響呢?這影響大了去了。以前周天子再不濟,也還算擁有東周王畿的幾百裡土地,實際勢力能比得上一個中小諸侯。而東周公國建立後,東周王畿內的城邑幾乎被東西兩個周公國瓜分殆盡,周天子只剩下都城洛陽一座城了,淪為一個可憐兮兮的城主!周王室至此算是衰落到極點,連吃穿用度都要靠兩個周公國供給,除了虛妄的天子名頭外基本是一無所有!

別看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國土很小,但畢竟是天子卿士,在列國中也算有點地位的,他們憑藉佔據天下中心區域的地理優勢,又很善於使用謀士,所以能在諸侯中縱橫捭闔,在夾縫中生存。如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到戰國四大謀士——寧越、徐尚、蘇秦、杜赫,寧越是西周威公所信用的謀士,杜赫是東周昭文君(東周惠公之子)所信用的謀士。真實的歷史上,著名的說客張儀,就是受了東周君昭文君的資助到秦國去闖蕩,最終爬到秦相的位置(《史記》說張儀是受蘇秦資助,已經被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否定)。

再說周天子,東周公國建立後,周顯王、周慎靚王和周赧王三位天子都住在東周公國境內的洛陽城,天子在哪裡,東周王朝自然就算在哪裡。但到戰國後期,大約在秦武王訪周舉鼎身死後,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從東周公國境內的洛陽城遷到西周國境內的河南城(周王城)寄居,所以周天子和東周王朝最後是在西周國裡的。

三、正史中東周王朝和西周公國、東周國的結局

西周公國一開始是反秦的,並在伊闕之戰中追隨韓、魏對抗秦國,結果在周赧王二十二年、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周三國聯軍被白起殲滅24萬,這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戰。從那以後西周公就被迫臣服秦國。至於東周君,一直是比較親秦的。

轉眼又過了三十多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國大敗並被白起坑殺四十多萬人,白起乘勝攻打趙國,卻被相邦(漢代避劉邦諱改稱相國)範雎叫停。不久秦國再次攻趙,這就是邯鄲圍城戰,但白起認為時機已經失去,不願領兵,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隨後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趙國平原君趙勝也帶毛遂出使楚國搬來春申君的救兵,秦軍在邯鄲城下崩潰,趙、魏、楚等國聯軍一直攻到河東(今山西),韓國也乘勝收復了前兩年被秦軍佔領的上黨。

此時秦昭襄王焦頭爛額又極為震怒,決定集中力量反擊最弱的韓國,秦國將軍摎(jiū)先後攻取陽城、負黍等地(均在今河南登封附近),斬韓軍首級四萬。

秦軍攻韓的舉動讓西周國很恐慌。西周國一直跟秦國關係不睦,陽城、負黍都在西周國的東南方,秦軍奪佔上述地方等於把這個小國給包圍起來了。

放在以前如果受到某一大國威脅,西周公要麼躲在寢宮內以酒解憂,要麼採取外交手段,通過遊說其他大國來借力打力,讓對手有所顧忌知難而退。但這一次西周公可能是看秦軍近兩年流年不利,想好好出一出幾十年匍匐在秦人腳下的窩囊氣,居然選擇動武,組織起合縱聯軍西出伊闕關攻打秦國,企圖切斷陽城秦軍與後方的聯繫。但西周公的判斷顯然嚴重失誤,他大大低估了當時秦軍的力量,聯軍出關不久就被秦將摎殺得大敗。

這一下原本頭腦發熱的西周公一下子涼到底,聯軍可以逃走,他和西周國能往哪裡躲?清醒過來的他只得立馬切換回一貫的慫樣,親自帶上登記戶口、土地的版籍跑到鹹陽叩頭謝罪,說只要能免死情願獻上西周國全部的三十六座城邑和三萬人口。

說起來,西周國已經不是第一次向秦國謝罪求饒,之前第一次伊闕之戰後就幹過。這次西周公獻上版籍,說不定也是想做做樣子,以為秦昭襄王會看在寄居在自己土地上的天子周赧王的面子上,出於避免成為天下眾矢之的想法,放自己一馬。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次秦昭王卻把他獻上的版籍給笑納了!那一刻,恐怕西周公深深悔恨自己合縱抗秦的冒失舉動。

秦昭襄王這次為什麼鐵了心要滅周朝呢?要知道他一直就有奪取天下的夢想,秦昭襄王二十年(前287年)時他曾跟齊閔王一起稱帝,只是沒兩個月就被趙國發起的五國伐秦戰爭逼得自去帝號。這次邯鄲、河東大敗,他清楚年邁的自己已經沒有看到統一天下的機會了,而且既然這時候各國都在合縱抗秦,蝨子多了也不怕咬,不如滅掉周朝作為自己最後的功業,也給後代兒孫統一天下掃除輿論上的障礙。

於是秦昭襄王一聲令下,秦軍跟隨西周公進入西周國並接管了城邑和人口,包括掛名天子周赧王(至於九鼎在哪,為什麼傳說有九鼎落到東方千裡之外的彭城泗水中,筆者以後會寫)。這一年是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不久,西周公和天子周赧王都去世,死因不明,有可能是精神受打擊抑鬱而死,甚至不排除遭了秦人的毒手,否則不可能那麼趕巧。

雖然自周顯王開始周天子就寄居於東周國或西周國,無地無人也無錢(傳說周赧王靠借債度日),形同高級收容所的收容人員,但他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周天子在,東周王朝就算還在。現在天子周赧王死了,歷時近八百年的周朝就此滅亡,所以歷史課本上把周朝結束的時間標註為公元前256年。

電視劇《大秦賦》裡設計了周赧王大罵秦人是養馬的奴才的橋段,這很符合史實,因為秦人的祖上非子善於養馬,為周孝王在汧渭之會(今陝西千河、渭水夾角處)管理王朝牧馬場,才被封在秦邑(在今甘肅清水縣北李崖遺址)做附庸,後來升級為秦國。

說完了東周王朝和西周公國的滅亡,我們再說東周國的滅亡。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年末,在位半個多世紀、為秦國奠定統一基礎的秦昭襄王駕崩。他的兒子秦孝文王繼位,可能是大冬天被父親的葬禮和自己的加冕禮折騰得不輕,居然才三天就病死,王位又落到太子子楚也就是秦始皇的爸爸秦莊襄王手中。

秦莊襄王上臺後,東方國家正陶醉於幾年前合縱攻秦的勝利,開始互相攻伐,如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和邯鄲圍城中遭受重創發動對趙戰爭,而楚國則攻滅了魯國等泗上諸國,魏國和楚國還因爭奪泗上之地而火併。在這種「良好」的國際態勢下,秦國主政的丞相(相邦的副手)呂不韋決定攻滅東周國,打開東進的道路。呂不韋的藉口是「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當然有沒有這回事只有天知道。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本無帶兵經驗的呂不韋不費吹灰之力佔領了包括名城洛陽在內的東周國全境,還抓住東周君並殺了他。秦莊襄王為了顯示自己的「仁德」,把末代東周君的兒子封在陽人(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北),讓他能夠繼續祭祀東周國的先君。至此,周朝最後一點嫡系骨血也完了。(但要注意周朝的滅亡是以周天子的死為標誌的, 跟東周國這個諸侯國的滅亡時間無關。)

餘緒

秦莊襄王以滅掉東周國的功績,升丞相呂不韋為相邦,封文信侯,並把十萬戶人口的繁華洛陽城封給呂不韋做食邑,進一步報答他的擁立之功。接下來秦莊襄王乘著滅掉東周國的餘威,又派大將蒙騖(蒙恬的爺爺)伐韓,攻佔了重鎮成皋和滎陽,使魏國都城大梁直接暴露在秦國的兵鋒之下。為消化戰爭成果,秦國用新得的西周國、東周國領土和韓國成皋、滎陽組成一個新的郡,因其境內有黃河、洛水、伊水三條大河,故而取名「三川郡」,郡治設在洛陽。兩年後秦莊襄王病逝,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秦國鯨吞天下的大業即將拉開序幕……

附:西周公國和東周國的世系表(因為史書簡略西周公國可能有一兩位失載的君主)

西周桓公——西周威公——西周惠公——西周武公

東周惠公——東周昭文君——東周嗣君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最近,史詩級歷史劇《大秦賦》正在熱播,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愛看歷史劇的人自然不會錯過這部劇。當筆者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當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 《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大秦賦》中,秦國滅掉西周,又滅東周,東西周為何會同時存在?
    然而,很不幸,秦昭襄王竟然直接攻打王畿,滅掉了西周國;七年後,秦莊襄王再一次攻打東周,東周滅亡。很多觀眾不禁疑惑:西周和東周應該是先後存在的,怎麼會同時存在呢,是不是編劇搞錯了?筆者很負責地告訴大家:《大秦賦》這部劇的質量我不評價,但關於東西周的問題,編劇真沒搞錯!不僅沒搞錯,而且還很專業!
  • 《大秦賦》一對活寶:西周君與東周君,為何周朝同時有兩個君?
    《大秦賦》熱播,有兩個人物堪稱一對活寶,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西周君,一個是東周君。兩人年紀差不多大,性格特點也極其相似,都是:倚老賣老,不自量力又十分天真。這個西周君,一大把年紀了,頭髮、鬍子都白了,卻犯了個這樣愚蠢的錯誤,為徵伐秦國,大軍盡出,卻將老巢丟在後方。這就相當於一個人雙拳打出,卻將胸膛暴露給敵人,多危險啊!當聽到秦軍殺向洛陽,西周君驚呆了,立即與六國聯軍回援洛陽,可是已經晚了,秦軍已將洛陽重重圍困,洛陽之命運,已全在秦軍掌控之中。
  • 《大秦賦》犯了歷史致命錯誤?秦國先滅東周,為何還再滅西周?
    不知道最近小夥伴們,是否有看過古裝電視劇《大秦賦》? 這部電視劇是近幾年來少見的歷史正劇,因此吸引不少歷史愛好者的追捧。 何為歷史正劇?
  • 西周早已滅亡,為啥大秦賦還有西周君橋段?背後隱藏一段恐怖故事
    #熱播歷史劇《大秦賦》中,西周君舉天子旗號,號令天下諸侯國伐秦,哪知道秦昭襄王這老頭子更狠,不管伐秦聯軍,讓秦軍直接攻打西周君封地的三十六座城池,逼得聯軍只能回撤救援。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可能還有一個疑問:怎麼大秦賦中周天子還住在西周君的封地裡?他不是有自己的新王城嗎?這又涉及到東周國的故事,且看下文。老四姬揭是西周開國國主桓公,桓公兒子是威公。
  • 《大秦賦》中的「伊闕」,戰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鯁在喉
    《大秦賦》中的「伊闕」,戰略地位有多高?西周君如鯁在喉 《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在《大秦賦》開篇中,頻繁提到了兩個古地名:伊闕、洛邑,好多人不大明白怎麼一回事,更不明白伊闕的戰略位置有多麼的重要。
  • 大秦賦中秦滅周王朝?周王朝其實是壽終正寢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歷史再次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電視劇第9集中,秦相呂不韋率大軍攻打東周國,東周君在其他諸侯國不來援助的情況下,只好銜璧出降,請求呂不韋保留周王室血脈。實際上,秦滅東周國是真,但周朝真的不是被秦滅亡的,接下來宿管阿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是怎麼一回事。
  • 《大秦賦》中為何有兩個周國,原來東周不等於東周國
    在《大秦賦》第三集裡秦昭襄王贏稷攻入西周國,在實際上和名義上滅亡了周朝。但第五集又出現了一個東周國合縱攻秦,這是為何?這個東周國哪裡來的?觀眾們一定感到困惑,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大秦賦大秦賦其實在高中時代我們就見過所謂的二周,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有一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這裡的二周就是電視劇裡的東西周國
  • 《大秦賦》背景:都東周了,為啥還有西周公,是不是編劇搞錯了?
    我老婆在看大秦賦的時候,問了我這麼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此時自然要顯擺一番。我可喜歡老婆看歷史劇了,總顯得我很博學^_^。首先說的是西周公,明顯是個公爵,不是王。而此時朝代還是周,如果西周公是周王朝的國君,自然是王。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混到蝸居河南,到底怎麼回事
    曾經不怒自威的周天子 熱播劇《大秦賦》中,公子異人出兵滅掉了西周君,呂不韋又出兵滅掉了東周君。那麼周為何有西周君、東周君兩個國君? 史學界一般將周王室本部稱為「西周」,而新封出去的河南桓公之國為「東周」。而時過境遷,到了戰國中期,兩個兄弟之國竟然也起了衝突,爆發了戰爭,根據當時記載,王室的西周天子已經不敵東周君了。此時在韓國的支持下,東周國進一步獨立。但是當時的情況基本還是「王室微弱,政在西周」。
  • 《大秦賦》中東、西周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後來都怎麼滅亡
    在這場庶孽之亂中,繼立的周敬王在開始的階段並不佔優勢。周敬王為了避開王子朝黨羽力量熾盛的王城地區,便徙居到洛陽居住。前 510 年,周敬王派人請求晉率諸侯為其築城,所築之城本在洛陽地區,因為周敬王在此居住,所以這以後即以「成周」相稱。從周敬王以後,東周王室居住於成周,即以前的洛陽地區,其城大於以前的王城。
  •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周王室叫宗周或成周,有些分封的諸侯國也叫「周」,以至於史學家們為了區分它們,用了不同的稱呼來進行分別,比如西周國、東周國。但還是很容易引起混淆,他們和西周、東周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又怎麼區分?我們今天來把這個問題理清楚。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事實上,戰國時期的確存在過「東周」和「西周」,但卻是兩個諸侯國的國名(權且稱其為諸侯國吧),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東周公國」和「西周公國」,或簡稱「東周國」和「西周國」,彼時的周王畿被分為了東周國、西周國和周王室三部分,只是由於名稱上太過相似,才極為容易讓人將其與東周和西周兩個歷史時期混為一談。
  • 《大秦賦》中呂不韋滅掉的東周國是東周王朝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討紂王,在西岐建立西周,一統天下。一直到周厲王時代周朝開始由盛轉衰。連年戰亂,周人苦不堪言。在公元前841年還爆發國人暴動,周厲王躲到山西霍縣避難。後又傳到周幽王,周幽王被犬戎殺死。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被逐漸蠶食、地盤所剩無幾的周王室,又怎麼分成了東周國和西周國呢?話說在天下諸侯紛爭不斷的時候,沒落的周王室也沒閒著,其內部也一直存在著激烈的權力鬥爭。周考王時期,他將洛陽西邊的土地封給了自己的弟弟,是為西周國。
  • 周天子怒斥秦國,《大秦賦》這幕太戳心!500年東周何以難復興?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很多人被這一幕給戳心了!在第四集中,秦昭襄王嬴稷派遣大軍攻打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根本無力抵抗,其他諸侯國又因忌憚秦國而不願派兵援助。見此情景,很多人不免感嘆,昔日強大的周王室竟然淪落到這種地步,遙想當年西周之時,周王室何其雄哉!那時候的周天子,可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何人敢不服!可到了東周之時,周王室卻反過來被各路諸侯欺凌,最後更是被養馬的秦國所滅,這究竟是為什麼?
  • 《大秦賦》不合史實?大節不虧,細節硬傷,無傷大雅
    《大秦帝國》系列可以說是國產歷史劇的良心代表,隨著第四部《大秦賦》的熱播,在網上引發熱議。關於本劇,首先我們要承認這的確是一部良心的國產歷史巨作,但有很多的細節問題還是完全與歷史相悖。但一部電視作品,如果前期沒有所謂的「爽點」那很難讓觀眾繼續看下去,所以《大秦賦》選擇了藝術再創作。換言之,就是《大秦賦》採取了網文的創作方式,創作了很多的「爽點」。
  • 《大秦賦》火了 讓觀眾懂得了許多有趣的古代禮儀知識
    【視線】《大秦賦》賦的是什麼近日,大型歷史劇《大秦賦》開播,引起觀眾尤其是歷史愛好者的熱議。該劇改編自孫皓輝的《大秦帝國》,也是這一系列電視劇的最後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
  • 熱播歷史劇《大秦賦》裡居然出現了燒烤架!
    日前,《大秦帝國》系列連續劇終結篇《大秦賦》正在熱播,該劇講述了始皇帝嬴政在眾多名臣猛將的輔佐下,奮六世之餘威,掃滅六國,一統天下,最終建立起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大秦賦》宣傳海報在劇裡的第三集,西周君率魏、趙等五國合縱攻秦,聽此消息,秦公子異人會見呂不韋商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