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很多人被這一幕給戳心了!
在第四集中,秦昭襄王嬴稷派遣大軍攻打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因為實力上的巨大懸殊,周王室根本無力抵抗,其他諸侯國又因忌憚秦國而不願派兵援助。
眼看秦軍兵臨城下,最後一任周天子周赧王只能指天大罵「秦嬴」是養馬的家奴。然而罵完之後,周赧王也只能乖乖交出象徵天子的「九鼎」,自此周王朝宣告結束!
見此情景,很多人不免感嘆,昔日強大的周王室竟然淪落到這種地步,遙想當年西周之時,周王室何其雄哉!那時候的周天子,可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何人敢不服!可到了東周之時,周王室卻反過來被各路諸侯欺凌,最後更是被養馬的秦國所滅,這究竟是為什麼?
要知道,東周這段歷史可是長達五百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周天子為何始終不能復興周王室呢?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
按照英雄史觀來看,自然是天不佑周王室,致使周王室在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竟然沒有誕生過一位雄才大略的「中興之主」。換句話說,歷代的周天子們大都平庸無能,他們不知道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只知道貪圖享樂、得過且過,於是周王室只能不斷走下坡路!
類似的說法雖然有一點道理,但顯然無法讓人信服。
因為,如果周王室的復興,只需要靠一兩個雄才大略的「中興之主」就能實現,那周王室在長達五百年的歲月中,竟然一個雄主都沒誕生,這概率也太小了吧!說句誇張點的話,就是堅持買彩票五百年,也至少會中那麼幾次大獎吧!
所以說,周王室五百年沒誕生一個雄主而導致周王室無法復興,顯然很難讓人信服!
接下來,我們再以唯物史觀來看,周王室無法復興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周平王遷都致使國土面積大幅縮水,嚴重削弱了周王室的實力!
大家知道,西周末年時,由於犬戎攻入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導致西周滅亡;隨後周平王(周幽王太子宜臼)在晉國、衛國、鄭國、秦國等諸侯的幫助下,把都城遷移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平王東遷」,自此,東周王朝建立!
在周平王遷都之前,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區是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八百裡沃土,這也是西周王朝能夠力壓各諸侯的基礎。但等到周平王遷都之後,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就被秦國和犬戎共同佔據。
與此同時,因為晉國、衛國、鄭國等諸侯擁立周平王有功,周平王又不得不對他們進行封賞,再加上各路諸侯大佬趁亂搶佔地盤,最後折騰來折騰去,周天子實際控制的地區,就只剩下以洛陽為中心的二百裡沃土了。
換句話說,在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的國土面積整整縮水了四分之三,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已經只能算是一個中等諸侯,已然無力震懾各路諸侯。
第二個原因:周天子所佔據的地方,缺乏足夠的擴張空間。
雖然說,周平王東遷導致其國土面積大幅縮水,但有句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遷之後的周天子,雖然只有以洛陽為中心的二百裡地盤,但他所佔據的這片土地,卻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且周天子還擁有一直非常強大的軍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天下還是標準的諸侯林立,並沒有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大諸侯,周天子的地盤雖然小,但其他諸侯的地盤就更小,即便是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地盤也就和周天子半斤八兩差不多。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周平王東遷之初,整個天下想找出一個整體實力比周天子更大的諸侯,還真找不到!最簡單而言,在周平王東遷之初,齊國也就控制了以淄博為中心的地區,當時的山東省,還有紀、萊、莒、魯等不可小視的國家存在。
至於楚國,其地盤還僅限於河南、湖北交界的一隅之地;至於秦國和晉國,他們一個還在偏僻的天水和寶雞地區打怪升級,一個還在遙遠的臨汾和運城地區默默修煉,此時距離秦國稱霸關中,晉國稱霸山西,還有十萬八千裡的路要走。
換而言之,在周平王東遷之初,就所擁有的地盤、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周天子依然是最重要的實力派之一;再加上周天子擁有「天下共主」的合法身份,所以樂觀點看,周天子應該有機會實現復興。
但可惜的是,因為周天子所佔據的地方,缺乏足夠的擴張的空間,所以導致其後幾百年,其他諸侯都在不斷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而周王室卻是止步不前。
當時周天子所佔據的地方,屬於河南省。
大家知道,河南省又被稱之為「中原腹地」,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經濟區,也是當時最發達的經濟區,所以這片地區很早就被開發完畢,這也就意味著這片地區大小諸侯林立,普遍地區都名花有主,誰也不是省油的燈。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想要擴張地盤,就只能通過掠奪其他人的地盤來實現。套用我們現在比較時髦的話來說,當時河南省的增量市場已經耗盡,這裡的諸侯們要想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只能去拼命去爭奪有限的存量市場,其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河南是天下的中心,而洛陽又是河南的中心,在這場激烈的存量市場爭奪中,周天子恰好又地處這樣一個四戰之地,這也就意味著四周的諸侯可以從任何方向進攻周天子,在這種背景下,周天子想要擴張地盤,其難度可想而知。
反觀陝西、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因為這些地區在當時都屬於是天下的邊緣,一個政權地處這種地方,自然不用擔心面臨四面受敵的困境;與此同時,這些這區在當時又都屬於是偏僻落後的山區,這也就意味著這裡還又在眾多沒有被開發的無主之地。
在這種背景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鐵器的出現,使得大量原本無法開發的無主之地被開墾成農田。在這種背景下,位於這些地方的諸侯們,自然更容易擴張自己地盤,因為他們容易兼併的地方多的是,不需要去費盡心思爭奪有限的存量市場!
所以等到百年之後,齊國稱霸山東,秦國稱霸陝西、晉國稱霸山西,楚國稱霸湖北,甚至吳越都先後稱霸江浙,但諾大的一個河南省,卻始終無法決出一個真正的霸主,這裡始終是大小諸侯林立!
等到齊國、秦國、晉國和楚國都崛起之後,河南這個中原之地又變成為這四大高手角力的場所,在這種背景下,周天子就更難有機會復興了!
第三個原因:鄭國的制衡,讓周天子無力向周邊擴張!
雖然周天子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著眾多的劣勢,但這並不代表周天子沒有機會一統河南;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周天子能夠統一河南,他依然有機會角逐天下,因為後來的魏國就是在統一大半個河南的基礎上實現的霸業!
從理論上來說,以周天子當時的實力,如果沒有意外,他也許有機會實現河南的統一;問題是,偏偏就出現了意外,而這個意外就是鄭國!
在當時的河南,周天子和鄭國是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兩國在實力上是半斤八兩差不多。
與此同時,鄭國的地盤,主要是以河南新鄭為中心的地區,而周天子的地盤,則是以河南洛陽為中心的地區;從地理上來看,鄭國和周王室是緊挨著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周天子和鄭國能夠實現聯合,他們一統河南,實現周王朝的復興,還是非常有可能的。問題是,周天子和鄭國合作後,誰來當老大呢?
基於周天子的利益,自然是希望鄭國跟著他混,畢竟自己的是天下共主;但基於鄭國國君的利益,自然是周天子安心當傀儡,由他鄭國國君來稱王稱霸!
既然雙方在利益上談不攏,周天子和鄭國國君的合作自然無法進行下去,所以他們之間就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是,由於雙方實力都差不多,所以最後誰也兼併不了誰,誰也無法讓另一方徹底臣服自己!
更重要的是,因為周天子和鄭國國君處於這種競爭的關係中,且雙方的地盤又緊挨著,周天子和鄭國國君自然都也不希望對方強大起來;因為對方強大了,就有可能兼併自己。
在這種背景下,當周天子企圖向周邊其他地方擴張時,鄭國就會立馬在背後捅刀子。而當鄭國企圖向周邊其他地方擴張時,周天子就會立馬在背後捅刀子!
這樣的結果就是,雙方誰也發展不起來,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其他地區的諸侯不斷打怪升級,而自己卻只能在相互制衡中維持著均勢,最終雙方都坐困而亡。